社会生态女性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前言尽管男人、女人都为自然界所生养,但是与男人相比,女人更贴近大地和海洋。
自然界养育着万物,女人则养育着人类;自然界赋予地球以生命,女人则赋予整个人类以乳汁;大自然千变万化,女人也柔情万千,并在无常和流变中创造着和展示着美的形式与法则。
因此女人比男人更靠近大自然的真实与美丽,本质上更像是大自然的化身,更接近于自然界的造化。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古至今,人类更愿意把女人比作天使;把大地比作母亲。
然而遗憾的是,在男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统治的社会,今天的人类似乎愈来愈远离自然世界。
他们随心所欲地消耗着自然、破坏着自然、驯训和征服着自然;好像自然界只是一个可被无偿利用和支配的对象;从而使人类日益走向大自然的对立面。
这实际上既是对自然世界的压制和破坏,也是对女性的侵占和伤害。
男人们没有认识到:利用理性逻辑、抽象的概念、僵死的形式、以及全部所谓必然性的推理与判断,并不能拯救那已经被破坏了的河流、湖泊、土地、草原;只有通过对大自然的真情投入和倾心相爱,才能最终挽救危机四伏的人类和遭到严重破坏的自然。
这是具有生命力的大自然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女性主义者们对于自己和整个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的渴望。
因此,流行于当今世界的生态女性主义实质上,是当代西方环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结合的产物。
与跨文化的全球女性主义一样,生态女性主义力图展示各种人类压迫之间的关系,但它同时也集中思考人类控制非人类世界或自然界的企图。
其中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是生态女性主义丰富思想中的一个亮点。
生态女性主义对自然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建构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们认为自然不是与人对立存在的,而是与人和谐相处的有机整体。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并不是中心,而是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的。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概念具备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自然不是僵死的,而是活的;不是人们剥夺的对象,而是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
第二,女性与自然存在紧密联系,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女性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分析长期以来,女性长期被视为“第二性”存在。
不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认知、观念、伦理等宏观的领域,还是从微观的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是自然形成的,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而相反的,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
但是,这种差异已经根深蒂固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也就是说男女性的不平等已经被作为一种正当现象接受了。
例如,对于女总统评价“希望她能像男性那样做个好总统”,我们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但如果对男总统评价“希望他能像女性那样做个好总统”,就会令人感到困惑。
可见,对于男性在各个领域中的优势权已经是广为接受的。
与女性主义息息相关的包括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到20世纪的60―70年代的第二次浪潮。
女性主义运动除了实现了女性的平等权、受教育权与就业问题,更将男女不公平的探讨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而现在女性主义思潮更是深入人心。
单从流派上看,女性主义的流派主要可以概况为“三大家”(big three)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
虽然女性主义有众多分枝,有着差别很大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主张,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消灭两性间的不平等关系,在某些方面也有共识性的原则,例如,相信男女两性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情况是应当加以改变的,即用两性间的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和不平等;对既存两性关系的改造将对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两性关系是政治性的;反对划分公领域和私领域,认为政治权力既运作于个人层面,又运作于社会层面,即“个人间题就是政治问题”;公民的社会权利源于存在本身,而非源于社会地位,即“我存在,因此我有权利”。
其中,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研究理性与感情的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主要关注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也有人概况说激进女性主义主要关注对女性的暴力、性、生育等问题,以及男性从对女性的压迫中获益的情况;激进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自然与文化的问题。
【文学批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一、蕴含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的两性战略伙伴关系古往今来,社会都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和奉献,都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飞速发展。
“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人类文化的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和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一中国家庭的普遍观点,不也正说明了男性和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孰重孰轻之分吗?如果男性和女性不能和谐共存,如何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生态女性主义者普鲁姆德(ValPlumood)看来,“对二元论的划分既不是中性的,也不是随性的,而是由具有鲜明对比的两组概念构成的————统治的概念和屈从的概念,即相互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立足于对文学研究的多角度结合,着眼于女性的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统一,不仅把女性和大自然的联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对男权思想的“二元制”社会给予了批判,同时为女性争取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尝试探寻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构建。
而在生态学中,环境主义者认为人类奴役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环境成为被男权社会统治的人类社会压迫的对象;而在人类社会内部,女性主义者则持女性思想被男权奴役,女性生活被男性世界操纵掌控,成为“失语者”,也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奉献者的观点。
由此可看出,“环境”和“女性”两者之间的确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同为男权社会被统治和被奴役的对象,这样就使得“同病相怜”的两者惺惺相惜,仿佛两个亲密无间的“闺蜜”。
而大自然往往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比喻成母亲,也常常被用第三人称“她”来指代,这更使得生态女性主义者情不自禁地把两者纳入到共性范围内进行研究,把女性争取自由的权利和自然获取救赎的渴望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
生态女性主义是站在女性的立场来分析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环境问题,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相对于生态主义学说而言,更具有女性敏感、细腻的独特研究角度和审视点。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为自然和女性立法,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
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自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到父权制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到了全面向父权制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女性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展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
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以1920—1928年欧美女性获得完全的选举权而达到顶峰。
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在在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
[1]这次运动以全面争取在就业、教育、福利、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为目标,对女性的本质和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与现代性各种政治思潮结合形成自由女性主义、社会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等诸多流派。
而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低潮时期,这是一个区别于其它女性主义流派的独特流派。
一、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拉开了当代环境运动的序幕,随着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妇女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来,使女性主义运动也从传统的范围中超越出来,迅速向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延伸,在生态运动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真正孕育“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及其基本思想的是弗朗索瓦丝?迪奥博纳70年代早期的两本著作:1974年出版的《女性主义或者毁灭》和1978年出版的《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
[1]迪奥博纳宣称,之所以有必要进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是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这些物种的生育能力也因为人类过剩的人口而持续降低。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一、本文概述《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末英国农村的社会景象,并通过主角苔丝的悲剧性命运,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冲突的多重层面。
在这部作品中,哈代塑造了一个鲜活、丰满的女性形象,苔丝,她的一生充满了对爱与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反抗,以及最终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无奈。
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德伯家的苔丝》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期揭示哈代笔下女性的生态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如何与她们的生活和命运紧密相连。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它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自然环境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塑造与她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她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从苔丝的生活经历出发,分析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她如何在对抗传统道德和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生态女性意识。
本文还将探讨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以及这种命运如何与她的生态女性意识相互关联。
通过这一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哈代笔下女性的生态意识,还可以从中获得对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二、苔丝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巧妙地将苔丝的人生经历与自然环境相互映照,从而呈现出一种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
苔丝,这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她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体现了一种深深的和谐共生关系。
苔丝的一生都在与自然进行对话。
她的纯真、善良和坚韧,就如同那田野间坚韧不拔的野花,无论生活如何压迫,她都能在其中找到生存的力量。
她的反抗,就如同那狂风骤雨,虽然猛烈,但却充满了力量。
她的痛苦,就如同那深夜的寂静,虽然深沉,但却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苔丝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体现在她的生活中,更体现在她的心灵深处。
生态女性主义之我见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下诞生的。
包含女性与生态双重视角,其视点始终对准女性与自然,具有温情的道德色彩,并且具有跨越性与对话性。
它的出现激起了人们去反思和批评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自然压迫和性别压迫,从而增加人们对生态意识与男女平等的认识。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定义、派别、在中国的发展与不足等方面来诠释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前言生态女性主义从实质上来讲其实是在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变体,近几十年来(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发展迅速,在女性主义理论领域充满着活力,是最具代表性的派别之一。
分别开来看,女性主义是针对女性的政治权利及社会地位的,具体要求是指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她们应该具有和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和平等地位;而生态主义则是寻求的是另外一种权利,只不过对象不再是女性,而是扩大到整个生物圈的每一个有机体,追求的是一种能够生活繁荣、展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二者的结合体生态女性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并且孕育出了新的意义,即是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统治自然、统治女性两者之间密切关系的反思与批判,也广泛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切形式的压迫和统治,致力于以解放女性、缓解生态危机以及为反对压迫而奋斗作为己任。
正如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斯普瑞特耐克(C.Spretnak)曾提到的那样:“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地和政治性的关系。
”[1]总之,随着全球女权运动及思维的高涨与传播,再加上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及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了。
1 什么是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顾名思义,它既包括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又包括生态环境批评理论,是两者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产物。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
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探讨了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之间的联系,其理论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同时它又超越了两者。
与文化领域内的生态女性主义相呼应,文学领域内也将诞生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联系,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多元理论视点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F-奥波尼在《女人或死亡》(LeFeminisme ou laMort)这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认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相信女人与自然有极大的亲近性,在生理上女性如月经、怀孕和生产过程的经验类似自然生态的循环,有其周期性存在。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女性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相连性,一方面大地孕育万物的自然现象被类比为母亲哺育子女的天性,表面上这种类比是一种赞颂,实际上是藉此建构一套规范女性的"自然法则";,以自然现象来界定女性的职责;另一方面在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里,女性如同自然,代表的是原始、被动、情感、柔弱和神秘,需要由进步、主动、理性和强壮的男性来引导和开发。
这种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不断地流露,例如将未开辟的土地或森林称为"处女地";或"处女林";。
对此,瓦伦(K.J.Warren)明确指出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运作的,这个体制就是父权中心体制,推翻这个父权体制是女性运动与环保运动的基本工作。
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者把自然与女性受压迫的遭遇相提并论,把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反对压迫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
但由于各自借鉴的理论方法不同或对妇女与自然双重解放的根本途径的认识不同,生态女性主义呈现出一个流派众多的多元格局,诸如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和哲学生态女性主义。
觉醒·超越·共生——电影《绿山墙的安妮》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觉醒·超越·共生——电影《绿山墙的安妮》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带给观众深刻的感受,还常常能够传递一些思想和价值观。
电影《绿山墙的安妮》就是这样一部通过叙述一个女性在自然环境中的觉醒与成长来传达生态女性主义理念的作品。
本文将以“觉醒·超越·共生”为关键词,探讨这部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和精神。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概述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将女性和环境问题相结合的思想学派,它认为社会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这一思想学派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旨在探索女性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和角色,并寻找解决环境危机的途径。
二、电影《绿山墙的安妮》的内容与背景介绍《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英国电影,由朱丽安·卡娅执导,主演是卡里·穆里根。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年轻女孩安妮在二战期间成长过程中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与冲突。
安妮是一个在二战期间被送往乡村寄养的少女,她在与大自然和农村生活的亲近中逐渐觉醒和成长。
她通过与自然互动,发现了她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随着战争的蔓延,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和自己的命运。
三、电影中的觉醒与超越在电影中,安妮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互动逐渐觉醒,并逐渐超越了她内心的局限和社会的束缚。
首先,在农村生活中,安妮学会了种植蔬菜,养殖动物,并逐渐认识到自然的力量和循环规律。
她的觉醒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界的关注与理解上,还表现为她对自身的觉察与反思。
她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角色和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开始思考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问题。
其次,安妮通过上学与外界接触,认识到了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独特性和能力。
尽管她面临着战争和社会变革的压力,在绝望和困境中,她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和生命的坚守与热爱。
蒙古族女作家额鲁特·珊丹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蒙古族女作家额鲁特·珊丹是一位以生态女性主义为主题的小说家,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也被广泛认可。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上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生态保护的呼吁。
在她的小说中,生态和女性主义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画卷。
珊丹小说中展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在她的作品中,草原、牧场和蓝天白云都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描述了草原上的各种动植物、山水和气候变化。
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小说中,她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和反思,传达了对生态环境的珍惜和保护之情,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的宝贵和重要性。
珊丹小说中展现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性别平等的呼吁。
她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心和关注。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多是坚强、勇敢、独立的形象,她们在草原上生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珊丹借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呼吁社会重视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关注女性的命运,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的自由。
她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对女性的理解和支持,让人们重新认识女性的价值和对待女性的态度。
珊丹小说中融合了生态和女性主义的元素,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生态女性主义理念。
在她的作品中,生态和女性主义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主题,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她通过对大自然和女性的描写,呼应了自然界和女性的柔美、坚韧和生命力。
她认为,女性和自然是同样受到伤害和侵害的群体,她们都需要被尊重、保护和关爱。
她在作品中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呼吁人们重视女性的地位和权利,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的解放。
她的作品不仅是对草原文化和蒙古族传统的纪实和再现,更是对生态女性主义理念的一种寓言和表达,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和理念。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使女的故事》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夏续元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于第三次女性主义的浪潮中,并迅速发展。
它既是女性主义的新方向,也是生态主义的新突破,从环境与文化两个方面出发,女性主义理论与生态批评理论相互借鉴,探究保护生态环境和女性权益,反抗父权统治和压迫。
本文从男性与女性的关系、男性与自然的关系、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生态女性主义在文中的表现。
关键词:《使女的故事》;生态女性主义作者简介:夏续元(1994-),女,汉,山东郓城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48-01一、引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常把生态意识和女权主义思想运用到她的作品中,如《可以吃的女人》、《浮现》、《使女的故事》等。
她认为女权主义者应该关注生态问题,为争取女性、自然与男性平等而斗争。
因为女性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她们的归宿是相似的。
阿特伍德的小说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贡献很大,因此她被认为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影响了文学中的许多生态女性主义者。
二、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的产物。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爱波尼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目标是将被认为是分离的女权主义和生态主义结合起来,以便以一个全新的模式重塑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特殊的亲密性。
女性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生态的循环过程相似,都有一定的周期。
另一方面,女性与自然处于父权意识形态的同一位置——作为父权制的下级和附属品而存在。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父权制的概念框架把女性和自然都联系在一起,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者批判男权意识形态,希望男性、女性、自然都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和谐地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社区中,没有支配,没有控制。
从自然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自然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都是当代的重要思潮,两者都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在观点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自然主义的起源、主要观点和影响入手,再探讨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基本特点和主要贡献。
自然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欧洲,受启发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主义思潮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应该把握自然规律,以此来解决社会问题。
自然主义倡导实证主义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强调观察、实验和数据的重要性。
自然主义的出现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主义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自然主义主要的观点包括强调普遍规律、拒绝神秘主义、抗拒传统观念、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反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自然主义思想尤其强调自然规律和生物学上的自然选择,该思想在终结19世纪的欧洲得到广泛传播。
而在当代,自然主义思想也一直是哲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派系。
然而,自然主义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局限,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
这也导致人类难以充分理解和解决当今面临的生态危机。
生态女性主义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它旨在分析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背后的问题,并提供一种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生态女性主义将女性的生存状况与自然与文化的关系联系起来,主张通过女性主体的视角来审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可以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
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特点包括它的女性主体性、生态关怀、民主价值和国际性联盟。
与传统环保主义相比,生态女性主义不但关注环境问题,更加强调社会性别问题和力量关系问题,呼吁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平等和可持续的社会。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通过传统的女性美德来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如关怀、照顾、公正、团结和互助。
总而言之,自然主义强调自然规律和客观存在的重要性,而生态女性主义则将女性视作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2021生态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及生态学的关系范文 生态女性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女性主义理论和生态学观点的影响,对此有学者提出:“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因为它承认并意图消除男性偏见,此外,它还力图创建无男性偏见的实践、政策和理论。
” “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学的,因为它理解并且承认尊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这包括承认人类是一种生态存在物,承认任何一种充分的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哲学都应该包括环境的维度。
”不难看出,生态女性主义在很多方面受益于女性主义和生态学理论,它一方面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性,解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它提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主张解放生命,反对压迫,追求整体性。
但值得一提的是,它绝不是女性主义和生态学观点的简单相加,它既有对后两种理论的继承又有别于甚至超越了后者。
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者提出: “任何未包括生态视野的女性主义以及任何未包括女性主义视野的环境哲学都是不充分的。
” 生态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和生态学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两者的关系中,可以发掘生态女性主义自身的独特性。
一生态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之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生态女性主义而言,女性主义是其重要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思想源于20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女性主义运动,所有生态女性主义者的批评观点均建立在女性主义理论观点的基础之上。
生态女性主义学者薇尔·普鲁姆德指出,从早期的女性主义理论中能够找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思想的渊源: “早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力图把妇女当作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揭露了权力和统治的结构及其过程,激进的女性主义批判统治文化的男性气质并且意图取而代之,使那些被贬低的事物得以确认”。
生态女性主义者卡洛琳·麦茜特从不同流派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观点出发揭示女性致力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各种方法,并强调指出,每一种生态女性主义都是建立在已有的女性主义类别的基础之上。
简述生态女性主义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永恒讨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
由于人类急功近利,生态环问题日益严峻。
生态女性主义从分析传统的人类同自然的对立以及对自然与女性关系的探讨,把女性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紧缚在一起,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和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维。
本文通过简述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根源、基本问题和主要流派,旨在提醒人们对日益忽略的女性原则给予重视,重新审视传统的世界观 ,站在自然和女性的角度建立一个更为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新社会。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根源;基本问题;思想流派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2继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女权运动的一次浪潮和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浪潮之后,70年代-90年代女权运动经历了第三次浪潮。
如果说第一次浪潮的特征是要求平等的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特征是激进的女性主义的话,那么第三次浪潮则可以说是自然的女性主义。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根源在艾奥伯尼的这一术语提出大约十年后,卡琳·j·沃伦进一步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假设,她指出:“1、对妇女的压迫和对自然的压迫有着重要的联系;2、理解这些联系的本质对于充分理解妇女和自然所遭受的压迫是十分必要的;3、女性主义的理论和时间必须包涵生态学的视角;4、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包含女性主义的视角。
在1962年出版的《沉默的春天》一书中,雷切尔·卡森警告美国人说,除非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环境,否则,“人类对环境的所有攻击,包括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江河和海洋的污染……将必然无疑地破坏或改变物质本身……未来的形成就取决于此”。
球性生态问题的预兆已经出现:臭氧层破坏、废物处理、动物畜牧、物种危机、能源节约、野生动物保护……对这些问题的生态学关注持续增长,一场保护环境的运动在美国和全世界蔓延开来。
虽然,所有的环保主义者都相信,人类应尊重自然;但是,所谓人类中心论的环保主义者基于进一步保护人类的利益而提出尊重自然的理由;而所谓地球中心论的环保主义者则认为,尊重自然是基于地球自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影响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反对“父权制”和二元论对女性与自然的奴役和破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多样性,旨在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平共存,理想的和谐的人类社会。
其在中国的生态观研究有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女性与自然相互结合的新的角度,把生态问题与女性问题以及诸多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视角。
标签: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环保;生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流派,是当代西方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主义思潮。
生态女性主义尝试寻求在男权社会中被奴役的女性与被破坏的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社会,批判各种形式的奴役,尊重差异,提倡多样性,旨在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的人类社会,并且和大自然能够和平共存。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和主要思想“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艾奥博尼(Francoise d’Faubonne)在《女性主义·毁灭》一书中提出,她把生态观点和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天然的联系。
[1]此后,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迅速扩散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涌现的主要的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有瓦尔·普鲁姆伍德,卡洛琳·麦西特,查伦·斯普瑞特奈克,卡伦·J·沃伦,玛利亚·米斯和范丹娜·希瓦。
卡洛琳·麦西特(Carolyn·Merchant)的著作《自然之死》(The Death of Nature)堪称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经典代表作;卡伦·J·沃伦(Karen·J· Warren)提出用“性别”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男权社会中的“父权制”,反对传统的二元论,批判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和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探析【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把自然和女性,人类剥削环境与男性压迫女性等同起来,在反对二元对立的前提下,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主要流派及发展历程入手,简要探究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并指出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生态文明1 什么是“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艾奥伯尼(francoise d’ eaubonne)在1974年的著作《女性主义·毁灭》中最先提出。
美国《生态百科全书》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释是:首先,它是一种激进的政治活动形式,它来源于妇女的权利、公民的权利以及和平和生态运动的汇聚,也对这些内容的汇聚做出贡献;其次,它也是关于对社会和环境的统治支配原因、本质及解决办法的各种理论的名称。
总的说来,生态女性主义是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
2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继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要求平等浪潮之后,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迎来了比较激进的第二次浪潮,而70年代以后正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它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
它既继承了过去的理论,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仅致力于社会改革,也把触角深入到了知识领域,它强调把环保和妇女运动结合起来,从各个角度研究女性与男性的区别,探讨女性角色、女性价值,并进而对造成歧视妇女和压迫自然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自然和女性联系起来,把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和人类对自然的压迫相结合,解决生态危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文化生态女性主义(Cultural ecofeminism)强调妇女和自然所遭受压迫的精神文化根源,把文化精神的改变视为妇女和自然双重解放的根本途径。
具体而言,就是构建一种新的女性文化,其核心内容:一是“构建爱护伦理学(ethics of care),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依据”;二为“复兴古代的自然女神宗教,激发人们尊崇自然界的情感”。
这派学者通过审视宗教、神学、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内妇女和自然界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发现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压迫是相互关联与互相强化的,因而试图把自然从压迫性的男性文化中解放出来,以便把自己当作生命的承载者来尊重,并要求女性发现她们的真实本性,从而赞赏和认可这种本性。
鲁斯(R. Ruther)把自然大地视为地母(Mother Earth),把女性的生育能力看作自然孕育万物的过程。
在《新女人/新地球》(New Woman / New Earth)一文中,她以古欧洲时代的母系社会为例,说明因为当时的主事者是女性,而女性的繁殖力使得她们能体认到整个自然生态的生死循环现象,进而能够接受人类终将死亡的事实,所以并没有希翼超越自然局限的想法;但在父权社会里,由于当权的男性并没有生育的能力,他们不得不创造一个“生育”整个宇宙万物的天父,以能够超越人类肉体的有限生命,在如此的父系宗教观下,人类以科学方法和工业技术来追求物质层面的无限发展。
同样,凯勒(Evelyn Fox Keller)认为当男人必须将女人与自然的生产与创造力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时,首先他们必须消弭女人与自然的自主性,将女人与自然陷于被支配、被统驭的次等地位。
默茜(C. Merchant) 在《自然之死:妇女、生态与科学革命》(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Ecology,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中,指出理性时代以前将自然视为一个养育万物的母亲——一个有生命体——的想法,使得人类认为挖掘大地的行为就如同谋杀自己的母亲,因而不愿任意破坏自然。
但到了理性时代,因科学家证明地母不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人们便开始肆意侵占、破坏地球。
在默茜等女性主义者看来,(大地之母)的理论可以制止人们侵害自然,因此她们赞美自然的生命力,赞美女性/母性的生育、抚慰与爱好和平的特质。
苏珊・格里芬(Susan Griffin)的《自然女性》(Woman and Nature: The Roaring inside her)大胆而深入地探讨了女性的人生和历史境遇与地位,论证了女性的肉体和大自然都是神创造的美的化身,并用富于诗意的语言表述了女性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母性思维,热情地颂扬女性与自然的联系。
社会生态女性主义(social ecofeminism):这一流派着重妇女和自然所遭受双重压迫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根源,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变视为实现妇女和自然双重解放的根本途径。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在父权制经济发展模式中,妇女和自然所受的压迫相互强化。
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通常有,“引用大量的事实材料论证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环境恶化对她们生活状态的影响”,或者在深层上分析研究生态危机与妇女地位的关系。
印度的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范达娜・西瓦(Vandana Shiva)一直致力于女性、自然生态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所以对西方父权制经济“不良发展”模式认识最为深刻,她的见解也最具代表性。
她与玛丽亚・米斯(Maria Mies)合著了《生态女性主义》一书,指出“生态女性主义需要一种新的宇宙观和一种新的人类学,这种宇宙观和人类学承认在自然界中的生命是合作、相互照料和用爱来维护的。
”她认为“第三世界的妇女在创造和维持生命方面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自然过程遵循的是女性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就是恢复女性原则”,她还特别强调了女性在生态运动中的主导作用。
玛丽亚・米斯是社会学
家和经济学家,她观察到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里的人逐渐与一切分离,尤其是男人,他们与自然的疏离远比女人严重,他们希望与自然接近却不知何为。
她认为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的妇女在保护自然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提出“男性与女性都应该采纳社会主义—改革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即生存必需的视角”。
男性必须重新界定他们的身份,在实践中分担创造和保护生命的责任,应该培养传统的女性美德(关怀、同情、慈育)。
哲学生态女性主义(philosophical ecofeminism):这派学者在观念层次上分析妇女和自然受双重统治的内在联系,认为人的行为受观念支配,对女性的控制和对自然的控制是由一种共同的观念结构决定的,要解放妇女和自然,最重要的是打破这种“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s)
瓦伦指出对妇女和自然界的统治植根于父权制的概念框架,父权制有三个特征: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逻辑。
瓦伦认为二元论和价值等级制都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而统治逻辑对于压迫性的观念构架才是最重要的,它“是性别压迫的认识论根源,也是其它压迫制度的认识论根源”。
正是“统治逻辑的运用,使得尊卑观念演进为‘强权观念’,使人们对两类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别的认识具有压迫性”。
瓦伦用下列推演论证了统治逻辑如何使女性与自然处于从属地位:
(1)女人等同于自然界和物质领域,男人等同于“人类”的精神领域(二元思维方式)
(2)与自然界和物质领域等同的群体是低等的,与“人类”和精神领域等同的群体是优越的(价值等级观)
(3)所以女性较之男性是低等的,男人优于女人(尊卑观念)
(4)对于X和Y来说,如果X优越于Y,那么Y就应该从属X(统治的逻辑)(5)所以说女人属于男人,男人应统治女人(强权概念)
瓦伦的理论贡献在于:“她从哲学的高度、从逻辑的推理中得出男性统治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之间的同一性,女性危机、生态危机乃至社会的道德危机之间的同步关系。
”而普鲁姆伍德则重点批判了支撑西方父权制观念框架的理性主义传统,“尤其是理性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存在男性偏见”。
她提出的“关系中的自我”为建构爱护伦理学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偏向于历史的深度追溯——传统女性文化的弘扬,远古母系社会的回忆,古老女神宗教的复苏。
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多关注当下的热点批判——西方父权制的发展模式、第三世界女性与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哲学生态女性主义则严谨而深刻地从整体上和观念构架上,对“双重控制”作认识论根源的探讨,它力求作最本质的解析,也是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升华阶段的产物,因而在整个生态文化思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Phsychoanalytic feminism)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性别心理与生态意识之间的联系”。
格蕾(Elizabeth D. Gray在《失去的绿色天堂》(Green Paradise Lost)中指出,“自然界被贬低,源于在性别心理方面自然界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因为,男孩在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形成时,压抑对母亲的依恋,甚至敌视母亲,同时,他们也在追求对外在环境的超越,因而他们把母亲(女性)和自然界一同视为异己的客体力量予以控制。
格蕾认为需要变革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才能改变男性侵略性和控制欲的性别心理,从而有助于杜绝大男子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滋生。
这些观点不妨可视为精神分析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
然而,不管何种划分,都表明生态女性主义是“不同哲学倾向的多样化观点的汇集和多种价值观共容”的文化思潮。
这一文化思潮最大的影响是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
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倡导文化革命,创造新型女性文化,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提出恢复遗忘的“女性原则”,哲学生态女性主义宣言根除父权制世界观和价值观。
生态女性主义“把关怀、爱、友谊、诚实和互惠作为自己的价值核心”。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注重联系和情境的母性思维、女性原则(其内涵是能动的创造性、多样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和生命神圣性)、女性美德等价值观念来取代包括父权制的工具价值观、二元对立观、价值等级制、分离冲突观、统治支配观念等。
而价值观念的革命往往是文学革命的先兆,一种新文学批评自有其深刻的哲学背景。
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生态后现代哲学)对传统父权制价值观的批判不可避免的要对当下的文学活动产生影响和冲击,从而促成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向文学领域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