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杨吉武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4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包括“尿液的形成”和“尿液的排出”两部分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肾的结构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而安排的。
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与前面所学的三大系统知识紧密联系,因此,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肾单位模型和拼图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及特点。
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在学习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从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到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他们之间虽然是独立的但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血液循环把人体中的废物通过肾排出体外。
关于尿液,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泌尿系统中肾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尿的形成对于他们来说也显得抽象了很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时可以借助图片和引导来帮助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教学中,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
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
充分解读课本上插图的含义。
利用模型和多媒体手段,呈现泌尿系统的结构、肾脏及肾单位的结构等。
在教学设计中,播放“捐肾救母”视频故事,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重点在学习肾单位结构时,通过小组合作制作肾单位模型,帮助学生掌握各部分结构及特点。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武都深圳中学赵娟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节,是处在第四单元生物圈的中人的第五章、人体废物的排出的第一节。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是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
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可以说本节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又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备课时,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的培养目标是: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能力培养目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让学生明白排尿的意义,更加珍爱生命,观注自身健康。
(三)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标》、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为: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3岁,他们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第2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循环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本章提出的要求是: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本节课主要学习“尿的形成与排出过程”,此内容也本章的重点难点。
泌尿系统的组成编排在本节的第1课时,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
尿液的形成依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些过程都是微观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手段阐述肾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另外通过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进一步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明白人体排尿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养成关注自身健康的良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自我约束的能力弱,知识构建成网络结构的能力也弱,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训练。
但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归纳、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此时的学生已基本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都为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关于尿液,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泌尿系统中肾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尿的形成对于他们来说也显得抽象了很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教学中需要淡化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了解肾单位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肾单位的结构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明确排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