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疗(3D
- 格式:pdf
- 大小:194.25 KB
- 文档页数:8
甘氨双唑钠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放射增敏作用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评价甘氨双唑钠(CMNA)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放射增敏作用和毒副作用。
方法经细胞学和病理证实的Ⅲ期NSCLC病人3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16例和对照组(B组)16例,B组采用西门子电子直线加速器,上海拓能公司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设备,2Gy/次,5次/周, DT40-44 Gy后缩野局部加量21 Gy,3 Gy/天/次,5次/周,计划照射剂量61-65 Gy。
A组采用以上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同时使用CMNA800mg/m2,用10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溶解,于30分钟内完成静脉点滴,病人无不良反应,于60分钟内进行三维适形放疗,每周一、三、五用药至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束。
定时检测疗效和监视各种不良反应。
结果 CMNA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有较肯定的放射增敏作用,明显提高了NSCLC的近期疗效,且安全,不增加毒副作用。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甘氨双唑钠放射增敏广州莱泰制药有限公司的甘氨双唑钠(CMNa)是目前在国内外临床正式使用的唯一一个高效、低毒的化学合成放疗增敏剂。
我科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32例Ⅲ期NSCLC病人进行随机对照分组试验,对 CMNa的临床放射增敏作用及其不良反应进行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按TNM临床分期(UTCC,1992),32例Ⅲ期NSCLC病人,均有病理和细胞学证实,KPS》70分,用随机列表法将3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16例,男性12 例,女性 4例,平均年龄为60岁,其中鳞癌 8例,腺癌8例;ⅢA 10例,ⅢB 6例;原发灶的最大长径的平均值 5.5 CM。
B组16 例,男性10 例,女性6 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鳞癌8例,腺癌8 例;ⅢA 12 例,ⅢB 4例;原发灶的最大长径的平均值5.6CM。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xic radio surgery,SRS)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但SRS有其严格的应用指征,只有严格掌握适应证,才能在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前提下发挥最大功效。
SRS是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与放射治疗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立体定向外科学范畴。
SRS的概念最早于1951年由瑞典神经外科专家Leksll提出,是指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对颅内靶点进行精确定位,再用单次大剂量放射线集中照射靶组织,使之产生特殊的放射生物学效应而发生局灶性坏死,从而达到类似外科手术的效果。
SRS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临床应用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近10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SRS技术被广泛用于治疗神经外科疾病,并发展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成熟、可靠的治疗手段。
与传统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相比,SRS治疗具有无创伤、不出血、不需全麻、治疗时间短、定位精确、对颅内重要功能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
经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SRS对某些颅脑疾病疗效肯定,甚至可以达到超过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但采用SRS技术治疗颅内疾病也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探讨之处,如不易明确病变性质、治疗后显效缓慢、不能尽快解除占位效应、脑动静脉畸形闭塞缓慢、某些疾病治疗后有发生脑水肿可能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基础SRS的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知识是相当复杂的,有关这方面的介绍比较少,这里只对临床上经常涉及到的问题简单做一阐述。
1.放射物理学基础要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必须提高其治疗的增益比,即最大限度地将射线集中到病变内,杀死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这正是肿瘤放射治疗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与放疗技术的进步,开展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这在肿瘤放射治疗方面可以说是一大进步,是放射肿瘤治疗学上的一项重要变革。
放射治疗技术简介放射治疗至今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
放射治疗从表体皮肤癌治疗,发展到高能射线的体内脏器治疗,从常规射野的放射治疗,发展到今天的精确放疗。
上世纪中后期,放疗工作者,遵照提高治疗增益的大原则,对小体积肿瘤,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概念,对体大凸形肿瘤,提出了适形放射治疗的照射方法,对大而复杂的凹形肿瘤,提出调强适形的治疗方法。
20年来,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放疗技术不断创新,新方法、新技术大量涌现。
在人类和肿瘤的斗争中,放疗作出了较大贡献,经治疗对存活五年以上的肿瘤患者,至少作出了40%的贡献。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1951年瑞典精神外科专家leksell,对体积较小的脑肿瘤,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概念。
即用多个小野三维集束单次大剂量聚焦照射肿瘤,使肿瘤死亡,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很小的剂量照射。
射线对病变起到类似手术刀的作用。
为此,放疗工作者研发了如今的各种立体定向放疗设备,即r刀,x刀等。
1.1r-刀(Gammaknife)r刀就是利用r射线制做的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
1968年瑞典leksell等人用179个co60放射源排成半球形,聚焦中心,对病变照射,实现了世界首台立体定向放疗装置。
后经改进提高,生产出201个co60放射源的放疗装置,把201个源规则地放到半球面上,使其于半球中心形成聚焦区,实现了立体集束聚焦照射的设想。
该装置俗称静态r刀。
1996年我国奥沃公司在静态r刀的基础上,利用30个co60放射源螺旋放置在球面上,使之以球心为中心作锥面旋转,使放射源进行弧形旋转聚焦。
该装置俗称旋转r刀。
和静态r刀相比,减少了放射源,简化了结构,且提高了焦皮比,治疗操作方便,治疗性能大大提高。
进一步利用定向装置、CT、磁共振等先进影像设备及三维重建技术,确定病变和各重要器官的准确位置和范围,进行三维空间立体定向,然后利用计划系统确定射束方向,肿瘤及重要器官的计量分步,最后进行手术式照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