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研究

2013年3月第42卷第2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Mar.2013

Vol.42No.2

[收稿日期]2012-10-

12[作者简介]姜淑兰(1964-)

,女,满族,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马列部副教授。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研究

姜淑兰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马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摘 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笔者从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入手,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 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13)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02--0036--

0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以超时空、高速度、多渠道、大容量和交互性等特点,在当今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大学生是网络的先行者,

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参与的主体。在读大学期间又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政治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网络已经对大学生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立场、政治信仰等产生深刻影响。因此,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学必须关注的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新、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政治与网络政治参与

(一)网络政治的含义及特点

网络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政治泛指在互联网所有涉及国家权力以及特定利益的政治现象;狭义的网络政治则特指依托于网络平台,网民及虚拟团体参与政治活动,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政治决策的一系列政治行为。涉及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管理和政治权利等内容。本文涉及的网络政治参与内涵是狭义概念。网络政治参与依托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一般的政治参与相比,有独特之处。

网络政治的特点:一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网络活动所依托的空间是“虚拟空间”,它常常通过数据、图表或者其他信息展现出来。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网民或者虚拟团体,其更多时候也都是通过匿名或虚拟的形式出现,很难确定其准确的法律地位。尽管如此,虚拟的网络的本质仍具有现实存在性。

一方面网民可通过网络了解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

同时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真实想法,乃至影响政府决策;另一方面,网络政治的虚拟世界也是以现实的存在为根据,是建立在真实社会基础上的客观存在。二是平等自由性。所谓平等指无论是政治家或者平民百姓,都有平等的获取信息和参政议政的权利,

打消了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的地位、身份顾虑及不安全感;在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带来的是更为自由的言论空间,

“虚拟平等”使任何人能够自由的发表政治主张。三是多样包容性。互联网承载了大量的信息,

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体育、娱乐、科教文卫等。此外,信息技术本身不断发展,

使得互联网能够承载的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软件等传播媒介迅速增加,各种信息爆炸性增长并不断复制、传播、发展、演变,使得政治信息更加具有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了网络政治的发展。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

网络政治参与是参与主体依法通过互联网介入政治生活,

影响公共决策的活动。主要包括利用互联网发布政治信息、网上利益表达、网上评论、网上调查、网上信访、网上选举、网上监督等等方式,即广大民众通过网络方式参政议政,通过舆论监督,参与社会公共管理,

行使民主权利。由于依托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与一般政治参与方式,

其参与的主体以及政治参与的方式都已发生了变化。当前,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逐渐活跃起来。他们不仅能熟练的掌握网络技术,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而且具有充分的

·

63·

 第2期姜淑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研究

政治参与行为能力,能够利用公共论坛表达意愿。通过政府信箱参与政府对话,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政治运动等。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同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在途径、方式、载体、内容、频度、范围等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直接性与隐蔽性。在网络政治中,每个人都可以代表自己,通过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工具、聊天室等形式,直接对政府的政策与议案发表个人看法,传达个人的观点,直接进行网上投票和选举。可见,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是网络政治优越性的真实表现。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政治的虚拟特点,无论是力量较小的个人还是以群体性存在的虚拟团体又都可以用一组代码、一个符号代替,以此来掩盖自己,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同时又不暴露自身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二是多向性与互动性。在互联网情景下,任何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能够完成不同群体间的在线信息交流、实时互动,而且各大主流网站相继建立了论坛,为网络政治参与互动提供了平台。如天涯社区的国际观察上,网友可以就当下的时事政治通过看帖、发帖的形式随意发表意见和看法。每年“两会”期间的网络社区,网民都有机会与国家各部委主要领导实时交流,诸如“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外长”、“向部委建言”等,都是主题的网站论坛栏目,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网民、群众在参与政府的互动中,不仅了解了政府工作,又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种政府与网民、领导与群众的对话,不仅可以展示亲民的形象,而且还能够争取到他们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三是便捷性与开放性。现代传媒技术使得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使得整个世界的信息都可以多中心、交互性、开放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逐渐平民化、低廉化的互联网使用费用,相比以往,普通人不可能及时了解到的实时信息,如今变得轻而易举就能获取,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页,获取信息,了解最新政策动向,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或者参与网络投票和政府决策,甚至可以参与跨国政治活动。四是自由行为不可监控性。互联网不仅在受众上有无限性和超地域性,且登录和使用具有自由性。网络政治参与者的身份、地位、文化程度都掩盖在网络之下,只要能上网,便能够以“隐形人”的身份实施参与行为。且动因复杂多样,有的出于自身某些利益考虑;有的出于其信仰;也有非理性的冲动;为了宣泄自身的不满、失意;或者仅为了获得某种技术突破的快感,如黑客的行为等。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监控力不足。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现状、方式及

特点

(一)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现状

大学生群体生活经历大多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相对缺少个人与社会的交流,这也使得大学生缺少政治生活的土壤以及参与政治的动机和支持。

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网络参政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获取信息的途径、手段多样化,关心国家大事,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极为敏感,网络参政意识与态度相当积极,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诉求意识。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方式

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方式,除了以上所列外,还有自身的偏好。比如,高校BBS、QQ、人人网等。北京大学设立的“北大未名”、清华大学创建的“水木年华”、同济大学创立的“同舟共济”等高校BBS,聚拢了校内相当多大学生的人气,是大学生讨论政治问题、参与网络政治的天然聚集地。其他方式,如QQ、飞信等即时网络通信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极高的使用率。比如QQ群将大学生连接为各种群体,便于各种网络政治事件在大学生的不同群体中展开传播和讨论。此外,人人网、开心网等网络社群组织,更是以其实名制、高度互动和即时便捷的特点发挥着显著效果。

(三)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特点

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7-25岁之间,思维活跃、富有正义感、充满激情,对国家政治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是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时期。在这种相对不成熟的状态下,他们较易受到一些偏激的思想和言论的影响,从而产生过激行为并造成不良后果。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一方面,大学生的激情、理想以及时代责任感促使着他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网络政治中;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思想上的不成熟及网络的无序性,往往出现过激的、情绪化的、不合理的反应,甚至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产生不良后果。

二是社群化程度高、互动效果显著。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能力和政治敏锐性较强,而且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在网络参政途径多样、方式灵活快捷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各种群体,并就某一政治事件或者社会问题展开多方面的讨论,深入交流彼此的看法,甚至可能展开激烈的论战。

三是参与内容相对广泛,且针对性强。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关注范围涉及各种层面,同时又有

·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2卷 

所侧重。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他们比较关注一些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如“两会”的召开、国家政策的走向、台湾问题、主权问题、农民工问题等,往往能够关注事态的进展并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大学生比较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高校事件、教育政策、就业政策、升学等问题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四)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存在主要问题

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已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复杂性,使得思想上并不成熟的大学生无法驾驭这把双刃剑,引发了诸多问题。

一是信息鉴别能力弱,易受不良信息误导。互联网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参与网络政治过程的无序性特征。一方面,很难保证促使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网络世界中,虚拟化的成员身份很容易滋生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谣言。网络上不乏别有用心者,他们歪曲事实并加以宣传,恶意攻击诋毁政府、混淆视听。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多,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盲目、冲动且情绪化,很容易受虚假信息影响,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人云亦云,更有甚者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违法行为。

二是政治鉴别能力弱,与现实政治环境相脱节。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是一种“人机交流”的形式,而非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在网络中,网民之间具有平等的身份、地位、权利和机会。他们作为参与网络政治的主体,可以自由表达各自的见解,深入交流彼此的观点,但都要通过网络和机器来实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和社会现实的接触和交流。实际上,现实中的政治参与和网络中的政治参与有一定区别。过分依赖网络政治将不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知识的获取、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以及政治思维能力的锻炼,从而不利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引发大学生在现实政治参与活动中的无所适从。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

(一)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网络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政治意识,激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以及政治责任感。一方面通过高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民主法制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反思和总结自身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培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鉴别能力,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政治的理性判断力,使大学生能够以批判的思维方式对待各种网络信息,从而理性的参与网络政治。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加大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培养和强化网络自律意识和责任心,增强自身免疫力。当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要从心理引导入手,尤其要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心理指导课程等方式,使大学生能及时了解和预防各种网络心理障碍,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已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加以治疗,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工作,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改善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环境

要引导大学生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技术建设,有效地对网络政治谣言、不良言论等有害行为的信息在源头上进行过滤,从而净化网络环境;提供法律支持:一是要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既能确保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合法化,又可以打击和惩罚非法信息散布行为,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要加强网络管理、依法治网。有关部门应该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传播,以确保良好的网络环境。三是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反馈机制。以学校为例,应重视学校网站的建设,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重视大学生的政治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疏导政治情感。

[参考文献]

[1] 仲逸智.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与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 李永刚.互联网与民主的前景[J].江海学刊,1999(4).

[3] 王乐乐.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版,2011(4).

[4] 刘纪静.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2(4).

[5] 法新社马德里.互联网创始人认为网络对世界影响刚刚开始[N].参考消息,2009-04-24.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1.

[7] 安云初.论当代社会的网络政治参与[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

83

·

 第2期姜淑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Participation Ability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b Polities

JIANG Shulan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Hohhot,Inner Mongolia,China010051)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roadens the channels of civi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net politics participation is 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part.Recently,we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thecollege web Political participation,bu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weak points,which influence and limit theeffect of participation effect.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tionstate and come up with the strategies relevantl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wet politics participation;Internet

【责任编辑 张晋海】(上接第35页)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2] (美)珍尼弗·西伊.美国外交政策百科全书:第2版[M].美国纽约,2002.

[3] (美)杰里尔·A·罗塞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4] 张宏毅.意识形态与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政策[M].人民出版社,2011.

[5] 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美)迈克尔·曼德尔鲍姆.结束冷战[J].外交,1989(春季号).

[7] (俄)B﹒B﹒索格林.美国历史上的意识形态———从建国的奠基者到20世纪末[M].莫斯科,1995.[8] 中美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09-11-18.[9] 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B/OL].May 2010,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tiles/rss.vie-

wer/national.security.strategy.pdf.

[10] 美国总统奥巴马国情咨文http://news.sohu.com/20100128/n269893477_6.shtml.

[11] 赵可金.“多伙伴世界”与美战略新思维[N].中国国防报,2009-8-11(9).

[12] 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寻求与中共存是美国最大外交挑战[EB/OL].联合早报网,2013-03-21.[13] (美)罗伯特﹒佐利克.中国向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EB/OL].http://www.state.gov/s/d/former/zoel-

lick/rem/53682/htm.

An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Factors

in Obama Government’s Diplomatic Policies towards China

JIN Haibin 1,2

(1.Marxism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Inner Mongolia,China014010;

2.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China300384)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its administration,Obama government displays a cooperative and mod-est profile in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 with China.But one year later,the United States shows an externalaggressive attitude towards China with regard to the exchange rate of Chinese currency,the South Sea andinternet freedom,etc.It not only indicates its fear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influence of ideology in its diplomatic policies towards China.

Key words:the United States;Obama;ideology;diplomatic policies

【责任编辑 张晋海】

·

·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促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生活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而网络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增加了教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办法。 标签:政治社会化;网络政治参与;引导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政治人格的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和情感,然后参与政治实践,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大学生转变成为具有一定政治人格的社会政治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走向全面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全人”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网络本身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增加了教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1.从制度层面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进行引导 从制度上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规范网络行为。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网络法制知识,并结合高校校园的实际,加强网络管理规则的制定和宣传,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意识。通过法律的规范和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实现网络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只有这样,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舆论、参与政治时,才会遵守网络管理制度,而不是为所欲为,想发表什么言论就发表什么。因此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政治参与都能受到一定的制约和规范。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网上和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努力营造法制的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2.从价值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要想从价值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减少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言论行为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是关键。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水平,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其次,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使其能抵制抵制不良诱惑;最后,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八荣八耻”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真伪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面对各种错误思潮以及一些思潮的消极影响

2018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2018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国家大事的愿望不断增加,网络政治成为人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由于网络政治的兴起,一些问题也不断的涌现出现,一方面,我国网络政治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公民的民主、公平意识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公民的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完善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整体素质等等。 1我国公民现阶段网络政治参与途径概述 1.1通过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进行政治监督的一种高效且便利的方式,公民怎样利用网络舆论监督进行公民政治的参与,就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网上,公民可以发表自己关于政府行为的看法,在一些政治生活的大事上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且这种话语权的力量非常大,甚至可以影响国家权力机关的政策抉择,改变整个事件的走向。 1.2通过网络论坛平台进行民意表达 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通过网络论坛。论坛是一个平台,可以供大家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里,信息是共享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大家不仅可以发表一些言论,还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对于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让大家都可以看到,并且针对这件事情进行深入的讨论。 1.3通过国家权力机关人员进行在线交流 公民参与网络政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就是与政府有关人员进行在线交流。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形式,公民就相当于直接与政府进行对话,不必再通过人大代表等中间人员和中间环节。这可以大大的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尊重了人民

的主体地位。我国人民可以面对面的与政府有关人员进行交流,发表自己对于一些国家大事的意见,或者告知政府有关部门自己的一些诉求。 2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制不健全 我国公民享有监督国家机关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也有一些困难。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法制不健全,这是阻碍我国公民正常表达诉求的一个绊脚石。有些公民对于网络参与不是很擅长,而一些对于网络比较擅长的人就会通过自己在网络上的人脉资源来汇集选票,来引导那些对于政治生活不是很熟悉的人来给自己投票。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健康的网络政治环境的建立。2.2网络政治参与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意识不高是现阶段存在的事实。一些公民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更别提参与网络政治了。因此,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制约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巨大障碍。同时,因为网络参与的特点,所有在网络上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身份、电话以及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都不会公开。在网络中大家互不相识,导致有一些政治素养比较低下的公民就会在网络上散播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政治充满恶意,甚至捏造虚假的信息来发泄自己的怨气。因此,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以及政治素养是一件根本又很关键的事情。 2.3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积极性较低 我国曾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封建思想在我国公民脑中根深蒂固。虽然时间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性质已经转变,但是在这种思想下,我国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积极性不会太高,总是对于政治避而远之。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不是抱着一种监督的心态,而是一种逆来顺受的顺从心态。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热情并不是很高涨。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远离政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远离了政治就远离了很多是非,这种观念在不少公民的头脑中还是存在。

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_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_陆士桢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第1期青年专题第34卷(总第176期)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 主持人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政治参与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不仅关系到青年自身的 政治成熟与社会性发展, 而且关系到社会主流价值传播、政治价值延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刊组织的三篇文章,以严谨的实证研究为方法,描述了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状态,并以基本身份为变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于网络虚拟社团的研究则以细致的网络观测、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描述了网络虚拟社团这一当代新兴青年社群的状态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成果与 发现为全面把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情况并积极予以应对, 提供了基础的、科学的依据。其严谨的研究方法,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调查 ■陆士桢潘晴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北京10008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北京100089) 【摘要】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的基础调 查显示,青年上网目的的多样化与聚焦性同时并存,而获取政治信息是青年网 上排名第一的行为;青年网络参与的政治内容比较丰富,民生和主权问题是青 年参与度最高的领域;国际政治是青年网络参与的重点之一,尤其重视国家主 权利益;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虽然较强,但参与层次不高,在参加网络投 票、 民意测验以及组织网民关注某事件这三项典型的网络政治参与上,青年的参与度呈递减趋势。 【关键词】当代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信息 收稿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社会工作; 潘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陆士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11ASH006)的研究成果之一。参与调查的有陆士桢、漆光鸿、王蕾、顾飞、孙冉冉、潘晴、王成顺等。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悄然兴起,依 靠网络获得政治信息,参与政治事件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已成为现代中国民众最普遍的政治参与形式。受传统观念及社会地位的影响,相对其他群体来讲, 青年缺少政治话语权[1],而网络参与给他们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平台。青年喜欢探索、好奇 心强、接受能力强以及充满活力等诸多特点,注定使其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力量。 为准确描述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深入探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我们围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产生的动机和青年对网络DOI:10.16034/https://www.doczj.com/doc/d342680.html,ki.10-1318/c.2015.01.012

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率已接近100%,并且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网络应用行为,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素养。文章以常州某高校为样本,进行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从小学到中学的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媒介教育,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处于一个自发状态,层次水平较低,个体差异较大。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显著地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质量,但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信仰危机、网络成瘾、网络低俗、网络犯罪等网络素养问题。本次的问卷调查是在参考专家学者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知识与技能、网络信息素养、网络道德与安全等方面,采取自编问卷的形式,在网站上发布了问卷调查。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普遍性和频率高的群体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群体,同时,也是网络使用普遍性和技能整体水平较高的群体。目前,在高校里不会上网的大学生肯定是“OUT”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使用网络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台式电脑、网吧等方式都能上网。网络日渐成了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在使用网络学生中,对网络“密不可分”和“相当需要”的学生占据大多数,而只有26.67%的学生对网络是持“无所谓”态度。高校大学生绝大部分为在校寄宿生,而且享有充裕的自主活动安排时间。调查中,有12.5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37.50%的学生4-10小时,23.21%的学生10-15小时,15小时以上的学生有26.79%。 大学生是利用网络为个人服务能力强的群体。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利用网络为个人生活和发展服务的意识,能自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社交、购物、娱乐等具体活动。这些网络活动深刻地改变了高校大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显著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网络软件工具为自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同时网络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自主抉择的交往方式。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情况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一些学生不能自我控制上网时间,在行为和心理上有明显网络依赖倾向,存在过度使用网络、难以自拔的“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51.79%的学生上网时间“总是”超过原先的计划时间,有23.21%的学生“经常”超过原先的计划时间,19.64%的学生“偶尔”会超过,只有5.36%“几乎不会”超过。。 大学生网络信息免疫力情况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全球性,使得各种正面负面、积极消极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充满着整个网络世界。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搜索和浏览网页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负面信息的冲击和考验。在调查中,有大部分学生偶尔会遇见过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有小部分的学生经常遇见,当然也有学生从来没有遇见过。大学生应具有信息敏感性,理性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有害信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见网络色情图片、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时,选择“立刻关闭窗口”处理方法的学生占41.07%,选择“点开浏览”的学生占16.07%,选择“没有影响继续上网”的学生占33.93%,选择“其他”的学生有8.93%。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普遍不足,对网络虚假信息、欺骗信息的警惕性和辨别力不高,个别学生往往更加容易在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网络信息中上当受骗。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侵权情况部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为个人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存在道德责任、法律意识淡化和网络侵权行为。一些网民利用网络的无约束性、隐蔽性,随意不经思考地在QQ群、微博、博客、网页、贴吧、论坛等网络媒介上发表观点和看法,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存在的五类问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一是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二是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网络参与的主体80%以上都是年龄35岁以下的中青年,而且主要聚集在发达城市。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三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和网络参与的"多数人暴政"问题。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多数人暴政"即舆论暴力会严重侵犯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网民由于自身所处环境不同,个体差异很大,从而会对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见解,但是针对现实中所发生的某件事,那些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会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力量,剥夺不同意见者正常发表意见的权利或甚至对其进行人身侵害。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群体、各社会阶层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常因突发事件暴露出来。四是新网络的膨胀暴露了传统媒介在公民政治参与上的不足,对政治稳定带来消极影响。近年来,网络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发展迅速,并且产生了一定"放大效应"。加之政府有关部门对网络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对社会政治稳定形成一定冲击。五是网络参与的便利性使得西方政治文化对于我国渗透更加广泛,使公民网络参与易于被误导。凭借网络优势,西方大国在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企图把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渗透到世界范围之内。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冲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可避免产生相互冲击和震荡。随着网络规模的继续扩大,国家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现状与二维价值付建军 发布时间:2011-7-3 20:02:21 被阅览数:1195 次作者:付建军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内容提要: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区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以网络为平台的政治参与的兴起缘自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因素。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

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浅谈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近年来,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大学政治参与模式,在现代开放的网络系统的强大影响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参与群体和不可逆转的网络参与趋势。这种改变最为直接地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网络因此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所谓网络政治参与,简单理解可以认为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 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柄“双刃剑”,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政治训练,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也会因为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建设。网络所具有的极大的即时性、公共性和联通性,以及更大的包容度、延展度和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传统信息表达渠道的欠缺,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带来各种机会和更加便捷的渠道。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充满创造力、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是青年中的中坚;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政治参与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及政治民主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学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因势利导,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

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在方式、渠道和途径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与现实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 第一,公民政治权利行为的隐蔽性。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比如不同的公民个体同时投票选举符合自身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但一般一人只能投一次票,当选者即为其共同利益的代表;而且公民可以依法公开行使自己的政治民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网络世界,如果存在投票选举,由于个体可以用不同的IP地址登录,那么投多少次票则无法约束。通过电子表决器进行投票表决(一人一票)并不能看成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同样由于IP地址复杂多变的缘故,网络上的(政治)造谣、诽谤等违法现象也难以查处。 第二,参与内容与手段的“双重性”。双重性即指网络政治参与既有合法参与的内容与手段又包括不合法的内容与手段。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大学生网民政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以及部分大学生网民缺乏网络自律等原因,目前尚无法保证其政治参与的内容与手段、方式全部合法。 第三,参与目标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网络政治参与目标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参与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政治参与的目标一般在于影响政府、集体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决策、决定及其活动,但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并不都是为了影响政府(或某些公共机构)的决策,他们更多人是在“谈论”政治及与政治有关的话题。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摘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0后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应用能力、新闻观等媒介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对90后形成正确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闻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9-03 一、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1.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表明,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本文侧重于研究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闻观等。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随后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成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二、媒介素养状况与分析 为了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笔者在广州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调查采取了随机匿名一对一的投放形式,共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7%。 1.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 (1)媒介使用时长。调查显示大学生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极其不均衡。首先,在使用频率上,手机、电脑这两种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低。这说明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获取信息主要的来源。 图1 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与使用时长 9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媒介。媒介类型种类繁多,但是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介。新媒介以及时、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认知现状分析

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认知现状分析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定义来源于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现代社会成员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不同因素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各维度存在着差异。 首先,能否保护个人电脑安全是大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知识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多数大学生会为自己的电脑安装杀毒软件,定时清理上网痕迹。说明大学生能意识到木马病毒的威胁并作出行动,有基本的网络安全危机意识。在存放个人信息的选择上,选择U盘和个人电脑作为隐私信息的存放点的人占了大多数,而在移动端的网盘和手机也占了一部分。个人电脑和U盘作为硬盘,安全系数较高。而网盘则是较为便捷。这正与大多数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时选择快捷支付的现象和心理相似,大学生们会有考虑信息安全的想法,但是相比较于方便,还是会选择后者。这说明大学生有基本的信息安全判别能力和防范意识,但是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还不够。 其次,在个人信息的隐私保密方面的习惯,也能映射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在问卷数据中我们发现,当大学生的账号信息被泄露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修改密码,更换个人信息等,这是他们面对信息被泄露的威胁时做出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说明大学生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对上网痕迹的清理也能证明大学生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较高,在面对陌生邮件时删除或阅后删除的做法也表明大学生对垃圾邮件的警惕也有所提高。 再次,当人们迎来这一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数据的传输速度更快更便捷,信息数据传输量也与日俱增,传输过程便易出现安全隐患。保障人们在网络活动中对自己的信息和一些相关资料的保密的要求,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就显得越来越急切了。由问卷中第8和第9题的统计回答来看,当今大学生会网络信息的传输方式方面的知识过于匮乏,他们不知道信息流通中的信息加密手段,就无法知道他们的信息是否安全,同时也让商业黑客有机可乘。尤其是在校园网,明文传输的加密方式几乎很少有大学生知道。由此可知,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信息传输方式的了解,并较少在平时接触到这类知识,因此,在这方面的信息安全素养,还更需普及与提高。 最后,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回答统计及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认知现状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并且重视个人信息的安全,并能在发现问题后采取一定措施,但是不少大学生处于被动保护个人信息的状态,对网络技术知识的缺乏也使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个人信息被泄露,隐私被窃取等非法行为时防不胜防。能在平时保持良好的信息管理习惯的人不多,大学生整体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有一定的基础,但

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

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的延伸,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政治能力发展,但亦可能滋生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失范,阻碍大学生的良好政治人格形成。引导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和理性网络政治参与,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标签: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政治行为 [新时期新形势下,网络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新领域新空间,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格局,网络政治参与现象参与随之产生。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首先,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思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重要思考模式与行为方式,是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图景下蕴育产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网络技能,才会滋生出相应的互联网思维。显然,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相对于其他社会阶层而言更适应和热衷于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络生活。互联网思维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立足国家层面即网络施政,立足公民层面即网络参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发展使然。伴随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深刻融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网络空间成为既一致于社会现实生活又与之区别的另一空间,与之适应,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当前政治生活的一种必然现象。当前,伴随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刻,网络参政逐渐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现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参政这一新事物新现象,在宏观层面对各级各类机构的网络施政提出要求,同时又在微观层面对各种网络参政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毋庸置疑,网络参政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政治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社会信息化时代潮流在政治领域的生动展现。网络政治生活作为当前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分支,变得不可或缺。 其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特定的类型和方式。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专属于这一群体的特殊类型和方式。一般而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利益型和兴趣型。利益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往往是大学生群体在工具理性驱使下自发参与到网络政治活动中去,其基本动因是某项政治决策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发展和事关大学生的利益。起源于工具理性动机的大学生政治参与往往显得务实,现实适应性强,一般会一致和对应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政治事件。兴趣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热情与政治爱好的生动展现,一些大学生热爱时政,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他们会自发开展网络政治活动,追求政治理想。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研究-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研究 ——以大学生接受网络谣言的状况为例 摘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在大学生面对网络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校大学生是了一个最活跃、最重要的网络群体,网络媒介素养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个例研究法、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跨学科等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网络成为大学生追求娱乐的重要平台,不少大学生倾向于虚拟的网上交流,能够认识到网络是不健全的,这是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大学生面对网络谣言表现出来的态度较常见的有三种,新奇、怀疑、半信半疑,随着网络谣言的不断散布,大学生也能够被动地相信谣言。大学生接受网络谣言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经验缺乏、另一方面是自我价值的迷失。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对网络谣言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也存在着缺乏社会责任感、娱乐至上是非观念淡薄、偏听偏信、辨别能力差、对网络形成依赖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建设,改变大学生用网习惯,提升大学生社会经验,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谣言

目录 一、绪论 (4)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4) (二)文献综述 (5) (三)研究方法 (7) 二、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 (8) (一)网络成为大学生追求娱乐的重要平台 (8) (二)不少大学生倾向于虚拟的网上交流 (9) (三)能够认识到网络是不健全的 (10) 三、网络谣言与当代大学生 (11) (一)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 (11) (二)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 (12) (三)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13) (四)大学生接受网络谣言的原因 (14) 四、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总体结论 (15) (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 (1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三)对问题的解决思路 (19) 参考文献: (21)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正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比例大大超过了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群体。网络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着威胁,网络素养教育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构成,指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方法,即把握好网络素养的涵义、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将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和课堂教育工作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对策 当今社会,传播系统圈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信息被人们从各种渠道进行传播,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媒介运用其巨大的优势,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自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全方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素养教育是网络迅速发展下出现的命题,但网络素养的发展却没有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网络素养问题已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构成 网络素养是指在整个网络社会中的受众在对网络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利用,客观理性地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于网络的识别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对于网络的道德伦理进行正确有效的利用、拥有对网络的运用和分析能力,以及在网络当中有很强的创新性等。网络素养的概念是从媒介素养中衍生而来的,特定的环境是网络环境,特定的人群是网络受众,专指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包含的内容相对来说更加具体,发展所指的目标更加明确。 网络素养的形成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诞生的,其内涵也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从内涵上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技术方面和文化意识方面。从技术的层面出发思考,网络素养包括的内容是对网络的最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网络运用的操作能力。从文化意识的角度出发考虑,网络素养更加注重对网络信息的理解和批判能力,还有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中的伦理道德和如何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对于网络的认识能力包括将网络的理论和技术双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对于网络媒介使用者,应该充分发挥其技术性优势,对于网络中庞大的信息系统地进行处理和利用。网络虽然有很多正面的作用,但也还充斥着许多负面的内容,网络的受众不能够一股脑地全部接受,需要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在网

网络政治参与调查问卷

网络政治参与调查问卷
尊敬的宁波朋友,您好: 尊敬的宁波朋友,您好:
我们是宁波大学的学生,在向社会做一次有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问卷。 我们是宁波大学的学生,在向社会做一次有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问卷。我国最近在网络上开 展了向民众征询意见或建议的网络参与活动,这是我国和我党重视民众疾苦了,和广泛意见的举动, 展了向民众征询意见或建议的网络参与活动,这是我国和我党重视民众疾苦了,和广泛意见的举动,希望 通过网络可以让更多的民众知道政府在干些什么,同时也是为了是民众可以监督政府的重大举措, 通过网络可以让更多的民众知道政府在干些什么,同时也是为了是民众可以监督政府的重大举措,并且随 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有求更高, 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有求更高,而且可以是我国政府的行政充分体现 人民意愿,和科学行政的必要手段, 人民意愿,和科学行政的必要手段,所以特此希望您可以允许我们占用您一点宝贵的时间对您进行一次问 卷调查,把您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看法,表达给我们。 卷调查,把您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看法,表达给我们。 我们保证对于您所回答的答案和个人隐私,绝对保密,万分感谢。 我们保证对于您所回答的答案和个人隐私,绝对保密,万分感谢。
请您根据您个人的真事想法填写下列各题
1.你的性别: . ○男 ○女
2.您的年龄: .您的年龄:
○18 岁以下 ○18~29 岁 ○30~39 ○40~49 ○50 以上
3.您的政治面貌: .您的政治面貌:
○团员 ○党员 ○民主党派人士 ○群众
4.目前文化程度: .目前文化程度:
○高中以下 ○高中(中专) ○本科 ○本科以上
5.请问您平时上网每天超过一小时吗: .请问您平时上网每天超过一小时吗:
○超过 ○不超过
6.您平时上网目的: .您平时上网目的:
○娱乐 ○获取消息 ○商务活动 ○学习和浏览知识
7.您对网上信息的态度是: . 您对网上信息的态度是:
○可信 ○不可信 ○基本可信 ○半信半疑
8.您在现实生活中参加过政治活动吗: .您在现实生活中参加过政治活动吗:
○有 ○没有 ○不好说
9.那您在网络上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或政治问题吗: .那您在网络上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或政治问题吗:
○经常 ○不经常 ○一般 ○从来不看
10.当政府向社会征集政治意见时,你会参与吗: .当政府向社会征集政治意见时, 会参与吗:
○会 ○不会 ○看情况
11.那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时,您会: .那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时,您会:
○看看而已 ○发表意见 ○视而不见

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以杭州高校为例

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高校为例 郭祺佳 (浙江财经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网络参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通过对8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政治 参与的路径方面,62.8%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在参与内容上,学生最关注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同时,调查显示,有51.1%的同学认为在净化网络政治环境的同时也要兼顾言论自由。不仅政府要主寻优化网络政治生态环境,高校也要切实引导规范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 [关键词]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简介]郭祺佳(1984-), 女,黑龙江人,浙江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政治。[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孵化项目研究课题: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民主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研究———以杭州高校为例阶段性成果(2011R 413043)。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其中一系列民主政治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指青年以网络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并且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推动国家政策的制定、运行的一种行为,是对一般意义上的青年政治参与的 延伸。 从参与途径上可以分为体制内参与和体制外参与。由政府组织、开展的通过网络进行的政治活动,例如投票选举、民主协商及对话沟通等属于体制内参与。而体制外参与则往往是青年自发的利用网络平台广泛、迅速的传播信息,表达政治诉求和意愿,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和导向促使社会管理系统做出调整。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政治参与主体,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以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8所杭州各类型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研对象,开展了关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调查。调研对象来自不同类型学校,其中包括 重点院校、 普通院校、大专院校三类;调查对象为17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在校大专生、 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与杭州大学生总体状况较为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9%。同时,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高校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在参考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内容除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高校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及参与的动因,包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信度、态度及参与的原因;二 是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主要涉及参与的形式、 内容、方法;三是对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建议,以了解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困境,探寻解决 方法。调查获取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 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 二、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总体状况 (一)高校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和动因 调查数据显示62.8%的高校青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超过传统媒体电视和报纸21.1%,课堂获取 则只占8.3%, 他人告知和其他途径共为7.8%,可以明显反应出现今高校青年主要的政治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调查了解高校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界定,及经常浏览的网站类型。高校青年对通过网络论坛或新闻跟帖探讨相关政治问题,及参与网络政治意见调查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的认同度较高,分别有81.0%和61.1%的同学认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可见通过网络的各种政治意向表达仍是高校青年认知的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方式。认同电子政务参与政府公共事务和网络政治动员,如通过网 络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分别有47.8%和37.2%。 这反映出近年来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取得了一定的认知度,近半数的 高校青年对这种新的政务形式渠道有认同意识。 同时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国家通过网络开展的志愿者活动也已经比较成熟,并在后续的各类大型活动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调查中高校青年对于关注学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只有26.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塑造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强化学校的思想教育引导作用等仍是需要努力的方面。高校青年经常浏览的网站类型中占前三位的是新闻网站、社交类网站和娱乐体育类网站,分别是 第2012年第2期(总第391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2,2012Total No.391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2-0112-03112--

有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浅析

有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浅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这种“新”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媒介环境之新。大学生是使用网络媒介的主要群体,他们对社会事件、公共 事件有着更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但他们对社会真实现状的了解和判断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他人思想言论的影响,特别是受一些网络媒介固有特点的影响,在利用网络媒介参与公共 事件时常常不能明辨是非,而是情绪化地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造成某些事件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引导大学 生正确利用网络媒介带来的传播力,是思想引导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1.从媒介获取、甄别信息的能力亟需提升 新媒体使人们越来越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中,信息格局逐渐由信息短缺转变为信息过剩。随着现代生活特别是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远距离的信息传递愈 发成为必要,媒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此时媒介也就变成了人们的“耳朵”和“眼睛”。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不再受到报纸版面或者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媒介的信 息承载量得到极大的提升。为此,人们需要培育并具备媒介素养,以满足自身对基本信息的获知需求。 网络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自媒体的兴起。从传播主体来看,自媒体传播者不再限于专业化媒介机构,更多的草根平民也开始获得话语权。从文明进步的意义来说,普通人能 够获得自媒体中的话语权,体现了鼓励言论自由、推动传播权利平等的重大进程。但是,也由此引发了难以对自媒体中传播主体进行有效约束的问题。自媒体对传播者要求的低门槛 导致了传播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加之身份验证手段尚未完善,很难继续采取事后问责的管理方式,这一特点就反映出自媒体中把关机制的缺位。完善这种把关机制就技术层面而言 也是比较困难的。网络媒体巨大的信息承载量和传播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特点,使得自媒体的信息呈现出真假并存、泥沙俱下的现象,这就要求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在使用网 络媒介时增强是非观,提高辨识甄别的能力。 网络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递还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浅阅读”的兴起和对影像资料的偏好。面对海量信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浏览”信息而非“阅读”信息,喜欢直观 的影像资料甚于间接的文字资料。相比于文字资料,影像资料是“表现”式的符号而非“再现”式的符号,受众无需再在头脑中进行深加工即可直接理解所表现的内容。但实际上, 经由媒体呈现出来的影像资料,即使眼见也未必为实,或者说即使是事实也未必是事实的全部,因为制作者常常通过影像的剪辑和编排,以实现某种服务于制作者自身目的的逻辑。

大学生网络素养问卷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素养 毛概第八组合作团队: 刘慧云薛瑞宋爽黄春祝杰王欢韦雪兰张业娟黄枝县祖力胡马尔

一、调查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如今已深入到各家各户,尤在大学生中广为使用。因而,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还有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指导。这样,网络才能为我们所充分利用,为人类带来便捷,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与评价以及利用情况,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三、调查方法 采取网上宣传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 四、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由毛概第八组所有同学向QQ好友、人人网及身边的同学宣传邀请填写问卷。有效答卷共362份,收到12条评论,有请求“回填问卷”的,有肯定此问卷价值意义的。无论如何,他们的回馈和看法是宝贵的,不仅促进交流,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够体会到这次调查的意义所在。 五、问卷形式 大学生网络使用素养情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为了解大学生网络素质基本情况,做了这份问卷。本次调查是以匿名形式进行,调查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您可以放心填写。答案无正误之分,希望您能如实反映您的情况。 由衷地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一:基本信息 A1.您的性别:() 1.男 2.女 A2.您的年级:()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A3.您的专业:() 1.文科类 2.理工类 3.艺体类 A4.您所住的地方属于:() 1.农村 2.城镇 3.城市 二:网络素养情况 B1.您一般通过哪种方式获取信息(多选)() 1.电视,报纸,广播 2.上网 3.课堂 4.图书馆 5.人际交流 6.其它 B2.您认为当今社会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是() 1.电视,报纸,广播 2.上网 3.课堂 4.图书馆 5.人际交流 6.其它 B3.关于网络对于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的重要性,您的看法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