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 格式:docx
- 大小:7.17 MB
- 文档页数:15
九年级化学上册新旧教材差异内容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P1:文字描述部分做了精简,更换(含C919大飞机)P2-P3:图1保留(增加制作工艺和简介),图2-5全部替换(商代四羊青铜方尊、西汉雁鱼青铜釭灯、东汉酿酒画像砖、天工开物局部图)。
文字介描述中增加:“拉瓦锡等化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删除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的研究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的表述,保留“先后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表述P4: 图7-10 替换为: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碳化硅单体反射镜、国产航空发动机P5: 结束语提到: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绿色化学的概念未涉及)。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1-1 (删除胆矾及相关实验)(结晶水合物相关知识不做要求)图1-1 :水的沸腾图1-2 :蜡烛的融化(新增实验及图示)图1-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新增图示)图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表述“石灰石”改为“大理石”)新增:方法引导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化学变化举例: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粮食酿酒化学变化的概念表述: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
”改为“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
”“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改为“大理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删除原教材P8最后一段“例如,当温度升高时,——————————”原教材P9 表1-1 数据保留4位有效数据铝的沸点改为:2467;氧气的熔点改为 -218.8,无色无味改为无色无臭练习与应用(题目全部更新)【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顺序调整:“走进化学实验室”在前,观察及描述蜡烛及其燃烧在后;删除“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导入部分图1-6(原教材P11)替换为“中学化学实验室”一、走进化学实验室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了解实验室的基本布局,知道疏散通道、灭火器材的位置。
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的定义。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化学: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制火药、烧瓷器等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 近代化学: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创立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 现代化学: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合成新物质,如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3. 化学的作用。
- 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 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 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 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 蜡烛燃烧的产物: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步骤:收集两瓶空气(集气瓶正放)和两瓶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1 / 15 附录 本册核心教材图片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教材图1-1 水的沸腾(P6)
现象:试管口有水雾生成,玻璃片上慢慢有水珠生成。 结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教材图1-3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P7)
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试管和烧杯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CO2+Ca(OH)2===CaCO3↓+H2O。 3.教材图1-4 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P8)
现象:三支试管中依次出现产生红褐色沉淀;产生气泡;生成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的现象;火柴燃烧发光放热。
注意: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教材图1-5 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P9)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2 / 15 操作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注意: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5.教材图1-10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P13)
现象: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位先变黑。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6.教材图1-11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P13)
现象:烧杯内壁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7.教材图1-12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P13)
现象: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 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聚集物。 8.教材图1-15 收集呼出的气体(P1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3 / 15 操作方法: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将塑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注意: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要留有气泡。 9.教材图1-17 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P15)
现象:燃着的木条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0.教材图1-18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P15)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1.教材图1-19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P15)
现象:哈气后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4 / 15 12.教材图1-24 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P19)
操作要点:“一斜二送三直立”。 13.教材图1-25 液体的倾倒(P19) 操作要点: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取液后立即盖好瓶塞。 14.教材图1-26 液体的量取(P19)
操作要点: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误差分析: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实际体积;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实际体积。 15.教材图1-27 用滴管取液体(P20)
操作要点:吸取液体之前,挤压胶头排除滴管中的部分空气;滴液时,滴管应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不要碰到容器内壁;胶头滴管不能横放或倒置,以免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帽。
16.教材图1-28 酒精灯的使用(P20)
操作要点:点燃酒精灯用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5 / 15 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17.教材图1-30 加热方法(P21)
操作要点:(1)试管外壁应干燥,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18.教材图1-31 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的孔里(P22)
操作要点:玻璃管口用水润湿。 19.教材图1-32 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P22)
操作要点:玻璃管口用水润湿。 20.教材图1-33 用橡胶塞塞住试管(P22)
操作要点: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21.教材图1-34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P2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6 / 15 操作要点: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外壁。 22.教材图1-35 试管的洗涤(P23)
操作要点:试管刷须转动或上下移动,但用力不能过猛。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23.教材图2-3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P27)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 24.教材图2-10 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P33)
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 应用: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25.教材图2-11 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P3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7 / 15 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均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 化学方程式:S+O2=====点燃SO2。 26.教材图2-12 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P34)
现象:木炭在空气中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注意事项: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 化学方程式:C+O2=====点燃CO2。 27.教材图2-13 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P34)
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注意事项:铁丝的底端系一根火柴;铁丝要绕成螺旋状;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
化学方程式:3Fe+2O2=====点燃Fe3O4。 28.教材图2-14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P37)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8 / 15 注意事项:试管口放一团棉花;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先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再熄灭酒精灯。
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 29.教材图2-15 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示意图(P38)
现象:加二氧化锰之前,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加入二氧化锰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待不再有气泡产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二氧化锰本身没有变化。 化学方程式:2H2O2=====MnO22H2O+O2↑。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0.教材图3-4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P49)
现象:烧杯A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解释:烧杯B中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并进入到蒸馏水中使酚酞溶液 变红。 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9 / 15 31.教材图3-6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P50)
提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32.教材图3-14 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质量(P56)
提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国际单位是“1”,没有“g”“kg”等实际单位。 33.教材图3-20 氧元素符号表示什么(P61)
提示:元素符号的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34.教材图4-14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P74)
提示:净水流程:沉淀池、过滤池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吸附池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投药消毒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
注意:自来水不是纯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10 / 15 35.教材图4-16 过滤液体(P75)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错误分析: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可能原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不干净;滤纸破损;过滤器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36.教材图4-18 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左)和硬水(右)(P76)
现象:在软水中出现的泡沫多,在硬水中出现的泡沫少。 注意:取用等量的软水和硬水,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 37.教材图4-24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P79)
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 结论:有新物质水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 38.教材图4-25 电解水实验(P8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11 / 15 现象: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检验: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使木条燃烧得更旺,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39.教材图5-2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93)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再次称量天平依然平衡。 结论: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 40.教材图5-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93)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再次称量天平仍保持平衡。 结论:参加反应的铁与硫酸铜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之和。 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 41.教材图5-5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94)
现象:产生了大量气泡,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天平不平衡,质量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