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康复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29
宝宝斜颈别错过2个治疗期与宝宝“斜颈”过招出生不久的宝宝,除了吃就是睡,你很难发现宝宝的异常。
但你要学会多多观察,兴许有些小毛病,现在没发现,就会酿成今后的大问题,比如宝宝斜颈。
琪琪出生后,吃和睡都非常好。
在他二十几天的时候,妈妈发现宝宝的头有点睡偏了,妈妈以为宝宝喜欢脸冲着阳光,于是给他转了一下,谁知宝宝依然是左侧偏头睡,如果趁宝宝睡着搬动他的头,宝宝马上哭起来。
后来妈妈发现宝宝的右侧颈部,有一块突起,硬得像骨头,而左侧就没有。
妈妈紧张起来,于是赶紧带宝宝到儿童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让妈妈吃了一惊——斜颈。
斜颈信号只要细心观察,判断斜颈一点也不难。
下面的几点宝宝若是有,妈妈就该注意啦!1. 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2. 颈部出现硬块;3. 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4. 颈部活动受限制。
这些症状可能一出生就有,也可能在后来才慢慢出现,有些症状也可能不经治疗而自己消失。
斜颈为何缠上宝宝怀孕时:有些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存在胎位不正,小脖子就是歪歪的,这就导致宝宝出生后就存在斜颈。
生产时:有些宝宝斜颈是出生时造成的。
婴儿的颈部肌肉受到损伤,比如非正常分娩的,如臀位产、剖宫产和产钳牵拉等。
颈部的肌肉受到牵拉损伤,出现血肿,最后血肿纤维化,使肌肉挛缩变短。
这种损伤多是一侧,这样就使颈部两侧肌肉长度不等,力量不均,导致患儿的脖子偏向肌肉短缩一侧。
2个治疗关键期颈部你能摸到的“硬骨头”,实际上是肌肉的纤维化,纤维组织通常是身体在修补受伤部位用的。
纤维化的肌肉不能正常收缩放松,除了失去功能以外,还限制了颈部的运动,使两侧肌肉发育不对称。
别以为这是小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大的问题就来了!6个月因为一直睡同一侧,头、脸会被压成左右不对称。
因婴幼儿的头骨仍在成长中,在6个月大之前的不对称仍有机会恢复,6个月以后相对定型,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各个器官都在不停地生长变化,这种偏斜的情况如果持续3~4周以上,就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平衡。
小儿斜颈按摩方法
小儿斜颈俗称“歪脖子”, 多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和生产过程中损失, 以及出生后姿势不正确、习惯不好和护理不当等多种原因所致。
临床分为肌性、骨性、神经性和习惯性4 型。
表现为头颈部向患侧、颜面向健侧歪斜为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颜面部肌肉萎缩,斜视等。
1. 方法与步骤见图。
小儿斜颈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儿头顶部, 以右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在患儿患侧颈部, 以肿块为重点, 轻轻按揉5~ 10分钟,见本图(1) 。
(2)患儿取坐位,术者左手稍稍固定住患儿头部,用右手拇指和余四指指腹轻轻拿揉患儿颈部3~5分钟,见本图(2) 。
(3)术者接上法, 用左手扶住患儿颈背部, 固定患儿身体,用右手五指稍分开, 固定住患儿头部, 向患侧方向轻轻旋转患儿头颈部 1 分钟,见本图(3) 。
(4)术者双手抱住患儿头部, 左右轻柔的活动患儿头颈部 1 分钟,见本图(4) 。
2. 注意事项
(1)孕妇怀孕中后期做好定期产检, 特别是胎位不正的
准妈妈要适当适量加强运动。
(2)宝宝出生后,注意观察宝宝头颈部的姿势、姿态和形态,如有偏歪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面诊。
(3)如为斜颈患儿, 在治疗同时还应加强配合患儿头颈部的功能锻炼和康复。
如每周给宝宝头脚部方向调换; 宝宝床头及卧室顶部不宜悬挂物品以免使宝宝长时间盯视。
(4)患儿应保持颈部清洁、干燥, 以免造成局部皮肤破损而导致感染。
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李红娟;邱丽漪【摘要】肌性斜颈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儿头歪向患侧,患侧颈部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肿块.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早期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大影响.目前,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手术风险高,且多遗留有瘢痕,影响美观,故给患儿和家属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其中,大多数患儿在疾病早期通过中医治疗可痊愈,从而避免承担手术的痛苦和风险.中医治疗通过辨证论治,注重局部和整体结合,其治疗方法可分为推拿、针灸、中药治疗三种,可单独使用,也可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未来,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可结合理疗康复,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Muscular torticollis is a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 in children's skeletal muscle system diseases.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children's head tilt to the affected side ,and the affected neck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lumps of different sizes.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been on the rise ,and the early treat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rognosis.At present,the ma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muscular torticollis is surgery.However,the surgical risk is high,and there are scars left, which will affect the aesthetics,and bring a great psychological burden to th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Most of the children can be cur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 ,thus avoi-ding the pain and risk of surgery.Through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and integral trea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massage,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which can be usedseparately or in combination.In the future, physical therapy with rehabilitation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reat-ment,and various means can be carried out a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muscular torticollis in children.【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11【总页数】5页(P2226-2230)【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治疗;推拿;针灸【作者】李红娟;邱丽漪【作者单位】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北京 100035;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北京 10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6;R244.1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其由病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造成,并继发颜面部及头颅左右不对称,甚至出现代偿性的脊柱侧弯,从而影响患儿的生活及身心健康,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第三大先天性畸形[1-3]。
超声波结合碘离子导入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3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评价脉冲超声波疗法结合碘离子导入疗法,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影响和临床疗效。
方法:将30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8例采用超声波联合10%的碘化钾溶液直流电离子导入,对照组12例采用单纯碘离子导入。
结果:观察组18例,治愈15例,好转2例,无效1例;对照组12例,治愈7例,好转3例,无效2例。
超声波联合碘离子导入方法的疗效优于单纯碘离子导入治疗方法,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1年3例。
其中顺产9例、臀位5例、产钳助产3例、胎头缠颈3例、剖宫产6例、产程延长2例、胎头吸引2例。
30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患部肿块3cm×3cm,坚硬如骨或条索坚硬无弹性,头偏歪度>10°,颜面部明显畸形或颅骨发育不对称的称为重度。
按照就诊的顺序将30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分为两组,采用超声联合碘离子治疗的18例做为观察组,男8例,女10例,12天~15个月;采用单纯碘离子治疗的12例为对照组,男5例,女7例,14天~11个月。
超声联合碘离子治疗组,轻度有10例、中重度8例;单纯碘离子治疗组,轻度有8例、中重度有4例。
两组斜颈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5(p>0.05)。
治疗方法:①超声波联合碘离子导入组(观察组):采用超声波联合10%碘化钾溶液直流电离子导入,将小儿头部放在亲属或工作人员手前臂上,充分暴露小儿斜颈肿块的部位。
采用(us-700)1mhz、3mhz双频率设置超声治疗仪(3mhz声头小,多用于0.2~1cm肿块或小瘢痕组织),选用频率1mhz,脉冲式输出,接触移动法,在患侧肿块处涂耦合剂,用声头l极(大)接触皮肤,强度为0.4/cm2(2.2w),移动速度0.5~1cm/秒,治疗时间5~10分钟。
然后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法,将10%碘化钾溶液,置于阴极板(2.5~5cm)敷贴在斜颈肿块处,阳极并置,固定电流量0.2~0.3ma,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共3~5个疗程,3个月后观察疗效。
先天性肌性斜颈(肌肉松解术)临床路径一、先天性肌性斜颈(肌肉松解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肌性斜颈(ICD–10:Q68/M43.6)。
行斜颈腱性条索切断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ICD-9-CM-3:83.19018/83.190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临床表现:头颈歪斜、生后2周左右颈部包块。
2.体格检查:头向患侧歪斜、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明显增粗挛缩或触及条索感。
3.辅助检查:双侧胸锁乳突肌超声检查,颈椎X线摄片。
4.其他专科检查:症状不典型时要排除眼源性和骨性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行斜颈腱性条索切断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ICD-9-CM-3:83.19018/83.19021)。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先天性肌性斜颈(ICD–10:Q68/M43.6)。
2.患儿大于1岁。
3.当患儿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4)心电图;(5)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颈椎平片、颈部超声、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