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小儿肌性斜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经络推拿方法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婴幼儿颈部肌肉一侧收缩而导致头部偏斜的病症,中医经络推拿方法可作为辅助疗法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经络推拿方法:
1. 推拿前准备:
- 为了让宝宝放松,可以在推拿前进行温水浴或按摩来帮助放松肌肉。
- 在推拿前,先进行经络穴位预热,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敷在颈部和肩部的穴位上,促进经络的通畅。
2. 推拿方法:
- 脊柱推拿:用手指沿着脊柱从上至下进行轻柔推拿,帮助放松背部肌肉和经络。
- 经络推拿:选择人中、天突、风池、肩井等穴位,用手指进行轻柔的按摩推拿,可以逐渐增加力度,但避免用力过猛。
- 颈椎推拿:用手指从颈椎上下进行轻轻的揉捏和推拿,可以沿着颈椎两侧的肌肉走行线进行,切忌用力过大。
- 颈肩肌肉推拿:用手指进行轻柔的揉捏和推拿,主要是针对颈肩部的肌肉进行放松。
3. 推拿时间和次数:
- 推拿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每次可以进行2到3次。
- 推拿的次数可以根据病情和宝宝接受程度来确定,一般每天进行1到2次。
请注意,使用中医经络推拿方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时,应该在
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操作。
幼儿斜颈的治疗方法幼儿斜颈,又称为肌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颈部肌肉的不对称性收缩,导致头部倾斜或转向一侧,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
针对幼儿斜颈,家长们应该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幼儿斜颈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有需要的家长们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幼儿斜颈的治疗,家长们应该及时就医,寻找专业的儿科医生进行诊断。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治疗幼儿斜颈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其次,物理治疗是治疗幼儿斜颈的首要方法。
物理治疗包括颈部按摩、颈椎牵引、理疗等,通过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进行操作,可以有效地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促进颈部肌肉的平衡发展,减轻斜颈的症状。
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进行适当的颈部按摩,帮助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另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幼儿斜颈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肌肉松弛剂、消炎药等,帮助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炎症,减轻斜颈的症状。
家长们在给孩子用药时,务必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的幼儿斜颈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是在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考虑的,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手术治疗虽然能够迅速地改善斜颈的症状,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家长们在考虑手术治疗时,应该充分了解手术的利弊,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做出明智的决定。
综上所述,幼儿斜颈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家长们在治疗幼儿斜颈时,应该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家长们也应该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玩电脑等不良习惯,有助于预防斜颈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有需要的家长们有所帮助,祝愿所有患有幼儿斜颈的孩子早日康复健康。
小儿肌性斜颈早知道,科学对待人生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俗称“歪脖子”,是一种肌性斜颈疾病,患儿的单侧胸锁乳突肌常表现为痉挛状态,导致患儿的头部偏斜向一侧。
通常患儿刚出生时并无畸形,大约10天左右会产生颈部肿块,病情逐渐发展为胸锁乳突肌挛缩,出现斜颈的状态,对患儿的头脸等部位发育有较大影响。
小儿肌性斜颈属于小儿常见病,应科学对待,做到早诊治,防止患儿继发头部、脸部或者颈椎畸形,避免病情持续发展对患儿的外观形体造成严重影响。
1、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小儿发生肌性斜颈的主要原因是患侧胸锁乳突肌有纤维性挛缩,发病早期患儿有纤维细胞增生、肌纤维变性等问题,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胸锁乳突肌逐渐变成结缔组织。
临床目前并未明确阐述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与患儿损伤情况密切相关,有宫内学说和宫外学说之分,两种学说对小儿肌性斜颈的认识有部分差异。
宫内学说认为患儿有宫内胎位不正的情况,或者脐带绕颈,子宫内形成的压力不均,导致单侧胸锁乳突肌受压较大,有局部缺血的情况,导致肌肉产生缺血性痉挛,因此形成小儿肌性斜颈。
宫外学说认为患儿在生产过程中有难产或者产程异常的情况,产道、产钳对患儿造成挤压或助产牵拉等而引起局部受伤出血,单侧胸锁乳突肌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血肿机化后产生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后期胸锁乳突肌出现纤维化,因此形成小儿肌性斜颈。
部分患儿因为分娩时的头位不正,导致单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出现阻碍,因此出现缺血性改变而形成小儿肌性斜颈。
2、小儿肌性斜颈常见临床表现2.1棱形肿物肌性斜颈患儿出生后,单侧颈部可有棱形肿物的表现,也可有条索状的肿物表现,可观察到肿物方向和胸锁乳突肌相同,主要在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有棱形硬质条索状肿块的存在,逐渐产生一定程度的肌肉挛缩,由于挛缩造成牵拉而形成斜颈。
2.2 特有姿势肌性斜颈患儿的头部常往患侧倾斜和前倾,面部往健侧旋转,耳朵朝下,并与胸锁关节接近。
这种特有的姿势如果未能及时矫正,则患儿的患侧面部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萎缩,患侧颜面比健侧相对较小,部分患儿的颈椎和胸椎可发生明显的改变,常伴有固定性脊柱侧弯,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小儿肌性斜颈的鉴别与中医治疗摘要】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其由病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造成,并继发颜面部及头颅左右不对称,甚至出现代偿性的脊柱侧弯,从而影响患儿的生活及身心健康,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第三大先天性畸形。
小儿肌性斜颈属中医学的“颈筋硬结”“筋伤”等范畴,主要是由于孕妇失养,使得胎儿颈部肌肉受损,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筋结聚。
【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鉴别;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350-01与西医手术、康复、理疗等治疗方法相比,中医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可行性强、方法简单,更容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
斜颈患儿多在出生后即可发现,因此强调早发现、早治疗。
一、小儿斜颈的病因及鉴别小儿斜颈的原因很多, 其中肌性斜颈的发病率最高。
临床不可盲目治疗颈部的肌肉挛缩, 而忽视斜颈的不同病因, 贻误了患儿治疗的最佳时期。
除肌性斜颈外, 临床上常见的斜颈还有: ( 1) 脑瘫性斜颈: 由于脑性麻痹导致颈部活动受限, 在斜颈的表现基础上加上五软、五迟。
( 2) 骨性斜颈: 因颈椎骨先天缺陷, 发育不良和外伤所致的颈斜。
患者脖子短,发际低, 头颈活动受限。
X 线片多为融椎、颈椎畸形、骨化、缺如、脱位等。
( 3) 继发性斜颈: 因颈部受损伤, 炎症造成软组织挛缩、颈椎脱位、骨折或某些疾病继发的颈斜。
( 4) 代偿性斜颈: 因习惯、局部炎症、损伤保护局部, 或斜视、视力、听力改变引起的代偿姿势。
其中肌性斜颈和脑瘫性斜颈适合做推拿治疗, 而其他则非推拿治疗的适应证。
二、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1.推拿治疗。
推拿一直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主要中医治疗方法,临床推拿手法丰富多样,各有特点。
以往的推拿手法大多以胸锁乳突肌和肿块作为重点操作部位,以按揉、推揉、拿捏、弹拨、捻转及牵拉旋转拔伸为主,大致手法可分为两类: ①理筋-牵筋-理筋三步操作; ②理筋-牵筋两步操作。
小儿肌性斜颈发布时间:2021-05-17T15:06:29.247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作者:吴泽炳[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
吴泽炳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一、概述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属于中医的“歪头”范畴。
它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和颜面部变形为特点。
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因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患者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二、祖国医学认识小儿肌性斜颈,在祖国医学中,属“筋痹”的范畴。
与督脉、筋血为病有关。
如《素问·骨空论篇》“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景岳全书·痉证》:“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
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
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
”“筋痹”语出《素问·痹论》,指以肌肉症状为主的痹症,又称肌痹。
“痹”者,闭也,即有闭阻不通之意。
在这里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藏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小儿肌性斜颈,为胸锁乳突肌受伤,造成该肌血离经脉,气血瘀阻而形成的筋痹。
若瘀血留着,聚而不散,经筋挛缩日久,发生筋结则难治。
临床上通过手法治疗,按其经络疏通郁闭之气,摩其塞聚,可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促使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态。
在拉牵胸锁乳突肌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滑利关节,矫正畸形,使疾病早愈。
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所言“:按摩可使筋节舒畅,血脉流通。
盖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1)病因病机小儿斜颈虽临床表现大致相同,都是头颈歪斜,活动受限.其病理多为气滞血瘀,经脉失畅,颈筋挛急而致.但是,深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尽如此,而可以将该病证概括分为虚实两大不同临床证型.实证(气滞血瘀,筋脉挛缩)或因胎儿在宫内活动不利(胎位不正、胎儿过大、羊水过少等),或因分娩受阻(难产而致产程过长,助产不当、急产等),造成颈部经脉损伤,使脖颈血脉不畅,气机凝涩,筋肉挛急,而见颈部肿块,头颈歪斜,活动不利. 虚证(气血虚弱,肌肉萎软)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小儿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脾主肌肉,血养筋脉,气充躯干,3-4个月的小儿正是直立抬头之时,亦是脖肌用力之时,如气血不足,则气不充肌,血不养筋,必然导致筋肉萎软无力,而见头颈歪斜,活动不灵.正如《幼幼集成》日“有小儿生下颈便软者.胎气不足也.’ 三、临床诊断(一)辨病诊断1.临床诊断①斜颈畸形斜颈特有的姿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
小儿斜颈痊愈标准
小儿斜颈(婴儿斜颈症,或称为肌性斜颈)通常是由颈部某些肌肉的不正常紧张或缩短引起的,这可能导致头部在一侧倾斜或旋转。
痊愈标准可能因个体差异和具体病因而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小儿斜颈的痊愈标准和治疗方法:
1.早期干预:早期的物理治疗和康复措施对于治疗小儿斜颈至关重要。
这可能包括特定的颈部运动和伸展,以促进肌肉的正常发育和柔软度。
2.家庭练习:家长通常需要在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定的颈部练习,以帮助改善婴儿的颈部姿势。
3.头部定位:在睡觉和休息时,改变婴儿的头部定位,以减少颈部肌肉的不正常紧张。
4.持续监测:医生可能会定期监测婴儿的颈部发育,并调整治疗计划以确保痊愈的进展。
5.外科干预(罕见情况下):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外科干预,例如肌腱延长手术。
痊愈标准可能因婴儿的年龄、病因的严重程度以及接受治疗的及时性而有所不同。
大多数小儿斜颈在早期干预和适当的治疗下能够痊愈。
如果你的孩子患有斜颈,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能的痊愈时间。
【病因学】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目前仍未明了。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子宫内压力异常或胚儿胎位不正是产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主要原因。
胎儿在宫内位置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可使一侧颈部受压,胸锁乳突肌内局部血运循碍,致使该肌发生缺血性纤维变性引起斜颈,也有学者认为是胸锁乳突肌营养血管栓塞,导致肌纤维变性而形成斜颈。
难产及使用产钳是引起肌性斜颈的原因之一。
因为此症多发生于臀位生产者,但对胸锁乳突肌局部肿块进行检查并未发现有陈旧性出血痕迹,因此此观点未得到最后证实。
此症有1/5的患儿有明确的家族史,故认为其的发生同遗传有关,且此类患儿常合并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
【病理改变】胸锁乳突肌内肿块主要为条索状纤维化肌肉组织,大体标本外观类似较软的纤维疤痕,切面呈白色。
镜下观察见其由致密的纤维组织组成,肌肉组织减少,横纹减少,严重者肌肉组织消失,出现较多的疤痕组织,但肌肉内无出血。
可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分为三种病理类型:1.肌肉型:以肌肉组织为主,仅含少量纤维变性的肌肉组织或纤维组织。
2.混合型:含肌肉组织和纤维组织。
3.纤维型:以纤维组织主为,含少量的肌肉或变性的肌肉组织。
此分型对临床疗效的判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般情况下,肌肉型疗效较好,纤维型疗效较差。
斜颈斜颈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斜颈畸形婴儿出生后其母亲可发现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
2~3周后斜颈畸形更加明显。
将头转向健侧明显受限,症状较轻者应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此症状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日益加重。
2、颈部肿块一般在出生后或出生后2周内可触及颈部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以发生于右侧者多见。
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一般在1~2个月后达到最大,之后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此类患儿中有一部分可发生肿块不消失并产生肌肉纤维化和挛缩引起斜颈畸形。
3、颜面部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2岁后即会出现颜面部畸形。
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双侧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不对称,患侧距离缩短,健侧增长。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肿块,主要表现为患儿头向一侧倾斜,颈部活动受限。
本病属中医“颈筋硬结”、“筋伤”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孕妇失养,胎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由于孕体失护,跌扑闪挫,致使胎儿颈部受损,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经筋结聚。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较多,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学者争论较多。
蔡亮等*认为与胎位不正或接生手法不当有关,致出生时一侧颈肌特别是胸锁乳突肌结缔组织损伤、缩短而不能伸展。
周小丽*认为本病可能由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生长停滞、感染性肌炎或者多种因素混合造成。
杨金花等*提出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有静脉受阻学说、产伤学说、室间综合征后遗症学说、胸锁乳突肌先天发育不良学说、遗传学说影响等。
小儿斜颈临床分型多样,李新剑等*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胸锁乳突肌的粗细及软硬程度将小儿肌性斜颈分为肌肉型、混合型、纤维型。
任志华等*根据头颈倾斜的程度将其分为三型:(1)轻型:头颈向一侧歪斜<20。
,包块直径<1 cm,头颈活动轻微受限;(2)中型:头颈向一侧歪斜20~30。
,包块直径<2 cm,质稍硬,面部稍有不对称,颈部活动受限;(3)重型:头颈向一侧歪斜30。
以上,患侧胸锁乳突肌或包块>2 cm,质硬,面部变形,颈部活动显著受限。
裴建中*根据斜颈的病因分为虚实两型:实证多与分娩时胸锁乳突肌损伤有关,表现为胸锁乳突肌挛缩,并有明显肿块;虚证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表现为胸锁乳突肌萎软,无肿块。
孙波*根据导致斜颈的病因将其分为挛缩型与瘀结型,前者表现为气血亏虚“不荣”之虚证,后者表现为气滞血瘀“不通”之实证。
肌性斜颈在检查方面多遵从超声图像表现*:胸锁乳突肌较健侧缩短,有团块回声,回声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边缘不规则,多位于胸锁乳突肌周边部分,沿肌肉长轴分布,故大体呈棱形多见,内部回声较弱,欠均匀,肌肉条纹回声较杂乱。
幼儿斜颈的治疗方法幼儿斜颈,又称为肌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颈部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肌肉僵硬,导致头部偏斜或转动。
这种情况给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带来了不便,因此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首先,物理治疗是治疗幼儿斜颈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孩子舒缓颈部肌肉的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热敷、理疗等。
家长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一些简单的按摩和拉伸操,定期为孩子进行物理治疗,有助于改善幼儿斜颈的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幼儿斜颈的一种方式。
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给孩子口服一些肌肉松弛剂或者镇痛药,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频次,避免出现药物过量或者依赖的情况。
另外,正确的姿势和体位训练也是治疗幼儿斜颈的重要环节。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或者书写,保持颈部肌肉的放松和伸展。
此外,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体位训练操,帮助孩子调整颈部肌肉的平衡,改善斜颈的症状。
最后,对于严重的幼儿斜颈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颈部肌肉的拉伸和松解,以及纠正颈椎的畸形。
但需要家长们理解,手术治疗是最后的选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定。
综上所述,幼儿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颈部疾病,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正确的姿势和体位训练以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是治疗幼儿斜颈的常见方法。
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祝愿孩子们早日康复健康成长。
小儿肌性斜颈一概述小儿肌性斜颈一般指先天性斜颈,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向一侧偏斜的病症。
婴儿出生并无畸形,约10天后出现肿块,逐步转变成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出现斜颈。
先天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病,早期诊治对预防继发性头、脸、颈椎畸形是非常重要的。
二病因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不清。
一般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导致挛缩与变短,但引起此肌纤维化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因素有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生长停滞、感染性肌炎,或者多种因素混合造成。
常发生于高龄初产妇和臀位,通常认为颈部在宫内扭转,又因宫内体位限制直至分娩,导致肌肉的缺血、水肿以致纤维化,致使起于乳突止于胸骨和锁骨的胸锁乳突肌挛缩。
还有线索表明因副神经的长期受压更加重了该肌肉的纤维化反应,因宫内限制还会出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足部畸形、患侧耳郭压迹变形以及同侧面部扁平,上述或可解释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成因。
三临床表现患儿出生时并无异常,7~10天后发现颈部胸锁乳突肌中下1/3处有肿块隆起,质坚硬,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不固定可以移动。
按之则婴儿哭闹,头倒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
肿块无红、肿、热、痛。
2~3个月后肿块逐渐缩小,6个月后逐渐消失。
大部分患者不遗留斜颈;少数患儿肌肉远段为纤维索条所代替,头部因挛缩、肌肉牵拉向患侧偏斜,头与面部因不正常的位置可产生继发性畸形。
肌肉缩短的一侧,患侧面部长度变短,面部增宽,可能由于地心引力和伴随着骨的生长发育,面部更加不对称,健侧面部明显肥大,患侧眼外眦至口角间的距离比对侧变短,两眼和两耳不在同一平面。
四检查早期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肿块性质、直径,晚期了解肌肉纤维化情况。
五诊断根据上述表现特点诊断一般多无困难。
六鉴别诊断应考虑颈椎畸形、颈椎外伤半脱位、单侧性颈部感染所致淋巴结炎,视力不正常,颈部双侧肌力不对称,颈髓肿瘤和肌痉挛所致的获得性斜颈及姿势性斜颈,先天性肌性斜颈表现不典型或经保守治疗无效、或颈部出现疼痛的应考虑其他罕见原因导致的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概述】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
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
发病率0.3%~0.5%。
1/4发生在右侧,1/5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斜颈可分为先天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精神性斜颈。
本病在早期无骨性改变,病久可出现颈椎发育异常,甚至累及胸椎。
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
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解剖】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肌纤维自前下向后上走行,止于乳突。
其作用是:两侧收缩使头后伸;单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面向对侧旋转。
【病因】本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
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
如主张产伤致病的认为,是由于肌肉撕裂,造成血肿,最后发生纤维性挛缩而导致本病。
可时剖腹产的婴儿亦有患肌性斜颈者。
因此产伤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本病的发生。
主张缺血性肌挛缩的主认为,因动脉供血不好,导致肌肉缺血,而引起本病。
但是骨科上所见的缺血性肌挛缩(如Volkmann缺血挛缩)见不到肌肉上的肿块。
【症状】1.颈部歪斜:出生后二周左右出现颈部歪斜。
颈部歪向患侧,面部向对侧旋转。
2.胸锁乳突肌挛缩:患侧胸锁乳突肌上有一椭圆形的肿物,大小一般在1×2cm2以下,位于肌肉层,质软,皮界清,有一定的活动度。
3.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面部发育的不对称;颈椎发育的不对称;甚至发现智力发育障碍。
【治疗】1.揉捻胸锁乳突肌:患儿仰卧,医生以拇食两指揉捻胸锁乳突肌,力量适中即可。
2.推捋胸锁乳突肌:医生在患儿局部涂少量滑石粉,用拇指沿胸锁乳突肌的走行方向推捋。
3.纠正斜颈:医生一手托住患儿后枕部,另一手扶住患儿下颌,稍用力牵引患儿颈部使其颈部逐渐向健侧侧屈,面部向患侧旋转,以纠正斜颈。
【注意事项】1.本病宜早发现早治疗。
2.平时要注意纠正患儿头的姿势,使其头向健侧侧屈,面向患侧旋转。
先天性肌性斜颈先天性肌性斜颈,又称为先天性斜颈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出生缺陷,主要是颈部肌肉或神经的发育异常导致颈部出现倾斜、旋转的情况。
这种疾病往往在婴儿时期就可被发现,而且如果不及早治疗,可能导致颈部功能障碍,造成长期的身体不适甚至畸形。
病因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胎位异常和胎儿头部受压等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胚胎期颈部肌肉、血管或神经的发育异常可能是导致该疾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母体在怀孕期间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暴露等,也可能增加婴儿先天性斜颈的风险。
症状患有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婴儿通常会表现出颈部倾斜向一侧或扭曲的症状。
在一侧颈部肌肉过度收缩的情况下,引起颈部的不自然扭转或向一侧倾斜。
患儿在尝试扭转头部时可能感到不适或困难,有时候还会伴随着颈椎的骨性变化,导致颈部肿块或畸形。
诊断对于婴儿出生后出现颈部异常的情况,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是否患有先天性肌性斜颈。
X光、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波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颈部肌肉或神经的异常情况。
治疗一旦确诊患有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服用肌肉松弛剂、颈部牵引和手术矫正等。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加强颈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改善颈部的不适感。
肌肉松弛剂可以帮助放松紧张的颈部肌肉,减轻患儿的症状。
预后患有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患者在及时进行相关治疗的情况下,通常可以有一个较好的预后。
随着治疗的进行,颈部的倾斜症状可能会逐渐改善,患儿的颈部功能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然而,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矫正以维持颈部功能和外貌的正常状态。
结语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种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医生需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颈部异常症状,尽早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治疗与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儿减轻症状并提高预后,让他们能够正常成长、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肌肉骨骼疾病,又称“斜颈”,是指婴儿因胎儿时期肌肉发育不良而导致头部始终偏向一侧的情况。
这种疾病发病率仅占所有新生儿中的0.06%-0.8%,但也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斜颈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胎儿在胎儿期体内肌肉发育不良,造成胎儿头部向一侧偏斜,并且容易受到外来推力,使头部始终偏斜在一侧。
不正确的护理也会导致头部歪斜。
小儿肌性斜颈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智力发育迟缓、耳聋、面神经麻痹症、泪眼睛、视力障碍、颈椎异常等。
婴儿出生后,家长要定期给宝宝做斜颈检查,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包括物理治疗、中草药治疗、外科手术等。
物理治疗是治疗斜颈的常用方法,它通过物理治疗仪和一种舒展机器,调整头部、颈部、上肢和下肢的肌肉和关节,使肌肉组织恢复弹性和力量,促进肌肉发育,从根本上缓解斜颈症状。
中草药治疗是斜颈的常见治疗方法,它可以促进斜颈肌肉发育,增强骨骼发育,增强骨骼脏腑关节的活动度,有效改善斜颈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改善小儿斜颈症状的目的。
外科手术是治疗小儿斜颈症的最后一招,它旨在放松斜颈附近的肌肉,减少其压迫力,并增强斜颈支撑力,使头部歪斜复原。
总之,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治疗,采取物理治疗、中草药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就能有效缓解斜颈症状,为婴儿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幼儿斜颈的治疗方法幼儿斜颈,又称为肌肉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常见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
斜颈的主要症状是颈部肌肉僵硬,导致头部偏向一侧。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颈部肌肉的永久性损伤。
因此,对于幼儿斜颈的治疗,家长们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对于幼儿斜颈的治疗,家长们可以尝试进行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包括颈部按摩、适当的颈部运动等,可以帮助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部的活动度。
家长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按摩手法和颈部运动方法,每天定时进行,有助于缓解幼儿斜颈的症状。
其次,幼儿斜颈的治疗还可以通过矫正姿势来实现。
家长们可以在幼儿睡觉时,为其选择合适的枕头和睡姿,避免让幼儿长时间保持头部偏向一侧的姿势,可以有效减轻颈部肌肉的压力,有助于矫正斜颈的姿势。
此外,家长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减少对颈部肌肉的压力。
最后,对于严重的幼儿斜颈病例,家长们还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对颈部肌肉进行松解术或者肌肉移植术等方式,来纠正幼儿斜颈的姿势,恢复颈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但是,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们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谨慎考虑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幼儿斜颈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矫正姿势和手术治疗等多种途径。
家长们在治疗幼儿斜颈时,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家长们还应注意日常护理,避免让幼儿长时间保持头部偏向一侧的姿势,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幼儿斜颈的症状。
希望每位患有幼儿斜颈的孩子都能早日康复,健康成长。
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斜颈。
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
斜颈可分为先天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神经性斜颈、精神性斜颈。
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
按摩推拿对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①经常作被动牵拉运动。
②随时纠正姿势,以助矫正。
如眠时垫枕,醒时以玩具或喂奶吸引注意力,使患儿头经常向患侧旋转,以助纠正。
③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治疗为佳,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④此病以中医保守疗法为主,如治半年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