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肿瘤中药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抗肿瘤中药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抗肿瘤中药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抗肿瘤中药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抗肿瘤中药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摘要】肿瘤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患者在沉重的经济负担下常常不堪重负。伴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逐渐更大规模的在肿瘤治疗中开始使用。但是,临床经验证实中药抗肿瘤治疗出现了各种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对中药应用于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着重阐述了使用中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且对这些反应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做好解决中药抗肿瘤治疗中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抗肿瘤;中药;不良反应;对策

1. 前言

中药的毒副作用小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中药的认识。但是,随着中药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不断应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不断发展,中药治疗疾病的各种毒副作用开始逐渐显现。由于中药使用不当或其本身质量问题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事件( adr/ade)和药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这一问题促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中药的安全性以及毒副作用等。

恶性肿瘤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好的保证治疗效果,中药治疗逐渐应用在肿瘤治疗中。但是,中医药在在对肿瘤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在进行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既有传统汤剂,也有口服、注射中药制剂[1]。中医之所以被应用于抗肿瘤治疗是因为医疗界清醒的认识到

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

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 【摘要】中药因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功效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主要从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方面对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药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其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具有不良反应低,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其抗肿瘤活性已得到国际公认,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1 肿瘤病因、病机 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历代诸家均有论述。《难经·五十五难》中“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正气虚衰,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以及七情内伤;外因指六淫之邪和疫戾之气,当人体正气虚衰,邪气乘虚而入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衡、气血不调、五脏之气紊乱,致使外来邪气乘机而入,破坏了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损耗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湿停、毒聚等病理变化,即气血虚衰、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蕴、脏腑失调、经络瘀阻。 2 抗肿瘤中药功效与药理研究 根据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分别施以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清热解毒等不同方法。 2.1 扶正培本与增强免疫《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汗法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中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灵枢·五变》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人腠理?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外证医寨》则明确提出“正气虚则成岩”。因此,扶正培本治疗法则“补之、调之、和之、益之”是防

中医中药抗癌作用机制

中医中药抗癌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一直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岁月中,也一直在与肿瘤作斗争,在漫长的时光里,总在追寻着如何战胜癌魔的法宝。我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较为系统的肿瘤发生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理论,并积累了中草药防癌、治癌的丰富经验。 从中医角度上讲,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筋骨、五官诸窍,都是通过经络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相连,身体上任何局部的病变都影响到全身;内在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体表的病理变化涉及到内在脏腑。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从整体观念出发,肿瘤是人体内的一部分,属于病理产物,不是突然起病或无中生有,而是在人体内部病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出来的。古代医家关于肿瘤发生的病因理论和病机学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将抗肿瘤药物分成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利湿祛痰类、软坚散结类、以毒攻毒类、扶正培本类等。 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医药与肿瘤的斗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们都在努力寻找有效的抗癌物质和方法,中医中药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中医药抗肿瘤机制逐渐被深入发掘和明了,为推进人类抗肿瘤斗争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中药抗癌作用机制一直是医学界引人注目的课题。以往多从消除肿瘤这一角度来寻找治疗方案。近年来,我国抗癌治疗中重视了研究中医、西医在抗癌治疗中各自的特点,发挥了中医所长,使癌肿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相关的中医药抗肿瘤研究也进一步地深入开展。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药抗肿瘤作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细胞毒类药物,即对癌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主要含有天然抗癌活性成分,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这类药物如:马蔺子及马蔺子甲素、莪术与莪术醇、榄香烯、斑蝥及斑蝥素、冬凌草及冬凌草素、青黛及靛玉红、藤黄及藤黄酸、苦参碱、蟾素、鸦胆子油、三尖杉酯、喜树碱等。 第二类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的药物,即通过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衡,改善机体全身的病理状态,增加机体自身的抗病力,如刺五加、木耳、香菇、猪苓、茯苓、云芝多糖、黄芪、人参、淫羊藿、薏苡仁等均属此类。其中有些药物的多糖类成分是属于免疫促进剂,携带特有的信息,易被遭受肿瘤细胞作用的机体正常组织细胞所识别,从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特异免疫功能,使受损的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象黄芪、人参、淫羊藿等药物及其所组成的复方则类似于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又称适应原样作用,通过作用于机体相对的调控物质,相当于中医所说的阴阳二象,针对患者的功能状态进行均衡调适,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 层次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胃癌 (4) (一)大蒜素 (4) (二)白英 (4) 三、肝癌 (5) (一)大蒜素 (5) (二)苦参碱 (6) 四、胰腺癌 (7) 五、其他 (7) 六、结论 (8) 附录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1)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 肿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存在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基本上多是采用西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随着中医药的逐渐发展,在治疗肿瘤领域,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越发凸显。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研究证实,在研究抗癌药物时,从不同的植物当中萃取天然的抗肿瘤活性物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采用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对癌症进行治疗时,增效减毒的作用尤为明显。特别是最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将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之后,以中药对其进行试验可以发现具有很强的一直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其机体棉衣功能,并且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主要以胃癌、肝癌、胰腺癌以及其他肿瘤疾病等为例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一、绪论 肿瘤是全球疾病致死的重要元凶之一,癌症则是属于恶性肿瘤。目前治疗肿瘤的手段主要是西医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等等。但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大,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作用特点。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的治疗手段是调动机体免疫功能和整体抗病能力的新的全身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中药天然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被发现有助于治疗肿瘤等疾病,不良反应少,不易产生抗药性,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干预性好[1]。本文以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疾病为例,综述了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胃癌 在临床消化道肿瘤当中,胃癌是其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肿瘤,并且在所有恶性肿瘤当中,其发病率居于首位,因此也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肿瘤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地域环境、癌前病变、饮食习惯、基因、遗传甚至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有可能导致胃癌的产生。 (一)大蒜素 大蒜可以对胃癌细胞直接产生抑制迁移、抑制增殖的作用,同时还能对胃癌细胞进行诱导,从而使其不断凋亡。此外,大蒜还能防止致癌因子的形成,这也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减少胃癌的发生。我国一些学者充分借助MTT、Western blot 以及RT-PCR等方式对胃癌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并且对P38和Caspase-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进行观察[2]。研究表明,大蒜素能够有效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这一现象的产生则很可能是因为在大蒜素的作用下,P38的表达量以及Caspase-3表达量的增加,从而对胃癌细胞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时,主要借助的是划痕伤口愈合法。要想对大蒜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作用机制进行观察,可以充分借助MTT方法完成。试验证实,大蒜素可以有效抑制胃癌

抗肿瘤中药

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 恶性肿瘤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0.127% ,有人预测2005年北京地区肿瘤发病率比1977年增加15%以上。由于肿瘤患者人数呈总体上增加趋势,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对于抗肿瘤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抗肿瘤药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12% ,大大高于全球其它大类药物的年平均8%的增长。 40余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已逐步形成,中药在控制肿瘤、肿瘤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在肿瘤的癌前病变、预防复发转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我国是天然药物大国,应用中草药治病历史悠久,抗肿瘤中成药毒副作用较小,使这类药物备受患者青睐。本文重点探讨抗肿瘤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临床用药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的病因为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和劳欲内伤等。病机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正虚主要为气(阳)虚、阴(血)虚、气阴(血)两虚,邪实主要为气滞、痰凝、血瘀、热毒等。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扶正祛邪(抗癌)。由于恶性肿瘤目前尚未见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所以用药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特点。 二、中医指导下的中药应用 中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用药方式:①辨证施治,随证加减;②专病专方,多为院内制剂;③单方、土方、验方。以前两种为主,剂型主要是汤剂。 中药抗肿瘤的实验研究工作:①筛选抗癌复方、单方;②抗癌中药的药效、毒理研究;③探讨作用机理;④对比中西药疗效;⑤抗癌中成药的制剂研究。 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主要机制:①抗突变作用;②直接的细胞毒作用;③免疫增强作用;④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三、开发治疗恶性肿瘤中药的优势 笔者查阅了1999~20006年的中文期刊,有关该方面的报道有上千篇,总结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认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有如下作用:①增效减毒。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不良反应 (2)

抗肿瘤药物使用与护理要点 一.烷化类: 异环磷酰胺:和乐生,匹服平缩写:IFO 适应症:肺癌、乳癌、妇科肿瘤、肉瘤、淋巴瘤等配置:1、使用注射用水或药品的专用溶媒溶解。 2、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500~1000ml配置。用法:1、静脉滴注,静注时间为4小时。 2、输注异环磷酰胺时在第0、4、8小时,给 予美司那(尿路保护剂)400mg,溶解于生理盐水10ml内,静脉滴注(茂菲氏滴管冲入) 护理要点:美司那解毒时间为给异环磷酰胺的同时及 其后第4、第8小时,以往经常对使用时间有误解。 注意事项:主要毒性为泌尿道刺激,如不使用美司那 解毒有18%~40%可出现血尿。配合应用美司那及补充液体入量,减少血尿的发生。 二.抗代谢药: 氟尿嘧啶:缩写5-FU PH值:约9.2 适应症:结直肠、胃、胰腺、乳、头颈部、肾、食道、卵巢等 配置:5%葡萄糖500ml或750ml配制。用法:1、静脉滴注,输注时间4-6小时。 2、使用便携式微剂量输液泵44小时或72小时给药。 护理要点:1、外渗可引起局部疼痛、栓塞性静脉炎、 坏死或蜂窝组织炎。静脉上升性色素沉着。 2、便携式微剂量输液泵持续输注时,给予 亚叶酸钙(CF)时要关闭输液泵。(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同时输注) 吉西他滨:誉捷,健择,泽菲缩写GEM PH值: 2.7- 3.3 适应症:晚期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癌 和膀胱癌 配置:生理盐水100ml溶解并配制(也可以使用5%葡 萄糖,但是最常用是使用生理盐水配制)。用法:静脉滴注,输注时间30-60分钟,超过60分钟 会导致不良反应加重。 护理要点:1、已配制的溶液不可以放入冰箱冷藏,以 防结晶。 2、血管刺激性较大应选择中心静脉。 3、可以出现局部疼痛症状。保证用药安全, 注意输液速度。 4、少数病人可有过敏现象首次应缓慢滴 注。注意病人的生命体征。 5、与卡铂联合应用,先用卡铂后用吉西他 滨效果好。 注意事项:1、血小板下降是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观 察口腔粘膜、皮肤有无出血点、柏油便。 2、可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皮 肤瘙痒、脱皮、水泡和溃疡。

中药的抗肿瘤作用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疾病,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和方法,是世界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中药是祖国医学用来防治疾病的有力武器,人们发现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无论是在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防止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还是在与放化疗配合,增效减毒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研究中药的浓厚兴趣,许多研究工作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各种中药的抗肿瘤作用,见表1。 (表1)中药及其抗肿瘤作用抗肿瘤作用中药及制剂免疫增强作用地黄多糖、健脾康复汤、人参、黄芪、白术等诱导分化作用丹参酮、人参总皂甙、淫羊藿甙等促进凋亡作用榄香烯、白首乌甙、雄黄、乳香等影响拓扑异构酶喜树碱、螺旋藻、表鬼臼毒素、灵芝、半边旗等抑制微管蛋白活性紫杉醇、紫杉特尔、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等抗血管生成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虫草多糖、云芝多糖、香菇多糖、黄芪、党参、当归、芍药和猪苓多糖、蟾酥、薏苡仁注射液、亚砷酸注射液等调节基因表达连黛胶囊、人参皂甙、苦参碱、乌贼墨等逆转多药耐药钩藤总碱、药根碱、靛玉红、姜黄素、复方三根制剂榄香烯等1免疫增强作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密切相关。临床观察表明,免疫功能活跃的肿瘤病人比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预后好;保持免疫记忆反应能力的病人比失去免疫记忆反应能力的病人预后好。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药能保护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地黄多糖可提高S180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可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也能部分阻碍瘤株对脾脏NK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相对改善荷瘤小鼠由于肿瘤而引起的IL-2分泌能力下降,显著提高CTL细胞活力,从而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1)。杨传标(2)等报道中药健脾康复汤(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卷柏、仙鹤草等)治疗大肠癌脾虚证,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治疗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活性明显增强,同时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此外,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等都具有很好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2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细胞恶变是增殖和分化两者平衡的失调,从细胞增殖角度说恶性肿瘤的增殖是失去控制的,从分化方面讲恶性肿瘤细胞是丧失分化或分化异常的细胞。诱导恶性肿瘤分化,抑制其增殖是肿瘤现代研究的重要领域,西药中维甲酸等诱导分化剂,因有严重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而许多中药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且无副作用。如丹参酮ⅡA可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并使细胞生长明显抑制,丹参酮还对人宫颈癌细胞株K562具有良好的诱导分化作用,其效果与维甲酸相仿(3)。曾小莉等(4)用人参总皂甙处理人肝癌细胞HepG2后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质增多,线粒体数量增加,糖原增多,高尔基复合体体积增大,发育较完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体增多,提示HepG2细胞趋于成熟分化。同时人参总皂甙能够有效动员HepG2细胞由G1/G0期进入S期,阻止S期细胞向G2/M期移行,造成大量S期细胞堆积。大量该期细胞DNA解旋,DNA单链暴露出更多的活性部位,为抗肿瘤药物提供更多的作用位点。并且临床上可进一步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更有效地杀伤S期肿瘤细胞。中药淫羊藿甙作用于人高转肺癌细胞PG,采用多种手段检测表明,淫羊藿甙能影响PG细胞周期的时相分布,并能升高细胞内c AMP/c GMP比值;同时降低PG细胞对外基质的粘附性及侵袭、运动能力,从而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5)。[!--empirenews.page--]3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其内在基因编程调节,通过主动的生化过程,使细胞自杀死亡的现象。一旦细胞的增殖或凋亡发生异常,即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形成肿瘤,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能达到肿瘤缩小,癌症消退的目的。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和化疗药的抗癌效果均与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中药莪术中的抗癌活性成份榄香烯能阻止肿瘤细胞从S期进入G2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榄香烯处理HL-60细胞2小时,即可发现清晰的DNA梯状带;处理HL-60细胞24小时,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6)。白首乌甙50μg/ml作用于体外传代培养KB细胞72小时可诱导细胞出现核固缩和早期凋亡现象;流式细胞仪测定出现凋亡峰,凋亡率高达41.9%,并将KB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7)。中药雄黄的的主要成份砷可促进急性

中医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进展

中医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进展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主要有两大类抗肿瘤中药:一类是细胞毒药物,即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主要含有天然抗肿瘤活性成分,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第二类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的药物,通过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衡,改善机体全身的病理状态,增加机体自身的抗病力。有些中药的某类成分属于免疫促进剂,携带特定信息,易被遭受肿瘤细胞作用的机体正常组织所识别,使受损的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些中药通过作用于机体的调控物质,相当于中医所说的阴阳二象,针对患者免疫功能状态进行均衡调适,达到抗肿瘤的目的[1] 。运用中医药进行抗肿瘤研究须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在探讨中医药抗肿瘤的具体规律时则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从微观方面加以阐述。当前,对中医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已经发展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现将不同中药的作用机制简述如下。 1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1.1诱导细胞分化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治疗是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已经受到重视。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经处理后细胞形态向良性分化、生长缓慢、集落形成率明显降低,细胞RNA杂交发现c-myc、Ha-ras癌基因表达明显降低[2]。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为R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它可弥补染色体由于细胞分裂出现的末端进行性缩短,使细胞

无限增殖,导致肿瘤发生,故而,可将端粒酶视为肿瘤细胞增殖的指标。苦参碱处理的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形态趋向红细胞系分化,同时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3]。 1.2促进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许多中药杀伤肿瘤细胞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抗肿瘤中药对细胞周期有特异的阻断作用,这种作用受多种基因精确又复杂的相互调控,最终通过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实现对细胞增殖表型的直接调节[4?6]。大多数抗肿瘤中药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杀伤处于增殖期的细胞,特别是S期和M期细胞。还有的中药通过抑制DNA 合成过程中所需的DNA拓扑异构酶和DNA聚合酶活性,干扰DNA复制、抑制DNA合成,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根据丹参酮抗肿瘤细胞的实验结果[2],丹参酮的抗肿瘤机制可能是抑制DNA聚合酶活性,阻止细胞进入S 期,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方剂(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等)能明显诱导p53蛋白高度表达,当p53蛋白表达量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经过信息传递系统途径使细胞周期阻滞于分裂期[7]。大蒜油可促进人胃癌BGC-823细胞的抑癌基因p53表达,抑制细胞恶性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8]。淫羊藿苷能使凋亡相关基因bcl-2、c-myc表达下降[9]。As2O3对bcl-2基因的表达,无论从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都有下调作用, 已被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0] 。这些发现为应用促进细胞凋亡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3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机体内任何化学物质如激素、神经介质、生长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可分为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两大类。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药后4周内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 一、局部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局部渗漏引起的组织反应或坏死及栓塞性静脉炎,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 一旦疑有外渗发生,应采取:1、停止输液2、限动肢体3、回抽外渗药物4、拔针5、外渗部位避免施压6、有指针时按不同药物,局部使用解毒剂7、按不同药物局部冷敷或热敷8、抬高肢体9、报告和记录10、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 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药物应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均有意义。使用PICC对防止药物外渗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全身反应 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局部反应表现为沿 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如静脉 使用氢化可的松或生理盐水后仍可继续用药,但速度宜慢。 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潮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需立即停止输液并作相应处理。 2.发热如以低剂量做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及时补液,使用退 热剂及激素,可避免严重后果。 3.造血系统反应由于半寿期的不同,最初常表现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 胞的减少,其次是血小板的减少,严重时血红蛋白也降低。仅有少数药物没有或少有骨髓抑制。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储备能力关系密切。用药前有肝病、脾亢、接受过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或过去曾行放/化疗者更易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对于停药后2-3周恢复。

中药抗肿瘤

中药抗肿瘤 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 1 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 试验与临床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随着肿瘤的 不断生长而进行性的下降,特别是晚期带瘤患者机体的各种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显著抑 制,这就构成了肿瘤发展过程中恶性因果转化链中的重要一 环。而且肿瘤的常规疗法往往损伤机体甚至进一步抑制机体 免疫功能,因此,提高和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可改善病人的生 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及放、化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它可能通过直接或 间接的方式发挥效应性、调整性作用,从整体-细胞·基因等不 同的水平,改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和影响 其生长。研究表明:中药可能通过激发、争强或恢复机体的特 异性/非特异性肿瘤的免疫的效应机制(如Tc、K,NK、M中对 肿瘤细胞毒性和相关的细胞因子等)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 2 中药可诱导肿瘸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使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遵循自身的 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最后细胞脱落离体或裂解为若 干凋亡小题,被其他细胞吞噬。肿瘤的发生可能与细胞增殖

与死亡的速度平衡失调有关。目前,许多抗肿瘤药物就是通 过干扰肿瘤细胞生长、代谢、增殖等过程,最终触发肿瘤细胞 发生凋亡来达到治疗目的。近年来,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已成为一条很有希望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因此,开展中医药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将是今后几年肿瘤学领域的热门课题。2.1 中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诱导凋亡 实验研究证实,某些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细 胞毒作用,即损伤DNA而发挥效力。如冬凌草、大黄、茯苓 等、人参、三七等均有良好的损伤DNA而抗白血病作用 2.2中药通过对阻滞肿瘤细胞增殖周期诱导凋亡 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可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 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G2期)、有丝分裂期(M期)四 个期。在细胞分裂后进人G1期前存在一个相对静止期(GO 期),此期是决定细胞继续进行分裂或发生分化的重要阶段。 因为判别和消除异常增殖的细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凋亡和 增殖总是密切相关。细胞周期的调节既能影响细胞分裂又能 影响细胞凋亡,许多凋亡的信号在细胞死亡之前又可诱导细 胞周期的阻滞,这些信号在影响细胞周期的机制同时也影响 凋亡机制。与此同时,细胞周期调控的异常也被视为肿瘤发 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细胞周期阻滞来诱导凋亡成为 抗肿瘤新药的一个新靶点。研究表明: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 能够作用与细胞周期的某一环节,而是细胞增殖周期受阻,诱导其发

中药三七对于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三七抗肿瘤研究 三七(Panax notog inseng)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干燥根及根茎入药,又称田七、岑三七等,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有“南方人生”、“参中之王”的美誉,用药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三七生用可以止血强心、消肿定痛,熟用可以强壮补虚、活血补血。三七主要成分有三七总皂苷(已分离出24种,含量约为12%)、三七素、黄酮、挥发油(77 种)、糖类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其中,三七总皂苷、三七多糖和部分挥发油成分被认为是三七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例如抗肿瘤产品清肺XX丸中就有三七的成分。 1.三七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 正常细胞有生长调控基因,不会大量复制,但是癌细胞因为破坏了生长基因,因此会不断的分化复制,无限增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三七抗肿瘤的主要作用之一。研究证实,将100、400ug/mL三七总皂苷处理人肺癌Lewis细胞48h后,用多功能实时无标记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存活率,证实三七总皂苷(400ug/mL)诱导细胞死亡,细胞存活率仅为20%。此外,将肺癌Lewis细胞接种小鼠后观察三七总皂苷的抗肿瘤效果,结果发现灌胃三七总皂(400ug/mL)与对照组(PBS)相比对Lewis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 2.三七促进癌细胞凋亡 诱导癌细胞凋亡治疗恶性肿瘤是肿瘤研究的新观点。细胞凋亡或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抗肿瘤药物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证实,三七总皂苷对肝癌SMMC- 7721细胞的生长有直接抑制作用, 随后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SMM C- 7721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能诱导细胞凋亡, 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正比关系, 400 mg /L的三七总皂苷使SMMC- 7721细胞的凋亡率达11. 76%。表明三七总皂苷能够促进细胞凋亡抗肿瘤[2]。此外,将300,600,1200 mg /mL三七皂苷R1孵育白血病HL- 60细胞48h 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癌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凋亡率分别为8. 1%,6. 9%,33. 7% ,三七皂苷R1呈剂量依赖性的促进细胞凋亡作用[3]。 3.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 血小板聚集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恶性肿瘤细胞具有诱导血小板聚

阿帕替尼用概述及不良反应防治

阿帕替尼(阿帕替尼在结直肠癌中的Ⅱ期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但未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目前尚无阿帕替尼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 及其他抗肿瘤疗法联合应用方面大型的研究结果报道。本研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关于阿帕替尼在治疗肿瘤甚至某些非肿瘤性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阿帕替尼是一种有前途的口服小分子抗肿瘤新药,研究已证实该药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且该药的临床研究已显示出其在胃癌、乳腺癌等肿瘤中可观的疗效及生存获益) 1.适应证阿帕替尼适用于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且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时一般状况良好? 推荐剂量用法阿帕替尼850 mg qd,口服,餐后半小时以温开水送服? 2.注意事项:对于体力状态评分ECOG≥2、四线化疗以后、胃部原发癌灶没有切除、骨髓功能储备差、年老体弱或瘦小的女性患者,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提高依从性,可以适当降低起始剂量,先从500 mg qd开始服药,服用 1~2周后再酌情增加剂量 3.作用机制 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制剂,可高度选择性地结合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竞争性结合该受体胞内酪氨酸ATP结合位点,高度选择性地抑制VEGFR-2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后的信号传导,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VEGFR-2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

在调节细胞有丝分裂、血管生成及增强VEGF的弥散中起重要作用。因此,VEGFR-2被认为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最为密切 .VEGFR-2当被VEGF激活后,其羧基末尾及激酶插入区域发生自动磷酸化,从而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以及随后的细胞增殖、迁移、弥漫及内皮细胞存活效应。阿帕替尼通过与VEGFR-2结合,来竞争性抑制VEGF 与VEGFR-2结合及后来的VEGFR-2自动磷酸化,从而发挥强有力的抗肿瘤作用. 推荐阿帕替尼Ⅲ期临床研究的剂量为850 mg qd 4.常见的不良事件(AE)包括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和非血液系统(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乏力、食欲减退和腹泻)。多数不良反应均可通过暂停给药、剂量下调及对症处理实现控制和逆转. 4.1一般不良反应 4.1.1乏力乏力常常与肿瘤的疾病本身以及肿瘤的治疗相关

常用抗肿瘤中成药表

常用抗肿瘤中成药一览表 名称成份、功用与主治药理药效剂型、规格与用法(含注意事项) 康莱特注射液[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1997)卫药准字 Z-108号] 成份:薏苡酯 功用主治:抗癌。用于原发性肺 癌,肝癌,胃癌,鼻咽癌,乳腺 癌,食道癌,胰腺癌,大肠癌,白血 病,胰岛细胞癌,恶性淋巴瘤,脑 瘤,喉癌,腮腺癌等;尤以晚期肿瘤 更适合。 实验证明本品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坏死;对 LA795肺转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改善肝功能,提 高血白蛋白浓度,降低甲胎蛋白,具有镇痛,改善 食欲功能,同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精神状 态;良好的防癌和明显的对化疗药物的增效作用, 对抗癌症恶病质和保护化疗患者的骨髓功能、肝肾 功能等作用;能明显激活T 淋巴细胞,NK 细胞和 LAK 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 免疫功能,同时还能提供机体高能营养,显著提高 免疫力及促进造血功能,激活白介素I 和白介素II 的活力等。 注射剂,100 ML/ 瓶X6瓶/ 盒,静滴,100-200 ML/ 次,10天为一疗程。 海生素注射液[青岛第六制药厂,青卫药制字(97)M200 1- 20] 成份:深海生物中提取的多肽类 活性物质—多个抗癌有效物质的总组 合。 功用主治:抗癌。主治肺癌,胃 癌,肝癌,骨癌,乳腺癌,宫颈癌, 鼻咽癌,胰腺癌,结肠癌,恶性淋巴 瘤,恶性黑色素瘤等。 实验证明本品可直接杀伤癌细胞,对人体正常细胞 无任何损害,同时增加白细胞,提高免疫力。 注射剂,2ml:0.8mg× 10 支。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 次一支,或用生理盐水稀释后 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每次二 支,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 用药4-6个疗程。 消癌平注射液[河南新乡前卫制药厂,豫卫药准字(1996)第101006号] 成份:由乌骨藤等天然中药材提 炼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主要含多 糖、生物碱、皂甙类等。 功用主治:抗癌、消炎、平喘、 利尿。主要用于治疗食管癌、胃癌、 肝癌、肺癌等。也可用于治疗慢性支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1、抗癌:既能直接抑制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同时又 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2、消炎:对巴豆油 所致的小鼠耳部炎症和对琼脂引起大鼠足跖肿胀显 示明显的抑制作用;3、平喘:离体豚鼠支气管灌 流实验表明,消癌平能使组织胺引起的气管痉挛松 弛;家兔静脉注射本品95mg/kg ,能对抗组织胺1 倍致死量;3、消癌平可明显增加麻醉犬4小时的 排尿量,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注射剂,20 ML /支5支/ 盒,静脉滴注,用5%或10%葡 萄糖注射液稀释后滴 注,每次20- 100ml,每日 一次或遵医嘱。注意:个别患 者在用药期间有低热、多汗、 游走性肌肉疼痛等不适,一般 不须特殊处理。 莪术油注射液[黑龙江庆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黑卫药准 字(1996)第100266号] 成份:莪术油,含莪术醇、β - 榄香烯、莪术二酮等多种抗癌活性成 份。 功用主治:非细胞毒性广谱抗肿 瘤药,适用于各种恶性肿瘤,尤其是 肝癌、肺癌、皮肤癌、宫颈癌、外阴 癌、唇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膀 胱癌、癌性胸腹腔积液等。 1、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2、免疫保护作用:①本品 能增强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对辅助性和杀伤性T 细胞均有促进作用,②增强癌细胞的抗原性,促进 机体对肿瘤免疫力;3、白细胞保护作用;4、放、 化疗协同作用;5、改善微循环;6、局部瘤体内注 射,可使癌组织变形、坏死、脱落、溶解、消失 等。 注射剂,20ML/ 支5支/ 盒, 静脉滴注:一日一次,一次 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稀释,静脉滴注,15日 一疗程。局部瘤体内注射:一 次5-10ml,一日一次。胸腹腔 内注射:每次20-40ml,3次 一疗程。肝动脉内灌注:莪术 油13ml 加碘油灌注,1月一 次,两次为一疗程。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济南三九益民制药有限公司,鲁卫药准字(98)第060434号] 成份:莪术油干燥根茎提取的挥 发油,主要含莪术油、β -榄香烯、 γ-榄香烯等。 功用主治:破血,消积止痛,化 聚消症,抗病毒,抗肿瘤。适用于小 儿病毒性肺癌、流感、疱疹性咽炎、 病毒性肠炎(秋泻)、病毒性心肌 炎、脑炎、甲肝、冠心病及消 实验证明本品具有抗病毒、抗菌和消炎并可增强免 疫功能提高白细胞等作用。大鼠抗血栓形成实验具 有抗血栓形成作用。通过抑制癌细胞DNA 和RNA 及 抑制非程序DNA 合成(UDS )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小鼠网织细胞肉瘤腹水型、宫 颈癌小鼠白血病等肿瘤模型均具有稳定的抑制作 用。 注射液,每瓶250毫升。静滴 12 岁以上年龄,每日一次,每 次500~750 毫升;6个月以上 儿童用药同上,可单独使用, 也可与其他抗菌素混用。个别 会出现一过性面部潮红,静滴 每分钟30~40滴,不宜过快。

抗肿瘤中草药

抗肿瘤中草药 确切有效 农吉利: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宫颈癌、急性白血病。10~15克。甘淡平,有毒。 喜树:胃癌、肠癌、白血病。3~10克。苦寒。 莪术:胃癌、肝癌、肠癌、肺癌、子宫肌瘤、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淋巴肉瘤、黑色素瘤。3~10克。苦辛温。 天花粉:(绒癌)、恶性葡萄胎、肺癌、胃癌、胰头癌、乳腺癌。10~15克。 甘微苦微酸寒。 黄药子:食管癌、胃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肺癌、宫颈癌、横纹肌肉瘤。10~30克。苦辛凉。 山慈菇:胃癌、乳腺癌、宫颈癌、皮肤癌、白血病、何杰金氏病。3~10克。甘微寒。 栝蒌:乳腺癌、肺癌、胃癌、胰腺癌。15~30克。甘寒。 蟾酥: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皮肤癌、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成骨肉瘤。5~15克。辛温。 壁虎:消化系统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肺癌、宫颈癌、淋巴及脑的恶性肿瘤。2~5克水煎服;1~2克研粉服。咸寒。 斑蝥: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肠癌、皮肤癌、肺癌、乳腺癌。0.03克水煎或研末或入丸散。辛寒。 三尖杉:(白血病)。糖浆10ml/次,每日3次;静注5ml每日1次。(种子)甘涩平;(枝叶)苦涩寒。 乌骨藤: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肺癌、宫颈癌、何杰金氏病、白血病。 3~5片每日3~4次;酊剂10ml/次。 苦参:(肠癌)、肝癌、皮肤癌、宫颈癌、软组织肿瘤、滋养细胞癌。3~10克。苦寒。 有效 白花蛇舌草:各种肿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及淋巴系统肿瘤(能增强免疫机制)。15~60克。苦甘寒。 七叶一枝花:脑肿瘤、肺癌、肝癌、白血病、骨、肌肉瘤,淋巴癌、膀胱

癌。10~15克。苦寒。 石上柏:鼻咽癌、肺癌、消化道癌、绒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乳腺癌。 30~60克。苦平。 山豆根:咽喉癌、肺癌、膀胱癌、滋养细胞癌及白血病。6~9克。苦寒。半枝莲:各种肿瘤。如消化道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绒癌。 10~30克。辛苦寒。 肿节风: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直肠癌、急性白血病。10~15克。 辛苦平。 龙葵:各种肿瘤。如胃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膀胱癌、癌性胸腹水。 10~30克。苦寒。 紫草:鼻咽癌、扁桃腺癌、甲状腺癌、肺癌、胃癌、肝癌、绒癌、白血病。 5~10克。甘寒。 青黛:白血病。1.5~3克。咸寒。 猪殃殃:食管癌、肝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淋巴肉瘤。 15~30克。辛苦凉。 藤梨根: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乳腺癌。15~30克。酸涩凉。菝葜: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胰腺癌、胆囊癌、肝癌、肠癌。15~30克。 甘酸平。 鸦胆子:食管癌、贲门癌、肠癌、宫颈癌、皮肤癌、皮肤赘瘤。10~15粒装胶囊吞服。苦寒。 天门冬:肺癌、乳腺癌、宫颈癌、急淋、慢粒。10~20克。甘苦寒。 蜂乳:各种肿瘤。0.3~0.6克。甘酸平。 半夏:上颌窦癌、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6~15克。辛温。天南星:口腔肿瘤、食管癌、肺癌、宫颈癌、神经系统肿瘤。3~10克。 辛苦温。 核桃仁: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10~30克。甘温。马钱子: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皮肤癌、白血病。0.3~0.5克作丸散。苦寒,剧毒。 蜈蚣:软组织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骨、脑、皮肤恶性肿瘤。2~3克水煎服,0.6~1研末吞服。咸温。 薏苡仁:肺癌、胃癌、肠癌、宫颈癌、绒癌及扁平疣。15~30克。甘淡微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3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恶性肿瘤细胞在形态和功能方面都类似于未分化的胚胎细胞,没有终末分化细胞的性状,对细胞内正常的分化调节机制缺乏反应。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即肿瘤细胞在药物的作用下发生分化,向正常细胞方向改变,丧失恶性增殖能力,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自1971年Friend等发现二甲亚砜可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系分化并合成了血红蛋白以来,相继发现了许多具有诱导分化作用的药物。国内以三氧化二砷用于诱导分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张永清等[7]以2%浓度苦参碱诱导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7天后观察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细胞谱系特征性标记变化,通过相关指标检测发现苦参碱可诱导K562细胞向髓系非单核巨噬细胞系方向分化。研究还发现,丹参酮ⅡA能调节细胞分化相关基因c2myc、Bcl22表达下降,p53及c2fos表达升高;作用于细胞周期,减少S 期细胞数目,抑制DNA合成,从而促进NB4细胞分化,降低其增殖能力[8]。梁永红等[9]从板蓝根中提取的化合物板蓝根二酮B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集落形成试验后表明其具有逆转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的能力。 4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肿瘤血管是肿瘤生长、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血管不仅为肿瘤本身提供充足的营养,而且可以提供肿瘤向远处播散的条件,导致肿瘤的恶性生长与复发、转移。研究表明,肿瘤中微血管数量与进入循环的肿瘤细胞数相关;另外,由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基底膜呈碎片状,易于渗漏,与成熟血管相比更易被肿瘤细胞穿透而发生转移。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有效地抑制肿瘤转移有重要的作用。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选择性降解血管基底膜和细胞外间质,内皮细胞分裂、游走和增殖是其中关键部分,这些过程受血管生成诱导剂和抑制剂调节。贾英杰等[10]以白花蛇舌草、蜂房、姜黄、大黄等中药组成复方提取液,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及家兔角膜移植瘤后,发现其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并能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降低血管密度、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唐春兰等[11]研究发现中药姜黄的主要单体成分姜黄素Ⅲ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和表达,从自分泌与旁分泌两种途径抑制人肺腺癌细胞A549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王心华等[12]研究显示大黄素150与300μg/egg对鸡胚的血管生成抑制率分别为37.6%和63.2%。雷公藤甲素通过干预PAs/纤溶酶系统,降低内皮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达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作用[13]。 5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作用很多中药既有抗氧化作用,同时也有抗肿瘤作用,这说明抗氧化作用与抗肿瘤作用关系密切。为解释这一现象,有人认为肿瘤细胞产生大量自由基和其他活性氧(ROS)能使细胞增殖减慢,这就会干扰抗肿瘤药的细胞毒作用。因为抗肿瘤药的细胞毒作用依赖于细胞快速增殖,抗氧化剂清除ROS而增加化疗药的抗肿瘤作用。陈长瑞等人[14]实验结果表明,从粉背南蛇藤中分离出的扁蒴藤索在体外对HL-60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扁蒴藤素完全抑制Fe2+-AA诱导的MDA生成,并对组织匀浆自发性产生的MDA也有抑制作用。说明扁蒴藤素既有抗氧化作用,也有抗肿瘤作用。多糖抗肿瘤作用与其抑制肿瘤组织中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 层次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3) 二、胃癌 (4) (一)大蒜素 (4)

(二)白英 (4) 三、肝癌 (6) (一)大蒜素 (6) (二)苦参碱 (7) 四、胰腺癌 (8) 五、其他 (9) 六、结论 (10) 附录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 肿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存在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基本上多是采用西医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随着中医药的逐渐发展,在治疗肿瘤领域,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越发凸显。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研究证实,在研究抗癌药物时,从不同的植物当中萃取天然的抗肿瘤活性物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采用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对癌症进行治疗时,增效减毒的作用尤为明显。特别是最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将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之后,以中药对其进行试验可以发现具有很强的一直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其机体棉衣功能,并且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主要以胃癌、肝癌、胰腺癌以及其他肿瘤疾病等为例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一、绪论 肿瘤是全球疾病致死的重要元凶之一,癌症则是属于恶性肿瘤。目前治疗肿瘤的手段主要是西医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等等。但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大,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作用特点。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的治疗手段是调动机体免疫

功能和整体抗病能力的新的全身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中药天然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被发现有助于治疗肿瘤等疾病,不良反应少,不易产生抗药性,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干预性好[1]。本文以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疾病为例,综述了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胃癌 在临床消化道肿瘤当中,胃癌是其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肿瘤,并且在所有恶性肿瘤当中,其发病率居于首位,因此也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肿瘤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地域环境、癌前病变、饮食习惯、基因、遗传甚至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有可能导致胃癌的产生。 (一)大蒜素 大蒜可以对胃癌细胞直接产生抑制迁移、抑制增殖的作用,同时还能对胃癌细胞进行诱导,从而使其不断凋亡。此外,大蒜还能防止致癌因子的形成,这也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减少胃癌的发生。我国一些学者充分借助MTT、Western blot以及RT-PCR等方式对胃癌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并且对P38和Caspase-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进行观察[2]。研究表明,大蒜素能够有效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这一现象的产生则很可能是因为在大蒜素的作用下,P38的表达量以及Caspase-3表达量的增加,从而对胃癌细胞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迁移变化情况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