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超声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8.73 MB
- 文档页数:43
胆囊与胆道【检查方法】(一)、患者准备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 (二)、仪器条件: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
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三)、扫查方法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隔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一)、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二)、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三)、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四)、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
(五)、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一)、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二)、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
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超声基础胆道解剖胆囊实时超声诊断法是胆道疾病的首选而敏感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目的主要为 (1) 确诊胆道结石,并能给出结石的大小、数目及位置;(2) 确诊阻塞性黄疸,明确梗阻部位及部分梗阻原因;(3) 了解胆囊收缩功能。
胆囊位于右纵沟胆囊窝内,呈梨形,为中空器官。
长7~9cm,宽2~3cm,容量约35~50ml。
分底、体、颈三部分。
底部微露于肝脏下缘,其体表投影在右上腹腹直肌外缘和右肋弓缘的交界处或右侧第9肋软骨处。
胆囊底部一般游离。
胆囊体侧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
胆囊颈是胆囊体向下延续并变细的部分,膨出的后壁形成哈氏囊。
胆囊颈向下与胆囊管相接。
胆囊管长约3-4cm,内径约0.2-0.3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
胆囊前面与外侧是肝右叶脏面,内侧后方为十二脂肠及胰头,下方为右肾上极和横结肠。
肝外胆管目前超声诊断仪能常规显示左右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
正常胆管纵切面图像为相应门静脉前壁的管道,壁为纤细光滑的高回声带,管道内为无回声区。
位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和门静脉的右前方,背侧有右肝动脉横行通过,下行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总管:长约4~8cm,直径约0.6~0.8cm,管壁厚0.2~0.3cm,富有弹力纤维。
胆总管依行程可分为四段1、十二指肠上段自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至十二指肠上缘,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向下行走,位于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右侧。
2、十二指肠后段紧贴在十二指肠第一段的后面位于门静脉右前侧,下腔静脉前方。
3、十二指肠下段(胰腺段)约2/3穿过胰腺实质,1/3位于胰头的背侧沟内。
下行中继续向右弯曲,位于下腔静脉前方。
此段管腔较窄,结石容易停留。
4、十二指肠壁内段此段斜行穿入十二指肠降部内后侧壁,并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
医院超声检查胆囊、胆道检查常规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3.5MHz,儿童可用5MHz,寻找胆管时用较低灵敏度。
电子线阵、电子凸阵、电子相控阵等均可使用。
检查前准备及体位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禁食8h以上,前一天晚餐不进油腻饮食。
超声检查要在胃肠、胆道X线造影之前进行,或在上述造影3d后进行。
如横结肠气体干扰严重,必要时灌肠后或素食3d后空腹检查。
2.体位①仰卧常规体位。
②左侧卧位:用以减少胃肠气体的干扰,寻找胆囊颈部结石,追踪观察肝外胆管,尤其胆总管上段、下段病变,观察胆结石的移动性。
③坐位(双足垂于床下)或立位:用于胆囊位置较高的患者,以及观察胆结石的移动及胆囊底部病变。
④头低脚高位:探头挤压胆总管下段,使结石上移而易于显示。
③右侧卧位:当以上体位检查不满意时,可取右侧卧位。
此体位也用以观察胆囊结石的移动及胆总管的显示。
检查方法1.右肋缘下纵切法探头在右肋下右腹直肌侧缘行纵切扫查,在深吸气时,胆囊的纵断面图可充分显示。
2.右肋缘下斜切法探头在右肋缘下沿肋弓水平放置,并向上倾斜,显示肝右叶、门静脉右干、右肝管及胆囊。
探头向左移动至剑突下,可显示门静脉左干、左肝管以及门静脉左外上支、左外下支、左内支及伴行的胆管。
3.右肋间斜切法从右第6~9肋间沿肋间斜切扫查,显示肝右叶、胆囊、门静脉右干、右肝管、肝总管等。
4.右肋缘上、下纵切法探头在正中旁线右肋缘上斜切扫查,然后移至肋缘下行纵切扫查,显示门静脉主干、胆总管,并尽可能追踪胆总管下段。
5.剑突下及上腹横切法探头在剑突下水平放置,斜向上,对肝左叶横切扫查,可显示肝左叶、门静脉左干、左肝管、门静脉左外上支、左外下支、左内支及伴行的胆管。
探头在上腹横切扫查,显示胰腺及总胆管。
观察内容胆囊形态、大小,胆囊壁轮廓、清晰度、规整性、壁厚,胆囊内有无回声,回声形态、数量、大小、强度,与胆囊壁的关系,有无声影,有无移动性。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管及胆总管注意有无扩张,胆管壁轮廓是否规整,壁回声强度,胆管内有无回声,回声的形态、数量、大小,有无声影,有无移动性。
超声在肝胆外科的应用
超声在肝胆外科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1. 肝脏疾病诊断:超声可以帮助医生检测肝脏的大小、形状、结构和血流情况,从而诊断肝脏疾病,如肝脂肪变性、肝囊肿、肝炎、肝纤维化和肝肿瘤等。
2. 胆囊疾病诊断:超声可以检查胆囊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是否有结石或炎症。
这对于胆囊炎、胆石症等胆囊疾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3. 胆道疾病诊断:超声可以评估胆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胆管是否有扩张、胆石是否阻塞胆管等。
这对于胆道梗阻、胆管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规划至关重要。
4. 指导手术操作:超声可以实时引导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如腹腔镜手术中的组织定位和穿刺,以及开腹手术中的病灶定位等。
这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术后监测:超声可以用于术后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检查手术区域是否有积液、血肿等并发症,评估手术效果以及指导后续治疗计划。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在肝胆外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指导手术操作并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
胆囊和胆道[检查方法](一)、患者准备1.患者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比较合适。
2.必要时饮水300-500毫升,有利于肝外胆管的显示。
3、胃肠气体干扰明显,灌肠后可检查排便情况。
4、急诊患者不受上述条件限制,可在严密观察下及时检查。
5.一般胆囊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后三天,胆道造影后两天进行。
(2)仪器条件:胆道检查可使用实时超声诊断仪。
仪器的调整类似于肝脏检查。
基于清晰显示观察部位胆道结构的原则,选用凸阵列探头、线阵探头和扇形扫描探头。
凸阵列探头效果更好。
探头频率一般为3 ~ 5~7MHz,儿童可选择5~7MHz。
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调整聚焦区域、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
任何时候,并设法消除工件。
(3)扫描方法1.肝脏用于显示充盈的胆囊和肝外胆管。
当患者深呼吸、屏气时,用探头按压推动气体,可提高胆管的显示率。
2.在右上腹直肌外缘的纵切面上,探头稍微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的纵切面。
3.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探头从肋缘下方扫描膈肌斜切面,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方移动,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切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方和外侧,同时可见门静脉左右分支和伴随腹侧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右前斜位45°,探头置于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向右侧面扫描肝外胆管。
5.胸膝仰卧位可清除积聚在胆道周围的肠气,更清晰地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1)胆囊壁的形状、大小、厚度和平滑度。
(2)胆囊内是否有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3)对怀疑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通过脂肪餐试验观察胆囊的收缩功能。
(4)肝内和肝外胆管的直径;胆管是否扩张,扩张的程度、范围和部位。
(5)胆管是否有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性扩张。
【正常胆囊和参考值】(1)胆囊纵切面多为梨形或茄子形,横切面呈椭圆形。
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无回声,透声性好。
(2)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深,毗邻门静脉右支。
体前壁附着于肝脏的胆囊床,胆囊床游离于肝脏下缘,与前腹壁相邻。
胆管结石超声诊断胆管结石是指肝内外胆管内有结石形成,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胆管结石和继发性胆管结石,原发性胆管结石系指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主要为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
继发性胆管结石为胆囊结石排至胆总管者,主要为胆固醇结石。
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分为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多位于胆总管下端;肝内胆管结石可广泛分布于两叶肝内胆管,或局限于某叶胆管,其中以左外叶和右后叶多见。
肝内胆管结石【超声表现】1.二维超声 (1)典型表现①直接征象:肝内沿胆管走行分布的团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散在分布者呈圆形、椭圆形、斑点状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聚集分布者可呈条索状、串珠状、管状(图1),甚至充满多个肝段或肝叶胆管,呈树枝状。
当伴有胆汁淤积时,团状强回声周围可见液性暗区,胆管壁显示清楚。
②伴随征象:部分结石梗阻远端胆管扩张(图2),与伴行肝门静脉分支呈“平行管征”,或呈囊状或树枝状扩张。
当肝内胆管结石合并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时,可见小脓肿形成,肝实质回声增粗,分布欠均匀。
多发结石部分累及叶、段胆管梗阻严重时,可出现受累肝段或肝叶萎缩,余肝叶可代偿增大,肝脏形态失常。
(2)非典型表现:<5 mm的小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结石无声影,与胆管壁回声类似,易漏诊。
胆管泥沙样结石有时回声不高,声影不明显,声像图类似软组织肿物,容易误诊。
2.彩色多普勒超声结石及扩张的胆管内无血流信号。
CDFI可区别扩张的胆管与血管,有利于鉴别泥沙样结石与胆管肿瘤。
【诊断与鉴别诊断】超声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达90%以上。
随着组织谐波、复合成像等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肝内胆管小结石的显示率。
但对于不典型结石,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正常的肝圆韧带横切时表现为肝左叶内团状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但纵切时显示为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向前下方延伸至腹壁的带状强回声,容易鉴别。
2.肝内钙化灶多为单发,可以表现为团状强回声后伴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