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江南园林建筑空间营造

浅析江南园林建筑空间营造

浅析江南园林建筑空间营造
浅析江南园林建筑空间营造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特点分析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特点分析 组员:蔺军广、谢锦波、党靖然 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中独树一帜。它是融建筑、园林、景观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皇家园林 在中国园林中, 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 在园林建造手法上, 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 于是, 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不择手段的追求。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 园林这种东西难免被搬进皇室, 于是在这片远古的东方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园林与宫殿的结合体。 一、中国皇家园林中的风水选址原则 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如承德的避暑山庄, 东北来水, 东南积水, 东南流 去, 西北高山。山是昆 仑的代表, 是玄武的象 征, 水是青龙和朱雀的 象征。在园林内部, 也 是仿照风水的格局, 进

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前为案山, 后为座山, 东为左辅, 西为右弼。 首先是依山傍水原则。山体是大地的骨架, 水域是万物生机的源泉, 没有水, 人就不能生存。华夏文明兴起的地方大都在河边台地, 这其实是与当时的狩猎和捕捞、采摘经济等相适应的。其次千尺势, 百尺形原则。风水中关于千尺势、百尺形的论述也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和先秦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得出的。按现代的尺度来计算, 千尺势、百尺形分别约为230 ~ 350米和23~ 35 米, 这与现代的外部空间模数等相关理论的阐述不谋而合。对北京紫禁城的研究不难发现千尺势、百尺形原则的运用。无论是在单体控制、整体立意, 还是在视距控制上, 紫禁城都充分地运用了这一形势指导原则。第三是地质检验原则。传统风水理论对选址的地质状况也很讲究, 认为地质能够影响该处居民的体质。第四是水质分析原则。在风水理论中, 择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吉地不可无水”,“寻龙择地须仔细, 先须观 水势”,“未看山, 先看水, 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 都表明了风水家对水的特别重视。此外还要考虑坐北朝南原则。坐北朝南也是风水学在勘测选址时所常应用的一个原则。这主要是跟我国理位置有关。我国处于北半球, 欧亚大陆的东部, 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 因而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同时, 坐北朝南还有利于避风,对于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采取坐北朝 南的原则有利于避开寒风。 二、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山水格局特点

南北方园林特点

在北方园林中,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困难较多。以北京为例,除西北之外,几乎都缺少充足的水源。城内的王府花园可以奉旨引用御河之水,一般的私家园林只能凿井取水或者由他处运水补给,因而水池的面积都比较小,甚至采用“旱园”的做法。这不仅使得水景的建置受到限制,也由于缺少挖池的土方致使筑土为山不能太多,太高。北方不像江南那样盛产叠山的石材,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小一些。北京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青石纹理挺直,类似江南的黄石,北太湖石的洞孔小而密,不如太湖石之玲珑剔透。这两种石材的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的风格十分谐调。北方叠山技法深受江南的影响,既有完整大自然山形的模拟,也有截取大山一角的平岗小坂,或者作为屏障、驳岩、石矶,或作为峰石的特置处理。但总的看来,其风格却又迥异于江南,颇能表现幽燕沉雄气度。植物配植方面,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但松、柏、杨、柳、榆、槐和春夏秋三季更迭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等,却也构成北方私园植物造景的主题。每届隆冬,树叶零落,水面结冰,又颇有萧索寒林的画意。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王府花园尤其如此。园内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当然也就不如江南私园之曲折多变了。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造园手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 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自然;意境 A Discussion On The Gardening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he Layout Of Garden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ZHANG Lei Abstract: Through analytizing the spacious layout of the gardens in t 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gardening methods of layouting spac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additio n, man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tatement above.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Space; layout; Nature;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 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 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 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 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 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 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 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 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 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 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 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 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 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 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 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 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 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 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 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特点——总结 一、江南私家园林与明清皇家园林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江南私家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三、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 1、虚实 从建筑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通透与隔挡、空间与实体。通透空间为虚,隔挡实体为实。在处理建筑造型时,应虚实分明,有主有次。比如留园的曲楼,上虚下实,实中带虚,虚中含实,但整体形象以实为主。而拙政园的远香堂则四面通透,以虚为主。在园林建筑设计时,应

根据主题和景致的需要决定建筑形象的虚实。实有实的好处,虚有虚的奥妙。 2、含蓄 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明代画家唐志契说,“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拙政园人口,通过一条狭小的弄堂,再经腰门,山石及树丛挡住视线,等绕过一个弯儿,才见到远香堂、荷风四面、见山楼等。 3、建筑的层次感 一是建筑群的层次;另一是单个建筑自身的层次,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倚玉轩是四面有廊等。这些廊增添了建筑的层次,当阳光射来,光影丰富,使建筑形象生动有致。而廊对于人的空间活动来说,则室内外之间多了一个过渡的层次,这如黑川纪章所谓的“灰空间”,人在廊里既在室内又在室外,在暖昧中产生情趣。其他表现建筑层次的手法还很多,如层前的平台、栏杆、硬石地等等,都能增加建筑的层次。 4、均衡 出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对称是一种均衡,由于对称太严肃,所以园林中的建筑有许多是以不对称的形状出现的,如留园的明瑟楼与涵碧山房组合,一高一平,如画船荡于水中,虽不对称但同样给人平衡稳定的和谐之感. 5、变化与统一 体现在园林建筑上,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园林建筑的变化是基于统一的构造手法、材料组织等基础上做出的千变的排列组合,如廊,有曲有直,有直角转角,有斜角转角;有的有栏杆,有的有坐凳;有的两面空,有的一面空。再如屋顶,虽然都是木构瓦屋面,但形式却多种多样,有单坡顶、两坡顶、歇山顶、方攒尖、圆攒尖、多面攒尖等等,不计其数,平面形式有方有长,有圆有曲。 6、比例与尺度 是建筑造型艺术所特有的审美要素。比例强调的是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尺度则关注的是建筑与人之间的尺寸关系。在江南园林中,亭台楼阁的大小都是依据人的活动尺度来确定的,所以建筑形象亲切宜人。其中网师园中的引静桥便是一例。小桥在彩霞池东南水湾处,呈弓形,体态轻盈,长2.4米,宽不足l米。与这一小巧的体态相应的是低短的石栏、抱鼓,而几磴石阶将桥面划分得细致有序,桥顶的圆形牡丹浮雕线条柔和,花形秀美,使人流连忘返。这里精巧的尺度是和其所跨的溪涧及江南婀娜多姿的佳人形象相和谐的。 四、私家园林建筑风格 含蓄是江南私家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江南私家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强调意境江南私家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 姓名:王晓鹏学号:20080602090 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造园的四大因素之一。理水是中国园林的命脉,因为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主要用于造湖、造池、造河、造泉、造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对中国传统理水艺术技法的分析和研究,注重因地制宜,处理好水体与周围园林空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古典园林;理水;艺术 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与艺术加工相结合。通过造园,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被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之理水。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通过对古典理水艺术的变化与创新,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水景的主题立意和造型艺术手法,以再现自然式山水为主要特征,丰富现代园林的理水手法和文化底蕴。因此,从理论上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从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园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联想。 一般来说,以山为主体的园林,水作为从体,多做溪流、渊潭等带状萦回或小型集中的水面;在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中,则水多采用湖泊型,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较大的园林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手法,分门别类也比较复杂,有按水流形态划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划分,有分局地形地质条件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本文按园林中水景的构成的形式分类,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造湖 湖为大面积的水面,水量充沛,空间辽阔,常见于自然风景园林。湖多在天然水体的基础上略加人工开挖而成,周际若有山脉起伏,则形成湖光山色的典型风景。 湖,属于静态水体,除构成景观外,还可供划船、游泳、种荷、养鱼等。湖是中心景区,一般要沿湖岸布置道路、建筑、山石、花木,形成种种景色。湖面浩瀚者,常用堤、岛、桥等加以分隔,或做成标高不等的水区,成为大小形状对比、主次有别、深远有层次的空间水域。湖面视野开阔者,宜在其周围添景、借景,以丰富水天之间的风景轮廓线,作远景陪衬。湖岸线长,宜作曲折自然变化,并因地制宜,用数木、建筑适当点缀,使湖岸景致优美多变化。 (二)造池 池是水面较小上的静态水体,常见于规模不大的园林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南方园林中较多。 池的大小、形状及布置方式因地形、环境而异。水面较大,可于池中设岛,或用桥、廊划分水面,是空间贯通,隔而不分;狭小水池。纵向景深,以桥分隔,水湾萦绕,更觉幽曲不尽。 水池之造形全在岸。苏州多曲池,绍兴多方池,风格迥异。相比之下,曲池做法,很有学问。这种岸池,宜曲不宜平直。曲要曲的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缺乏情趣。同时,驳岸之石,水岸用石,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关键词:清代江南园林造园山水情趣叠山理水空间感 (一)清代江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园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私家园林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而在江南,苏杭则更为集中和突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经中前期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治理,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清代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传统,而且获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但在这一时期虽然崇尚文学,由于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和言论,因此很多文人更多地醉心于园林艺术中,使得大量的园林著作及美学思想问世,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艺术家”。例如:计成的《园治》,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江南私家园林发展至清代,以其浓郁的诗画风情和精湛的造园工艺,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鼎峰。 (二)山水画情趣与文人气质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古典园林就开始定性为山水园。绘画、诗歌和文学影响了造园艺术。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的直接和深刻。山水画的审美态度和理论,甚至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外在形态、发展走向,特别是宋朝以来的造园家将诗画情趣巧妙融进园林中,也使得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很好地融入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的原则,展示出设计者崇尚自然地内心世界。 明代文人茅元仪在观赏其友的影园后说:“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意思是说,此园就是将画中的景物再现于现实中。其实当时的很多文人都有与茅元仪一样,常常参与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并且,将山水画的意境构思、美学理念、意态风格乃至线条色彩、技法手段等都运用进来,体现了“师造化夺天工”的写意特点。 走进江南古典园林,一种具有避利恬静,浪漫飘逸的文人气质形态便映入眼

江南古典园林特点

江南古典园林特点 发布: 2010-9-02 08:32 | 编辑: cici2010 | 查看: 472次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一些国家,甚至还远播欧洲。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在众多类型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中国的封建时代“耕、读”为立国之根本。农民从事农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读书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文化,一部分则成为文人。以这两者为主体的“耕、读”社区即是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文人与官僚合流的士居于“士农工商”这个民间社会等级序列的首位。商人虽局末流,由于他们在繁荣城市经济,保证皇室、官僚、地主的奢侈生活供应方面起的重要作用,大商人积累了财富也相应地提高了社会地位,一部分甚至靠捐官制度侧身士林。官僚、文人、地主、富商兴造园林供一己之享用,也作为夸耀身份和财富的手段。他们的身份与财富为造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周围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唐朝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光在洛阳一地就有私家园林千家之多。宋朝都城汴梁除大建皇家园林外,私家园林也有数百家。明代、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脉相承,更广泛地普及于全国各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参差不一,私家园林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在艺术上也有高下之别。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北京地区是政治中心,这两个地区的园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从乾隆年间到清末,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于全国各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建成,从而出现各地不同的地方风格。在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各自的特点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川西园林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 (一)、江南园林 园林受诗文绘画的影响,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溜园、网师园、浪沧厅等。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二)、北方园林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恭王府花园、米万钟勺园(北大一部分)。相对于南方而言,此区雨量较少,华北湖泊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广袤平原,又有纵横水道,于是,在平原地区高耸的泰山和燕山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园林的制约因素。 园林的地方性自然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山东一带,因比邻江苏,园林有模仿江南园林的迹象,如十笏园,就是园主游历江南而后回家造园。北京园林除了皇家园林占有湖泊之外,王亲贵族只能得到皇家的残羹冷炙,水面不大,有些只能是平地造旱园,即使园中有水,也是水面很小,现代公园亦旱园很多。相对于全园面积,北方园林的水面比率是很少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 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而江南园林是以开 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它一般与住宅相连,多呈内向形式,江南园林所崇尚的 自然是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渗透了社会伦理道德感情的人格化的自然,是虽由人作,宛自 天开”的人为自然” 关键词:古典园林私家园林江南建筑风格空间变换历史地位 1?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 私家园林在汉代已发其端。但此时它虽然从宫苑系统中离异、分化出来,却不能归属于 非宫苑系统,只能构成为宫苑系统中具有一定独立价值的子系统。因而汉代的私家园林,不 但为数极少,而且并不具备后来私家园林的典型特征。此时的代表作有茂陵袁广汉、刘武的兔园、董仲舒的舍园等。 在魏、晋时期,由于隐逸之风和欣赏自然的趣味已波及社会上层,因此建构私家园林是 其连锁反应。石崇在洛阳的金谷园就是典型的例子。金谷园地形起伏,并且临河而建。它把 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景,河涧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 多的树木配置。 到了南北朝,建园之风大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宫苑遍布都城及其周郊,二是寺观园林大量出现。如著名的报恩寺、龙华寺、追圣寺等。三是和宫苑、寺院同步相应的宅园一一主要是王侯、贵族的园林更为稠密地出现在北国和江南,它们往往和寺院交错在一起,但在艺术风格方面却和宫苑比较接近。 在唐代,著名的宅园很多,往往为著名文人所有如王维辋川别业、裴度的午桥庄、李德 裕的平泉山庄等。就辋川别业来说,它是有湖水之胜的天然山地园,它在造园中吸取了诗情 画意的意境,精心的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的园林胜景,又有诗人的着力描绘,使得辋川别业处处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淡 雅超逸,耐人寻味,既富自然情趣,又有诗情画意。王维、李德裕的别墅、山庄均属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私家大园,它们在规模上还留有园囿的影子。另外,此时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 私家小园,如白居易在庐山构筑的草堂” 自唐代以后,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发展到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已遍布全 国各地,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江南的私家园林也在此时形成。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 摘要:在自然风景中,山因水而幽,水依山乃活,二者往往相辅相成。同样道理,人工山水园的叠山与理水也是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水池一般都濒临着假山,或以水道弯曲而折入山坳,或由深涧破山腹而入于水池,或山峦拱伏而曲水潆流。凡此种种,都合于“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江南古典园林遵循自然之道,地形之势,叠山理水手法多变,适宜地形,彰显内涵,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其手法源远流长,值得后世借鉴发扬。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叠石造山园林理水形式处理 引言: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物被覆作为装点。山水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再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之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平地起造的江南人工山水园林的叠山﹑理水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江南地区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一般不大,这对园林的建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能否合理恰当地利用园林周围环境和天然资源,也是决定园林精致与否的客观条件。 大自然形态万千﹑变化多端,江南古典园林不可能在有限的地域空间﹑物质条件下对大自然原样照搬,而是有意地﹑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自然中的某已构成要素加以突出表现,在不悖于客观的条件下,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高度概括﹑典型化的人工自然。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绝对不是自然山水的复制品。同绘画一样,基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模拟的原则是忠于客观,但又不完全照搬,重在神韵﹑气质的相似而非单纯地具体形态的相像。从江南古典园的动机或目的来看,不同的园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二古典园林的特点 1 自然山水i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2建筑风格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

诗化的江南古典园林——无处不在的诗情

诗化的江南古典园林——无处不在的诗情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他多情地咏叹了江南的美丽。历史上,赞美江南的诗词太多太多。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物产丰美,文化发达,江南以其山水的秀美清秀,更适宜文人雅士居住久留,又以密布的河网,丰富的叠山之石成为构造园林的理想之地。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为江南的造园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传承中国造园艺术的传统,融入江南文人的气息,江南古典园林便从中国园林中顺理成章地升华出来,呈现出优雅秀美的姿色。 江南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还有借助古代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江南古典园林“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徜徉在园林之中,仿佛朗读诗文一般的酣畅淋漓,这是院子无处不在的诗情。江南园林是诗情与画意的物化,无处不入画,无景不入诗,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传统在江南园林中均有杰出表现,端庄、含蓄、幽静、雅致,各有千秋。游赏江南园林,无异于品味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江南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摹。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江南古典园林”。 江南园林多楹联。大凡亭、堂、楼、阁、轩的柱子上,堂屋前,都不失时机地悬挂上一副楹联,往往是画龙点睛,恰如其分,高度概括出园子的自然美和建筑美,表露出园主人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心态,人们很自然地要驻足品读。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楹联是“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和建筑及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品味对联,你的眼前会不自觉地幻化出一种美丽的境界,感觉到眼前粼粼清波,磊磊假山、清风明月,虚实相济的迷人境界。扬州个园里“壶天自春”轩前的楹联则是古人诗歌的糅合,“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借用得不露痕迹,也十分符合当地的气氛,显示出不同反响的气韵。 网师园内有一副郑板桥书写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引自四个典故,大意是说曾子每天自我反省,颜子不听不为不符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刻苦好学。园内还有一副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仿杭州西湖花神庙联,描写“看松读画轩”前四季明媚秀丽的风光和休闲的生活状态。“寻寻觅觅”取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不过扫却原词的伤感;“莺莺”源自《西厢记》;“燕燕”来自唐代元稹《会真记》;“卿卿”本为晋代王安丰妻对王安丰的爱称;“朝朝暮暮”出自宋玉的《高糖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联曼妙,连绵回环,极富柔情。 沧浪亭石柱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更是著名了,抒写自然美景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近处的水、远方的山均饱含深情。这是一集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长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江南园林色彩的详细分析

江南园林色彩的详细分析 1.用色整体特点:白墙、黑瓦、灰色的假山、红色的柱、绿色的树碧水、翠竹、蓝天。 2.整体感觉:高雅、鲜明、幽静的画面,使人在其环境中感到心情愉悦、高尚 3.建筑色彩:江南园林里山石花木色彩姹紫嫣红, 但建筑的色彩却非常简单。粉墙、黛瓦、栗色的窗和柱, 就是建筑的全部色彩了。这简单的色彩, 看似单纯, 却以不变应万变, 衬出了满园的风光无限。江南园林里建筑类型丰富, 亭台楼阁高低错落, 如果色彩过于复杂, 势必不能统一, 甚至有可能喧宾夺主, 突出了个别建筑而破坏了园内的整体协调。在形式美的创造中, 色彩比造型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建筑全部采用粉墙黛瓦的无彩色, 它们非常容易和有色彩协调起来, 丰富的形象极为和谐, 配以水石花木, 就产生了平淡素净的色彩美, 显示出一种恬淡雅致, 有若水墨渲染的山水画的艺术效果, 使江南园林园林真正成为立体的诗, 立体的画。 江南园林建筑最基本的色调不外三种:(1)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2)全部木作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色,个别建筑的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3)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这样的色调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等相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白粉墙在园林中虽很突出,但本身却很高洁,可以借对比而破除沉闷感。 4.色彩选择的影响因素:自古以来, 造园一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 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作用。黑白二色, 是道家最推崇的色彩。黑色是最深暗的色, 庄重、高贵、超俗、沉静, 《易经》定天色为玄(黑) , 地色为黄, 所谓“天玄地黄”。老子曰“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玄(黑) 色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白色是最明亮的色彩, 轻快、朴素、纯洁。它也是道家所重视的, 《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 白立而五色成矣”。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 而无是最根本的, “无”就是道, 按这一观点解释, 白(无色) 和五色应该是同统一的,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依存; 但无色是本原, 五色与白(无色) 相生、相和, 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绘画美学思想。古代园主多为文人墨客, 造园思想深受绘画理论影响。绘画史上, 自唐代后期至五代水墨山水画出现, 墨色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并将墨色的作用提到各色之上, 中国绘画已从重色彩转变到重水墨, 文人画逐渐以追求运用墨色变化来创造艺术境界。苏州园林一直有文人造园的传统, 他们的审美倾向直接决定了园林里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 5.鉴赏:江南园林的色彩美, 来源于对自然色彩的深刻观察, 并用艺术的手段加以再现, 形成有彩色系以植物的绿色为基调, 点缀以花卉、果实的缤纷色彩, 无彩色系以建筑粉墙黛瓦为特征, 充分衬托、展现了自然之美, 达到了“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 的境界。对色彩的灵活运用配合以其他的造园手段创造了苏州园林优美的空间环境, 终于获得“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效果。

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造景浅析

苏杭沪宁综合实习 报告 题目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 浅析 学院(系):林学院 专业:园林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1 年11 月30 日

摘要 植物做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四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江南的古典园林中对植物的运用技艺与技法多种多样,既充分发挥了植物的特性,又结合了其他造园要素,把握游人的观赏特点,营造了良好的园林景观。本文从分析江南古典园林的实例出发,将古人所用的植物造景手法进行归类总结,希望为现代设计中植物的运用有所借鉴学习。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设计

目录 摘要 (Ⅰ) 前言 (1) 第一章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 (1) 1.1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展现四时之景 (2) 1.2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景色 (3) 第二章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 (4) 2.1 利用植物组织视线 (4) 2.2 利用植物组织空间 (4) 2.2.1 点缀小空间 (4) 2.2.2 制造封闭空间 (4) 2.2.3 拓展园林空间 (5) 2.2.4 辅助建筑划分空间 (5) 第三章植物造景与人的感官知觉 (5) 3.1 植物造景中的视觉景观 (6) 3.1.1 变化与统一 (6) 3.1.2 对比与协调 (6) 3.1.3 均衡与稳定 (7) 3.1.4 节奏与韵律 (7) 3.2 植物造景中的听觉景观 (7) 3.3 植物造景中的嗅觉景观 (8) 第四章植物造景的精神内涵 (8) 4.1 植物作为精神载体 (9) 4.2 植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前言 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在造园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园林中的植物种植,从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文献中,都可以看出古代园林中花木栽植的繁盛。例如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就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了各种花木。这种情况可以一直追溯到秦、汉时代的上林苑,按《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在修筑上林苑时,群臣曾各自献上名果异卉三千余种[1]。这说明从园林的产生开始,就离不开花木的培育种植。虽然一开始,园林的功能更多的偏向于生产性质,游憩性较少, 使得花木的栽植带有浓烈的生 产意味。但随着造园艺术的不断 发展和进步,造园者已经越来越 意识到以植物造景的重要性。植 物可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 使得风景四季不同;植物不仅可 以欣赏其优美的造型,而且许多 植物还具有香化作用,风雨过时 还能聆听植物的声音;植物还可 以结合建筑围合空间,塑造园林 层次;更重要的是讲究意境的中 国古典园林赋予了不同植物不同的精神内涵。因而在许多古典园林中可以见到景点中包含有植物名称,讲植物作为主景对待,仅承德避暑山庄一处就有“万壑松风”,“松鹤清樾”“青枫绿屿”“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金莲映日”等等。 本文结合作者在“苏杭沪宁”四地实习期间实地考察的江南古典园林,对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的作用和手法进行简要分析,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植物造景与人的感官;植物造景的精神内涵。 第一章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 中国的古典园林讲究“移步异景”和“四时皆有景”。也就是要求园林在空间序列上和时间序列上都有变化。植物作为古典园林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变换,一天有早

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异同

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异同 绪论 北方园林华丽,江南园林雅秀。北方高亢,南方婉约。北方少水,缺乏天然条件,皇家园林有富贵之气,而庸俗之处在所不免。 南方园林清雅平淡,多书卷气,但不免寒酸简陋。北方园林如京剧,南方园林如昆曲,京剧受昆曲影响大,著名京剧演员都在昆曲上下过功夫。 不同 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风格上的差异。造成风格上的差异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苑囿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的主人不同,各自的要求不尽相同;(2)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北方皇家苑囿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3)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 主要表现;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处理等五个方面。 1.从平面布局看,江南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因为在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宅,一般均不可能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北方皇家苑囿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既优美,又开阔,所以多数景点、建筑群均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广为借景,而且本身又具有良好的外观。少数园中园,虽取内向的布局形式而自成一体,但多少还要照顾到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 2.从建筑物的外观、立面造型和细部处理来看,江南园林远比北方皇家苑囿轻巧、纤细、玲珑剔透。这一方面是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另外也和习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翼角起翘,对于建筑物的形象、特别是轮廓线的影响极大,北方较平缓,南方很跷曲;墙面,北方园林建筑显得十分厚重,江南园林则较轻巧;其它细部处理,江南园林不仅力求纤细,而且在图案的编织上也相当灵巧,北方园林则比较严谨、粗壮、朴拙。 3. 从空间处理看,江南园林比较开敝、通透,内、外空间有较多的连通、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北方园林则比较封闭,内、外空间的界线比较分明。 4.南、北园林建筑在尺度方面的差异也是极为悬殊的。南北园林在风格上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大小之分。整体看,南方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小巧,呈纤丽之态;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多雄巨,呈宏丽之势。 5.南、北园林建筑的色彩处理也有极明显的差异。北方园林较富丽,江南园林较淡雅。 6.植物的配置,植物配植方面,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但松、柏、杨、柳、榆、槐和春夏秋三季更迭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等,却也构成北方私园植物造景的主题 7.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王府花园尤其如此。园内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江南私园曲折多变了。 相同点 皇家园林的相地选址,可概括为:地形丰富、取景自然、高下散布、水陆互渗、山水适宜、建筑唯因。而这,又几乎就是瘦西湖景区相地构园的特色。“整个景区显示出完整的景观构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起承转合连绵不断的景观序列,体现了突出的整体景观组织特征,是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艺术相互间借鉴融合的成功范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