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经典之个园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46 MB
- 文档页数:22
古典园林之个园赏析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
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
个园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传出于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石涛之手。
前人谓“掇山由绘事而来”,是园掇山颇饶画理,在似与不似之间,引人无限遐想。
园内山峰挺拔,气势磅礴,给人以假山真味之感。
园中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等建筑,与假山水池交相辉映,配以古树名木,更显古朴典雅。
此园南为入口,中部有二池:东池以小桥划水域为二,池南桂花厅,面阔三间,单檐歇山,是园中主要建筑,池北有六角亭一处;西池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为竹林。
园北有长达十一间的二层园林建筑。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
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
同时还巧妙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的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尝,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中空外奇、跌宕多姿的双峰夏山,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与高超叠石技艺完美结合的产物。
中国画里有“夏去多奇峰”的意境,夏山的主体部份,正是利用太湖石柔美飘逸的曲线和形姿多变的品质,垒出停云之势,模拟夏去气象。
在布景造境方面,夏山更是作足了文章。
山上黄馨紫藤,繁花垂条;山下古树名木,蓊郁青葱;山间石室幽邃,石梁凌波;山顶流泉飞瀑,有亭翼然;山前一池碧水,倒映亭台楼阁绿树山石,渲染出浓浓的水墨意蕴;远处青草池塘,蛙趺龟背,渲染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江南风情。
扬州历史上归属于江南文化圈,对江南园林造景艺术更是执牛耳,个园夏山,可说真切、唯美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江南山水。
个园南为入口,中部有二池:东池以小桥划水域为二,池南桂花厅,面阔三间,单檐歇山,是园中主要建筑,池北有六角亭一处;西池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为竹林。
园北有长达十一间的二层园林建筑。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
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沿花墙布置石笋,似春竹出土,又竹林呼应,增加了春天的气息。
夏景在园的西北,湖面假山临池,涧谷幽邃,秀木紫荫,水声潺潺,清幽无比。
秋景是黄石假山,拔地数仞,悬崖峭壁,洞中设置登道,盘旋而上,步异景变,引人入胜。
山顶置亭,形成全园的最高景点。
冬季假山在东南小庭院中,倚墙叠置色洁白、体圆浑的宣石(雪石),犹如白雪皑皑未消,又在南墙上开四行圆孔,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所产生的北风呼啸的效果,成为冬天大风雪的气氛。
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墙上又开一圆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处的翠竹、茶花,又如严冬已过,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
这种构思设想,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游走笔记】从入园开始,跳入眼帘的一切景致都显得那样神奇而美妙。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小小的园林里不仅得到很好的体现,重要的是四个季节的衔接无比巧妙。
穿过园林大门,迎面而来的即是春景,几尊假山各有千秋,暗藏十二生肖,并暗合了“卧虎藏龙”、“神龙见首不见尾”、“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等成语。
绕过“三羊开泰”,便到了夏景,夏景的看点在于由以“瘦、皱、露、透”而闻名的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山前有水,山里有洞,水上有梁。
顺着夏景的山洞蜿蜒而上,穿过长长的走廊,便到了秋景,粗犷的黄石堆砌出山体的险峻,山中间杂着长年火红的枫树,更将秋字彰显的淋漓尽致。
从秋景到冬景需穿过迷宫一样的山洞,小山的诀窍在于暗通明不通,小通大不通,在秋景和冬景之间是园林主人的书房,一条幽静的石阶蜿蜒而上,寓意着“书山有路勤为径”。
·57·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PPZY2015A063)摘 要:一个供人欣赏的园林不仅仅依靠于巧夺天工的设计,更在于施工时的精心考量。
本文主要以扬州瘦西湖和个园、镇江西津渡以及南京瞻园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园林工程中涉及的假山、水景、建筑、铺装、排水设施等元素的施工特色,此外对江南园林整体的规划布局也有所阐述。
关键词:园林;园林工程;江南园林江南园林以诗情画意、小巧精致著称,其不仅体现在造景手法上,从施工细节上也有所体现。
本文主要以扬州瘦西湖和个园、镇江西津渡以及南京瞻园为例,考察研究了其施工特点。
1 扬州瘦西湖、个园瘦西湖景观以水为主,主要景点依水而建。
建筑既有江南古典园林的粉墙黛瓦,又有徽派建筑,其间点缀有浓墨重彩的皇家园林建筑。
虽然瘦西湖整体占地面积不大,但却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不仅在于其布局的巧妙和造景手法的运用得当,更在于其细节处理精致、独具匠心,主要体现在铺装、植物、建筑、山石、地形等处。
瘦西湖铺装形式多变,施工精细,接缝均匀且周边顺直;瘦西湖对植物的配置和后期的养护管理十分重视,在不同的季节设有不同的花境和花坛,四季有花,绚丽烂漫;建筑有亭、廊、厅等形式,结构复杂有硬山、歇山顶,有的亭子和厅堂具有重檐,上有细致的木雕或石雕,做工精致;建筑的门窗具有框景、漏景的作用,如钓鱼台,透过四面圆形门可观四方景色。
图1 图2个园是以园主人极其爱竹,在园中种植了繁多种类的竹而命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是造园原则与山水画理融为一体的体现。
春景是以石笋插置竹丛,有“雨后春笋”之意,门后有状如十二生肖的石头,种植牡丹芍药,如一幅晚春风光(如图1);夏景是以青灰色的太湖石为主,利用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的特点形成的叠石多却不显凌乱,极具壮丽之美(如图2);秋景则使用黄石假山,山顶有四方亭,有一小路连接书屋,有“步步高升”之意;冬景是以白色的宣石所叠,假山内含石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雪景。
建筑设计与理论结课论文——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手法浅析摘要: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诸多方面影响了此时期的造园艺术。
私家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局、构思、选材及对构景要素的处理上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而此时期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富庶而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等地,本文主要通过例举一些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布局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来论述其造园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江南私家园林; 造园艺术;形式手法;意境格调;细节处理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
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
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从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些造园艺术手法,是应当特别加以指出和学习的。
1.形式手法1.1相地早在明代计成就在《园治》中关于选点提出“园林惟山林最佳”“自成天然之趣”,在郊野则“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在江湖则“深柳疏芦”之际,最宜建造园林。
如苏州的拙政园则是以“城市地”求“江湖地”。
综观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大多并非选址在“山林地”,但都力求通过造园手法来使自身扬长避短。
对于周围自然景色较佳的园林而言,则要追求在相地较好的基础上追求自身既能成为自然风景的观赏点,又可和整个园区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个园植物配置的分析个园植物景观的分析个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 1818年) ,是两淮盐业商总黄应泰(字至筠)在明代寿芝目的旧址上一扩建而成的住宅园林。
建园之初,国内修篁万杆,因竹之叶形似个,故取匿名为个园.个园以竹为名又以石为胜,四季假山分峰用石,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牧,冬山惨淡而如睡。
个园的四季假山,被誉为”国内唯一孤例.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个园除了四季假山的艺术成就外,其植物配置也颇具艺术特色。
一以竹文化为主题进行植物配置分析园主人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诗画意境命名为个国,据《个园记》记载: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国。
君子见其竹,则思树德之先沃其根;竹心虚君子观其心则知应用之势务宏其量:至夫体直而节贞,则立身砥行之。
攸系者实大且远岂独冬青夏彩,玉润碧鲜,着斯绿筱荡之黄云尔哉t主人爱称日’个厦州。
主人对竹情之真意之切,这里可见一斑他不但以竹建园取名个园,连自己也取名至筠。
号十园,堪称是以竹为家,以竹为名了。
个曰主人对竹的这种特殊感情一方面是谅于自己内心的爱竹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受了文人雅士爱竹之风的影响。
竹枝干有节,谐音气节,隐喻士人的坚贞不屈;竹干空心又是虚心.谦逊美德的表示。
历代的文人墨客乡爱竹成癖,视竹为清逸高雅网直不阿的象征,他们诗吟竹,笔以画竹,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这是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对竹的高度评价,郑板桥对竹真可谓情深意长,五十年如一目潜心画竹,终于成了一代宗师.个园主人本是盐商,为了摆脱满身铜臭味,使自己超尘脱俗,极力效法文人墨客的雅兴嗜好,攀附风雅.个园初成时,竹为主景,幽篁满目,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部分目景有所毁损,园内竹子也早巳更新换代,现在园内的竹子多为I985年补栽,有:十一个品种。
竹通常与奇峰怪石相配,形成竹石小景,板桥画竹师怯自然,尤爱画竹石,曾作题竹诗日竹棱石块两相宜,群卉群芳尽弃之。
春夏秋时全不变,雪中风味更清奇.竹、石为个目的两大特色,个国四季假山每景都配有竹石小景,且竹种各异,春景用刚竹(燕竹),夏景用水竹,秋景用四季竹(大明竹) ,冬景用斑竹。
以竹、石会友-赏析扬州个园的造园技巧摘要:说起古典园林,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苏州园林。
然而在两百多年前,扬州的园林成就已经胜过苏州,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非个园莫属。
个园是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展的,结合了清代造园艺术,现如今成为园林景观中的典范。
扬州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其独特的四季假山和造石技巧闻名世界。
本文通过分析个园中竹、石元素的运用来研究个园的景观布局和造园技巧。
【关键词】四季假山、竹、叠石艺术、整体布局前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成就,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和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个园作为私家园林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它在植物与山石配置上都开创了美学新形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将一年四季的景色浓缩在小型的园林中,使得游人置身与自然之中,亲眼见证四季更迭。
在个园中,不仅仅四季假山的配置精妙之处值得我们推敲,园主人在植物的选择上也具有独到之处,下文以竹为例进行分析。
2、个园与竹“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是形容竹子刚正不阿的精神,同时是对园主人贞洁正直、坚持自我的选择的映射。
古人性爱竹,而黄至筠却可谓是痴迷。
个园取自“竹”字的一边,也来自于园主人名字中的一部分,个园中的竹子种类丰富,超过六十种,其中包括龟甲竹、斑竹、金镶玉竹、玉镶金竹、孝顺竹、铺地竹等。
造园时,园主人对竹种的观赏性和种植技巧已经成熟地掌握。
园中乔木分散种植,主要遍布于桂花厅附近,总面积未达到园内植物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而竹子的数量却占据了园内植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将近两万竿。
可见园主人对竹的喜爱到达超凡脱俗的境界。
个园占地面积2.3公顷,是小型的私家园林。
个园采取前屋后院的建筑形式,竹子主要分布在花园区的北侧与东、西两侧,南侧竹子数量较少,以觅句廊为起点,围绕着桂花厅广泛分布。
竹子作为个园中最主要的造景植物,不仅在四季假山中的春景上具有象征性意义,还出现在雕花、窗户、凳子上。
在万竹园中观赏时,能够观赏到竹子的枝、叶、竿,也能够从诸多竹子中,体会到园主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
个园的古典园林分析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个园的古典园林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扬州个园介绍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
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
个园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传出于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石涛之手。
前人谓“掇山由绘事而来”,是园掇山颇饶画理,在似与不似之间,引人无限遐想。
园内山峰挺拔,气势磅礴,给人以假山真味之感。
园中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等建筑,与假山水池交相辉映,配以古树名木,更显古朴典雅。
此园南为入口,中部有二池:东池以小桥划水域为二,池南桂花厅,面阔三间,单檐歇山,是园中主要建筑,池北有六角亭一处;西池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为竹林。
园北有长达十一间的二层园林建筑。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
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沿花墙布置石笋,似春竹出土,又竹林呼应,增加了春天的气息。
夏景在园的西北,湖面假山临池,涧谷幽邃,秀木紫荫,水声潺潺,清幽无比。
秋景是黄石假山,拔地数仞,悬崖峭壁,洞中设置登道,盘旋而上,步异景变,引人入胜。
山顶置亭,形成全园的最高景点。
冬季假山在东南小庭院中,倚墙叠置色洁白、体圆浑的宣石(雪石),犹如白雪皑皑未消,又在南墙上开四行圆孔,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所产生的北风呼啸的效果,成为冬天大风雪的气氛。
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墙上又开一圆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处的翠竹、茶花,又如严冬已过,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
这种构思设想,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第29卷第5期苏 州 大 学 学 报(工 科 版)V o l .29N o .52009年10月J O U R N A LO F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E N G I N E E R I N G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O c t .2009收稿日期:2009-05-25作者简介:臧公秀(198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文章编号:1673-047X (2009)-05-144-03苏州园林的景观学分析———以拙政园为例臧公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 要:景观学的总目标是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创造和维护优美宜人的人类聚居环境,这方面苏州园林景观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借用。
从景观学的角度看,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景观有着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自然生态优先,二是注重人文内涵。
这两者在明代文征明设计拙政园时就已经得到了清晰体现。
关键词:景观学;园林;拙政园中图分类号:T O 986 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景观学(L a n d s c a p e S t u d i e s ),是由景观规划设计学(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扩展而来的,涉及建筑、城规、园林、环境、生态、艺术、生命等自然和人文等多学科领域,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景观学的总目标是“通过景观策划、规划、设计、养护、管理,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创造和维护优美宜人的人类聚居环境”[1]。
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哲学、道家思想、山水美学、建筑理论等观念理论,都存有与现代景观学相契合的大量资源,堪称“富矿”,[2]尤其是以苏州等城市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古典园林,通过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在创造和维护优美宜人的人类户外和聚居环境空间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