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的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题材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下面将以1000字的文章详细介绍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强调故事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如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梦游奇遇记》,通过给予主人公一个怪诞奇幻的世界,描绘出儿童面临成长和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中,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较大,儿童文学常被用于宣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如朱自清的《背影》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父爱和亲情。
中西儿童文学的表现方式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题材内容上,中西儿童文学也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通过夸张和幻想的手法,探讨人类的挣扎和成长。
如罗尔德·达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揭示了贪婪和自私的危害,引导儿童关注道德问题。
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注重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如郑渊洁的《我的天才小兔子》描写了一个普通孩子通过爱心、勇气和智慧实现梦想的故事。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儿童文学都着重强调了儿童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的培养,只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引导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个人表达,主张儿童权利和自主成长,强调个人创造力的发展。
如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詹姆士与巨桃》以幽默和夸张的方式表达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和对冒险的渴望,鼓励儿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而中国儿童文学较多地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注重教育与启发,以培养儿童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
如童话故事《小红帽》强调了孝顺和谦卑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题材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异同。
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个人情感和故事性的发展,强调儿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成长。
中国儿童文学则更注重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以教育和启发儿童为主要目的。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对于促进文学跨文化交流和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传承、主题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希望能够深入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异同,并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历史传承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特点。
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以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儿童文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并在18世纪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在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较少,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
《童蒙训诂》、《弟子规》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但这些作品更多地具有教育性质,缺乏故事性和艺术性。
直到20世纪初,鲁迅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提出了“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并开始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问世。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传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的异同。
二、主题题材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主题题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多以童话、神话和寓言为题材,如《灰姑娘》、《小红帽》、《拇指姑娘》等,这些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出对人性、善恶、正义等方面的思考。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围绕现实生活展开,如《小兵张嘎》、《我的兄弟和女儿们》等,这些作品常常以农村、城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偏重于幻想和想象,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三、表现手法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异同点,通过对其概述、历史发展、主题、风格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文化内涵和传播途径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内容、形式和价值观上的共通点和差异,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
本研究旨在拓展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认识,启示人们关于儿童文学的思考与创作,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异同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各自的文学传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关键词】中西方儿童文学、比较研究、异同点、历史发展、主题、风格、影响、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文学比较、文学概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西方儿童文学比较研究是一项备受关注的学术课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不同文化下儿童文学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从而促进文学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还能够发现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主题、风格和影响等方面的差异,为我们提供更多启示和启发。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探讨这两种文学形式在历史、主题、风格和影响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和文学创作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为文学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两种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揭示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将分析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历史发展、主题、风格和影响等方面的异同点,探讨两种文学体裁在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进一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我们旨在拓宽学术视野,提升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跨文化交流和儿童文学创作提供新的启示和参考。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是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儿童教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关注与呈现方式。
在儿童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的差异,甚至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对儿童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和不同的教育方法。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化意义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差异也反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是重要的价值观,因此西方儿童文学中常常强调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传统价值观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强调更为显著。
这也导致了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主题和故事情节上的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和创造力,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
西方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经常强调主人公面对挑战时的勇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教育观念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作品常常强调家庭和亲情,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家和万事兴”的理念。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审美风格和叙事方式上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常常以幻想、奇幻和冒险为主题,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悬念的设置,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文学的教育功能。
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更注重儿童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绘画和插图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常常使用彩色插图和绚丽的绘画风格,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更注重线条的纯粹和意境的表达,以更好地展现艺术的美感。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化意义、教育观念、审美风格和绘画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中对儿童成长和教育的关注,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借鉴,丰富儿童文学的种类和质量,为儿童提供更适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文化资源。
浅析中外儿童绘本造型的差异研究吴欢欢【摘要】儿童绘本,作为一种为儿童服务的书籍,在诞生之初就引起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
儿童绘本,通过图画配上简短的文字,来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儿童绘本研究,从而探究造型在不同国家儿童绘本中的的差异,进而为我国儿童绘本的发展出一丝绵薄之力。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179-180)【关键词】中外儿童绘本;造型;差异【作者】吴欢欢【作者单位】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3.2什么是“绘本”?绘本的英文为picture book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运用一些列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
而在这一系列的图画中,造型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撇开故事不谈,我们最初可以通过绘本的造型、色彩区分儿童绘本阅读的年龄层。
在一些看似简单的造型上,蕴藏着一些基本原则和特点,希望儿插工作者可以从细节观察儿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出深受儿童喜爱的角色造型。
如果一个儿童插画师,绘画技法单一,那么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效果。
我们在读不同的故事时,看到的是同一个角色。
在视觉上有一种“串剧”的感受。
那么要让每一个角色都是独立的存在,不仅考验插画师的绘画功底。
同时也考验插画师对细节的捕捉,以及对角色塑造的准备把握。
这种把握即是角色的说服力,观者的认同感。
我们在最初学习素描的时候,就是从简单的几何形体入手。
儿童绘本也一样,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就可以绘制出拙拙的、可爱的形象。
对于低龄儿童来说,相比写实的造型,简单、易懂的几何形体更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
那么对于几何形体的运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表现。
1.1 圆形圆形,绝大多数可爱的形象都采用圆形作为基本形,在此基础上进行添加。
如荷兰著名画家迪克·布鲁纳创造风靡全球的米菲兔,米菲兔就采用简单的圆形。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时期的儿童对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一时期的儿童绘本造型应具有创造性,如英国儿童插画师雷蒙斯·布里格斯绘制的《圣诞老爸》中圣诞老人的形象,就可以概括成圆脑袋,圆身体,圆圆的手,十分可爱。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方儿童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间的异同之处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学题材、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同时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接下来我们将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进行一番探讨。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常见的题材包括神话传说、奇幻魔法、科幻冒险等,这些题材往往奇幻浪漫,富有想象力,充满了神秘色彩。
而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中,常见的题材则包括孝道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这些题材以教育为主,旨在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强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幽默风趣、夸张戏剧、想象丰富等,这些手法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
而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中,表现手法更多地体现了老师的教育功用,故事情节通常紧扣道德教育目的,通过对正面人物的塑造和负面人物的批判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不同。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审美观念更加强调个性发展、人性解放、心灵成长等方面,追求的是个性化和多样化,而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中,审美观念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重要作用,强调的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审美观念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注重儿童的成长成才,无论是西方的成长故事,还是中国的寓言故事,都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西儿童文学都有着开阔的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
这些共同之处为中西儿童文学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总第242期2013年5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42May2013(B)中外幼儿图书比较杜青芸(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心理系广东·广州510515)中图分类号:I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4-0065-03摘要通过对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国内外幼儿读物进行对比,在阅读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研究及市场出版状况分析的资料后,研究者发现,我国与国外的幼儿图书确实在图画、装帧、出版发行等方面还有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我国的幼儿读物市场还要进一步的规划与发展。
在选择幼儿图书时不仅要考虑书籍的教育性,出版者还应从设计之初就对图画书图画、版式、文字等方面进行规划。
关键词儿童读物图画书美术出版发行早期阅读教育A Comparison of Child Book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Du QingyunAbstract Through comparing child book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current market,reading releva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analyzing the publishing status,the writer finds that China's child books still need improvement and further planning from various aspects.The designers of child books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education function,but also make overall planning on the pictures,format and words.Key words child books;picture books;fine arts;publishing;early reading;education现在市面上的幼儿读物可谓是种类繁多,其中有文字见长的、还有图画见长的……家长们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图书的时候,除了会考虑孩子的年龄因素外,还会考虑的就是书中的故事的教育意义以及字、图比例。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方儿童文学是世界上两大古老文学体系之一,两者在文学传统、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诸多不同,但又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中西方儿童文学各具特色,十分有趣。
下面将为大家分析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之处。
从历史上来看,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欧洲,儿童文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儿童开始成为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教育也受到了重视。
尽管在此之前就有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著作,但直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作品的出现,才奠定了儿童文学这一文学体裁的地位。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弟子规》、宋代的《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但真正形成完整体系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是20世纪初才开始逐渐出现。
在内容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塑造,故事内容常常是想象丰富、情节跌宕起伏的童话和寓言。
在这些故事中,常常涉及到公主和王子,魔法和英雄,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无限的想象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文学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这些作品以历史典故和古代传说为题材,注重道德教育,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也是中国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材,这些作品给孩子们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价值。
在思想观念上,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西方的儿童文学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如《小红帽》中的女主人公需要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大灰狼,展现了西方文化中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如《孟子》中的“孝顺”思想,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着一些异同。
西方的儿童文学更加倾向于寓教于乐,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的也能够得到人生的启示。
英语儿童绘本译作与中国幼儿文学的语言对比研究作者:丁顺晶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12期【摘要】随着国际语言交流在当前受到更多的重视,国外作品的引入也数不胜数。
在儿童产品领域中,儿童绘本占据很大比重,而儿童绘本在汉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语言上的不同,这与中国的幼儿文学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以英语儿童绘本汉译作品为例,探讨英语儿童绘本与中国幼儿文学语言作品间的差异。
【关键词】英语儿童绘本;中国幼儿文学语言:汉译;对比【作者简介】丁顺晶(1983.01-),女,汉族,湖北黄石人,湖北理工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和口译。
【基金项目】英文儿童绘本汉译现状探究,编号18xjr04Q。
当前,儿童绘本在我国幼儿阅读市场受到很多儿童的喜爱,但由于我国儿童绘本的兴起较晚,大多数市场较好的儿童绘本还都是由国外引进的。
其中,英语儿童绘本引进的数目较多,在英语儿童绘本的汉译上也出现许多汉译语言问题,这与我国的幼儿文学语言作品间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英语儿童绘本译作与中国幼儿文学语言作品间的主要差别。
一、英语儿童绘本译作的现状由于英语儿童绘本直接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在汉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与阅读能力,因此许多英语儿童绘本的汉译陷入了困境,一方面,语言上的不同使得汉译存在专业性与准确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受众的不同使得汉译还需要兼顾受众的年龄层次与阅读能力。
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许多英语儿童绘本的汉译产生不同的效果,汉译质量也良莠不齐。
当前在英语儿童绘本的汉译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汉译语句过长、词汇专业性强、语言生硬,缺少情感等,这与传统的中国幼儿文学语言间产生一定差别,在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与阅读能力上也受到一定限制。
二、英语儿童绘本译作与中国幼儿文学语言的对比研究通过对幼儿图书馆中英语儿童绘本译作与中国幼儿文学作品建立微型语料库,在语料库的对比中发现,从词汇与句法两个大类中可以看出英语儿童绘本译作与中国幼儿文学作品间的区别。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引言儿童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儿童文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还可以感受到儿童成长时期的喜怒哀乐。
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一、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1.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起源中西方儿童文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但两者的发展轨迹却有所不同。
在西方,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追溯至18世纪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的童话作品,而在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追溯至《童谣》、《童书》等。
古代希腊的寓言故事也为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传统的影响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西方,基督教的价值观和神话故事对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也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价值观念。
二、题材和风格1. 题材的多样性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都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童话、寓言、神话、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想象和奇幻,常常以奇幻的风格和情节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现实和教育,常常以教育和寓言的形式呈现。
2. 文学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学风格上也各具特色。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情节的设置和角色的形象塑造,喜欢利用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吸引儿童的注意,而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道德的教育,更加强调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育和价值观1. 教育的目的儿童文学在中西方都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但两者在教育目的上各有侧重。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 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价值观念上也有所差异。
在西方,儿童文学往往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鼓励儿童追求自由和幸福;而在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孝道和责任感。
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首先,中西童话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传统价
值观,如家庭观念、孝道和尊重。
因此,中国童话常常强调个体与家庭的
关系,如《小红帽》中女孩子对祖母的尊重和照顾。
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
主义和自由,因此,西方童话通常突出了个人的奋斗和追求,如《灰姑娘》中女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
其次,历史背景也影响着中西童话的成长母题。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制度和等级观念影响了中西童话中角色的塑造。
比如,中国童话中的
皇帝常常是权力的象征,而西方童话中的君主通常被描述为善良和公正的
形象。
这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对统治者和权力的不同看法,进一步影响
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成长母题的表现。
最后,社会差异也导致中西童话中对成长母题的表现差异。
中国社会
注重团结和集体主义,因此中国童话常常强调团队合作和亲情。
西方社会
更加强调个人的成长和个体价值,因此西方童话通常强调个人的努力和独立。
举例来说,中国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强调了家庭的温暖和团结,而
西方童话中的《睡美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奋斗和自我救赎。
总之,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的表现差异主要来自于文化、历史和社会
的差异。
中西童话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价值观刻画了不同的
成长路径和成长经历。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反映了不
同社会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11欧美读本对“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分级读物的编写启示———以《培生儿童英语分级阅读》和《中国风》对比为例◎卢凤杰孙慧莉黄婧瑶1.引言202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各项工作,五年后,要显著增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能力”,并显著提升“国民综合阅读率”。
青少年作为“全民阅读”重点人群之一,要加快对青少年阅读的供给。
分级阅读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且此类读物能潜移默化提升阅读者的语言能力。
但是,在我国,“分级阅读”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才刚刚起步,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各家出台的研究成果见仁见智(王新利,2012)。
当前国内已有的分级阅读读物大多是从国外引入或者借鉴国外分级读物理念编纂而成。
加强国内“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分级读物的出版,用故事装点中国文化,可以培养青少年文化感知力及语言阅读能力,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本文选取国外著名分级读物《培生儿童英语分级阅读》和国内分级读物《中国风》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二者优劣,旨在为国内编写“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分级读物提供一些启示。
2.“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分级读物编写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6)。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要在深入感知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借力语言传播中国文化。
用“中国故事”透视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借力“故事”创新外宣方式,已然成为今天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孙慧莉、赵智慧,2021)。
由此可见,“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分级读物的编写刻不容缓。
它是青少年学习英语的重要举措,是内化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还是打破中外文化芥蒂、缩小文化隔阂的绿色通道。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时代,中西方儿童文学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这也使得对两者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借鉴西方儿童文学的优点,可以为中文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通过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性分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儿童文学传统。
对中西方儿童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当今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1.2 研究意义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在中西方文学传统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中西方儿童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比较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文化中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和发展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比较中西方儿童文学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中对儿童的认知和教育理念,探讨不同文化下对儿童成长和教育的不同关注点和方式。
分析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对儿童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影响,以及两种不同文化下儿童文学作品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和培养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促进中西方儿童文学交流与合作,推动儿童文学研究的发展。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
在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童谣、童谣等口头传统文学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儿童文学逐渐发展起来,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童诗歌等。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一些针对儿童的作品,比如伊索寓言等。
中世纪期间,欧洲也出现了一些为儿童编写的文学作品,如《亚瑟王传奇》等。
随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历史上有着相互影响和借鉴的过程。
近现代,随着儿童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中西方的儿童文学作品也逐渐丰富起来,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如童话故事、连环画、童书等。
. . . . 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的比较研究
容摘要:绘本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在近些年来不断发展成熟。绘本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关于对比研究中国绘本和欧美绘本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选取凯迪克和丰子恺获奖的儿童绘本作品为样本,以探讨符合中国绘本发展的方法,发展中国绘本文文化。
关键词:中国绘本 欧美绘本 对比研究 中国绘本文化 随着绘本文化的不断发展,绘本这种文学形式在文学界的地位越来越高,绘本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绘本在国外历史悠久,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近些年来才引进中国。本文通过选取凯迪克和丰子恺获奖的儿童绘本作品为样本,来对比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以探讨符合中国绘本发展的方法,发展中国绘本文文化。 一.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的比较 (一)价值导向的比较 1.思想价值导向。以丰子恺和凯迪克获奖系列儿童绘本作品为例,经过对中国绘本和欧美绘本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绘本和欧美绘本思想容健康,价值观导向积极向上,都符合道德规标准。所创作容对儿童正确道德价值的培养均具有正. . . . 确导向作用。 2.审美价值导向 在丰子恺奖的获奖作品《我看见一只鸟》中,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以白描的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鸟栩栩如生的形态和特点。在凯迪克奖获奖儿童作品《灰姑娘》中,运用现代化的绘画材料―油笔作画,擅长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人物和描绘场景,色彩明亮。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绘本注重画面的美感,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事物的大致形态特征,再加以线条、色彩、留白等的修饰作用,增加所描绘事物的意境之美。创作容多以静物描绘为主。在描绘出事物形态的基础上注重突出画面整体的意境。而欧美绘本注重画面的整体性,运用现代化的材料作画,例如油画、蜡笔画等等,色彩丰富,色调偏暖。所以无论是中国绘本还是欧美绘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提高读者的审美鉴赏力。 (二)民族化的比较 对比中国与欧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对其绘本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化较迟。文化比较封闭,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尊重传统在绘本的创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绘本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民族化。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浓厚,然而忽视的贴近读者,与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中国传统文化离. . . . 读者有些遥远。而欧美早期由于文艺复兴等文化运动,欧美文化开放,强调人文主义。故欧美绘本所体现的思想价值观念开放,善于接受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并融合多民族文化,进行绘本创作。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欧美绘本更贴近现代生活,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三)艺术设计的比较 1.版面设计的比较 a.文字排版 从丰子恺奖的获奖作品《我看见一只鸟》中,文字排版在整幅图片的空白处,文字的大小适中,不影响图片的整体性。文字部分对图片容做适当的补充,使读者更容易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文字排列循规蹈矩,根据特定的规律进行排列。而凯迪克奖获奖儿童作品《灰姑娘》中,文字排列在图片的空白处,文字量较少。根据图片的情况排列文字,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更有生活气息。 b.图文关系 《团圆》 《阿文的小毯子》 通过对丰子恺奖获奖作品《团圆》的图文关系分析中发现,绘本的图文关系不太合理。从整体来看,文字偏多,图文比例不合理。凯迪克奖获奖作品《阿文的小毯子》图文关系相比中国绘本更为合理。大体上看,图片所占部分较多,文字所占比例较少,主要是解释图片容,启发读者思考给读. . . . 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经过研究可知,与欧美绘本相比。我国绘本在图文关系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欧美绘本整体布局合理,图文比例均衡。以图画为主,文字仅仅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相反,中国绘本以文字作为主体,图画只是为了解释文字,画面的整体感较差,画面更显生硬。 c.留白设计 《阿文的小毯子》 《安的种子》 从丰子恺奖获奖作品《安的种子》中,在整个图片中,主要人物只占图片的一部分,更多的部分是空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美国凯迪克获奖作品《阿文的小毯子》容所占比例较少,更多的是留给读者思考的留白。欧美绘本更强调留白,留白占正文的比例比较大。更加强调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起到启迪的作用。画面的设计要契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留白是对绘本容的一种延伸。给予读者空白空间去思考绘本的深意。 2.绘本形式的比较 《我看见一只鸟》 《海底的秘密》 a.绘本风格的比较。从丰子恺奖获奖作品《我看见一只鸟》中可以看出中??偏传统,主要以描绘事物的形态为主。描写具体的实物,突出实物的特点。绘本整体偏写实绘意,风格清新。从凯迪克获奖作品《海底的秘密》中可以看出欧. . . . 美绘本现代科技感较强,大多绘本风格较为抽象。 b.容设计的比较。中国绘本和欧美绘本主要以儿童作为主要预设读者,故容设计都偏向低龄化,均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规律。因为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中国绘本所呈现的文化涵更偏向保守,中国绘本容大多偏向传统。创作容大多为古今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主。从凯迪克系列获奖作品中看出,欧美绘本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当下生活,关注热点问题。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现代气息,更贴近儿童生活,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以及阅读兴趣。作为只有两百年历史年轻的美国以一种包容的心,接受着多民族不同的文化,在绘本创作中更是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更加开放 (四)绘本定位的比较 1.受众体的比较。中国受众体比较单一,层次太过单调。中国绘本目前预设读者是幼儿,适合8岁以下孩子阅读。绘本的受众体单调,缺乏丰富性。而从凯迪克系列获奖儿童绘本中,可以看出有如安?|尼.布朗等人为成人制作的绘本,故欧美绘本受众层次丰富。针对不同年龄和心理特征,创作不同层次的绘本作品。 2.教育目的比较。中国绘本注重知识的学习,在普通常识和常理融入到绘本创作中。更加注重传授知识。知识性偏重。而欧美绘本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在于启发读者的思维。中国绘本过分强调民族化,而不贴近现实生活和读者认知水. . . . 平。容缺乏创意,只是注重宣扬传统文化或者知识的准确性,与现实生活贴合度较差。而美国关注当下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规律。绘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绘本容,站在读者的角度,创作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绘本。 二.中国绘本的现状与未来 (一)现状 1.太过于民族化。中国绘本选材多以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主,但是却忽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要,千篇一律的容与思想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从而导致读者对绘本的阅读兴趣下降,从而阻碍中国绘本的发展。 2.知识性大过趣味性。中国绘本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然而过分的关注知识只会导致读者各个方面能力的不均衡发展。传授知识不应该是绘本创作者的主要目的。更应该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注重读者的各种能力全面发展,推动读者整体素养的提高。 3.整体性太差。中国绘本注重文字在绘本中所起的作用,图画只是为了解释和说明文字而存在。过分推崇文字地位,以至于弱化图画在绘本中的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导致绘本的图文关系不协调,整体性太差。 4.读者定位。中国受众体比较单一,层次太过单调。中国绘本目前主要的预设读者是幼儿,记住在适合3―6岁的孩子阅读,从丰子恺系列获奖儿童作品中,可看出中国绘本. . . . 的受众体单调,缺乏丰富性。 (二)中国绘本的未来 1.贴近生活,注重当下。中国绘本选材应贴近生活,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也要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应与现代时代的发展轨道相接轨,与时代的变化相适应。关注当下生活,并且符合读者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心理规律的趋势。绘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绘本容,站在读者的角度,创作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绘本。 2.提高整体性。图画是绘本的生命,要注重图画,让图画和文字有机相连,通过图画表达超出文字之意,画面应该充满生活活泼、富含变化,画面形式应该多样,引发读者兴趣。应该把握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容呈现方式,重视图画的价值;将文图紧密联结,有效利用图画、文字的独特功能进行图画和文字的分别叙述。 3.注重兴趣培养。中国绘本应该注重培养读者的兴趣为主,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思想文化的传授。让读者在浏览的过程中,不仅在绘本中获取知识,更要在绘本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把这种兴趣和自己的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提高自己实际操作能力,增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以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 三.结语 . . . . 本文通过中国绘本与欧美绘本的比照,从中吸收和借鉴欧美优秀绘本文化的精髓来弥补我国绘本的不足,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绘本”。从世界绘本文化的发展来看,本研究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在对比中,以绘本为载体,增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完善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妍坤.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J].艺术教育.2010(09) [2]黄丽.《安的种子》[M]..海燕.2008 [3]伯乐.《我看见一只鸟》[M]..明天.2014 [4]罗无双.中美儿童科学绘本的比较研究[D].师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毛璞.浅析中国当前流行绘本的风格特点与表现[J].《大观》.2015(11) [6]谭旭东.中国绘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教育报.2013() [7]邢晓静贡小明.中国儿童绘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元素探析.[D].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4 (作者介绍:园,师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殷丹,师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