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与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30.83 KB
- 文档页数:7
2017年八年级语文上走向虫子(节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走向虫子(节选)》文章通过对一只八只腿的虫子、蜣螂、蚂蚁的描写,得出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的结论,运用幽默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在思考人类弱点的同时激发我们尤其是青少年走向自然、感悟自然。
【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大自然的怀抱是宽阔的,她有很多的孩子:地上的昆虫,天上的飞鸟,水中的鱼儿,还有我们人类,我们都是自然之子。
我们共同生活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
咱们人类总认为自己很伟大,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但是却忽视了渺小的昆虫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行为和判断。
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类能洞察一切,却看不透低低在下的虫子的思想和意愿,如果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虫子行动,有时会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
不信,请看当代作家刘亮程写的《走向虫子》。
现在咱们师生就一起——走向虫子。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x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比较。
探究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新授备课日期: 2012、10、10王海英枣庄第二十九中学比较。
探究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情况。
马克。
吐温,作家,是世界著名的之一,是的作家。
刘亮程,作家,著有散文集,曾获奖。
2、给下列字注音。
拭()蹭()瘸()蚱蜢()()搡()揪()啐()拽()蜣螂()()3、解释词语:欺世盗名:分道扬镳:悬崖勒马:自以为是:纳罕:4、熟读《辛劳的蚂蚁》和课后寓言《蚂蚁与蚂蚱》,思考:两文中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二、课程标准:1、能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3、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学习目标:1、通读两课课文,掌握生字词,概括两文的主要内容。
2、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
3、通过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了解文章不同的幽默风格。
重、难点:1、通过比较《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
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学会使文章幽默风趣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标1,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围绕课程标准1设计的。
目标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同样的小动物,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是围绕课程标准2、4设计的。
目标3,因为三篇文章都写到了蚂蚁,读起来都比较有趣,但作者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手段达到了同样幽默风趣的特点,我设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可以用多种方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此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达成。
)四、评价任务:1、通过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来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初二上《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练习及答案比较·探究:《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一、基础识记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不啻.(chì)引擎.(qíng)譬.(pì)如喋喋..(dié)不休B、踉跄..(liàng càng)冻馁.(něi)单薄.(báo)揾.(wèn)英雄泪C、凝眸.(mú)夭.(yāo)折洞穴.(xuè)汗流浃.(jiā)背D、捕.(bǔ)获褒.(bǎo)扬纳罕.(hàn)抖擞.(sǒu)精神2、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锻练顾忌仓桑岁月酣畅淋漓B、惨淡流览不堪回首欺事盗名C、残酷轮廓分道扬镳仓皇而逃D、掩敝妨碍一番娱乐不径而走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不啻:纳罕:踉跄:冻馁:莫名其妙:4、辨析下列多音字的读音,选择填空:⑴禁:①jīn ②jìn 不能自禁()禁忌()禁受()⑵间①jiān ②jiàn 间断()间或()间不容发()⑶模①mó②mú装模作样()模样()模型()⑷勒①lè②lēi 悬崖勒马()勒绳子()勒令()⑸创①chuàng ②chuāng 创伤()重创()创举()⑹扎①zhā②zā③zhá扎堆()扎皮带()挣扎()包扎()二、理解运用(一)《每天诞生一次》接着我静默下来,我陷入沉思或回忆,判断自己或分析别人,捕捉念头或欣赏思维,这时的思想像白纸上似是而非的显影线条,也像冬日村庄上空最先升起的炊烟轮廓,还像一朵停留在无风的秋空之间的云絮,也像寒冷天气里汽车引擎刚发动时的声响。
这时候思维很美,简洁纯净而又专注、漂浮、凝然不动,有令人舒适的享受感——像是一炉恰好的炭火那样,毫不费力地燃烧着,温暖着心灵。
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2. 过程与方法:①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反思自己:我们每天应该如何热爱生命、享受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生字词:痒yǎnɡ蜣螂qiānɡlánɡ土坷垃kē一轱轆ɡūlu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阅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一种虫子,很小,头只有针尖大,连名字都被忽略了。
作者循着常规思维,“看得可笑。
眼见它在指甲盖上爬行,到了尽头,若是不停止就要一头栽下去。
”作者由此产生了优越感,觉得这粒小虫面临危机,却毫无感觉,明明是“短视和盲目好笑”。
但是,小虫却从手指底部慢慢地爬向了手心,并没有掉下去。
这时,作者“为自己眼光(短浅)羞愧了”。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三、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为什么说人“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理解:这是作者自我表述的第一次错误。
作者把本来可能是无聊的错误深化了。
他把它写成是优越感的错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这种由于优越感而造成的错误,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人类普遍的错误。
这样写自己的错误的深刻,就在于是对人的优越感的嘲笑。
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这一点因为处于对比(手之大,虫之小,人之自以为聪明,虫之笨)之中,而显得鲜明强烈,在一些方面,人不如虫,是人的局限:人对此的不自知,是更大的局限。
人的局限是宿命的,不能超越的,人的盲目优越感却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人缺乏自审,因而“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人不能变成比人更为聪明的动物。
这句话,虽然文字很浅白,道理却很深刻。
自以为是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封闭。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授课设计之《勤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一、授课目的(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拭去 shì蚱蜢 zhàměnɡ蹭到一边 cènɡ豌豆 wān扬镳 bi āo卸掉 xi è夸奖 bāo顶巅 di ān痒 yǎnɡ蜣螂 qi ānɡl á土nɡ坷垃 kē一轱轆ɡūlu2. 多音字3.词语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偷取名誉。
鹅卵石:平时生活中常有到的曾被水屡次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圆滑如鹅卵的石头。
阅读:大概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
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 米。
相同:亦步亦趋。
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
痴呆:迟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忧如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相同而各走各的路。
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重友谊,简单被动人。
迟疑;诱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从前赶快修房补屋。
比喻早先做好准备。
绝壁勒马:在将要掉下绝壁从前,勒住了马。
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觉醒。
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土坷垃:土块。
4.作者马克 ?吐温,(Mark Twain l835 ~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 ? 朗赫恩 ?克莱门斯。
马克 ?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马克 ?吐温是美国责备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人,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幽默的笔法讽刺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诞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 ?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邃、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示像瘟疫般流行于美国的谋利、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不忍睹的种族歧视。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内容预览: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 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走向虫子主备人李城责任人张军海审核:仲连智授课时间月日共1课时本页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文中生字词的形、音、义。
2、理解文章内容、主旨。
3、理解和学习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4、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自己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蜣螂..(.) 骨碌..() 痒.()..() 轱辘..() 土坷拉2、解释下列词语悬崖勒马仓皇而逃短见盲目3、查资料,了解作者本文作者,1962年出生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
他种过地、当过农机管理员,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
他的散文集《》获第二届“”。
注:刘亮程,祖籍为金塔,其父母1960年逃荒到新疆沙湾后定居,他就出生在那里,2001年曾陪母亲回到过阔别41年的故乡——金塔。
他曾说:“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我们最后的归宿……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二、新课导学(一)情景引入(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并写出来。
2、作者评价虫子说“短视”“盲目”,那他的“远见”又是什么?正确吗?如果你是虫子,又会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作者的这种想法呢?3、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教训,请在原文中划出来4、比较几件事中作者的想法有什么共同之处?5、替虫子着想的作者设想了不少虫子的想法,文中有几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细微的变化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文章还使用了什么方法?小结:作者刘亮程关注一个小生命,用比拟的手法把小虫子捕食、活动的特点和习性,描摹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从细处落笔,由小中见大,写出了小虫子具有人的神情和心理,从小脑袋引申出大哲理,令人深思。
从而使我们产生了对小生命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四、当堂练习,检测固学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强.迫(qiǎnɡ)雕塑.(shuò)B. 秀颀.(qí)更.换(ɡēnɡ)C. 贮.藏(zhù)称.职(chēnɡ)D. 秘.诀(bì)沉淀.(dià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辨别巧妙绝伦别出心裁B. 隔漠心旷神怡千锤百练C. 威胁出奇致胜相题并论D. 造诣殉私舞弊记忆尤新3找出课文中让你喜爱的句子,请写出理由。
刘亮程作品_刘亮程散文
∙刘亮程:村庄的头
∙刘亮程:剩下的事情
∙刘亮程:远离村人
∙刘亮程: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走向虫子
∙刘亮程:孤独的声音
∙刘亮程: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
∙刘亮程:永远欠一顿饭
∙刘亮程:城市牛哞
∙刘亮程:父亲
∙刘亮程:鸟叫
∙刘亮程:挡住了什么
∙刘亮程:韩老二的死
∙刘亮程:寒风吹彻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空气中多了一个人的呼吸∙刘亮程:蚂蚁
∙刘亮程:卖掉的老牛
∙刘亮程:扔掉的路
∙刘亮程: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谁的影子
∙刘亮程:谁喊住我
∙刘亮程:逃跑的马
∙刘亮程:通驴性的人
∙刘亮程:偷苞谷的贼
∙刘亮程:我的死
∙刘亮程:我受的教育
∙刘亮程:与虫共眠
∙刘亮程:野地上的麦子
∙刘亮程:正午田野
∙刘亮程:住多久才算是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道岗中学最新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
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
然后再走。
我看得可笑。
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
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感到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
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儿。
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
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项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
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
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
结果还是一样。
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
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
我要能帮帮它多好。
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
比较。
探究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新授备课日期: 2012、10、10王海英枣庄第二十九中学比较。
探究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情况。
马克。
吐温,作家,是世界著名的之一,是的作家。
刘亮程,作家,著有散文集,曾获奖。
2、给下列字注音。
拭()蹭()瘸()蚱蜢()()搡()揪()啐()拽()蜣螂()()3、解释词语:欺世盗名:分道扬镳:悬崖勒马:自以为是:纳罕:4、熟读《辛劳的蚂蚁》和课后寓言《蚂蚁与蚂蚱》,思考:两文中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二、课程标准:1、能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3、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学习目标:1、通读两课课文,掌握生字词,概括两文的主要内容。
2、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
3、通过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了解文章不同的幽默风格。
重、难点:1、通过比较《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
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学会使文章幽默风趣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标1,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围绕课程标准1设计的。
目标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同样的小动物,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是围绕课程标准2、4设计的。
目标3,因为三篇文章都写到了蚂蚁,读起来都比较有趣,但作者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手段达到了同样幽默风趣的特点,我设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可以用多种方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此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达成。
)四、评价任务:1、通过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来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走向虫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头晕 B.日晕 C.眩晕 D.晕车答案:B解析:分析:B项“晕”读yùn,其他都读yūn。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修改全部正确的是()倾听已届风竹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品味著名科学家始终倦恋着祖国的深情,领悟志士仁人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筹的忧愤,感受古代外交家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凌然正气……A.烛卷酬凛B.炷眷酬凛C.烛眷酬棱D.烛眷酬凛答案:D解析:分析:A应为:眷恋;B风烛残年;C凛然正气。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写错的字形的掌握情况。
3.给下面字注音无误的是()吞噬()干瘪()黯然()蹒跚()()充溢()踉.跄()戳.破()饱饫()A.shì biě àn pán shān yì liàng chuō yùB.shì biě àn pán shān ài liàng chuō yùC.shì biě àn pán shān yì liàng chuō wòD.shì biě àn pán shān yì liàng lù yù答案:A解析:分析:B.溢:yì;C.饫yù;D.“戳”读chuō;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4.根据拼音写汉字无误的是()aǐ chěng jué yùn雾()驰()()取()酿òu biāo liáo miǎo()气分道扬()无()()小A.霭骋攫酝怄镳聊渺B.霭骋掘酝怄镳聊渺C.霭骋攫酝怄镖聊渺D.霭骋攫晕怄镳聊渺答案:A解析:分析:B.应为:攫取;C.应为:分道扬镳;D.应为:酝酿;故选A。
走向虫子教案思路概述:《走向虫子》与本单元其它文章有相同之处,都是写小虫子的。
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却突破了贴近生活写作自己自以为是的观感。
作者先引出一件小事得出自己的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这一步。
”点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优越感的错误,进而又深入嘲讽了自以为是的局限,用平平单单的故事写出了深邃的哲理。
而后的文字中作者又不厌其烦地写了蜣螂与蚂蚁的故事,与前面相同,作者都出于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愿望去帮助两只小动物,却发现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力不讨好。
层层递进深入地对自己的盲目进行了嘲笑。
单一深刻的主题和风趣幽默的文字组成固化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另外从写小动物的角度来看,文章与寓言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将二者联系做一比较也易于学生理解。
为此,将“自以为是”的理解作为理解文章的关键,将嘲讽人的自以为是作为文章的重点去处理。
进一步确定了全面了解事物,认识世界,培养和谐相处的品质等目标。
并与之相联系分层设置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目标,展开授课计划。
文章基础积累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多,除个别画龙点睛式的重点句外,理解的难度并不大。
因此文本的把握与理解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速读方式了解课文梗概,并划出重点词语加强识记;其次点出方法引导主体去完成文体信息的概括,整体了解文章及其框架;再次在讲析中逐层设置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设想动物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等知识点的学习,力求从方法入手理解其作用。
制定授课预案时,一方面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以简驭繁的原则,另一方面还兼顾了文字的特点和主题理解的顺序、层次。
预案顺着“自以为是——为什么自以为是?——我们自以为是吗?”三个基本的关键问题展开,将问题通俗化的讲出来。
只要攻下“自以为是”这个难点、制高点,其余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为了达到简化的目的,在引出部分添加了选择性图片,使学生明确观察角度由可能是影响我们思考的障碍和局限;理解“自以为是”时还插入视频剪辑,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从形象化的故事中知道“自以为是”。
《走向虫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湖南益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走向虫子》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益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走向虫子》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益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走向虫子》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走向虫子(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文章通过对一只八只腿的虫子、蜣螂、蚂蚁的描写,得出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的结论,运用幽默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在思考人类弱点的同时激发我们尤其是青少年走向自然、感悟自然。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2.作者简介。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走向虫子》教案教者:匡佩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稳重生字词。
2、了解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从动词运用角度来赏析语言。
4、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结合学法和教材注释)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走进题目。
“走向虫子”是什么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描述了哪几种虫子?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四、分析课文,揭示主题1、一读课文(读前三段,回答问题。
)2、二读课文(读四五六段,回答问题)3、三读课文(读余下段落,回答问题)4、归纳主题。
五、语言赏析六、具体研习。
1、分组讨论:这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明确:不是。
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对于蜣螂,作者写到“……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2、从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小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课文内容虽写的是“走向虫子”,其实是透过虫子看清自己。
作者感悟出: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3、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的南帆先生的《蚂蚁》,大家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对“人”的思考)明确: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
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与赏析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与赏析一、刘亮程简介1、关于刘亮程其人刘亮程,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40多岁,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2、关于刘亮程的写作他的写作,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
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3、关于《一个人的村庄》※他说:“每一个作家都在寻找一种方式进入世界。
我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首先是从一个村庄开始的。
村庄是我进入世界的第一站。
我在这个村庄生活了三十八年。
我用漫长的时间让一个有着许多人和牲畜的村庄慢慢地进入我的内心,成为我一个人的村庄。
”二、《走向虫子》原文走向虫子刘亮程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
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
然后再走。
我看得可笑。
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
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原滚下去。
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
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
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
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什么好去处。
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
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
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
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
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
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
结果还是一样。
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
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
我要能帮帮它多好。
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
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
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
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
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
这只说不行,给两条。
一条半。
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
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
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
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
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
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
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原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
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
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也许都不是。
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三、《走向虫子》精读(一)文章结构三个板块。
递进关系。
板块一块比一块大,份量一块比一块更重,意蕴一块比一块更深入。
(二)文章串讲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
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
然后再走。
我看得可笑。
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
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第一自然段:所有的文章,都有一个开启,而本文没有。
一落笔就写小虫。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刘亮程十分喜欢用描写。
这里用行动描写,极细腻地描绘出小虫在手指上爬行的过程——在手背上爬,又爬向手心,形象生动,有动态感。
两段行动描写,十分流畅和灵动。
在这里,行动描写不是客观的描写,而是充满主观意味的。
“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
”“我”的视点,我的感觉。
从内容上讲,先讲小虫的爬行,再讲自己的猜测——以己心度虫意,并嘲笑小虫。
笑它的短视和盲目。
然而,猜测错了。
小虫并没有掉下去,它又开辟了一条新路,此举出乎“我”的意料,同样也出乎读者的意料。
这是对“我”——对人的猜测的反驳,作者用行动描写,把小虫悠然自得的爬行,展示出来,形成了对“我”——对人的嘲笑的反嘲笑。
冷静地描写着。
意味藏在其中。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走向手心的路。
第二自然段:笔触指向内心。
散文总是在叙事中,时不时的把笔触摆向内心体验或自我感受的叙写,往往在写作中就形成了一边叙事,一边写展示内心体验或表述自我感受。
有的是几句几句的转换,有的一段一段的转换。
在本文,第一段叙事,第二段专门停下了叙事来写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写“我”为自己羞愧。
人没有发现“走向手心的路”,这句话很有意味,言外之意尽在其中。
第一个错误过程写完了。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第三自然段:紧接着,点出言外之意,人是自以为是的。
人是有限的。
正因为人的“自以为是”人的有限,才“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人和小虫的一次较量,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人的有限,有的自以为是,人的可笑。
这逼着读者不得不对人重新思考。
人,究竟能走到哪一步。
发出了人类反思的问句!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这是一个过度段。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第四自然段:一方面承接了上一段,另一方面又启出了下一段。
“虫能走到哪里?”是承接“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的,“我”已经知道了,人所走是有限,而虫呢?“我”不知道。
这种文意上的承接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两个“走”字这样的重复,也是一种安面的联接。
“走不出这片草滩”是启出。
因为下文写蜣螂,蜣螂就是在草滩上做着自己的功课。
这个“草滩”与对下文的“草滩”的启出。
既然是过度段,放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可。
不过,放在第二部分,似乎更确切些。
因为,第三自然段已经是对人与小虫的较量的总结性陈辞,若把它再划分到第一部分,那么。
第四段就有点显得多余了。
事实上是,第四段的主要任务是启出,由这一段的“草滩”引出下一段的“草滩”,这样一来,第三四段之间的间距,应该比第四五段之间的间距要大。
大家也许会说,老师反对划分段落,自己讲文章还要划分。
这要说明的是,划分是为了理解,不是为划分而划分。
我们的划分,让我们知道,第三四段的间距,第四五段的间距,这样在阅读的时候,体会的时候,都会把这种间距空出来。
这样才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
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
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
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
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
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第五自然段:叙写在一个“草滩”上,蜣螂与人的较量。
同样,人还是个失败者。
对蜣螂用了极细腻的行动描写。
注意,它不但写出了“做什么”,而且写出了“怎么做”。
这是在叙述描写中一再强调的。
写完蜣螂,紧接着就写人。
这个人,也是叙述的对象。
他在看,在动,在想。
顺着人的目光,用人的视点来展开对草滩的描述,写了草滩的地势,与此同时,还展现出人在猜测。
猜测蜣螂的行为的目的性。
人是功利的人,人是有很强的目的意识的人,所以人也总是用功利性和目的意识来猜测蜣螂。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
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
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第六自然段:猜测就是较量。
人没有猜出蜣螂的意图。
因为草滩的地势怎么也无法与功利性和目的意识联系在一起。
最后,人只能对自己说,“或许我的想法天真”。
人无奈地承认自己有些天真。
并离开功利和目的,对蜣螂的行为作出了又一次猜测,“它只是做一个游戏”,游戏人生,在我们人来说是可怕的,是贬意,而小动物它们可能就是在游戏虫生,它们很轻松,很快乐。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目的的话,那可能就是“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
这种目的可能很可笑?其实一点也不。
人的猜测对吗?人对自己的猜测做出了否定——“谁知道呢?”是说这种猜测也不一定对。
第二个错误过程写完了。
人不敢自以为是。
人提醒自己“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
”看来人还有了一点儿聪明,不敢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