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细胞瘤影像学
- 格式:ppt
- 大小:14.40 MB
- 文档页数:27
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分析:附31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措施和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在200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1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7±3.20岁。
术后病理检查示良性胰岛素瘤29例(93.50% ),恶性胰岛素瘤2例(6.00%)。
B超检查,肿瘤位于胰腺颈部5例,胰体部8例。
CT 显示,16例肿瘤直径为2cm,8例直径为1.5cm。
肿瘤位于胰头5例。
MRI表现,平扫结果表现为T1WI均匀低信号17例。
结论 Whipple三联症是诊断胰岛素瘤非常重要的依据和临床表现,胰岛素/血糖(IRI/G)比值,CT、B超和 MRI等影像学检查定位、手术探查、术中B超的应用也是诊断胰岛素瘤的重要措施;手术治疗是治愈胰岛素瘤最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胰岛素瘤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059-02胰岛素瘤(insulinoma)来源于胰腺胰岛中β细胞,分泌胰岛素(insulin),β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60%-70%[1]。
β细胞增生可以造成胰岛素分泌过量,导致出现低血糖症症状,占胰岛细胞瘤的70~75%。
胰岛素瘤大部分属于良性单发肿瘤,但其中也有恶性肿瘤存在,其发病率大约占10~16%。
约90%的胰岛素瘤位于胰腺内,胰腺头、体、尾各部位发病率大致相同。
13%为多发性,83%为单发性,瘤体直径较小,约在0.5~5.0cm之间,最大者可达15cm,胰岛素瘤血运丰富且包膜完整。
我们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在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31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措施和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8-76岁。
平均年龄为(47±3.20)岁。
螺旋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胰岛细胞瘤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6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
结果7例胰岛细胞瘤均富血供,边界清楚,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部分可见胰腺轮廓改变,增强后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多较小,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体积较大。
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的检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胰岛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胰岛细胞瘤为神经内分泌性肿瘤,临床罕见[1]。
目前治疗胰岛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因此术前定位诊断是手术切除的关键。
螺旋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扫描层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三期增强扫描,清晰显示病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回顾性分析7例胰岛细胞瘤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探讨螺旋ct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有完整资料并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1~65岁,平均46.3岁。
7例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6例均为胰岛素瘤,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
6例胰岛素瘤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饥饿、心慌、头晕、意识障碍及昏迷等低血糖症状,空腹胰岛素试验阳性。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无临床症状,体检彩超发现胰腺占位,生化检查无异常。
1.2检查方法使用ct机为geprospeedai型螺旋ct及philipsbrilliance16层螺旋ct。
检查前患者空腹,扫描前30min及扫描开始前各口服温开水500ml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
常规ct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0ml,流率3ml/s。
注入造影剂后行25s动脉期、6os门脉期及3min延迟期的三期扫描,扫描结束后部分病例行冠、矢状位重建多方位显示病灶。
CT和MRI对胰岛素瘤的诊断价值陈玥瑶;林笑丰;谢明伟;胡辉军;余太慧;易志龙【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的MSCT及MRI表现.结果 18例胰岛素瘤除1例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最大径0.3~2.0 cm.MS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结节,MRI平扫病灶呈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或稍高信号.MS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和门脉期强化降为等密度.结论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反映了胰岛素瘤的病理特点.MSCT动态增强应作为胰岛素瘤首选筛查手段,合理使用MSCT动态增强与MRI 检查能显著提高诊断胰岛素瘤的检出率.【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12(012)006【总页数】4页(P415-418)【关键词】胰岛素瘤;诊断;多层螺旋CT检查;磁共振成像【作者】陈玥瑶;林笑丰;谢明伟;胡辉军;余太慧;易志龙【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445.3胰岛素瘤是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全部胰岛细胞瘤的60%,每年发病率约1/100万。
其临床表现复杂,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或神经、精神疾病[1],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胰岛素瘤的正确诊断及术前肿瘤定位涉及到治疗的效果,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内镜超声、术中超声)、CT、MRI、PET、选择性血管造影等。
笔者搜集18例行MSCT、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旨在探讨MSCT、MRI检查在肿瘤检出、定性方面的应用价值及特征表现,评价MSCT、MRI检查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2年8月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约1:1.25。
胰腺罕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廖茜;何玉麟;余晨;曾献军;吕农华【摘要】目的探讨几种胰腺罕见肿瘤的CT及MRI表现并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其术前影像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腺罕见肿瘤的CT 及MRI征象,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腺泡细胞癌2例,位于胰尾或胰体尾,均呈实性,增强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胶样癌1例,位于胰体尾,呈混杂稍低密度,内见团块状钙化,增强稍低密度区周边延迟强化;胰母细胞瘤1例,位于胰头,呈实性、分叶状,瘤内见淡薄斑片状钙化,增强实性成分不均匀轻度强化,囊变区无强化;嗜铬细胞瘤2例,1例位于胰头,呈囊性,囊液呈短T1短T2信号,囊壁明显强化,内壁不规则,1例位于胰颈,呈实性,增强各期明显强化,内见灶性坏死;间质瘤1例,位于胰头,呈实性,增强不均匀较明显强化.海绵状血管瘤1例,位于胰体,CT上边界欠清,不均匀轻度强化,T2WI呈明显高信号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增强肿瘤内部见絮状强化影.结论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胰腺罕见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综合CT及MRI 表现可提高这些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34)019【总页数】6页(P3295-3300)【关键词】胰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廖茜;何玉麟;余晨;曾献军;吕农华【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胰腺罕见肿瘤发病率低、组织学来源复杂,其病理性质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有较大差异,但预后普遍优于胰腺导管腺癌。
近年来胰腺一些罕见肿瘤的检出率逐渐增加,但由于对其认识的不足,常误诊误治,因此,胰腺罕见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胰岛素瘤诊疗指南一、定义胰岛素瘤(insulinoma)是起源于胰腺B细胞的内分泌肿瘤,主要临床表现是低血糖症状和高胰岛素血症。
二、诊断1 •临床表现发作性低血糖或昏迷;发作时血糖低于2.78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称为Whipple 三联征。
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肥胖常见。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空腹血糖测定反复空腹血糖测定在2.78mmol/L以下者,可确诊为胰岛素瘤。
(2)r fll清胰岛素水平测定:病人不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即使在低血糖状态下胰岛素水平仍然高,为本病最具特异性的试验。
(3)空腹周围静脉血胰岛素浓度与葡萄糖浓度的比值(IRI/G)诊断法病人禁食15〜72小时,再检测周围静脉血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并计算胰岛素(IRI)和葡萄糖(G)比值。
大于0.4可诊断胰岛素瘤。
(4)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可呈低平曲线2)影像学检查:B超、增强CT、MRI及腹腔动脉造影均有助于诊断和定位。
经皮经肝门静脉插管(PTPC)分段取脾静脉血测定胰岛素水平对于肿瘤的定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术中B 超检查对于明确肿瘤部位有一定的价值。
3.鉴别诊断1)非胰岛素性低血糖症2)神经精神性疾病包括神经官能症、癫痫、瘡病、脑瘤、脑血管病等。
三、治疗胰岛素瘤的诊断一经明确,均应及早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少数不能手术的病人,可长期服用氯苯甲嗪,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增加餐次、多吃糖类也可缓解低血糖症状。
对于恶性肿瘤,或已有肝转移者,可采用二氧偶氮或链月尿霉素,该药对膜腺B细胞有选择性损害,对转移性胰岛细胞癌也有一定疗效。
左旋门冬酰氨酶、链佐霉素对恶性胰岛素瘤也有作用。
2.手术治疗1)单纯肿瘤剜除术:适用于浅表、体积小、单发的良性胰岛素瘤。
2)胰体尾部切除:当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体积较大较深、多发或良、恶性难以鉴别者,可行胰体、尾部切除术。
3)胰头部的良性胰岛素瘤,可采用楔形切除法,但切缘应距肿瘤0.5〜lcm。
多层螺旋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作者:丁佳斌易城辉刘玉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9期【关键词】胰岛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诊断胰岛素瘤是临床少见的肿瘤,部分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发病率比胰腺癌低,主要分为功能性肿瘤和无功能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
作者通过分析长期追踪的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的15例胰岛细胞瘤的多层螺CT(MSCT)表现,意义在于提高MSCT对胰岛素瘤的诊断及鉴别能力。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9~68岁,平均39.2岁;本组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9~68岁,平均39.2岁; 12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身体乏力、心慌、冒冷汗及容易饥饿,进食后缓解。
快速,血糖监测,血糖值大部分1. 2 方法采用GE Br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层厚、间距为5 mm,常规拆薄层厚、间距至0.625 mm或1.25 mm进行三维重组以更好的观察病灶。
扫描范围为上腹部或胰腺区。
所有患者均空腹,扫描前5 min饮水500~800 ml充盈胃及十二指肠,所有病例均作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350 mg/ml碘海醇注射液,用量80~100 ml,速率为3.0 ml/s。
2 结果12例胰岛素瘤,肿块位于胰头3例,胰颈1例,胰体5例,胰体尾交界处1例,胰尾2例;其中多发肿块者1例。
10例为实性肿块, 2例为囊性肿块。
均呈圆形或类圆形。
肿块长径为8~31 mm,平均17.4 mm。
平扫呈等或低密度,10例边界清楚,2例模糊。
MS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边界清楚。
10例实性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均呈高密度,高于正常胰腺实质强化程度, 6例门脉期仍为稍高密度,平衡期肿块均呈相对低密度。
2例囊性肿块的囊壁呈均匀环状强化,囊腔无明显强化。
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中,胰体1例,胰尾2例; 2例呈圆形, 1例呈不规则形, 1例病灶中央有坏死或囊变,肿块最大径为28~62 mm,平均44.0 mm;平扫均呈不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中心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中心逐渐均匀强化,而坏死及囊变区各期均无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