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三、我国科技现状及对策:(用来回答“材料说明了我国科技怎样的现状”这一类题目)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举例:正负电子对撞机、银河百亿次计算机、“神舟”五号、六号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等)另一方面: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世界先进水平(发达国家、创新型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具体表现:
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②对外技术依存度高,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弱;
③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④科技投入不足;
⑤科技体制还存在不少弊端;⑥发明的专利数少;
对策(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
③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使④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⑤加大科技投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⑥搞好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的改革;
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使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青少年:
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科普活动,勤动脑、勤动手;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大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改革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革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现实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科技创新、教育体制、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探讨改革创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些许缓解之策。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人们进行改革创新所必需考虑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存在着政治体制不完善、对异端、异见和异议者的打压等现象,这使得改革创新的基础不够坚实,难以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治改革的举措就显得尤为必要。
政府有必要开放思维,引进合适、高质量的外来力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增强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稳定性。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改革的核心部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当前,许多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还是无法得到充分支援,一些创新者可能困于技术壁垒或经济问题,这意味着创新的动力可能会受到抑制。
此外,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科技创新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加强创新的投资必不可少。
各个国家应当着力改善创新生态环境,实行积极的政策、资金、平台等支持,鼓励和促进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改革创新基础、未来之根。
多数国家的教育体制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但同时也固有一些传统或旧有认识,这可能不利于创新精神的恢复和培养,也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必须在教育体制中加入一定的创新元素,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空间,强调创造性的思维和技巧,注重资源共享,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强与企业、社会以及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等能够促进创新发展的因素。
文化建设改革创新无疑与文化建设密切相连。
不同文化对创新的态度、方式不一,有些文化强调创新的价值,有些文化则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足够完善,没有必要进一步创新。
这些不同的思考方式对创新的推动和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在文化建设方面打破约束,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交流、融合,鼓励人们探索发现传统文化和创新之间的共性,共同推动文化创新。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摘要:本文以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科学观念的禁锢、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科学教育一直存在错误和国家政策体制上对科学自由的限制等方面。
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应该从科技教育的改进、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改变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氛围,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对策一绪论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步伐。
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卓越的贡献,“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
因为如果没有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萨顿在厚达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中,从古代一直研究到公元14 世纪,他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学家就有249 人。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西方。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
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
事业单位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发布时间:2021-12-24T05:53:41.41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6期作者:李昕迪[导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目前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体制无法适应前社会的需求,已经对科研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黑龙江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目前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体制无法适应前社会的需求,已经对科研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结合所在地区特点和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针对科研体制机制不合理这一问题,从科研人员内在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活力和区域发展支撑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科研体制Problems Exist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ementLI Xin-di11.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Harbin 15009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e-social society, which has ha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so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mechanism is urg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and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reasonable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mechanism from three aspects: internal mo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innovation vit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suppor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public institution; research institutes;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水平已经逐渐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我国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我国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的速度和质量,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我国科技创新投入存在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仍然较低。
根据国际认可的指标,我国研发经费占GDP 的比重仍不到2.5%,而世界平均水平已经超过2.5%。
这意味着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仍然有待提高。
其次,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薄弱。
虽然我国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理论研究和基础科学方面仍然相对落后。
这导致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限制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
第三,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科技创新的管理、评价、激励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激励不足。
由于科技成果的评价主要以论文数量和专利申请量为标准,一些科研人员更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这对科技创新的进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此外,科研项目的评估和资金分配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研究。
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提高科技创新体制的效率和公平性。
第四,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仍然依赖进口。
这表明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科技创新尚未充分发挥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
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加大对战略性和关键性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最后,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面临一些挑战。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的建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才能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
以下是我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激发创新活力的一些建议。
首先,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科研经费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只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才能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工作。
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经费的比例,并且优化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其次,科研评价体系。
当前,科研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以发表论文为导向的问题,导致了科研人员的浮躁和功利心态。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应当逐步改变评价指标,鼓励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应用,注重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同时,科研评价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研究,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当前,科技资源的配置存在浪费和重复的问题,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争夺和竞争。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应该通过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管理,提高研发项目的选择和组织能力,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
第四,科技管理体制。
科技管理体制应该更加简化高效,鼓励科技创新和激发创新活力。
当前,科技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繁琐的审批程序、重复的管理职能和缺乏激励机制等。
因此,应当通过简化审批程序、优化管理职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创新活力的核心。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并且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研究条件。
最后,加强政策支持和保护。
政策支持和保护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吸引更多的创新投资和创新人才,应该加大对创新项目和创新企业的财政支持,并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创新成果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科研院所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山东省的科研院所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山东省科研院所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山东省科研院所现状分析山东省科研院所整体实力较弱,科研水平相对较低。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体制僵化、机制老化。
山东省科研院所多数长期以来沿袭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科研人员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2.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山东省科研院所的投入水平相对较低,科研经费困境严重,科研人员经费使用效率低下。
3. 缺乏高水平人才支持。
山东省科研院所在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困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高水平人才数量不足。
4. 缺乏高端科研平台建设。
山东省科研院所在科研设备、实验平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高水平科研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为了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促进山东省科研院所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加强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
推行院士制度,强化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
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与监督,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科研人员的创新研究需求。
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扩大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执行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科研人员来山东省发展;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人才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4.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设备和实验平台水平。
加大对科研设备的投入,提高科研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科研人员的创新研究提供保障。
5.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建设,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促进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科研院所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亟需改革和创新。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摘要]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策一、国家创新体系及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内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在科技进步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含义。
李良寿在《科技创新体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设思考》一文中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含义简单的说就是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
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
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国家层次上的创新体系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个真正解决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好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职称评定政策导向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一,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
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消化吸收强度不足,企业二次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受观念、体制、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已有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上,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广东省科研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探讨*王卫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42)1998年以来,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科研体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引领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效凸显。
本文通过一系列实地调研,总结了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几年来的成功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
1广东省科研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1.1传统科研机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探索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2009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需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整合重组科研事业单位,提出组建工业、农业、自然科学、现代服务业等四大领域的主体科研机构,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实行集约化管理,提升整体竞争力。
2010年7月26日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广东省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批传统科研机构,通过改革已迸发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辐射效应。
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为基础,整合吸收省属、地方科研机构资源,实行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即工业技术研究院按事业单位运作而其属下产业实体则以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尝试“一院两制”即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两种运行机制,形成财政支撑与产业反哺科研相结合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
省工研院承担的“矽卡岩型极低品位难选多金属共生矿高效回收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了LED关键装备MOCVD国产化攻关,现已进入样机调试阶段;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联合共建了两国之间科技合作创新平台———中乌研究院,研发核电重容机类先进焊接生产成套设备关键技术、人体焊接技术等;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合作策划成立联合工业创新基地。
省工研院2011年实现产值8.5亿元,探讨了一条科研机构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科技体制问题及改革关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郭雷作者简介:郭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系统与控制科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我国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甚至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从微观到宏观许多方面。
本文主要从资源配置、政府职能、项目管理、评价导向、奖励体制等五个方面,并结合基础研究特点,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统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从国家层面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具有根本性意义。
就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来讲,一方面,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的长期影响,我国迄今仍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和重复浪费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从多个渠道可以申请科研经费并且缺乏统筹协调机制,为了生存竞争,一些科研部门往往把对外争取经费的数量作为对科研工作评价与考核的硬性指标,并且与单位和个人利益等挂钩。
这就不可避免鼓励许多科研单位和骨干为了得到更多经费,而不遗余力地四处申请项目,无法真正安心科研工作本身,导致科技资源的无序乃至恶性竞争。
进一步讲,由于目前对很多重大项目缺乏认真结题验收与科学评估,在许多人眼里,争取经费就变成比作出高水平成果自身更吸引人的目标,从而扭曲了科研经费的真正目的,并导致种种不端行为产生。
为此,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立超脱部门利益的宏观管理决策与统筹协调机制,改革现行重大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避免不同部门对同类项目的重复性支持。
进一步,还要针对于基础研究、公益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科学合理地设定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性经费之间的比例,对基础研究给予长期、稳定与充分的保障。
此外,还要通过制度性约束避免科技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研究团组,并防止科技资源作用的异化。
二、加快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职能的实质性转变,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浅析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郑光军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9年第13期摘; ;要: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从其科技创新能力入手,科技创新能力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有力方式,是我国高技术领域及基础研究中的基础。
同时,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我国科技成果转换、实现技术转移、解决国内重大经济科技问题的前提。
为此,本文从我国目前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展开探究。
关键词: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276.1;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5(a)-0199-02目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而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中,科技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内容。
我国虽然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但是依旧没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水平,本文通过深入探究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增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上得到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策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加快我国传统技术的更新、升级,使我国在逐步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1]。
1; 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1.1 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僵化目前,我国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还具有强烈的官本位制情况。
在官本位的影响下,科技发展的核心内容一般都是由官僚们自行决定,不能有效联系现实的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方向。
科技项目的监督、执行、立项等内容大多都为全权包干,所有内容的决定权都是由对应的领导掌握。
官本位制让合理的学术批评无法得到关注,同时让学术界宽松地研究氛围以及自律意识慢慢消失,并间接使得学术界逐步向政治权利屈服。
除此之外,官本位的权利与物质诱惑,还会使得专家学者把宝贵的精力与科研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地非科研活动中,使得学术之风不正甚至导致学术腐败,让科技界腐败之风蔓延,从而致使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事倍功半。
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
目前,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在诸多领域仍存在短板,如量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
同时,尽管我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但在其他领域,如新材料、新能源等,仍然缺乏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尽管我国在5G、人工智能、高铁等领域的科技实力已经很强,但仍有不少关键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
这使得我国在某些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难以实现自主创新。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
尽管我国在科技人才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如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
这使得我国在培养顶尖人才和团队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科技管理体制,特别是科技水平和成果评价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水平和成果评价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发展等。
这使得我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培育科技创新的文化土壤仍然贫瘠。
科技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包括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开放包容等。
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发展等。
这使得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培育科技创新的文化土壤等。
同时,企业也在积极投入研发,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科技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科技资源分配不均:虽然我国的科技资源在总量上已经相当丰富,但这些资源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之间的分配并不均衡。
一些地区和行业可能拥有过多的科技资源,而其他地区和行业则可能缺乏必要的资源来支持其科技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难:我国有很多科研成果在理论上是先进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转化。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一、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回报和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
2. 改革科研项目评价机制: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注重评价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经济效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 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等金融支持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投资。
二、加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1. 推进科研机构改革:优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提高科研机构的自主权和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等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格局。
2.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鼓励创新型人才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待遇。
3. 强化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吸引国际优秀科技资源和人才。
促进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交流,推动科技创新的国际化。
三、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组织保障1.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和任务。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2. 加强科技创新监管和评估:建立科技创新项目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加强对科技创新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及时发现和解决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3. 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培养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
加强科技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和参与度。
结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通过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加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和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组织保障,可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我国科技创新的不足之处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我国科技创新的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我国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
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的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限制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此外,我国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不够灵活。
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僵化和刚性的问题。
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够完善,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也需要改革。
这些问题限制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第三,我国科技创新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整体上来看,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核心芯片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这与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基础研究薄弱、创新人才不足等因素有关,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第四,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还有待加强。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化程度有限等。
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我国科技创新的应用推广还有待加强。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速度较慢,很多科技成果在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存在一定的滞后。
我国应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工作,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意见1.引言1.1 概述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下,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因此,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现行机制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创新效率低下、科研成果转化难、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果,也制约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鉴于现有问题,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等,但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
因此,本文将就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出一系列意见和建议,以期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述和说明。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主题,通过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具体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将在1.1小节中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概述,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文中的目的。
通过引发读者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视和关注,为后续讨论提供背景和铺垫。
正文部分将包括2.1小节和2.2小节。
2.1小节将详细分析现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列举实际案例和数据,以凸显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2小节将探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必要性,以论证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及可能带来的好处和积极影响。
通过对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展望,揭示出完善体制机制的迫切需求。
结论部分将在3.1小节中总结现有问题,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最后,在3.2小节中,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包括制度改革、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通过本文的结论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施途径。
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要求引入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并分析科技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次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科技体制; 改革; 科技成果; 产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强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这是我国在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对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方向,表明了科技体制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8年以前,我国继承了前苏联的科技发展体系。
这一体系实行企业科研、院所科研、高校科研、国防科研相互独立的结构,以计划来推动科技项目的开展,带动科学技术的转移。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局限日益显现。
主要表现在:科技与经济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缺少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的机制,不利于技术扩散;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导致“大锅饭”的现象,不利于调动科研机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
《决定》提出科技力量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
从那时至今,政府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供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依据改革目标与政策重点的调整,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要落实“面向”、“依靠”的方针,主要政策走向是“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
政策供给集中在拨款制度、技术市场、组织结构及人事制度等方面。
同时,政府支持和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8年,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开始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调整为“面向”“、依靠”“、攀高峰”,主要政策走向是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要求,分流科技人才,调整科研结构,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阶段,1992年2004。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
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走向。
政策供给集中在促进科研机构转制、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纲要》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科技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二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确实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的产业化,使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有了根本的改观,但我国的科技体制仍然存在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合理。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但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没有跳出就科技改科技的圈子。
1. 在科技的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部门、行业和地区条块分割问题仍然存在,科技事业资源重复配置、闲置浪费以及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没有改变。
2. 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对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探索不够。
3. 在宏观决策上,没有把科技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
国家虽已设立了科技领导小组,但在决策上所发挥的作用不显著。
(二)科研力量布局与结构调整有待商榷
科研机构改革既是国家科技力量微观基础的再造,也应成为国家科技力量宏观布局和科技结构的一次大调整。
在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两者不应倚轻倚重,而应同时并重。
与中国产业界一样,中国科技事业单位也存在多、弱、散的问题。
全国各类研究机构,许多是重复设置,交叉布局,自我封闭。
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仅强调微观基础的再造是不行的,还应对全国科技力量的布局进行综合考虑。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科研工作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重成果轻推广问题,在一些改制的科研院所可能显现出有所缓解,但实际上对数量众多的大学、医院、
公益性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事业、企业单位来说,问题依旧存在。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而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增强了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队伍呈壮大趋势。
2002年,全国R&D人员由1998年的83.1万人上升到103.5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由48.6万人上升到81.1万人;全国每万个劳动力中R&D人员由1998年的11人上升到14人,每万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年)由1998年的6.8人上升到10.8人。
但我国与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差距,1998年每万个劳动力中R&D人员数仍不足多数发达国家的1/8。
并且,长期存在的科技人员总体质量不高、结构趋同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同时, 对于在职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也有很多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研院所都在探索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这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必要措施。
然而,这些分配措施缺乏政策依据和参照标准,以致一方面因行业和单位经济状况而出现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也受到财政和审计部门的质疑。
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科研院所的发展。
(五)基础类、公益类院所的科研活动受到冲击
在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战略下,应用研究得到了比基础研究更多的重视,但“稳住一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基础研究经费占三类研究经费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长期徘徊在5%左右,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国家对卫生健康等公共科技的投资严重不足,公益性科研成果远远无法满足全社会的基本需求。
部门属公益类院所人均经费只相当于开发类院所的1/3到1/2,科技人员的收入和工作条件较差,打击了骨干人员和年轻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理论政策研究,借鉴国企改革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把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到战略高度,那么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与国有企业改革一样,科研机构改革中的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也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的阻力和障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