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王寅)
- 格式:ppt
- 大小:769.50 KB
- 文档页数:24
走进认知语言学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
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
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C5:8A 5>7B;8<@B856;<>:15作者简介:姚振军,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摘要:目前,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批评;认知语言学;模范读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14)02-0015-051.引言翻译研究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翻译范式的转变或“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实证转向和全球化转向等。
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2001年第三届欧洲翻译研究大会(EST )将“回归语言学”列为会议主题(张莹,2007)。
在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自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顺应了翻译研究的“回归语言学”的大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认知转向”(孟志刚熊前莉,2012),一门新的“认知翻译研究”逐渐形成(王寅,2012)。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一种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体系。
2.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2.1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可以追溯到Bell (1991)对翻译认知心理的研究。
由Danks 等(1997)编辑出版的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口笔译认知过程》)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过程中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道路上重要的“中转驿站”(邓志辉,2011)。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使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语言学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20 c初—60s)、功能语言学(约1950s兴起)、转换生成语言学(1957年兴起)和认知语言学(70s末兴起)几个主要流派。
从时间上看,认知语言学无疑是语言学研究最年轻的学科。
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最重要的是它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与它之前的流派相比,有许多的进步,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哲学发展密不可分,所谓“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Robins,1967:103),“语言学源于哲学……”(赵彦春,2005:10)。
那么,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国内很多学者论述了这个问题,如王寅、赵艳芳等等,他们都认为是体验哲学,包括认知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Lakoff也这样认为。
但是,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哲学舞台的场景:20世纪80年代正是后现代哲学在世界哲学舞台唱主角的时候。
那么,难道这二者是一个东西?或者说二者基本观点吻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二者的基本观点。
美国学者Lakoff &Johnson 在1980年出版了轰动世界学术界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该书不仅仅是要谈谈隐喻遍及我们的概念系统,是我们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两位作者有远大的报复:想要彻底改变传统认识论,改变2000多年来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神话”,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方思想的核心主张:绝对真理。
在1999出版的《体验哲学》一书中,作者更系统地实施了整个计划。
他们把西方哲学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统称为客观主义哲学,进而提出了第三中选择:新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我们应该排除人的主观因素镜像地认识世界,追求绝对真理。
而体验哲学认为心智是体验性的、认知是无意思的、思维是隐喻的;没有独立于人的理解的绝对的客观的真理。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浅析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论文关键词:认知生成语言学论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
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
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
”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
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
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
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
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
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
”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
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
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
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
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学人观点丨王寅教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基于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和体验哲学,在反思和批判索绪尔与乔姆斯基的客观主义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和浅显的语言,对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对于普及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简介:王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同时两者之间亦有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
认知科学既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为后者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汲取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认知语言学成为认知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者们一般将认知语言学视为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研究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
但我们所说的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自Dirven于1989年春在德国的Duisburg(杜伊斯堡)组织了第一届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以来,已召开了九届大会。
这期间国内外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还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期刊。
基于体验哲学建立起来的认知语言学接受了Chomsky从心智角度研究语言的主张,但坚决反对他所主张的“天赋观、普遍观、自治观、模块观、形式观”。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不具有自治性。
据此,我们必须从人类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来源。
由于认知语言学尚未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各路学者对其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尚缺少一个关于认知语言学的严密而又完整的定义。
笔者综合当前著名认知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狭义认知语言学权宜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结构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外语写作今天体认语言学视域下的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任志兰(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摘要: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语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学生对英语语法大都采取死记硬背,在英语等级考试中,语法部分失分也较多。
因此,本文将从体认语言学的视域出发,探讨如何创新高职英语语法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语法背后的成因,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4-0203-02 1.体认语言学的提出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国外认知语言学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深入,王寅(2014)基于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Linguistics),“体”是指对现实世界的体验,“认”是指感知和认知加工,所以体认语言学的核心思想是“现实———认知———语言”,能够很好地解释语言背后的成因。
在高职英语课程中,英语语法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容易按照语法书上的规则直接讲给学生,而不会去分析或讲解语法背后的成因,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知识点多且不方便记忆。
但是从体认语言学的视域去探究高职英语语法的教学,可以为教师讲授语法知识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的互动体验和感知来给学生分析语言背后的成因,从而加强学生对英语语法形式的理解和应用。
2.体认教学观与高职英语语法教学2.1 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梳理语法知识体系。
王寅(2019)提出要将体认语言学的理论观点融入到英语语法体系梳理和教学实践中。
首先需要将语法理论体系进行梳理,高职英语语法讲授在讲语法规则的同时,也要能够做到纲举目张,无须按照传统语法书上的知识进行一一讲解,而是应该基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更加重视语法体系的宏观构建,帮助学生了解语法规则的成因。
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如何在人类认知系统中运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当前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将首先概述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分析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但不限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语言与记忆的关系、语言的范畴化和概念化过程、以及语言与文化认知的交互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预测认知语言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如跨学科研究、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以及大数据和技术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把握认知语言学的核心价值和未来走向。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其研究热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语言与认知、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隐喻与转喻研究: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语料分析,深入探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功能及其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作用。
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语言使用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整合机制。
近年来,这一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词汇和句法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法研究:认知语法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探讨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认知基础。
语言与认知发展:语言与认知发展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儿童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实证研究和跨文化比较,揭示儿童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语言与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语言与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热点。
通过神经影像学、脑电图等手段,研究语言处理和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构建提供实证支持。
体认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发凡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西方,以体验现实主义哲学为基础,本质上是对当时生成语言学派的反动,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但实际上,认知语言学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其在哲学基础、方法论以及心理现实性方面,历来都是学者们诟病的焦点。
王寅教授近几年提出的“体认语言学”,旨在重塑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尝试弥补其中的不足。
这一本土化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完善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也或可为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引介和吸收提供有益启示。
以“现实—认知—语言”为核心原则体认语言学是在对认知语言学及其哲学基础深入研究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想、语言以及概念等皆来自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
这一观点后来被概括为“体认(一元)观”,其中“体”主要凸显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认”则强调人们心智中的认知加工。
基于这一重要思想,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即“现实—认知—语言”应运而生。
具体而言,人们的心智活动和语言系统都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
可以说,体认语言学的这一核心原则是对弗莱格语义理论的进一步反思,更加关注语言的体认性、相似性以及实践性。
根据“体认语言学”的“体认观”和“核心原则”,体认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的形成源自心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
一般认为,语言的音、形、义互为象征关系,三者构成有机整体,都是人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产物。
首先,语音是人类在劳动中或与社会接触中发出的蕴含一定意义的声音,是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现实世界互动中产生的,涉及人们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
其次,语法(即语言的形)实际上并非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是人们对语言使用的概括和抽象,是语言使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体认的过程。
最后,语义即概念化,语义的产生本质上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
换言之,语义实际上也是人与客观世界体验互动和认知加工的结果。
《浅谈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异同》摘要:摘要: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都是二十世纪中期之后的产物,尚属新兴起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时间相较于功能语言学稍晚一些,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认知语义学,L&J(1999)认为:"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简言之,研究人类的理性,[7]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J].外语研究,2010摘要: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都是二十世纪中期之后的产物,尚属新兴起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时间相较于功能语言学稍晚一些。
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以及转换生成语言学一起主导当前的语言学研究,而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作为都是以语言应用为基础的流派,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就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异同点进行了陈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相似点;不同点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16-021.概述认知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以语义为研究中心,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它把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功能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由强调语言的内部结构分析和物理过程转到了强调语言的社会环境和交际功能。
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从社会符号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组篇功能)将语言分析突破至语篇层面,并从功能角度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为篇章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Langacker于2000年明确提出了两学派具有互补性的观点,指出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可被视为是相互补充的,是一个总体研究领域的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
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语言学前沿思考1、后现代哲学之人本精神第一,西方哲学的三个转向,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
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后现代哲学。
哲学界的王治河先生、文学界的赵一凡先生都有大量研究,而语言学界的相关研究仿佛还是个空白。
最近,我和哲学界的朋友,与钱冠连老师商量,提出了哲学的第四个转向,也就是后现代哲学人本精神的转向。
在这个新的精神、新的大潮、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做语言研究的而言,提出了应该怎么与时俱进的问题。
第二,认知语言学恰恰就是这第四个转向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并不是语言学界单独冒出来的,是吸取了多学科的成果,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运而生的。
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体会到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意义。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意义,不仅是提出来的几个理论、原型范畴、ICM,更紧要的是反应了后现代人本精神。
第三,我对持有激进人本观的德里达和哈贝尔马斯的一些观点和模型进行了修补,提出了一个SOS理解模型,文章发表在社科院的《哲学动态》上。
哲学界的一些朋友,也看到了这篇文章。
我们中国人要有自己的理论,不能光跟在老外后面跑,总归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情。
2、我们当今处于后现代时代我们当今到底处于什么时代?这是值得思考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现在出现了无旋律音乐。
有一个钢琴家跑到台上去,在钢琴旁坐了4分30秒,啥也没弹。
结果下面的观众鼓掌啊,伟大的作品!不朽的作品!因为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流行歌曲《一封家书》里面都是大白话。
过去我们的歌词很优美,现在大白话全进歌词了。
连此致敬礼、哪一年哪一天都唱出来了。
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里,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什么意思也没有。
但是,这些无疑在告诉我们后现代时代到了。
我就是要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让你在这些搞笑中体现一种人本关怀。
所以赵本山讲,我的作品就是让大家笑。
我们生活了嘛,人本关怀了嘛,过年了就要笑嘛。
大家笑了就舒畅了嘛,舒畅了就和谐了嘛。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1期(2月号)收稿日期:2014-10-27;修改稿:2014-12-29 王丽思(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990)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和发展为翻译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为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翻译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翻译教学研究不容忽视。
但是在客观主义语言哲学观下,高校翻译教学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即只注重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传授。
学生在翻译活动中的认知能力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译者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在解释力和描述性方面比客观主义语言学更具有优势,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学科领域”。
王寅(2007)在翻译的功能观基础上,结合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即“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
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制约作用,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583-590),因而它又是一种辩证的、追求平衡的翻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