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真实再现_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2
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 新手法引发争议纪录片时兴“情景再现”新手法引发争议日期:2007-08-30作者:王磊来源:文汇报新闻提示由演员来进行“历史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手法正在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新宠。
但纪录片专家告诫说:在肯定“情景再现”能丰富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同时,需要切记“情景再现”并不是纪录片的全部。
任何新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应该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创作需要,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原则,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本末倒置。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南京》中的有些历史情景是由好莱坞演员再现的。
美国电影人不仅搜集了丰富的史料,演员扮演的拉贝、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等“见证人”也同样出色。
国内一位纪录片制作人感触颇深:“《南京》里演员饱含感情的‘讲述’,不仅没有削弱史料的真实性,反而强化了要表达的主题。
”有演员参与的“剧情纪录片”是如今纪录片的新宠。
在刚刚闭幕的广博会节目展上,很多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特别标注了“剧情类”,由专业演员来实现历史情景的再现,成了纪录片的一大卖点。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了纪录片观众和专业人士的突破表现内容最早由Discovery探索频道和BBC等海外纪录片把“剧情”观念引入中国,近几年《生死罗布泊》、《故宫》等国产纪录片的制作播出,“情景再现”已经成为纪录片时兴的表现手法之一。
在本届广博会节目展上,《昆曲600年》、《大明宫》、《前清秘史》等历史题材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在宣传中凸显了“情景再现”。
有多年纪录片制作经验的上海纪实频道李晓表示,观众早已不满足由“空镜头”构成的“历史回望”,剧情再现的出现,不仅令纪录片好看,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除了拍摄事件的经过,‘情景再现’帮助纪录片深入到对象的内心深处。
以前多用屋檐落下雨水表现一个人的愁思,现在加入剧情无疑能丰富纪录片的视觉形象。
”挑战传统理念然而,伴随着“剧情类纪录片”的流行,纪录片原本遵循的“真实美学”也面临挑战。
不少观众和纪录片业内人士提出疑问,纪录片怎么能以演员扮演的方式重现,加入了演员表演还是纪录片好的纪录片题材都有一个好的故事。
基于“情景再现”的纪录片创作探析作者:刘占国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0期摘要:纪录片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百科全书,情景再现是纪录片创作的一种技法,如何将“情景再现”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之中,长期以来困扰着纪录片创作,因此,探索基于“情景再现”的纪录片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情景再现”为切入点,结合纪录片创作的有关内容,阐述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内涵,分析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作用,探讨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运用要点,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情景再现;纪录片创作;作用;要点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0-0-02一、前言近年来,纪录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出现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纪录片的形式、结构、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情景再现这种表现手法应运而生。
情景再现手法通过模拟情境的方式,再现真实的事件,形象化的手段将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表达,让消失的空间和人物鲜活起来,日益受到纪录片创作者的青睐,目前在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得到广泛应用,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代特征。
但纪录片创作中对于“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鉴于此,笔者根据长期拍摄纪录片的实际感受对基于“情景再现”的纪录片创作进行了相关思考。
二、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内涵“情景再现”增强了纪录片的表现力,要想在纪录片创作中运用“情景再现”表现手法,必须了解“情景再现”的内涵,下文将从情景再现的概念和情景再现的特征两个方面,对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的内涵进行分析:(一)情景再现的概念情景再现增强了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从情景再现的概念上看,可以分为广义的情景再现和狭义的情景再现两个概念,其中,广义的情景再现是指一切运用了情景再现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的纪实类电视节目。
在情景再现过程中,感受、想象、表达得到具体运用,伴随着采访、评述等多种表现手段再现的情景,也是不断引发相关的态度和情感的过程。
“情景再现”在国内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中运用的研究凯山江·艾尔肯
【期刊名称】《大陆桥视野》
【年(卷),期】2023()2
【摘要】“情景再现”的泛滥并非源于当下,早在纪录片诞生伊始便可寻见蛛丝马迹。
不可否认,这种手法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纪录片创作中因“历史缺席”而造成的缺憾;但回顾近些年的创作,不难发现情景再现早已泛滥成灾,甚至引发了各界关于纪录片“纪实”本质的探讨。
本文对纪录片中真实观念的历史流变进行了基本的阐释和研究,通过对纪录片发展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轨迹的梳理,勾勒出纪录片发展过程中真实观念的嬗变过程,联系当前的创作实践,对“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凯山江·艾尔肯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
【相关文献】
1.论“情景再现”创作手法及其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运用
2.浅谈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3.情景再现手法运用带来的思考——从纪录片《辽河猜想》中的情
景再现谈起4.情景再现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5.情景再现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录片情景再现手法浅析作者:王晓明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6年第07期纪录片是对社会及自然事物进行记录报道的非虚构的影片或录像节目。
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影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情景再现手法的诞生大大拓宽了纪录片的题材领域,让部分特定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走出素材短缺的困境,辅助纪录片创作者用镜头语言形象地表达纪录片中的场面、情节、人物性格,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观赏性。
情景再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表象是虚构、模拟,但其本质是实现极大可能的真实。
在不影响纪录片内容科学性、真实性的前提下,采用扮演、重现、特技合成等途径满足导演的需求是情景再现手法的根本出发点。
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意图,创作者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途径,尽可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并吸引观众。
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使用当前纪录片所使用的情景再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人物扮演、特技合成、重演、历史声画资料与虚拟场景相结合等。
通常一部纪录片包含多种情景再现手法,可增强纪录片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个性,为整部片子勾勒出完整的故事线索。
1. 通过人物角色扮演或数字特技合成实现情景再现。
国内外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不计其数。
如《故宫》中以角色扮演的情景再现手法为主,穿插引用了部分电影资料,讲述了皇帝的衣食起居、操劳朝政以及皇太子的成长、嫔妃之间微妙的关系、宦官宫女的日常生活等。
在大型纪录片《敦煌》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角色扮演和电脑三维特效,如佛像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画师用毛笔一一勾勒的,画面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BBC 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等以故事片的形式,根据故事情节设立了不同的角色,他们有自己的名字、鲜活的性格、各自不同的背景等。
2. 使用重演或历史声画资料与虚拟场景结合的手法实现情景再现。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的《武林传奇——铁打潭腿》中,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当年潭腿创始人少林寺高僧钻研腿法的情形。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故事叙述化形式——以《圆明园》为例摘要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一经上映,就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影片采用故事性的创作手法上,以康乾盛世直到清朝没落的历史为依托,以圆明园为载体,讲述了其从建造、扩建直至毁灭的过程。
本文从专业的视角,对《圆明园》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手法进行研究,从故事选题、人物元素、叙事结构、故事悬念、视觉呈现、情景再现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使纪录片以专业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展现创作得的意图,进一步挖掘这部电视纪录片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圆明园纪录片故事化选题结构目录1 导论 (3)2 纪录片故事化的概述 (3)2.1 纪录片故事化的内涵及定位 (3)2.2 纪录片故事化的决定要素 (3)2.2.1 题材、主题和素材 (3)2.2.2 创作者的思维方式 (4)2.2.3 市场竞争 (4)2.2.4 传播观念与受众需求 (4)3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策略分析 (4)3.1 题材凸显故事化 (4)3.2 设置悬念强调情节突出矛盾 (5)3.3 镜头画面语言的故事性 (5)3.4 细节的彰显 (6)3.5 叙述者语言的故事性 (6)3.6音乐叙事功能的有效运用 (6)3.7 “真实再现”的故事性 (6)4 纪录片故事化叙述的尺度把握 (6)4.1 “故事化”是手段而非目的 (6)4.2 “情景再现”运用的分寸把握 (7)4.3 把握文化品格与商业利益的尺度 (7)5 《圆明园》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分析 (7)5.1 富有价值的故事选题 (7)5.2 串联线索的人物 (8)5.3 动人的叙事结构 (9)5.4 强烈的故事悬念 (9)5.5 震撼的视觉奇观 (10)5.5.1 镜头运用 (10)5.5.2 色彩呈现 (11)5.5.3 对比手法 (11)5.5.4 音画结合 (12)5.5.5 细节刻画 (12)5.6 真实的情景再现 (12)5.6.1 三维技术再现恢宏历史 (12)5.6.2 人物扮演 (12)6 结语 (13)参考文献 (13)1 导论纪录片自从出现以来,如何更好地进行纪实创作也成了创作人所一直思考的问题。
数字技术时代下科学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与理论困境科学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探索历程,早在纪录片诞生之前,科学与影像之间便已经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数字技术的出现,让科学纪录片的应用场域不断的扩大。
在数字技术方面,虽然国内学者在对电影技术研究的关注度要大于纪录片层面,但是已经有少量学者开始重视“真实再现”和“虚拟现实”这种技术手段对科学纪录片所带来的影响。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其艺术效果的呈现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
在电影领域中运用的任何数字技术与特效都可以在科学纪录片中使用,但是要与其本身属性与特征相结合,才能让科学纪录片的数字化之路走得更远。
一、科学纪录片呈现的技术美学特征“纪录片除了要向观众传达教育意义还要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意识,要有形式美,并给观众带来审美感染作用,这才是真正好的纪录片所要承担的责任。
”1数字技术美学出现后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了形式美的塑造,它能把抽象的科学纪录片理论,变成可以看到的纪录片影像,用电脑技术把科学纪录片想要表达的内容变成可见的世界,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让观众获得观看快感,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技术美学的出现不是偶然,是针对于某些特定领域中的特定事物进行研究,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事物,这个建造最开始是在工业领域,随着技术美学这一学科被广泛应用,也适用在了影视视觉文化领域中来。
最开始的技术美学探讨的是如何创造出符合多种审美要求的劳动环境,提高生产效率,而应用在影视领域转变成为如何在影视创作中,满足受众所需要的多种审美要求。
根据不同时期技术对于艺术的介入程度,技术美学可以呈现出不同样态。
高鑫教授曾经将技术美学分为自然技术美学、融合技术美学和介入技术美学三种类型。
数字技术在科学纪录片中的应用,体现的是一种介入式的技术美学,数字技术的作用在科学纪录片中凸显出来,颠覆了传统的纪实美学视觉观念。
技术美学的产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兴起的,现在的技术美学已经与受众审美层次,审美品味的提高有关。
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叙事方法与效果探析《了不起的匠人》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手工艺人为主角的系列纪录片,通过展现匠人的工作生活和技艺传承,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该系列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效果进行探析,以期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一、叙事方法分析1. 人物叙事《了不起的匠人》通过对匠人个体的生活和工作进行深入的记录和展现,以实地采访和纪实拍摄的方式呈现匠人的真实面貌和工作状态。
在镜头下,匠人们展现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专注,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工艺技艺方面的造诣和经验积累。
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塑造和细致描绘,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匠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工作状态,进而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
2. 环境叙事在叙事过程中,纪录片还通过对匠人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描绘和展现,使观众在感受传统手工艺魅力的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手工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匠人们的工作室、村庄、家庭等环境,构成了匠人工艺传承的重要场景,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真实记录和再现,纪录片传达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3. 技艺叙事《了不起的匠人》注重展现匠人们的工艺技艺和技术创新,通过实地记录匠人的工艺过程和技艺操作,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和神奇之处。
在镜头下,观众能够看到匠人如何运用古法制作陶器、木雕、丝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领略传统工艺技艺的精妙和奥妙,感受到匠人们对工艺技艺的执着和热爱。
二、效果分析1. 唤起情感共鸣通过对匠人的个人故事和工艺技艺的展现,《了不起的匠人》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匠人们对手工艺的热爱和执着,他们对工艺技艺的专注和坚持,使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美和精神的升华,唤起了观众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尊重,从而引发了情感共鸣。
2. 弘扬传统文化《了不起的匠人》通过对传统手工艺的展现和传承,使观众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和魅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纪录片通过对匠人工艺技艺的真实记录和传承过程的展现,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有助于引导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XINWENAIHAOZHE2009·9(上半月)声屏世界看过纪录片《圆明园》的观众对片中大量使用的“真实再现”表现手法一定记忆犹新,片中既有用演员演古代的人物,也有通过先进的电脑动画合成技术再现当年的场景,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
其实,不仅仅是在《圆明园》中,在其他的纪录片中,“真实再现”这一极具生命力的创作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日益显现出来。
“真实再现”手法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说到“真实再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不少创作者都在进行着努力探索。
“真实再现”是不是必须紧贴纪实的原则来使用,还是可以按照不同的情景灵活使用呢?在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又是否可以设置高潮、悬念、突出细节?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保证事件的“真实性”。
讲述的故事要有一个主线来贯穿,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到达精彩的一段,插入真实再现以填充观众无法想象的高潮部分。
真实再现的手段在中国纪录片中已经很多见,从整体上看,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即虚处理与实处理。
虚处理再现手段多数是一种造势,一种对历史气氛的营造,多是利用光影效果,采用一些特殊的影调处理,拍摄时对一些小景别的处理,对人物局部动作细节的放大,以及后期对画面质感色调的一种处理,达到一种特定时空的气氛烘托。
另外一种是实处理手段,它是完全按照事件路数写实化的方式进行拍摄。
在《狙击英雄》一片中,主创者挤掉片中的所有水分,留下真正的最精彩的部分,来再现出来。
再现是精华中的精华,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片,最精彩的就是战争场面,作为狙击手,最精彩的就是伏击狙杀。
因此,从再现的选取内容上,选取的段落基本都是动作感比较强的段落,即使是个别情绪化的段落,也必须化为动作来展现。
整体风格上采取纪实采访结合情景再现,对于一个精彩的狙击段落,基本上是一句采访紧跟一段再现,再现完全根据讲述的气氛定夺,而且镜头设计紧切采访的衔接句子,所有情景再现的内容,就完全融入到了纪实采访中,而采访是真实的,整个情景再现的段落也就变成真实的了。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局部细节的表现和重演,往往运用背影、特写等表现现实生活的重现是由纪录片中的特定人物,按编导的要求对自己过去的特定真实生活片断进行重演。
如《北方的纳努克》中,爱斯基摩人已不居住冰屋了,为了表现爱斯基摩人的风俗特点,弗拉哈迪请纳努克一家重演了搭建冰屋的情景。
而捕捉海豹时,爱斯基摩人已经开始使用枪械,在片中还是仿照原来的样子用钢叉去捕捉海豹。
二是演员扮演,是由演员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进行扮演。
常见于公安机关破案重现现场情景,比如百姓故事中的《万里洗冤录》和《圆明园》中演员重现了历代皇帝在万园之园中的往昔景象。
三是运用相关镜头,达到再现的目的。
包括借用空镜头、虚影、局部特写等表现手法。
主要目的就是讲述清楚,交代明白。
“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从内容上讲大体也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细节再现,或称作过程再现。
主要用来再现某一事情的细节过程,追求真实气氛。
如纳努克一家是如何生活的带有细节性的场景和《狙击英雄》演员再现。
这种“再现”的写实性更强。
第二类是象征再现,或者称为虚化再现。
主要以虚化处理的情景象征某一种事物。
如运用虚影、局部和特写。
或者用火把和脚步象征寻找;以匆忙的脚步、拥挤的人流象征奔波等。
在这些“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被运用得越来越多的同时,新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涌现。
美国纪录片《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国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影片通过22个西方人1937年在南京救助了20多万难民的真实经历,客观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
导演请一批好莱坞一流的演员以及若干当事人的后代扮演几位关键的历史人物,让他们在舞台上朗读当初的日记和信件资料,面对摄像机进行讲述。
并且与历史的影像资料相结合,痛诉那段被掩埋的惨痛历史。
在此之前,纪录片的“真实再现”都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重现,演员一般都是扮演特定时间环境的角色。
而在此片中,导演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演员来扮演已故人物,面对摄像机讲述故事。
“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原则“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要适当恰当,而不可滥用,如果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
在纪录片创作中要严格遵循真实再现的使用原则,合理合情地使用好这一创作手段。
一、符合生活的逻辑。
纪录片中所展现的“现实”是源自生活的,事物的流程和场景切合生活的原貌,叙事结构也严格遵循生活的客观规律,不能虚假地创造生活“真实”。
这是对一切类型的纪录片的共同要求,但对于运用“真实再现”的纪录片来说尤其应该坚持。
创作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恰恰反映了纪录片对生活、对客观现实的尊重。
运用“真实再现”手法的纪录片可以表现生活中已经消隐的部分,揭示更为复杂的社会内容,创造更加美的意境。
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
“真实再现”是一种在技术和艺术表达上要求都很高的表现手法,为了达到效果,它对声音光影等造型元素、拍摄技巧、演员表演、后期剪辑都有特殊要求。
在造型技巧上注重对光影造型和声音的运用。
光影造型要能够突出重点,交代时空关系,蕴涵更深层次的意义。
模拟场景是通过创造性的拍摄与纪录对象有关的现实场景,展现曾经发生在纪录对象身上的事件过程,重在交代事情的经过、场景中的人物关系、人物的主要活动。
使用演员表演,重点是交代人物“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王文东尚进65XINWEN AIHAOZHE2009·9(上半月)声屏世界电视专题片不要仅仅局限于让观众知道并了解一个故事或人物,知道和了解只是编导意图的初步体现。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靠什么吸引观众,笔者认为画面和解说词中的细节表现才能让整部片子丰满、有情有意,才能够打动人、吸引人,而且过目不忘。
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当你看一个节目,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又可能具体内容是什么早已记不清了,但是片中精彩生动的情节却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让你永远记忆犹新。
这正是因为细节在专题片中表现出的引人入胜、画龙点睛、震撼心灵的巨大魅力。
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
社会情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屏幕体现,往往是由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所组成的。
细节在叙事、写人、描景、状情等各方面都有不凡的表现力。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应该调动电视的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富有生命力的细节,竭力渲染情绪,追索生活底蕴;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深沉含蓄的生活细节,来震撼观众的心灵。
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中,精彩的细节大到一个故事、一个片段,小到一个表情、一个画面。
它们就像一串闪亮的珍珠,串起了事件或人物性格命运发展的脉络,使整部作品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如何在专题片有限的时间内表现细节、发现细节,让细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表现力呢?这就是拍摄和剪辑的技巧了,它需要敏锐的眼光、丰富的经验、较深的生活阅历,即所谓的编导水平。
电视是通过声音画面表现内容的综合艺术,电视专题除了要用好画面细节之外,解说词、音乐、音响效果等都可以成为表现细节的辅助手段。
好莱坞有句名言:“情节越是虚构,细节越要真实;情节越是简单,细节越要讲究。
”这一哲理对于电视专题片同样重要,电视专题片中感人的细节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回忆,有了细节,电视专题片才会有鲜活而又真实的艺术魅力。
我们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要对拍摄的文字稿本进行详细的分析,事先做好拍摄计划,制定好拍摄的分镜头稿本,确定片子所需要的细节镜头大概有多少,对在拍摄时如何拍摄出需要的细节镜头要做到心中有数;拍摄的过程中要认真落实确定的拍摄脚本,注意拍摄神情细节、动作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声音细节等,同时要注意观察,随时捕捉生动感人的细节。
电视专题片所记录的人和事,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表现情、蕴涵理的效果,如果一部电视专题片没有激情,通篇是干巴巴的说教,就不会吸引观众的视线,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而要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就需要注意表现细节。
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水问》就有诸多优秀的细节表现,其中第四集中为了形象地表现两地争夺水源、实施分流的事件,用了一组水壶与水杯的画面:画面中一个水壶向越来越多的水杯里注水,在后来的一个空杯前,水壶里的水自然只剩下最后的几滴了。
这让观众有了更加一目了然的共鸣,不再需要过多的描述。
在另外一集中,有一大片干裂的土地,编导在上面放置了一个透明的水杯,移动镜头主观地透过水杯来展示后面干裂的大地,强烈的对比从而使画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张力,使人过目不忘。
细节是事件有血有肉的组成部分,这使整体更真实、更鲜活,如《芦沟纪事》中,南京日军受降仪式现场的那只挂钟,它的指针指向9点,不仅记录的是时间的某一刻,更象征着中国人民8年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时刻,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细节虽然是局部的,但细节的积累却具有宏观的、惊人的效果。
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里应外合闹考场》,由于事件的特殊性,全部采用微型摄像机偷拍,用在近距离内捕获的大量细节性画面勾画出一起罕见的考试作弊案。
由此可见,捕捉细节不仅是描述事件的手段,也可以起到揭示事件本质的目的。
实际上,细节的作用无一例外地在各类艺术中都有不凡的表现力,理当受到重视。
电视专题片是一首歌,细节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专题片中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情感、揭示主题、交代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认真地捕捉细节,合理地安排细节,对做好专题片至关重要。
可以说在专题片创作中谁拥有丰富的细节,谁能驾驭好、运用好这些细节,谁就有可能胜人一筹,创作出精品节目。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外宣部)编校:杨彩霞小细节大印象□李庆生在历史事件中的主要活动和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三、适当交代清楚,保证真实性。
“真实再现”是把虚构策略用于纪录片创作的一种方式,“再现”的部分在本质上再“真实”,但在形式上也是人为地搬演和创作。
因此,为了使“再现”的部分避免给观众造成误导,在纪录片中就要有恰当的交代,即必须让观众知道这是在搬演。
如果观众在看过后分不清哪些是“再现”部分、哪些是纪实部分,并进而对片子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那就失败了。
四、要有职业道德,杜绝造假。
“真实再现”虽然是一种虚构策略,但是它又严格杜绝虚假想象。
所谓虚假想象,就是违背生活逻辑的导演摆拍和完全虚构编造。
“真实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建立在严格尊重生活逻辑的基础上,不是对生活进行任意的组合重构。
只有当观众相信了你所拍的一切都是严格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则时,他才会接受你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