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8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12.2 热量与热值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3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2 热量与热值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热量与热值”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九年级物理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与热有关的知识,如温度、热传递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热量和热值的概念,并学习如何计算热量和热值。
二、教学目标1.理解热量和热值的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2.掌握计算热量的方法,能够解决与热量有关的简单计算题;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量传递的原因和途径。
三、教学准备1.教材: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2.PPT或白板、笔3.实验器材:热量计、水、温度计、酒精灯等4.教学课件和课堂练习题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热量和热值的概念(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温度和热的概念,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和热与热量和热值的关系。
2.通过简洁明了的定义,向学生介绍热量和热值的概念。
强调热量和热值是热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量。
步骤二:热量的计算(20分钟)1.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象引出热量的计算方法。
2.介绍热量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具体例题进行讲解。
3.给学生提供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步骤三:热值的计算(20分钟)1.通过引出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的燃烧会提供更多的热量。
2.介绍热值的概念,并讲解热值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题理解热值的计算公式。
4.给学生提供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步骤四:热量传递的原因和途径(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热量是如何传递的,并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冬天棉袄可以保暖。
2.通过多种实例,讲解热量传递的原因和途径,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
3.通过实际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热量传递的知识。
步骤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知识点的回顾。
2.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课堂巩固与拓展1.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提问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练习题和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2 热量与热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第2节“热量与热值”。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热量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方法;热值的定义、分类以及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热量和热值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热量和热值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热量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方法;2. 掌握热值的定义、分类以及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热量和热值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量和热值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难点:热量和热值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烧水的过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开了会冒热气?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热量有什么关系?2. 概念讲解:(1)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量。
单位:焦耳(J)。
(2)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的比值。
单位:焦耳/千克(J/kg)。
3. 计算方法讲解:(1)热量计算:Q = cmΔ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容,m 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2)热值计算:q = Q/m,其中q表示热值,Q表示热量,m表示质量。
4. 例题讲解:例题1:一块冰的质量为200g,温度为5℃,加热至0℃,求冰吸收的热量。
解:Q = cmΔt = 2.1×10^3 J/(kg·℃) × 0.2 kg × (0℃ (5℃)) = 210 J例题2:一块质量为0.5kg的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3000J,求煤的热值。
解:q = Q/m = 3000 J / 0.5 kg = 6000 J/kg5. 随堂练习:(1)一块质量为1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80℃,求水吸收的热量。
(2)一块质量为0.2kg的木材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800J,求木材的热值。
12.2 热量和热值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2.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 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重、难点新 课标 第一 网教学重点:热量的概念,热值及燃料选择。
教学难点:热量的概念。
器材准备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2.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 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二、引导材料1.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热传递的的实质:思考:是不是任意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都会发生热传递呢?相同点:内能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高温物体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内 能 低温物体 温度升高 内能增大物体A 物体B 内能转移三、合作学习(一)什么叫热量1.热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注意:(1)热量是为了描述和量度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而引入的,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
(2)一个物体的温度即使很高,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多;反之,物体的温度低,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少。
如果没有发生热传递,即它的内能没有改变,就谈不上热量。
(3)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吸收热量。
2.热量的表示符号和国际单位制单位:热量是内能变化多少的量度,其单位应与内能单位一致。
(二)探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小组合作1:思考: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
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事实进行猜想。
问题讨论:1.在家用燃气将初温相同一壶水与半壶水都烧开,它们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你是如何判断的)?2.将初温相同的一壶水烧成温水与烧成开水,水温的变化量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得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多。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2.2热量与热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12章的第2节,主要涉及热量与热值的概念、计算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热量的概念:热量是热能的传递方式,表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 热值的定义:热值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用来衡量燃料燃烧能力的强弱。
3. 热量与热值的计算:热量计算公式为Q=cmΔ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热值的计算公式为q=Q/m,其中q表示热值,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m表示燃料的质量。
4. 热量与热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热量和热值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冬天取暖、烹饪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量和热值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热量和热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量和热值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难点:热量和热值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相关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冬天用暖气取暖,引导学生关注热量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热量与热值的概念:通过PPT展示热量与热值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两个概念。
3. 热量与热值的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计算公式,进行课堂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热量和热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热量和热值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热量与热值热量:Q=cmΔt热值:q=Q/m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一块质量为2kg的冰从10℃升高到0℃,求冰吸收的热量。
12.2 热量与热值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2.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教学重点:热量的概念,理解燃料的热值。
教学难点:热量的概念。
水、温度计1支、酒精灯1盏、火柴1盒、铁架台1套、秒表1只、多媒体设备、量筒(100mL )1只。
一、通过复习、引入新课1.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热传递的的实质:思考:是不是任意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都会发生热传递呢?相同点: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 什么叫热量内能转移1.热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强调:(1)热量是为了描述和量度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而引入的,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
(2)一个物体的温度即使很高,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多;反之,物体的温度低,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少。
如果没有发生热传递,就谈不上热量。
(3)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吸收热量。
2.热量的表示符号和国际单位制单位:热量是内能变化多少的量度,其单位应与内能单位相同。
探究点二探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思考: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
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事实进行猜想。
讨论:(1)在家用燃气将初温相同一壶水与半壶水都烧开,它们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你是如何判断的?(2)将初温相同的一壶水烧成温水与烧成开水,水温的变化量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得出: 水的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多。
3.学生活动: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按照教材P26活动1进行实验。
12.2 热量与热值学情剖析:从学生角度看,到当前为止, 学生已学了好多物理观点,也知道学习物理概念的三个阶段,本节二个物理观点:热量和热值。
热量的观点是用内能观点来定义的,比较抽象;同时,热量又是一个过程量,即只有在物体内能发生变化时,才能谈。
学生正确理解热量观点较难。
实验“研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需要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剖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同时,热机、效率和环保等内容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功能。
教材剖析:本节主要内容有:热量的观点、单位,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热值的观点。
热量是理解很多热现象的基础,也是下节课学习比热容的基础。
热值则是选择燃料的重要依照之一,也是剖析各样焚烧现象和焚烧效率的基础知识。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本节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热量和热值。
热量的观点是承上节热传达改变内能而来,并由此给出了热量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活动——实验研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这一研究既是对热量观点的深入,又为学生后边理解比热容作铺垫。
燃料的热值是人们生活、生产与贸易中常常用到的物理量。
跟着现代化进度的加速,人均耗费能源愈来愈多。
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等燃料的价钱与其热值亲密有关。
为此,课标要修业生认识燃料的热值。
热值反应燃料完整焚烧时放热的多少,是表示燃料性能的重要指标,燃料焚烧放出的热量是热机工作的能源,焚烧过程中存在效率和污染问题,这些都是学生需要认识的。
热机、效率和环保等内容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功能。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⑴认识热量的观点,知道热量是在热传达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⑵知道当质量一准时水汲取的热量跟温度的高升成正比,高升的温度相同时水汲取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⑶认识热值的观点,会依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整焚烧放出的热量,会依据本质需要选择燃料。
《12.2热量与热值》教学设计与反思课堂教学】出示学习目标】问题1:热量的概念?热量的物理意义?问题2:热量、内能、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画出框架图)问题3:探究实验: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与什么有关?结论?问题4:热值的概念?热值与什么有关?热量与热值的相关公式?问题5:理解燃烧效率和利用效率,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师: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热量和热值”,实际上和生活中“烧开水”相关;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燃料燃烧时的放热本领各不相同,即和热值相关。
过渡语: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认识“热量和热值”。
1.热量】活动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26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热量概念:物体在中的多少。
物理意义:热量是用来描述和量度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变化的。
(2)热量符号:;单位: .活动2:阅读下列内容,着重体会“热量描述过程”,对应的“可以怎么说,不可以怎么说”。
(3)注意:热量是一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含有、具有、热量是….、增加和减少。
温度是衡量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外在表现,一般说升高、降低、是多少,不能说传递。
能量(机械能和内能)一般说具有、转移和转化。
师:引导学生体会,不去过多解释,标注正确说法√和错误说法×。
活动3:紧随老师共同分析三者之间关系,多问为什么一定或不一定,加深理解。
(4)热量与内能和温度关系?热量温度内能【2.实验探究】活动4:自主阅读课本26、27页内容,联系生活,思考下列填空,5min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小组展示,10min。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同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与什么有关?实验猜想:猜想①:与有关;猜想②:与有关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吸热的多少可根据来判定(,说明吸收热量越多)师:引导强调实验原理实验1:联系生活情景:家里烧开水时,为沸腾前,加热时间越长,水升高的温度越分析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吸热多少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改变,控制不变)所需器材:实验过程:实验表格: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2:联系生活情景:家里烧一壶开水,水质量越多,所需加热时间 .实验目的:探究吸热多少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改变,控制不变)所需器材:实验过程:实验表格: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和2总结论: .注意:同一质量的同一物体,升高1℃吸收的热量与降低1℃放出的热量 .师:巡视发现问题,引导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展示,师生互评; PPT呈现归纳总结.3.活动5:自主阅读课本27、29页内容,学案数据信息,体会热值概念,思考下列填空,5min;数据:核电厂每年要用掉80吨核燃料,只要2支标准货柜就可以运载;如果使用天然气,需要143万吨,相当于每天烧掉20万桶家用瓦斯;如果换成燃煤,需要515万吨,每天要用20吨大卡车运705车.(1)热值物理意义: .定义: .注意:①热值定义时强调的条件:;②热值只是燃料的一种性质,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无关)(2)热值符号:;单位:;公式: .(3)燃烧效率计算式:利用效率计算式:师:小组竞答,师生互评; PPT呈现归纳总结.观看微课,回顾本节课所学,简要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12.2 热量与热值
【教学目标】
1.知道热量的定义、符号和单位.
2.知道热量与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3.了解并掌握物体吸热或放热与质量和温度的关系.
4.知道热值的定义,会用Q=qm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燃烧的效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热量与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会用公式Q=qm进行计算,了解燃烧的效率.
【教学过程】
一、什么叫做热量
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度量呢?
热量是物体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当仅有热传递时,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2.符号:热量通常用符号Q表示,吸热时Q吸,放热时Q放.
3.单位:焦(J)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来的热量约为103J
4.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一个物即使试温度很高,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多.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这段内容是通过对水加热的实验,让学生认识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实验既可以巩固加深学生对热量概念的理解,又为下节课学习比热容打基础.
活动1:实验之前,应先提出问题: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事实猜想.进行猜想可以为后面的实验研究定向,同时对最终理解实验结论具有铺垫作用.活动A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即可.活动B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如何控制变量.为方便计算,同时考虑到课堂上加热的时间有限,取100g、200g、300g即可.对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加热时,如果用酒精灯作热源,要保证每个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燃烧情况基本相同.
得出结论后,教材给出了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里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扩展一下:1kg砂石温度升高1℃时,需吸收的热量是
0.92×103J;1kg砂石温度升高10℃,需吸收多少热量?10kg砂石温度从10℃升高到100℃,需吸收多少热量?与水对比,你有什么发现?这样会对后面学习比热容作好铺垫.
三、燃料的热值
热值是表征燃料完全燃烧时放热本领的物理量,是选择燃料的主要依据.热值问题可以从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热量引出.例如,通过阅读教材或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或气体燃料,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判断属于上面的哪一类.再提出思考讨论题:这些不同燃料燃烧的过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后,教师及时总结,明确燃料燃烧过程都要放热,但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相等.为了表示燃料燃烧时这种放热本领的不同,物理学中引入了热值的概念.至此可以顺势给出热值的定义和单位.
常见燃料的热值表比较简单,类似的表格前面见过多次,可以让学生阅读表格,谈谈有
什么发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燃料的热值表示的含义,知道表示气体热值时单位常用J/m3,在常见燃料中氢的热值是最大的.
有关热值的计算公式比较简单,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题目或者教师另选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这里的计算只为帮助认识热值,不必扩展更多更深.
燃烧的效率问题和污染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或只由教师讲述,都显得比较枯燥,难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更不能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效果.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视觉信号来突出这个问题,如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展示锅炉烟囱、蒸汽机车冒黑烟等类似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燃烧存在哪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最后归结到燃烧效率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指出燃料不能完全燃烧会浪费燃料,降低效率,造成污染.还可回扣到热值定义中的关键词“完全燃烧”,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限定.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燃料燃烧所产生热量的流向,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被浪费掉了,进一步理解效率的意义.在比较普通家用煤炉、普通燃煤锅炉和现代化锅炉的效率时,通过多媒体投影、挂图展示相关情景,可以产生更加形象化的效果.教师还应加以引申,让学生知道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活动2:目的是加深对热值概念的理解,运用热值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的第1个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可以个人活动,也可小组活动.第2个问题应与课后课外活动1结合起来,布置每个学生回家完成.就一个班级而言,最好有不同燃料结构的家庭调查进行对比,以丰富学生对我国家庭燃料结构与节能措施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实际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中“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信息浏览栏目
对西气东输作了简单介绍,是希望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西气东输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是解决东部能源紧缺的重要举措,对东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有关信息,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共享.
课外活动1:是一个以调查、访问、观察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活动,意图是希望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我们周围普通人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感受社会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激发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热情.实际教学中,对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也可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它作为一个课题,组织小论文评选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自己也要带头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课外活动2: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数据表,从中提取有用信息,通过计算来分析讨论有关饮食、运动和身体成长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关注自身的发育和发展,并形成运用数据来分析和判断生活现象的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第1个问题,由于需要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计算,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建议按性别将男、女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活动,得出若干结果,再进行汇总.以13~15岁年龄段的女生为例,每天需要淀粉0.56kg,而16岁的男生则每天需要淀粉0.70kg.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即可.第2个问题则可以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大量出现的“小胖墩”、“豆芽菜”体形这类亚健康体形的原因展开讨论,也可以与本章其他内容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参与讨论交流.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和身边的实际,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自己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健身意识.
以上两个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绝佳素材,老师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活动,切实有所收获.
【课堂小结】
1.热量: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2.当仅有热传递时,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3.1kg纯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103J.
4.热值: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