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3
【师说】(新课标)2015-2016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 9.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习题新人教版选修 1一、选择题1.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描绘了日本人形象。
解读图片,该新闻事件应该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明治维新【解析】从漫画日本人、中国人的穿着等可判断,这应该是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对华进行侵略。
【答案】 A2.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 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 D.军纪松弛【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解读材料信息,体现的主要是B项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
【答案】 B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 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D项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答案】 C4.“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眼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解析】由材料中“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可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C项。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突出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B.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解析:材料“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不断觉醒,故D项正确;A项对材料的理解比较片面;B项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C项错误。
答案:D2.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D.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并不符合近代化的趋势,故A项错误;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前早期维新派已经提出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体现了近代化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D3.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解析:此时的清政府转而采取的是一种鼓励工商的政策,“思想保守”的表述与材料和史实都不符,故A项错误;“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的表述,不仅从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与清廷鼓励民间投资的初衷不符,故B项错误;“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同样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而且,赋予封疆大吏鼓励工商的政策,反而是扩大了地方汉族地主的权力,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的掀起,清政府不得不改弦更张进行变革,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正确。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训练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2.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3.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交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包括卢汉铁路在内的几条铁路动脉先后建成通车。
这一时期铁路交通的发展( )1906年4月1日卢汉铁路全线通车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②受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促进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④客观上有利于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下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 A.修筑铁路B.政治性贷款C.开设银行D.开设工厂5.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D.“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6. 《时局图》(如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观察图片:请回答:(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差异?(3)有人为此画题诗曰:“沈沈(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时间类别厂矿数资本额(千元)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甲午战争前商办53 4 704 22.4% 官督商办、官办19 16 208 77.6%甲午战争后商办63 12 465 70%官督商办、官办18 5 345 3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二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6家丝厂,资金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运动的兴起综合练习例题1《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主要表现在①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对华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③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④列强还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性质等各方面。
学习时要注意结合具体史实来说明。
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要联系《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开辟商埠、资本输出等分析说明,切忌死记硬背。
【答案】D例题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表现在①清政府为支付赔款,加紧勒索民众,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②列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外国商品更多进入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受到限制④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一定程度上帝国主义宰割中国同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虽有所发展,但又遭到严重阻碍,这里有内外各种因素决定,分析时要考虑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略的主要特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
同时应该看到列强的资本输出,对中国民族工业既有利,又不利,要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
【答案】D基础题1.《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X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2.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方式包括①开设银行,进行政治贷款②修筑铁路③开设厂矿企业④倾销商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以商品输出为主②通过政治借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③以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X围为主要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④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亨其它列强在华特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甲午战争后出现的瓜分中国狂潮,是由于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充分暴露清政府腐败②资本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时期③资产阶级维新派无力挽救民族危亡④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5.带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西方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6.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面临全面危机,最直接的是A政治危机 B财政危机 C外敌入侵 D瓜分狂潮7.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是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民族资本家主X“实业救国”,投资于新式工业企业③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④民间铁路的创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有人称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这主要是指A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B对外国资本主义和袁世凯有依存关系 C没有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 D变法法令中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设议院等主攻手X 9.维新变法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是由于①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学习先进制度②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③某某革命思想尚未得到广泛传播④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戊戌变法运动掀起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B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光绪帝大力支持维新派 D早期维新思想的推动11.下列各派中,拥护和支持变法的有①民族资产阶级②开明地主③爱国知识分子④立宪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包括①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②洋务运动的刺激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④民族资产阶级收回权利的斗争A①②③B③④C①③ D②③④13.X观应主X“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14.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A革新政治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15.康有为认为“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X的根本依据应是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能力题16.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主X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宥所批评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17.康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①提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8.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20.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X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X 铭传的倡议,其词日“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屏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必矣”。
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后强化演练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以后,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是以资本输出为主,A 项正确。
B、D两项是资本输出的方式,C项是为了倾销商品。
答案:A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B.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C.攫取在中国的势力范围D.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解析:结合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的现实,美国门户开放的直接目的当然是B项。
答案:B3.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财政危机②吏治腐败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起义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十九世纪末,结合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四个选项都是表现。
答案:D4.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 ) A.增加税收额度B.降低官员薪俸C.裁减军队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解析:结合基础知识,A、B、C三项都是清政府节支增收的措施,所以符合要求的是D 项。
答案:D5.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
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
第1课甲午斗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建议用时:20分钟)一、选择题1.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财政危机②吏治腐败③阶级冲突和社会冲突激化④人民起义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结合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四个小项都是其统治危机的表现。
2.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当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B.严复的《天演论》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解析:选C。
材料中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得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项。
3.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实行的节支增收的措施( ) A.增加税收额度B.降低官员薪俸C.裁减军队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解析:选D。
结合基础学问,A、B、C三项都是清政府节支增收的措施,所以符合要求的是D项。
4.甲午斗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建同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建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得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实力。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斗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
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美、日的要求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得高额利润。
5.甲午中日斗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改变,起先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解析:选C。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选择题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 ( )①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大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④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2.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答案】C3.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鸦片税的征收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答案】C4.19世纪末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其原因有( )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偿还列强的巨额借款③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A5.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目的是( )A.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C.顺应世界发展潮流D.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答案】B6.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③领导农民起义④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 [①②④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和行动,维新派主张走改良道路,③不符合实际,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时跟踪检测1.以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 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正确。
2.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根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选C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C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眼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的现代化C.制度的现代化D.精神的现代化解析:选C 由材料中“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可知“中国知识精英〞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应选C项。
4.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A.列强掠夺中国顶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解析:选C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应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5.以下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鸦片税的征收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解析:选C 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收效甚微,没能挽救其危机,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
答案:B2.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上午9:10-11:30 (203会议室) 北洋海军的悲歌下午2:30-3:30 (201会议室)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下午3:40-5:30 (205会议室)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抉择B.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解析:由“北洋海军”“瓜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抉择”可知表格信息体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结果及其影响,故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不符,A项排除;B、C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D3.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A.19世纪二三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19世纪八九十年代D.20世纪初期解析:材料中“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中“最早应出现”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题中“最早应出现”不符,故C、D项错误。
答案:B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特点是()①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东南沿海②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④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体系不健全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地区分布、发展规模、内外环境及工业结构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1.《马关条约》与其它不平等条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C.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 D.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规定开放更多的口岸C.索取的赔款数额加大 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这一权益【】A.为日本所独享 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C.未对华借款的国家不享有 D.未参加瓜分中国的列强不享有4.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外国资本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C.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刺激5.19世纪末,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一些爱国工商人士痛切地发出了【】A.“抵制外货”的呼声B.“发展实业”的呼声C.“实业救国”的呼声D.“废除帝制”的呼声6.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有【】①降低官员俸禄②裁减军队③增加税收④扩大纳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7.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清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C.清政府大规模兴办企业起到了带动作用D.部分官绅投资热情高涨8.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仍举步维艰,其原因有【】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②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③洋务派垄断中国近代工业④清政府官吏的敲诈勒索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1.下列人物中,属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代表人物的是【】①康有为②郑观应③王韬④梁启超⑤薛福成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2.下列不属于早期改良主义者政治主张的是【】A.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B.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C.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D.认为变法符合“天演”和进化论3.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的是【】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D.张之洞4.在下列哪一重历史事件中,将儒家经学中的“三世说”与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作为思想基础的是【】A.洋务派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5.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 C. 创办《万国公报》 D.保国会成立6.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是一个【】A.政治团体B.学术团体C.秘密团体D.革命团体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8.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光绪帝的大力支持 D.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发动第3课百日维新1.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2.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3.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4.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主要目的是【】A.宣传维新思想 B.维护封建制度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挽救民族危亡5.维新变法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向海外派遣留学生C.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D.精简机构,裁减冗员6.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
答案:B
2.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
B.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由“北洋海军”“瓜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抉择”可知表格信息体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结果及其影响,故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不符,A项排除;B、C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D
3.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 )
A.19世纪二三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八九十年代
D.20世纪初期
解析:材料中“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中“最早应出现”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题中“最
早应出现”不符,故C、D项错误。
答案:B
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特点是( )
①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东南沿海
②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
④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体系不健全
A.①②④B.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地区分布、发展规模、内外环境及工业结构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
答案:D
5.19世纪末,中国的近代化出现新内容,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解析:解答本题时紧扣“内在原因”,通过排除法分析,A、B两项是外因,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建于1905年,在当时还未出现。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企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
材料三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他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1)材料一中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一是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二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扩充商务十条》材料二洋货入中国则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
资本纵相若,而市价则不相同。
洋货可平沽而土货必昂其值,颠倒错紊,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
——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一》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关税“洋人仅完厘半”的状况?
(2)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3)这种现象产生了什么后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1)问应联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回答;第(2)问点出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商人处于不平等地位;第(3)问联系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回答。
答案:(1)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在华获取关税特权。
(2)在内贸和外贸中,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3)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中国民族经济受到双重打击,在夹缝中求生,难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