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犯罪现场
- 格式:ppt
- 大小:813.50 KB
- 文档页数:39
犯罪现场制图技术读书报告这次我读书报告挑选的书是犯罪现场制图技术,在图书馆寻找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不好的预感了,明明到了这个书架前面却老是找不到,那么这本书的厚度就可想而知了,事实果真如此,这本书的侧面根本就没有印书的名字,真是薄到一种境界了,抱着书薄但内容不一定单薄的心里,我打开了这本书开始了阅读。
整本书围绕的就是如何制图,关于犯罪现场的制图,书的主要内容分六章,也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从犯罪现场制图基础到典型刑事案件现场制图评析。
阅读了这本书我初步对犯罪现场制图技术有了了解。
犯罪现场制图技术运用了制图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最基本的图形、符号来记录犯罪现场客观的情况。
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关系。
制图对于犯罪现场的固定证据,案情分析,到最后再现犯罪的全过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犯罪现场制图有很多优点,是拍照等不能相比的。
要知道拍照的时候很多东西会受近大远小、阴影明暗等很多东西制约。
但是制图却可以突破这些传统的制约,有很强的灵活性,它可以通过事先设置收集好的数据资料,根据需要的比例,灵活设定需要的视点,并清晰地反映到纸上。
可大可小,这是照片无法做到的。
第二点是犯罪现场的制图在现场分析中有非常独特的优势,现场分析图可以根据现场分析的基础把现场恢复原貌,这是现场照相,录像很难做到的。
第三,现场制图可以准确反映实物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第四就是犯罪现场制图也能成为现场勘验检查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犯罪现场制图具有重要的刑事诉讼证据作用。
以上四点都是在我阅读完书的前一章记录的优点,但是犯罪现场制图也有自己的劣势,比起拍照,犯罪现场制图对于事物本身的细节并不能非常好的反映,有些证据尸体的拍照取证还是无法由制图代替的,所以结合以上几点分析,犯罪现场制图对于犯罪现场大局的把握要优于照片,但是在细节上却无法达到照片记录的效果。
接下来详细讲一下书的几章内容,第一章犯罪现场制图基础主要讲的是犯罪现场制图技术的概念和特点,还有常用的绘图工具。
主讲人:周立波,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网络犯罪,经济犯罪。
网络犯罪辩护中电子证据质证“三论”一、认识论正确认识事物是利用事物的前提。
(一)网络犯罪的案件范围2014《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网络犯罪案件包括:1.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案件;2.通过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实施的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案件;3.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或者设立主要用于实施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针对或者组织、教唆、帮助不特定多数人实施的犯罪案件;4.主要犯罪行为在网络上实施的其他案件。
(二)电子证据的含义2005年公安部《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规则》第二条:电子证据包括电子数据、存储媒介和电子设备。
注意:电子数据属于新的证据种类。
(2012年刑诉法新增)1.存储介质是指具备数据信息存储功能的电子设备、硬盘、光盘、U盘、记忆棒、存储卡、存储芯片等载体。
目前最流行的存储介质是闪存介质,比如U盘、CF卡、SD卡、SDHC卡、MMC卡、SM卡、记忆棒、xD卡等。
2.电子设备是指由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子管等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包括)软件发挥作用的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以及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或程控系统等。
3.电子数据(“概括+例举+排除”)概括:电子数据是案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
例举:电子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信息、电子文件:(1)网页、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贴吧、网盘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2)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3)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4)文档、图片、音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排除:以数字化形式记载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等证据,不属于电子数据。
(三)电子数据的特性特性:1.无形性。
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第一编办理刑事案件目录一般规定(1)101.制定目的和依据(1)102.适用范围(1)103.基本要求(1)104.违反细则规定的责任(2)105.修订(3)106.施行时间(3)办理刑事案件管辖(7)201.职能管辖(7)202.地域管辖(8)203.级别管辖(9)204.专门管辖(10)205.指定管辖、协商管辖和对管辖异议的处理(11)206.与其他部门互涉案件的管辖(11)207.几种案件的管辖(14)208.派出所办理的案件(16)立案(20)301.接受案件(20)302.立案审查(23)303.决定是否立案(25)304.移送案件(28)305.转为行政案件办理(29)306.对无法区分刑事行政案件的办理(30) 307.刑民交叉案件的办理(30)308.信息录入(31)回避(33)401.回避的条件(33)402.提出回避(33)403.决定回避(34)404.回避的效力(35)律师参与刑事诉讼(37)501.律师在侦查阶段依法可从事的业务(37) 502.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37)勘验、检查(41)601.勘验、检查的条件(41)602.勘验、检查的机构和人员(41)603.现场保护(43)604.勘验、检查的初步工作(44)605.勘验、检查现场的工作步骤(45)606.制作《现场勘验检查工作记录》、信息录入(45) 607.人身检查(48)608.尸体检查(49)609.提取与扣押现场痕迹、物品、文件(52)610.现场访问(52)611.现场外围的搜索和追踪(54)612.侦查(现场)实验(54)613.现场分析(56)614.处理现场(57)615.复验、复查(58)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60) 701.一般规定(60)702.勘验、检查的机构和人员(60)703.电子证据的固定与封存(60)704.现场勘验检查(61)705.远程勘验(63)706.电子证据检查(64)搜查(68)801.搜查的条件和范围(68)802.批准搜查(68)803.实施搜查(69)804.制作《搜查笔录》(70)扣押和调取证据(72)901.扣押(72)902.调取证据(76)903.保管、处理扣押、调取的证据(77) 鉴定(81)1001.鉴定条件(81)1002.鉴定范围(81)1003.鉴定期限(81)1004.确定鉴定人和鉴定机构(82) 1005.批准鉴定(84)1006.送交检材(85)1007.进行鉴定(85)1008.告知鉴定结论(86)1009.补充鉴定、重新鉴定(86) 1010.鉴定费用(88)辨认(91)1101.辨认条件(91)1102.批准辨认(91)1103.准备辨认(91)1104.进行辨认(93)1105.制作《辨认笔录》(93)查询、冻结(95)1201.查询(95)1202.冻结(96)讯问犯罪嫌疑人(101)1301.传唤、拘传、提讯犯罪嫌疑人(101) 1302.讯问地点(102)1303.讯问时间(103)1304.准备讯问(103)1305.进行讯问(104)1306.制作《讯问笔录》(105)1307.封存录音录像资料(106)1308.接受书面供词(106)询问证人、被害人(108)1401.证人条件(108)1402.通知证人、被害人(108)1403.询问地点(108)1404.准备询问(109)1405.进行询问(109)1406.制作《询问笔录》(110)1407.接受书面证词(111)通缉(112)1501.通缉的条件和种类(112)1502.批准通缉(112)1503.制作通缉令(112)1504.发布通缉令(113)1505.查缉(113)1506.撤销通缉令(114)犯罪信息采集与网上侦查措施(115) 1601.采集犯罪信息(115)1602.查询、检索、比对数据(115) 1603.网上追逃(116)1604.网上跨区域办案协作(117)拘传(119)1701.拘传的条件(119)1702.批准拘传(119)1703.执行拘传(119)取保候审(121)1801.取保候审的条件(121) 1802.批准取保候审(122)1803.执行取保候审(123)1804.保证金(125)1805.保证人(129)1806.取保候审后案件的办理(131) 1807.解除取保候审(132)监视居住(135)1901.监视居住的条件(135) 1902.执行监视居住的地点(135) 1903.批准监视居住(136)1904.执行监视居住(136)1905.监视居住后案件的办理(138) 1906.解除监视居住(139)拘留(141)2001.拘留的条件(141)2002.批准拘留(141)2003.执行拘留(142)2004.及时讯问(144)2005.通知被拘留人家属或者单位(144)2006.拘留后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期限(145) 2007.对身份不明的被拘留人的处理(147) 2008.犯罪嫌疑人被拘留后案件的办理(148) 2009.释放被拘留人(148)逮捕(150)2101.逮捕的条件(150)2102.提请审查批准逮捕(153)2103.执行逮捕(153)2104.及时讯问(155)2105.通知被逮捕犯罪嫌疑人家属或者单位(156) 2106.逮捕羁押期限(157)2107.不批准逮捕(159)2108.对身份不明的被逮捕人的处理(161) 2109.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案件的办理(161) 2110.释放被逮捕人(161)羁押(163)2201.收押(163)2202.提讯、提解(165)2203.羁押期限届满通知(165)2204.换押(166)2205.羁押管理(167)2206.释放被羁押人(167)定(170)2301.人大代表(170)2302.政协委员(171)2303.外国人(171)2304.港澳台居民(173)办案协作(175)2401.协作条件(175)2402.协作内容(175)2403.协作手续(175)2404.工作要求(176)2405.网上跨区域办案协作(177) 2406.法律责任(178)审查判断证据(180) 2501.基本要求(180)2502.审查证据的内容(180)2503.审查证据的方法(180)2504.审查证据的步骤(180)2505.审查物证(181)2506.审查书证(181)2507.审查证人证言(182)2508.审查被害人陈述(182)2509.审查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182) 2510.审查鉴定意见(183)2511.审查勘验、检查笔录(183) 2512.审查视听资料(184)侦查终结(185)2601.侦查终结的条件(185)2602.侦查终结的程序(185)2603.移送审查起诉(186)2604.对不起诉的处理(189)2605.撤销案件(189)十七章补充侦查(192)2701.补充侦查条件与期限(192) 2702.补充侦查后的处理(192)2703.协助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193)第一章一般规定101.制定目的和依据法解释、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制定本细则。
《犯罪现场勘查》教学大纲(本科)编制说明《犯罪现场勘查》是按照侦查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犯罪现场、现场勘查的前期处置、现场保护、现场访问、现场实地勘验、现场勘验检查记录、现场分析、现场勘查信息的录入与查询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理解犯罪现场和犯罪现场勘查的基本知识,明确犯罪现场勘查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掌握现场勘查前期处置、现场保护、现场访问、实地勘验的基本知识、实战应用技能和现场分析的内容、依据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现场勘验检查记录制作及现场勘查信息的录入与查询技能,具备一般犯罪现场的勘查能力。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作业训练法、观摩训练法、模拟演练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公安特色。
本大纲由×××起草,×××审核,经×××批准,于××××年××月实施。
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犯罪现场勘查》三、课程类型:专业教育模块课程四、适用对象:侦查学专业(本科)五、课程学时:48,讲授学时:28,实践学时:20。
六、教学内容:第一章犯罪现场勘查前期处置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现场勘查的基本理论,熟悉现场勘查前期处置工作内容,明确接报案处置和临场处置的要求和步骤,掌握接报案件、临场处置的基本技能。
第一部分学生自学知识《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中有关规定第二部分教师讲授重点一、犯罪现场与犯罪现场勘查二、接报案处置三、临场处置第三部分实训项目一、接报案实训目的:使学生加深对接报案要求、步骤和内容的理解,掌握接报案处置的基本技能,学会制作接报案笔录等相关文书。
内容:接报案的一般程序和技巧,不同案件、不同情况下应当向报案人问明的问题,制作、填写接报案笔录、《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和《接受案件回执单》等。
犯罪现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是犯罪现场的根本标志,是构成犯罪现场的核心要素;物质形态变化要素是犯罪行为的结果是犯罪事实的明证,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显性变化也包括隐性变化。
印象痕迹属物质痕迹的范畴,但心理痕迹不是。
三者的获取方式各不相同。
有形的形象痕迹——靠技术勘验获取、无形的印象痕迹——靠现场访问获取、犯罪心理痕迹——靠现场分析获取犯罪现场的特点:留痕性;反映性;复杂性;易变性;可知性:前二者表明犯罪现场是可以认知的,后二者说明这种认知过程是不易的,甚至是艰难的。
犯罪现场的分类:根据多个现场形成时主要犯罪行为及其关联行为发生的地点分为:主体现场、关联现场。
主体现场:行为人实施主要犯罪行为的地点或场所。
如杀人现场关联现场:主体现场以外的行为人实施与主要犯罪行为相关的犯罪行为的地点或场所。
根据对同一现场不同部位的划分为:中心现场(现场中心)、外围现场(现场外围)。
中心现场:是作案人实施犯罪活动的主要地点,通常处于整个现场的中心部位。
外围现场:是作案人在现场中心部位周围或附近活动过的地点,通常处于整个现场的外围区域。
根据犯罪现场形成后有无重大变化分为: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原始是相对的,变动是绝对的。
所不同的是:变动的程度。
现场的基本状态:痕迹物品的分布状态、结果的呈现状态。
主要看其有无重大改变,有则变动,无则原始。
根据作案人对现场处置的主观意图分为:破坏现场、伪装现场、伪造现场。
伪装现场:作案人为转移侦查视线,在实施犯罪中或之后对现场状态进行了掩饰性改变的现场。
与伪造现场的区别点:犯罪事实存在而伪装成不存在或某种性质的犯罪行为伪装成另一种性质的犯罪行为。
伪造现场:通常称作“假案现场”。
行为人出于某种动机目的而虚构的犯罪现场。
与伪装现场的区别点:犯罪事实本身不存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谎称受到了犯罪侵害。
犯罪现场勘查的概念:简称“现场勘查”,是侦查人员依法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痕迹、人身、尸体等进行勘验或检查以及调查和分析的一项侦查活动。
摘要计算机取证及数据恢复技术包括两个部分,即计算机取证和数据恢复。
电子证据既有法律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本文就其子集“计算机取证”的技术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指出了计算机取证的技术体系及其层次关系,为深入研究计算机取证提供了一个借鉴。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给信息罪犯带来可乘之机。
病毒、黑客、网络攻击的日益泛滥,计算机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搜集电子证据就成为提供重要线索及破案的关键。
计算机取证是使用软件和工具提取和保护有关计算机犯罪的证据。
数据恢复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技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新技术,需要非常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实践经验,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流水线作业似的操作。
数据恢复技术目的在于让人们学到如何把硬盘上被破坏的数据抢救回来、以及如何保护硬盘中的重要数据的方法。
它同时要求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把丢失和遭到破坏的数据还原为正常的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了计算机取证技术及数据恢复的基本原理,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演示了数据恢复的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取证: 计算机取证技术恢复技术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计算机取证总论 (1)1.1.1病毒的威胁 (1)1.1.2计算机取证技术的高科技性 (1)1.1.3计算机取证的发展 (1)1.2数据恢复总论 (2)1.2.1数据恢复的定义 (2)1.2.2数据恢复的服务范围 (2)1.2.3数据恢复的一般原则 (3)第二章计算机取证技术研究概述 (4)2.1计算机取证的基本概念 (4)2.1.1计算机取证服务 (4)2.1.2计算机取证的原则和步骤 (4)2.2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发展 (5)2.2.1计算机取证遇到的问题 (5)2.2.2计算机取证的工具 (5)2.2.3电子证据基本内容机及获取 (6)第三章数据恢复基本原理 (8)3.1硬盘的工作原理 (8)3.1.1 硬盘的分区 (8)3.1.2 硬盘分区方式 (9)3.2数据存储原理 (9)第四章数据恢复实例 (12)4.1恢复软件的下载及安装 (12)4.2数据恢复软件的运行过程 (12)4.3数据恢复操作 (15)4.3.1快速文件搜索 (15)4.3.2完整文件搜索 (18)4.3.3快速格式化恢复 (18)4.3.4完全格式化恢复 (19)4.3.5保存为CD/VCD方式 (20)第五章总结语 (21)致谢 (22)参考文献 (22)第一章绪论1.1计算机取证总论1.1.1病毒的威胁随着计算机入侵和病毒的泛滥,信息安全需深入人心。
一种csi的获取方法一种CSI(犯罪现场调查)的获取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信息收集、现场保护、证据收集、分析和重建。
1.信息收集:调查员需要了解案件的背景信息,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资料、受害者的背景、案发地点的特征等。
这可以通过采访目击者、领域专家、相关雇员、邻居、法医人员、警察或其他相关人士来获得。
2.现场保护:调查员需要确保现场没有被干扰,以便收集到真实的证据。
他们需要在进入现场之前确保自己身体健康,并佩戴适当的个人保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等,以避免污染证据。
4.分析:收集到的证据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得出结论。
调查员可能会将证据送到罪案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化学、生物学和法医学分析。
他们还会使用计算机软件和其他辅助工具来对证据进行分析,以揭示隐藏的线索和模式。
5.重建:在获得了足够的证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之后,调查员需要根据这些证据来重建犯罪现场的过程。
他们可能会使用计算机模型、物理重建和现场照片等,以还原犯罪的发生过程。
这有助于理解案件的动机、嫌疑人的行为模式和相关事件的发展。
CSI的获取方法还包括以下几点:1.手机和电子设备分析:调查员可以通过检查嫌疑人和受害人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与案件相关的信息。
他们可以检查通话记录、短信、社交媒体账户等,以寻找线索。
3.DNA分析:调查员可以使用DNA分析技术来检测和确定案发现场的DNA痕迹,并与嫌疑人的DNA进行比对。
这可以帮助他们确定嫌疑人是否在现场留下了痕迹,从而确认其涉案与否。
4.视频监控:调查员可以调取案发现场周围的监控录像,以查看案发过程中的相关细节。
他们可以使用视频分析软件来识别嫌疑人并跟踪其活动,以重新构建案发过程。
总的来说,CSI的获取方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调查员综合利用各种技术和工具来收集、分析和解释证据。
这需要他们具备科学和技术背景的专业知识,并具备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此外,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也是提高调查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简述计算机取证的技术及其过程
计算机取证(Computer Forensics)是一种用于获取、保护和分析在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中发现的可用作证据的数据的技术。
它是一种针对计算机存在的各种欺诈行为、犯罪行为、不当行为以及各种违反公法的行为而进行的技术支持。
计算机取证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非常多的技术,它涉及到计算机和网络存储设备的分析、取证和恢复等多个环节。
一般来说,它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取证:经过法律手段进入犯罪现场,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以及收集、拍摄、测量和鉴定当地存在的物体和环境条件;
2.鉴定:根据收集的物证资料鉴定取证中的计算机设备的制造商、型号、序列号等情况;
3.数据恢复:数据恢复技术可以使损坏的媒体介质上存储的数据恢复可用;
4.数据取证:根据取证计划的要求,从收集的电脑设备中检索需要的相关信息;
5.数据分析:根据取证计划的要求,进行分析技术,以建立案件证据;
6.报告归档:根据案件定性,对取证结果进行实体报告,供警方、检察院、法院以及其他部门使用。
计算机取证工作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取证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技术等都是需要专业人员配合进行的。
取证技术的应用可以非常大程
度上帮助警方侦破各类犯罪,充分发挥计算机取证在司法取证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一般规定一、判断题1、《公安机关执法细则》既是各级公安机关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指引,又是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强制性规范,各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都应当遵照执行。
()对(释义)2、《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制定的依据是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
()对3、《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仅限公安机关内部适用,有需要时可在法律文书中引用,但不得向外部单位、个人公开。
()错,参照《细则》1-02-14、《公安机关执法细则》自2009年10月28日起施行。
()对二、多项选择题1、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下列()案件,应当遵守《公安机关执法细则》规定:ABA、刑事B、行政C、劳动教养D、收容教养2、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各类案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ABCDA、依法受理案件,如实立案;执法主体合法,符合管辖范围规定B、调查取证合法、及时、客观、全面,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C、定性及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准确,量处适当;法律文书规范、完备,案卷装订规范D、适用强制措施、侦查措施、调查措施法律手续完备,程序合法3、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办案,严禁下列()行为:ABCDA、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B、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违法犯罪嫌疑人C、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D、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者有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4、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反《公安机关执法细则》规定的,可以追究下列()责任:ABCDA、提醒、劝导或者训诫B、通报批评C、处分D、同时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第一编办理刑事案件一、判断题第二章管辖1、对于因证据不足被驳回自诉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控告,公安机关应当受理。
()对参照《细则》2-01-22、根据我国法律法规有关规定,间谍案一律由国家安全机关负责立案侦查。
()错,参照《细则》2-01-3(未设国家安全机关的县(市),间谍案由公安机关管辖。
计算机犯罪内容摘要: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计算机犯罪日益成为一种新型的危害社会、破坏经济发展的邪恶力量,其自身技术更新迅速,作案手段多样,为破案造成很大的难度。
为此,只有深入研究计算机犯罪,掌握计算机犯罪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的阻止其发生发展,本文从计算机犯罪的类型、特征、犯罪构成、预防措施等多方面对计算机犯罪进行分析、描述,以求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犯罪,从而更好的防范和避免计算机犯罪的侵害。
计算机犯罪是一种高科技犯罪,随着社会进步,计算机犯罪逐渐遍及社会各个领域,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多。
现阶段计算机犯罪的类型主要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窃用计算机服务罪。
我国刑法第285、287条对上述计算机犯罪类型均有规定。
计算机犯罪与普通犯罪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如:有高度隐蔽性,作案不留痕迹,具有高智能性、复杂性、国际性,发现概率低、侦查困难等多种特征。
由于计算机犯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从完善法律制度,增强法律的震撼力,加强执法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切断不良媒介影响等方面加以防范。
防治计算机犯罪任重道远。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类型特征犯罪构成防范措施随着社会、经济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普及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在许多领域如军事、安全、经济、银行、电力、气象和民航等全国性系统都需要使用计算机,因此在计算机和网络当中存储了大量关系产业发展及领域安全的重要信息,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特别是由于计算机的发展迅速,计算机犯罪的手段及技术更新很快,使安全部门难以有效的抵御计算机犯罪分子的攻击,因此,要使社会稳定、高效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计算机安全工作。
一、什么是计算机犯罪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计算机实施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它应当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而进行的犯罪,如利用计算机进行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等犯罪;另一种是以计算机为破坏对象而实施的犯罪,如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犯罪。
犯罪现场讲义王宇军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现场勘察的相关话题,首先要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
其实,和在座的老同志比起来我的经验还是比较欠缺,对相关业务知识的掌握还不够丰富,只是目前我从事的是这方面的工作接触得比较多罢了,但我会尽力把我所了解的信息传递给大家,希望我所讲的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由于比较忙我准备得不是很充分,这里我把一些要讲的内容整理了下子,一些不足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下面我把有关的安排给大家介绍一下。
因为现场勘察涉及的方面非常多,所以不可能一一详尽。
还有些内容并不是仅用言语能阐述清楚的,大家必须得通过图片来加深理解,所以这两天我也准备了下,用PowerPoint制作了几份幻灯片,条件局限大家等下就将就一下在这个小屏幕上看一看,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是讨论犯罪现场勘查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果有多的时间我们就讲下子现场重建。
我们都知道现场勘察是刑事诉讼法中的要求、是收集证据极为重要的手段,在整个案件的侦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我们要对现场进行勘察,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犯罪现场?犯罪现场就是作案人进行犯罪活动的地点和留有犯罪痕迹物证的有关场所。
那么我们勘验检查就是围绕上述场所进行的,强调,进行犯罪活动的地点不仅包括实施犯罪地点,同时还应包括了作案人进行预备犯罪和掩盖犯罪的地点,因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在主观上忽略了后面两项。
而有时候一些对案件侦察起关键作用的证据很有可能就存在于作案人进行预备犯罪和掩盖犯罪的地点(比如在杀人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所使用的凶器,血衣等藏匿、销毁的地点)。
另外对有关现场我们也应该把好一个度,既要全面做到不遗漏任何重要线索,也不能把它无限扩大化,比方说把犯罪分子作案前后所有途径及把留有其足迹、烟头、纸片、车辆痕迹的一切都看作是现场的一部分,这样也是没有必要的。
案件发生后的现场处置刑事案件发生后现场上可能出现各种情况,有的是财物被盗,使被害人经济上造成损失,有的是被害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或者造成生命死亡;有的被害人身心遭受到作案人的催残,还有的居民房屋或公共场所被作案人放火、爆炸而受到严重破坏,被害人和当事人由于没有经验,对所发生的事件不知如何处理。
第一部分狱内犯罪现场勘查实训§1 狱内犯罪现场勘查实训的目的、要求和内容一、狱内犯罪现场勘查实训的目的、要求犯罪现场勘查是侦破狱内刑事案件的首要环节。
犯罪现场勘查的质量如何,对狱内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的成败往往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为了增强狱内侦查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与操作技能,在刑事执行(狱内侦查)、刑事执行(狱政管理)等专业的狱内侦查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犯罪现场勘查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为了增强模拟犯罪现场勘查实训的规范性,提高学生模拟犯罪现场勘查实习训练的质量,特制定本狱内犯罪现场勘查实训指导书。
模拟犯罪现场勘查实习训练是一种贴近实践的仿真性和合成性的训练,一般是以真实案件犯罪现场的原型布置,让学生模拟勘查。
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勘查训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明确犯罪现场勘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综合运用犯罪现场勘查课程以及痕迹学、法医学、刑事照相、司法文书写作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完成犯罪现场勘查的各项任务。
具体要求如下:(一)能够掌握受理报案的要领,正确受案;(二)能够按照犯罪现场勘查的程序勘查模拟犯罪现场;(三)能够比较全面地发现和正确地提取、包装、保存犯罪现场痕迹物证;(四)能够客观、全面地记录犯罪现场情况,完成符合法律要求的规范化的全套犯罪现场勘查记录(含犯罪现场勘查笔录、犯罪现场图、犯罪现场照片、犯罪现场录象等);(五)能够根据犯罪现场勘查情况对案件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判断,并提出初步的侦查措施。
二、模拟犯罪现场勘查实训的项目(一)受理报案(二)犯罪现场保护(三)犯罪现场勘验(包括犯罪现场处理)(四)犯罪现场访问(五)犯罪现场搜索与追踪(六)犯罪现场分析三、模拟犯罪现场勘查实训的安排部署(一)参加模拟犯罪现场勘查实训的学生人数及分工应当包括各期开设狱内侦查课程的刑事执行(狱内侦查)、刑事执行(狱政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实训率应当达到100%);模拟犯罪现场勘查实训,应当在狱内侦查课程和相关的各门刑事技术课程基本结束时进行。
csi原理-回复CSI原理(犯罪现场调查学)是一种科学的犯罪现场调查方法,旨在通过收集、保护和分析现场物证来确定犯罪的发生及其相关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CSI原理,包括它的背景、原理、步骤以及应用。
第一部分: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犯罪现场调查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传统的人工检验和调查发展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CSI原理便是这一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它结合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犯罪现场的调查和分析。
第二部分:原理CSI原理的核心原理是“每个人,每个地方,每个时刻都留下了痕迹”,也就是说,无论犯罪现场是多么完美的隐藏,都会存在着一些物理或化学的痕迹,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收集和分析,就能够还原犯罪的真相。
CSI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1. 物理痕迹:犯罪现场留下的物理痕迹可以是指纹、足迹、工具痕迹等。
通过收集这些物理痕迹,并进行比对分析,可以确定是否有嫌疑人与犯罪现场有过接触。
2. 化学痕迹:犯罪现场往往会留下一些化学痕迹,例如血液、体液、火灾中的残留物等。
通过对这些化学痕迹进行检验和分析,可以确定犯罪过程以及可能的作案手段。
3. 生物痕迹:人体的生物痕迹(如头发、皮肤碎片、唾液等)也是CSI 原理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些生物痕迹的检验和DNA分析,可以确定嫌疑人的身份、与犯罪现场的关联,以及可能的作案动机。
第三部分:步骤CSI原理的调查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现场:首先,调查人员需要确保犯罪现场的完整性和保护现场中的痕迹不被污染。
这包括划定现场范围、限制人员进入现场、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等。
2. 鲁莽收集:接下来,调查人员需要系统地收集现场的物证,包括物理痕迹、化学痕迹、生物痕迹等。
这包括使用指纹粉末、取样器等工具,对犯罪现场进行细致的搜索和收集。
3. 保护和标记证物:收集到的证物需要妥善保护和标记,以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这包括使用密封袋、标签、照片等方式,对证物进行清晰的记录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