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效生态流水养殖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83.33 KB
- 文档页数:2
2024.4一、池塘现状池塘位于彭水县,养殖区为8000米2,全部为水泥流水养殖池,池深平均为1.2米,总养殖水体9600米3,排放量3000米3/小时,全部水体3小时交换1次。
主要进行流水养殖鲟鱼和虹鳟等冷水性鱼,每天按照塘鱼总重量的1%进行投喂。
二、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及工艺流程处理工艺以“沉淀池—过滤坝—生态池”为主要流程,用来构建“植物—微生物”处理体系。
具体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1.沉淀池主要作用和工艺方式如下。
(1)主要作用:强化固液分离效果,使细小的悬浮颗粒絮凝成较大的颗粒,利于废水中固体物质的去除,减轻后续处理设施的负荷,并对胶体物质有一定的吸附去除作用。
(2)工艺方式:养殖尾水首先到达沉淀池,先截留和去除水中的泥沙、悬浮物、胶体颗粒、微生物、氯和部分重金属离子。
再经过臭氧发生器进行消毒,杀灭水中的有害细菌,消除异味,降低水色,最终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该场建方形沉淀池,池深2.5米,面积为2400米2,占养殖场尾水处理总面积的30%,池底安装了排污管,沉淀下来的残渣、排泄物等污物直接从底部排出池外。
2.过滤坝主要作用和工艺方式如下。
(1)主要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第2次过滤,用以消除水中未沉淀的悬浮物质和残饵、粪便。
(2)工艺方式:该养殖场采用三级过滤坝,单级过滤坝宽度1.5米,出水透明度达到30厘米以上,并用臭氧进行二次混合分解。
过滤坝内壁30米,有效深度1.5米,过流极限孔隙率30%,过滤流速低于0.9厘米/秒。
养殖尾水经过沉淀池后流经过滤坝进行二次吸附处理,利用过滤坝中的砾石、卵石等进一步滤去水中的悬浮物。
3.微生物池主要作用和工艺方式如下。
(1)主要作用:利用池中的微生物对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进行分解,消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2)工艺方式:二次过滤后的养殖尾水到达微生物池,该池深2.5米,面积为1200米2,占尾水处理总面积的15%,池内装有2台1.1千瓦变频增氧机增氧,并通过池中的荷花进行拦截。
山区冷流水养殖虹鳟鱼技术要领编者按:重庆多山,渝东南及三峡库区喀斯特地貌遍布,溶洞水、地下水、山泉水丰富,水温较低,流量相对恒定,水质优良,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
近年来重庆冷水鱼养殖发展迅猛,持续兴旺,既调整了水产养殖结构,又满足了市场对中高档水产品的需求,还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其中虹鳟鱼流水养殖已成为山区乡村振兴特色水产发展项目,虹鳟鱼养殖经长期实践探索,总结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
虹鳟鱼是鲑科太平洋鲑属鱼类,原产于北美洲和太平洋西岸,因成鱼沿侧线有一条彩虹状棕红色纵纹而得名,又俗称瀑布鱼、七色鱼、虹鲑鱼、淡水三文鱼等。
虹鳟鱼是世界珍贵冷水性鱼类,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具有肉味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饵料利用率高、生长快、市场价可观、畅销、养殖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一、虹鳟鱼的生物学特性虹鳟鱼系底层冷水性鱼类,生存临界水温为0~30℃,最适生长温度为10~18℃,摄食临界水温为7~24℃,水温低于7℃或高于24℃时逐渐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0℃时逐渐衰弱直至死亡。
虹鳟鱼适宜在流速为2~30厘米/秒,溶氧高于6毫克/升(溶氧10毫克/升以上食欲最旺盛),pH 值在6.5~7的水体中生活。
虹鳟鱼冷流水养殖基地虹鳟鱼属肉食性鱼类,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幼体等为食,幼鱼和成鱼阶段主要以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为食,亦吞食少量嫩叶、植物种子等。
1龄鱼以浮游动物、小型底栖动物为主,2龄以上的鱼以食鱼类为主,虹鳟鱼也食动物、植物混合饵料,如碎鱼肉、动物肝、蚕蛹、鱼粉、米糠、麦麸、豆饼、青菜、榆树叶等组成的配合饵料,摄食量与水温成正相关。
二、虹鳟流水养殖鱼池建设虹鳟鱼养殖选址、鱼池形状要依据地理位置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既有利于水源的充分利用,又要便于养殖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耕地使用规定和环保要求。
虹鳟鱼池多为长方形。
流水鱼池用水以并联和串联的方式供给,面积一般为50~100平方米,长宽比为10∶(1~3),水深为120~180厘米。
山区流水养鱼高产技术
熊谱成
【期刊名称】《农家之友》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山区自流水十分丰富,利用自然落差流水养鱼,即节能、节工、又投资少,收效大。
流水养鱼是一种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的方式之一,一般667平方米可产成鱼2000~4000公斤,高产的可达8000公斤,是池塘养鱼的十多倍,这是利用山区优势,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一条新路子。
一、鱼池条件1.鱼池位置选择背风向阳,沟溪两岸、水库坝下,渠道两旁建池,鱼池底质以沙壤土为主,自然流水落差2米以上。
2.鱼池结构池形可以多样,但以圆形鱼池水流畅通无死角.排污方便,面积以进水量多少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熊谱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4
【相关文献】
1.山区小坑塘自然流水养鱼高产技术 [J], 俞茂元
2.浅谈山区冷流水养鱼技术要点 [J], 陈发国;陈敏
3.山区流水养鱼高产试验成果 [J], 鲜文全;孟正奎
4.喀斯特山区池塘流水养鱼技术 [J], 杨龙
5.山区流水池塘优质高产养鱼模式 [J], 李周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区自然流水养鱼技术探讨作者:檀基良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从选择养殖地点、鱼池建造、鱼种放养、饲养管理、鱼病防治等方面介绍山区自然流水养鱼技术关键词:山区; 自然流水; 养鱼技术山区河流、小溪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落差较大,适合利用自然流水开发水产养殖,一方面可以解决山区群众吃鱼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群众收益,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途径。
一、地点选择1.水质要求。
一般要求无污染(药物污染、垃圾污染、粪便污染等)、无臭味、无异味, pH 值呈中性或弱碱性。
利用山区自然流水养鱼,一般污染较少,主要污染来自于农药污染,上游居民排污污染。
此外,一些山区自然流水含硫等物质较多,也不适合养鱼。
因此,在修建鱼池前一定要对当地的水源情况作充分的调查、了解,进行细致的、科学的鱼塘选址;鱼塘的修建要防止暴雨后浑水的流入,雨后浑水流入鱼池前有一个合理的沉淀过程,确保鱼池用水的清澈;山区流水养鱼对于水温也有相应的要求,一般自然流水水温应在 20℃~30℃之间,确保鱼类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如水温低于 15℃,则放养冷水性鱼类,或利用晒水池增加水流温度,确保流入鱼池水的适当水温。
2.环境要求。
建池区要有良好的植被,丰富的水资源,要确保常年水流充沛,且不受洪涝灾害影响。
在鱼池修建选址时,还要考虑背风向阳,确保鱼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生长环境。
另外,还要考虑交通方便,便于鱼类和饲料运输。
二、鱼池建造1.鱼池位置。
选择在背风向阳、沟溪两岸、水库坝下、村前屋后建池,底质以细沙为好,自然水位落差一定要在2米以上,以管理方便为主。
2.鱼池形状及结构。
鱼池以碎石砌成,池形一般为正方形或圆形,也可因地制宜,按照地形地貌建成长方形或椭圆形。
边长3米—6米,面积10—40平方米,池深1.5—2米,水深1-1.5米。
3.进出水口及防逃设施。
每池进出水口要独立,能控制水量,并设有拦鱼栅网防逃,水流均匀,循环到角,便于水体交换。
山泉流水养鱼技术山泉流水养鱼技术泉水鱼生长在长流不息,水体清新无污染,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活水中,摄食山区当地无污染的天然饵料,是地道的有机绿色食品。
其肉质富含鲜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钙、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口感嫩滑,清新爽口,无泥腥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泉流水养鱼是适合山区农民的小额投资项目,具有占地少、好管理、见效快、鱼品优、效益好等优点,能有效促进山区农民增收,是山区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
为提高山区农民山泉流水养鱼技术水平,本文现将山泉流水养鱼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供养殖户们参考。
1 鱼池选址养鱼池选建在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地势比较平坦,避开山洪的山涧小溪流边,河水清新无污染,注水排水方便,常年水流量基本稳定。
水温一般在15~30℃,若水温过低,宜在养鱼池前建一个晒水池提温。
水的溶氧量在7.0mg/L以上,pH值在7.5~8.5,呈弱碱性。
2 鱼池建造2.1 鱼池面积养鱼池建造的池形、大小,依地形和水流量而定。
在地形允许的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土地为原则,池形能方则方,能圆则圆。
水流量大的,鱼池面积可大些;水流量小的,鱼池面积应小些,一般可在10~50m 2 ,鱼池基本水深以1.0~1.5m为宜。
山区石块资源丰富,可用石块砌筑池埂,池壁要适当高一些,以防山洪冲进池内和鱼跳出池外,池壁用水泥勾缝,做到坚实无渗漏。
2.2 进水口建造2.2.1 进水方式按鱼池水源所处地势的不同,山泉水养鱼池进水方式可设计成落差式和平流式。
对水源地势较陡的鱼池,其进水可设计成落差式,即进水口与池面间设计成一定的落差,使水流顺着地势经进水管悬空洒入鱼池,以增加水流与空气接触面,以有利于提高池水的含氧量。
平流式进水在地势平缓的鱼池上多见,其进水口与池面没有自然落差,水源经进水口平流注入鱼池,此时在进水口上游要设置一个过滤网,防止野杂鱼或污物进入鱼池,过滤网的下游要设置防止鱼溯水而上逃逸的拦逃网和用来调节进水量的闸板。
山溪流水养鱼技术利用山溪流水养鱼,投资少,见效大,是开发山区水资源的一条途径。
一、因地制宜建池一般选择溪河边有一定落差且不被洪水冲淹的荒地建地,河岸开渠引水。
鱼池多建成长方形,长、宽比3:2,每个鱼池约10~60平方米,池深1.5~1.8 米,水深0.8~1.2米。
条石或片石浆砌池堤,100号水泥砂浆勾缝。
进、出水口安置用钢筋或木料制成的空隙为1厘米的半圆形拦鱼栅,进水口比出水口高10~20厘米。
二、养殖品种适当山溪水水质好,溶氧高,养鱼病害少,而且山区草料丰富,故应主养草鱼,搭配10~20%的鲤鱼,这样饲料成本才低。
鱼种放养量视水的流量确定,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全长17~25厘米的鱼种10~30尾,若鱼池每小时能彻底换水2~3次,每平方米可投种30尾左右,否则少投。
养殖10个月,草鱼出池规格可达到1.5千克。
大规格鱼种可发展稻田养鱼配套解决,亩投寸片鱼种800~1000尾,可产20厘米左右的鱼种500尾。
三、“三定、两看”投饵三定两看即定时、定质、定量,看天气、看鱼情。
主要投喂各种鲜嫩的青草、菜叶和浮萍等青饲料,有条件的可投喂30%的配合颗粒饲料。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晴天多喂,阴雨天少喂;7~9月多喂,投饲量为鱼体重的40%以上;4~6月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0~15%;3月和10月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10%,原则上以鱼3~4小时吃完为度。
四、加强管理防鱼病山溪流水养鱼除日常饲养管理外,要勤查勤看,搞好防洪、防旱、防害、防毒、防偷、防泛塘和防治鱼病的七防工作。
每半个月防病一次,每次三天,将捣碎的大蒜瓣拌草喂鱼,每100千克鱼用大蒜约500克,以防发生肠炎病。
此外,还可在池上搭瓜棚,既可防止水鸟危害和强光照射,又可增收。
探究山区清水鱼养殖技术山区清水鱼是指生长在山区溪流、山泉等清澈水域中的鱼类,其品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山区清水鱼养殖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农业养殖形式,由于其生态环境优越,避免了饲料添加剂、农药等污染物的污染,属于绿色、健康的养殖形式。
一、水源选址选择水源是山区清水鱼养殖的首要问题。
最理想的选址是山泉水源或者是山间湖泊、山间溪流等天然的清水水源。
选址时要保证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水的温度和PH值应该符合鱼类生存的要求。
二、鱼苗选择鱼苗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选择本地产的山区清水鱼种苗较为理想。
选种时要选择体型匀称、精神饱满、色泽鲜艳的鱼苗,并做好鱼苗的隔离、检疫工作。
鱼苗数量应根据养殖池塘、流量等条件来合理确定,防止造成过度捕捞和池塘水质污染。
三、池塘建设山区清水鱼养殖一般采用渠道流水式或高位倒灌式养殖方式。
渠道流水式养殖主要是利用水渠或沟渠来流动引水,让池塘内的水源保持流动性,避免水质污染。
高位倒灌式养殖则是通过向池塘投喂鱼粪、鱼缸、肥水等,让水源从高处倒灌进入池塘,实现养鱼一体化。
四、水质管理山区清水鱼的生存与养殖的水质密切相关,因此,水质管理尤为重要。
一般情况下,清水鱼池塘的水质管理包括水动力、水化学和水生物三个方面。
通常采用过滤、氧化、排泥等技术控制水质,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水质监测和处理,以保证水质达到适宜清水鱼生存的要求。
五、饲养管理山区清水鱼养殖需要严格把握饲料品质和饲养管理,以保证清水鱼的健康生长和品质。
饲料一般选用磨碎鱼骨、夜壶、稻草、苞谷、豆饼、米糠等天然饲料,并要根据鱼种和鱼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适宜的饲喂,建议保持每天喂3-4次,每次喂量约为池塘的2%-3%左右。
六、疾病预防山区清水鱼养殖中,疾病防控尤为重要。
养殖池塘中一些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容易滋生,导致鱼类生病,最终影响养殖收益。
预防疾病的最好方法是保证池塘水源质量,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处理,定期对池塘进行换水和消毒等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高海拔地区虹鳟成鱼流水养殖技术浅析虹鳟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在高海拔地区生存和繁殖,因此流水养殖技术在高海拔地区虹鳟成鱼的养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流水养殖技术是指通过设立水流、水质回路等方式,模拟自然河流的环境,提供充足的氧气和养分,使鱼类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和繁殖。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水温较低,流水养殖技术能够提供稳定的水温和水质条件,促进虹鳟的生长和发育。
流水养殖需要选取具有适宜水源、土壤和附近环境条件的养殖场址。
高海拔地区自然河流较多,因此可以选择在河流附近建立养殖场,利用自然水源,降低养殖成本。
养殖池塘的设计要符合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特点。
在气温较低的条件下,养殖池塘要选择具有适宜水温的地点,可以在山坡上建设池塘,利用自然地势、水流等条件,实现水的自然循环。
然后,需要建立水质净化系统,保证充足的氧气供给和水质稳定。
高海拔地区的水温较低,氧气溶解度较高,但是养殖密度大,鱼类对氧气需求也较高,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水质净化系统,如增氧设备和过滤装置,以保证鱼类的正常生长。
流水养殖还需要合理控制饵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
高海拔地区气温低,虹鳟的饲料消化吸收能力较差,需要将饲料分多次投喂,控制投喂量,防止过度投喂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
需要加强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控。
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虹鳟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容易患病。
需要加强养殖管理,定期检查鱼体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保证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
高海拔地区虹鳟成鱼流水养殖技术是一种适应高海拔地区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养殖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河流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水温和水质条件,促进虹鳟的生长和发育。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合理选择养殖场址、设计养殖池塘、建立水质净化系统、控制饵料投喂量和投喂时间,以及加强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控,以保证高海拔地区虹鳟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本稿仅投《科学养鱼》安顺高原山区“落差流水”鲟鱼高效养殖模式张国高1,杨正和1,程辉辉21安顺市水产站,贵州安顺561000;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安顺市利用高原山区自然落差实施流水养鱼,不但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丰富,而且饲料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
养殖实践可知,高密度流水鲟鱼养殖单位产量达24.5kg/m2,饲料系数1.8以下,是典型的“低成本高产出”养殖模式之一。
1 养殖条件1.1 水源、水质水源为距养殖基地500m的地下龙潭水,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无污染,经一定梯级落差,常年流速在0.8~1.2m³/s,可充分满足养殖用水所需。
水源溶氧充足,可达6mg/L 以上,pH值为6.5~8.5,水温常年保持在16~20℃。
1.2 养殖池养殖池要求池埂牢固、不漏水、池底平坦光滑、进排水分开。
养殖池分120 m2、160 m2、180m2长条池三种规格,水深0.6~0.8m,池底为硬底质。
2 养殖方法2.1苗种放养苗种放养前塑料圆缸、培育池和养殖池严格清池消毒,苗种入池前用5%的食盐浸洗15~20min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放养时将装苗尼龙袋置于水面30min左右,当尼龙袋内外水温接近时再打开袋口让苗种慢慢游入水中,注意尼龙袋内外水温温差不超过3℃。
2.2鱼苗培育水花培育用直径1~2m的塑料圆缸培育,水深0.5m,并配备增氧设施。
塑料圆缸培育水花规格达到2.5cm左右时便可转入8m2的培育池中培育。
水花入池前一周,培育池用高锰酸钾彻底清洗,每池放养鲟苗1.2万尾。
水花开口后,先用线虫和粉料对半(线虫先用食盐消毒20min后,用果汁机打碎拌入粉料混匀) 投喂,后投喂粗蛋白为50%的粉状饲料,投饵率为鱼体重的3%~4%,每天投喂6~8次,每次投喂量以鲟苗在30min内吃完为宜。
2.3鱼种培育鱼种培育是把2.5cm左右苗种培育成25cm以上、50克左右的鱼种。
鱼种放养前一周培育池严格清池消毒。
流水养鱼技术(上集)上集流水养鱼是在流动水体中高密度养鱼的一种方法。
饲养过程中不断地注入新鲜水和排出旧水,以保持充足的溶氧和良好的水质,再饲以营养丰富的饲料,就可以获得比池塘养鱼高数十倍的产量。
我国山区多水地方的农民利用溪流进行微流水养鱼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形式的流水养鱼简便易行,生命力颇强,自古至今经久不衰。
我们将向你介绍的就是这种集约化、科学化的养鱼方式。
集约化的流水养鱼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维持水体环境的平衡,借助有效的生物、机械、化学等手段和相应的设施,实现节水、节能、高效的集约化渔业生产方式。
一、鱼池位置选择首先,流水渔池的建设地点,要选择在离水源较近,进排水方便,电源充足,交通便利,并且能有效地预防洪水的地方。
其次,水是流水养鱼的基本条件。
养鱼用水一定要选择无污染、不混浊、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的水。
流水养鱼一般采用的都是山涧溪流、涌泉水、地下井水、水库底排水、清澈无污染的河水等。
这些水常年水温变化幅度在5到20摄氏度范围内,水量变化幅度小,基本恒定。
我们在建场时要充分考虑,比如根据周年平均水量状况来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涌泉水是流水养鱼最理想的水源。
由于涌泉水清澈洁净、无污染、冬暖夏凉,周年温度变化小,这种水既可以用作成鱼养殖,又可以用来孵化和苗种培育,所以流水养鱼的首要选址地点都是涌泉水源,涌泉水又可以分为流水或涌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形成山涧溪流的常年不断的水源。
地下水也是流水养鱼的好水源,水温恒定,悬浮物少,水质较为稳定,但是水中溶氧量低,在使用地下水时需要有曝气过程,通过曝气,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又能使水中的氮气等有害气体得到散发。
利用水库的排水养鱼,是流水养鱼提倡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及提高了水库水的利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水库底排水水温比较恒定,养育效果很好。
但是要注意到,在利用水库底排水养鱼时,需要设置拦鱼栅,防止野杂鱼种混入,同时水库中往往会把病原体带入养鱼池中,因此还需要加强鱼病的防治工作,经常性的做好检疫防止的工作。
山区溪水生态健康养鱼技术
米梅娟
【期刊名称】《渔业致富指南》
【年(卷),期】2008(000)019
【摘要】广西浦北县官垌镇,地处广西南部山区,境内山涧小溪多,水量足,常
年流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
当地群众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因地制宜,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的闲置地开挖小鱼池,引入山溪水进行常流水养殖草鱼,投喂的饲料大多是天然草料。
这种模式养殖成本低,效益高,每平方米鱼池年产量可达10kg,一个100m2的小鱼池年产量可达1000kg,年产值约15000元。
而且用优质的山溪水和天然青草养殖出来的草鱼因为生态健康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米梅娟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水产畜牧兽医局,53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4.9
【相关文献】
1.介绍几种山区高效、健康养鱼技术模式 [J], 饶良鸿
2.山区稻田生态养鱼技术 [J], 李国红;赵应峰
3.湘西山区稻田生态养鱼技术 [J], 彭英海;何斌
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区稻田生态养鱼技术要点 [J], 宋云
5.山区大水面健康养鱼技术 [J], 张会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山区优质冷水高效养殖虹鳟技术摘要:由于受自然条件与传统养殖方式的制约,多年来贵州地区主要以养殖“四大家鱼”及鲤、鲫等为主,虹鳟、金鳟、鲟鱼等许多档次较高的优质鱼类基本上依靠从外省进口,水产品消费品种单一且优质水产品价格昂贵。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为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由于受自然条件与传统养殖方式的制约,多年来贵州地区主要以养殖“四大家鱼”及鲤、鲫等为主,虹鳟、金鳟、鲟鱼等许多档次较高的优质鱼类基本上依靠从外省进口,水产品消费品种单一且优质水产品价格昂贵。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为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在贵州省以及毕节地区蓬勃发展,笔者经市场调查,结合考察当地水质状况,决定在赫章县六曲镇九股水利用优质地下冷水资源开展虹鳟养殖,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水源水质水源为地下水,常年水温在14.5℃~17.5℃之间,pH 为7.8,溶解氧含量在5.65mg/L以上,水流流量达1.2立方米/s,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态氮、硫化氢及铅、镉等有害物含量均未?检测出,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二、池塘条件建养殖池塘3口,呈并列排列,每口池塘面积80平方米,长20m,宽4m,池深1.5m,水深1.2m,水泥底质和池壁,水流自排自注,排灌方便,无死角,水体流速为0.3m/s。
池塘进水口处用100目的拦网拦挡杂物、野杂鱼等,池塘排水口处用木条钉制的拦鱼栅作为防逃设施。
三、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0月20日修整完池塘,注满池水后每口池塘用50kg生石灰彻底消毒,并止水浸泡1周,可中和水泥池的酸性,并杀灭池中的有害病菌。
10月28日将池水放掉,重新加注新水,进水口处要求用100目的拦网拦挡。
四、鱼种放养10月31日,从四川省购进虹鳟4000尾、金鳟2000尾,规格为体长4cm~5cm,鱼种经消毒后平均放入3口池塘中,消毒使用5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20分钟,其中,金鳟单独放养于一口池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