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亭集序》市级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市级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市级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市级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市级公开课教案

备课思考:

苏教版高中教材将王之的《兰亭集序》安排在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中的“心连广宇” 板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问题。《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王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参见配套《教学设计》和相关参考书),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在苏州市的一堂公开课上,对《兰亭集序》按照以下解读和思路设计教学,感觉课堂对“悲”字内涵的挖掘比较到位,也更易于学生把握这篇千古美文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第五步“深深‘悲’叹为哪”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成语“入木三分”引入作者王之及其书法成就。

2、播放PPT,展示《兰亭集序》的唐朝冯承素、元朝赵孟本

二、自读质疑。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赏暮春宴游“乐”。

师: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并对它们进行赏。

示例:(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2)“引以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批文以入情

(3)“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请同学们选择几句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写了怎样的优美环境。其他同学闭目想象。

示例:暮春三月,暖风习习,万物复苏,百鸟争鸣。在这样一个良辰佳日,我们少年才俊、年长贤士会聚于山阴兰亭。只见山高林深,翠竹青青。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葱绿的堤岸迤前行,倒映着两岸窈窕的竹影。溪水中一个个精致玲珑的小杯像小舟一样在清澈的泉水上漂流而至。一杯酒起,一首诗成。顿觉心中气爽神清。

师:作者在第一小节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乐

师: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师:反复吟诵“是日也……信可乐也”。

四、乐极而“痛”因死生。

师: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

明确: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师: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师: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要重读。

五、深深“悲”叹为哪?

师: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

明确:不,是前有古人。

师:从第几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明确:第三段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可以看出。

师: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喻之于怀”。

明确: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就悲伤感叹,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明确:“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师:解“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明确:后人看到我们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同样悲伤感叹,且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我们读古人生死感慨之文,未尝不悲伤叹息,且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人看今人(我们)的生死慨叹之文,同样会悲伤叹息,而且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一代代感慨生死,一代代“临文嗟悼”,一代代不能喻之于怀。

时人和古人都这样就已可悲,后人如果还是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啊!

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喊了一句:“悲夫!”

师:作者“深深悲叹为哪”?!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嗟悼”年年是相似!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类在认识生死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几乎永远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 ——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却又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遗憾。而作者的伟大、高妙之处,或者说《兰亭集序》的动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揭示了这个局限性!

师: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请注意:跳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师:那么,王之对生死的感悟和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普遍认识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如果有,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

明确:有。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可以看出。

师:作者为什么会在文章中间深沉地呼喊出这样一句呢?

明确:PPT出示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悟言一室之内”,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师:有人读了王之的《兰亭集序》后说,作者对生死的慨叹也是悲观消极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王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悲观,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声“悲夫”,恰恰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眷恋,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师:齐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师:诵读简“故列叙时人……有感于斯文”,明确写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师: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王之的文章,应该算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明确:人生短暂,我们要做些积极的事情。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清秋时节这个稍带几分凉意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

王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这是同学们读《兰亭集序》应该留下的永远的思考。

最后,让我们再随着音乐诵读一遍全文,体味王之这一声深深的悲叹……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修订稿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 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着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 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

兰亭集序 优秀课件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带、《兰亭集序》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之《兰亭集序》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 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兰亭集序公开课

兰亭集序公开课 教学目的 1、理清线索,揣作者的感情变化,了解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中的“王谢”指谁?(引出作者,请学生简介王之,同时展示王之的书法作品) 【如果能够结合温州历史,引入有关王之的,五马街,墨池坊,引入谢灵运的故事,谢池巷,康乐坊等,可能情趣盎然可惜,外地教师难免不太了解温州历史出示PPT,以介绍《兰亭序》书法,其实课本上就有插图问学生如何评价《兰亭序》的书法艺术,太难了所以,竟至于一学生起立回答:“写得真好,字写得有的大,有的小”】 【记得上个月到了镇江焦山公园,看到了梦寐欲见的《鹤铭》残石,如朋友所言,以“朝拜的心情”,细细仰可是,身边竟发生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一女导游带着四位年轻游客,指着墙上的残石对他们娓娓道来,“关于《鹤铭》的作者,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是东晋的王之”一游客插话,“王之是谁?”导游微笑着耐心介绍……不意他竟如被骗般,大叫:“王之的字有什么好看?这几个字难看死了一定是他的名气太大了……”导游窘然,无言苦笑我望着这些游客,心想,如果今天我们没有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明天也将会在《鹤铭》前出丑!】 【二十一中学的舒雯老师,书法功夫颇好,在上《兰亭序》时,在黑板上挂出了自己的临作品,令学生佩服之至】 【某学生起立说:“《兰亭序》中的“之”字,变化很丰富,写得很好”梁老师即表扬他观察仔细其实,先生曾专就《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的丰富变化,写过文章我还曾将这篇文章抄下来,夹在《兰亭序》字帖之中】 二、读课文 1、关注字词读音 2、提问:分别用一个词来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 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

《兰亭集序》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宣沫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省略主语)▲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省略介词) 二、赏景识趣 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A 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 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 ....;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 C 人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①)D 事雅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B 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 (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整理:呼发民邬宝奎审核:王碧华时间:2015/12/20 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意义。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品味朴素清新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序的题材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作者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流芳万古。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通篇看来,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

癸.丑guǐ会.稽kuaì修禊.事xì激湍.tuān 流觞.曲水shāng 游目骋.怀chěng 形骸.hái彭殇.shāng 【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一等奖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上官雪英 授课班级:高一10班 授课时间:2019.11.8 授课地点:1号楼一楼录播室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与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与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的能力,联系所学,挖掘“乐极生悲”背后所隐藏的“忧患”意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尽量让学生理解王羲之在文中的对宇宙与人生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期于尽的深沉感慨。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文本研习、因声求韵 【教学课时】共3课时,本课为第3课时,前两课时侧重于课文文本中文言知识的理解,本课则侧重于学生的情感领悟,一课一得。 一、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学习有不少大师莅临指导,又是下午,大家难免都有些紧张和疲惫,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提问: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天花板,地板) 点评: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请大家听诵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引导学生回答:乐痛悲 三、情感探究 (一)出示合作探究的问题: 1、作者“乐”“痛”“悲”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2、找出体现作者生死观的句子并联系作者生平背景加以分析。 任务分配:一组探究“乐”的原因;二组探究“痛”的原因;三组探究“悲”的原因; 四、五、六组探究作者的生死观。 (小组全员参与并组内分工确定组员的任务;讨论本组的问题;将讨论结果汇总并记录。品读文本中相关的内容。) (二)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1、请第一组成员展示讨论成果:王羲之第一次俯仰之间看到了什么?乐在何处? 明确:贤友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快乐,乐的是拥有。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齐读前两段。 3、第二次俯仰---痛 现在我们来看看王羲之第二次俯仰还是开心的吗?不是,是什么感受?痛。过渡一下:王羲之的情绪有何变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不能不以之兴怀岂不痛哉!为什么痛?(请第二组成员展示讨论成果) 年老无觉情趣无定事物无常生死无避 (这一段,如果学生对于“痛”体悟不深,建议多读两遍) 小结:前一刻还拥有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下一刻就化为虚无,岂不痛哉?羲之之后的“悲”与这里的“痛”又有什么不同吗?

高中语文5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单元单元规划 在品读了许多中外优秀的诗歌,灵魂受到涤荡之后,本单元我们要走进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游览自然风物之后的收获。这不单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对自然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和自然中品出滋味。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 本单元的文体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注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表达邀约同游的信。信中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一是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技巧,二是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赛获奖

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通过反复诵读,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 3、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品赏景物美。 2、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足图片4张) 高中生涯的第一次远足,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次远足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其实在一千多年前,也有一群人像我们一样登高望远,走进自然,享受造物者的馈赠,与我们的野炊不同,他们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最后由王羲之做序,总述其事,写下了非常有名的宴集序——《兰 亭集序》。(板书题目) 二、解题 1、兰亭集/序:(课文注释①、⑤) 2、兰亭集/序:(优佳学案P65) 序是一种文体,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板书:兰亭集:诗集序:文体宴集序) 3、王羲之介绍(优佳学案P65) 出生世家豪族之一琅琊王氏;世称“王右军”,善书法“书圣” (PPT呈现《兰亭集序》字帖)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全篇共324个字,字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像云一样很轻盈飘逸,如同盘旋舞动的龙一般敏捷有力)。23个“之”,字字不同,独具韵味。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描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 三、学习目标呈现(教师指出学习重难点、单元提示要求)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通过反复诵读,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

《兰亭集序》(最新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XXX 授课班级:XXXX 授课时间:XXXXX 授课地点:XXXXX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与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与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的能力,联系所学,挖掘“乐极生悲”背后所隐藏的“忧患”意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尽量让学生理解王羲之在文中的对宇宙与人生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期于尽的深沉感慨。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文本研习、因声求韵 【教学课时】共3课时,本课为第3课时,前两课时侧重于课文文本中文言知识的理解,本课则侧重于学生的情感领悟,一课一得。 一、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学习有不少大师莅临指导,又是下午,大家难免都有些紧张和疲惫,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提问: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天花板,地板) 点评: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请大家听诵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引导学生回答:乐痛悲 三、情感探究 (一)出示合作探究的问题: 1、作者“乐”“痛”“悲”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2、找出体现作者生死观的句子并联系作者生平背景加以分析。 任务分配:一组探究“乐”的原因;二组探究“痛”的原因;三组探究“悲”的原因; 四、五、六组探究作者的生死观。 (小组全员参与并组内分工确定组员的任务;讨论本组的问题;将讨论结果汇总并记录。品读文本中相关的内容。) (二)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1、请第一组成员展示讨论成果:王羲之第一次俯仰之间看到了什么?乐在何处? 明确:贤友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快乐,乐的是拥有。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齐读前两段。 3、第二次俯仰---痛 现在我们来看看王羲之第二次俯仰还是开心的吗?不是,是什么感受?痛。过渡一下:王羲之的情绪有何变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不能不以之兴怀岂不痛哉!为什么痛?(请第二组成员展示讨论成果) 年老无觉情趣无定事物无常生死无避 (这一段,如果学生对于“痛”体悟不深,建议多读两遍) 小结:前一刻还拥有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下一刻就化为虚无,岂不痛哉?羲之之后的“悲”与这里的“痛”又有什么不同吗?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汇编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优秀课件,供参考阅读!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虽世殊事异 /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省略主语)▲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 二赏景识趣 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A 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 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 ...美.;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 C 人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①)D 事雅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B 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 (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信,的确确实 △“也”为什么不用“矣”? “也”语气平缓,“矣”语气激越,这同样是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 三.情感初探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 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等奖

《兰亭集序》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 三、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