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城乡居民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想象对大学生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连淑芳(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科学系,上海,201701)摘 要 通过对大学生在三种想象条件下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的IAT 的结果的对比进行实验。
研究表明:反刻板印象想象策略的干预效果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即使是大学生,在性别-职业刻板印象上也存在内隐效应,而且没有性别差异;内隐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反刻板印象想象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想象 IA T 纸笔测验1 引言 我们前期的研究[1]表明社会调节对男性被试的内隐刻板印象存在显著的影响。
也就是说内隐刻板印象能够被社会调节因素所缓和,具有一定的可控性,知觉者的意图能够起一些作用。
众所周知,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往往受一定动机的驱使,能使人明确行动目标,因而对人调节情绪和产生意志行为都有极大的影响。
一些研究[2]表明它与一个真实的经验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包括具体的细节、伴随物的情绪唤醒和相似的神经特性。
而且在学习、决策和行为上,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它影响认知系统是以一种理论上可行的策略来调节内隐过程。
尤其是它增加了有关认知、情感和行为表征的可接近性。
由于它与真实的经验的相似性,它可能成为启动的强有力的方法。
另外研究[3]表明它有影响内隐过程诸如内隐刻板印象的潜力,甚至想象本身也是故意的和可控制的。
在社会生活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人们总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会有不同的期待,并且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期待去选择职业、塑造性格、判断价值和设计行为。
而且在性别期待中,性别刻板印象起着一种特殊的框架和模板的作用。
同时,个体的性别观念和行为是与其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相关的。
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和行为,是构成大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在制度上、法律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之后,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态度和性别角色的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来的家庭质量和未成年人的发展。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环境——内隐职业刻板印象作者:程利娜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0期[摘要]除了社会大环境造成目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外,微观的心理环境也加剧了该形势的程度,即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因此,对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抉择,亦可为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提供实践意义的新视角。
[关键词]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大学生就业心理环境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校级基金项目(SLGQD0612)作者简介:程利娜(1978-),女,河南开封,陕西理工学院教科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随着高校对大学生扩招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已成为大众化或普通的群体,就业的竞争呈现出日益激烈的局面;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的就业制度已经不能提供大学生认可的那些传统的稳定就业岗位。
应该看到,除了以上客观原因外,大学生微观的心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也就是内隐职业刻板印象。
为了缓解大学生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以分析这种微观的心理环境是必要的,为进一步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定义及相关研究成果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按照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1]。
从定义可以看出:刻板印象通常以非常明显的自然特征区别于不同的群体,如性别、种族,把一系列特征归为某一群体的个体所有,并且某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都具有该群体所具有的全部特征。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使用刻板印象来评价他人。
这说明这种心理现象更多的是一种内隐的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所以,理论界就提出了内隐刻板印象,即过去的经历不能准确的识别,但这些经历却影响着对某一群体的特征评价。
职业作为刻板印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逐渐受到了关注,内隐职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不同职业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1]。
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近年来,地域刻板印象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地域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不同地区的人群、文化和特点的一种固定的、片面的认知和评价。
地域刻板印象往往源于一些地域性的特点和文化现象,并根据这些特点建立起来的文化符号和陈词滥调。
这种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流和理解,也容易导致地域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因此,对地域刻板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与个体的认知、经验和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要了解的是,人们在初次接触一个地区之前,对其几乎一无所知。
因此,人们往往会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和信息,通过建立一些类似的地域形象或刻板印象来对新地区进行认知。
例如,一些观众可能会根据电影、电视剧或媒体报道中出现的某个地区的形象来判断该地区的特点和特色。
其次,个体的经验和经历对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曾经在某个地区生活过或者亲身经历过该地区的文化风情,他们对该地区的认知和评价往往会更加客观和全面。
而对于从未接触过该地区的人来说,他们通常会依赖于所听到的、看到的或社交媒体中传播的信息来建立自己的地域形象。
然而,地域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和偏颇的。
一方面,它们容易将复杂多样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现象简化为一个或几个简单粗浅的概念。
例如,对于某个地区的人群特点或习俗,人们常常会给出片面的评价,而忽略了多样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地域刻板印象还容易传播一些负面的评价和偏见。
例如,某个地区的人可能被刻画为懒惰、无知或不可信赖的形象,这种负面的评价往往影响了人们对该地区的整体认知。
这些刻板印象不仅会导致地域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而且还可能对个人和地区产生消极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解决地域刻板印象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地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增加地域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使人们更加全面和客观地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文化。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1, 11(5), 1277-1285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1.115144大学生对单亲家庭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研究刘雨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四川成都收稿日期:2021年4月15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20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27日摘要目的:考察当代大学生对单亲家庭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现状,探讨来自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对单亲家庭子女刻板印象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采用单亲家庭子女群体自我刻板印象问卷、单亲家庭子女群体元刻板印象问卷、完整家庭子女群体他人刻板印象问卷,对2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①单亲家庭子女群体自我刻板印象及其元刻板印象,完整家庭子女群体的他人刻板印象,总体性质较积极且趋于中性(m =3.78,3.87,3.99);②单亲家庭子女群体的自我刻板印象在主要抚养者类型上呈现显著差异(F =4.067,p < 0.05),完整家庭子女群体他人刻板印象在家庭月收入与父母文化程度上呈现显著差异(F = 3.098, p <0.05; F = 9.288, p < 0.01);③单亲家庭子女群体自我刻板印象得分显著低于其元刻板印象(t = −2.990, p< 0.05),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553, p < 0.01);④单亲家庭子女群体自我刻板印象及其元刻板印象得分皆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子女群体他人刻板印象(t = −2.01, p < 0.05; t = −5.38, p < 0.01)。
结论:当代大学生对单亲家庭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但总体态度趋于中立,社会歧视正在消减;单亲家庭子女群体的自我认知及社会感知均较积极乐观,但与外群体仍不一致。
大学生对农村发展与农村问题的认知与支持研究随着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农村问题成为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对农村发展与农村问题的认知和支持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对农村发展与农村问题的认知程度和支持程度,并分析其与学生个人特征的关系。
一、大学生对农村发展的认知程度1.1 农村发展的定义和重要性农村发展是指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提升和改善,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任务之一。
大学生应该了解农村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2 大学生对农村发展的了解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可以了解大学生对于农村发展的认知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农村发展的概念模糊,对于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了解不深。
因此,加强大学生对农村发展的教育和宣传十分必要。
二、大学生对农村问题的认知程度2.1 农村问题的定义和类型农村问题是指农村地区存在的一系列与农村发展不协调的社会问题,如农村贫困、农民收入低、农村教育匮乏等。
大学生应该对不同类型的农村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2.2 大学生对农村问题的了解程度针对大学生对农村问题的了解程度,可以开展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讨论等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对某些农村问题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农村问题了解较少。
因此,提高大学生对农村问题的认知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学生对农村发展与农村问题的支持程度3.1 大学生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式,可以测量大学生对农村发展的支持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农村发展持支持态度,认为农村发展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他们愿意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大学生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度和支持程度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度在逐渐提升。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心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民收入低问题,并积极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志愿者工作中。
这表明大学生对农村问题的支持程度也在增加。
内-外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连淑芳(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36)摘 要 本研究以地域刻板印象和地域内-外群体偏爱的两种IAT 为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关研究进行实验。
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和内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明显地存在;上海人的内隐效应大于外地人,外地人仍具有一定的内隐效应但也显示具有一定的内隐偏爱;上海人与外地人存在着内群体偏爱,值得注意的是外地人还有一定的对弱势的认同,具有外群体偏爱;实验证明我们设计的IAT 纸笔测验版本是可行的,优点是高效、经济、方便和实用。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内-外群体偏爱 IAT 纸笔测验1 引言 早期研究的观点显示:低地位群体成员追求积极的社会识别,并拒绝关于其群体的令人不快的刻板印象,具有内群体偏爱。
到了20世纪末,研究似乎在低地位群体的成员中重新发现了外群体偏爱,于是考虑这样的可能性:社会不平等的某些方面是被弱势群体的成员内在化的[1]。
一个重要的异议是在部分低地位群体成员中,外群体偏爱可能不反映真正的内在化,如Scott (1990)提出依从权威和外群体偏爱是战略性的,公众表现与人们私下的态度相去甚远[2]。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看看能否用检验无意识的IAT 测量获得地域刻板印象和内-外群体偏爱,从而减少社会期望和实验需要所带来的影响。
并且考察具有地域特色的上海人和外地人在这些方面的情形有否不同。
2 实验方法2.1 被试上海大学2002级大学生107人,随机分组,每人可获得课外科研活动学分。
剔除有百分之二十以上错误率的被试12名。
有效被试为上海人45人,外地人50人。
2.2 设计采用2×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测验(IAT1vs IAT2);地域(上海人vs 外地人);IAT 阶段(相容vs 不相容)。
因变量为:正确的分类个数。
两种IAT 的次序,一个IAT 内两个不同阶段的次序,被试对分类项目做记号的旁边先后次序,阶段中刺激项目的次序和不同地域被试都完全做到被试间平衡设计。
大学生内隐性别杰出刻板印象及其对人物评价的影响
亓姝然
【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在高才能领域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这一现象反应了性别杰出刻板印象的存在。
为了探索大学生的内隐性别杰出刻板印象及其对人物评价的影响,本文实验1采用Go/No Go联结测验考察大学生的内隐性别杰出刻板印象。
实验2基于社会认知“大二”模型,采用内隐关系评估程序和鼠标追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性别杰出刻板印象在热情和能力维度对人物评价的影响。
结果发现:1) 大学生无论男女在内隐层面均存在性别杰出刻板印象;2) 性别杰出刻板印象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在与性别杰出刻板印象一致时人们偏好男性低热情女性高能力的评价,在不一致时则偏好男性低能力女性高热情评价。
【总页数】14页(P1005-1018)
【作者】亓姝然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曲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意识性策略对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2.大学生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混合性别刻板印象:来自IAT的证据*
3.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内隐刻板印象及其
性别差异研究4.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5.母亲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及反刻板印象对学龄前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城乡差异的调查分析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南昌大学抽取样本,调查发现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生活琐事、身心健康和就业择业方面偏多,性教育和专业方面偏少。
另外,对城市和农村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内容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在专业知识、人际关系和理财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教育、社会责任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结果分析原因,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促进大学生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城乡差异;调查分析;卡方检验我国著名家庭教育学者骆风认为“国内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3 600年前的夏末商初,国外可追溯到5 000年前的古埃及” ①。
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家庭教育始终发挥重要作用。
可见家庭教育历时已久,但目前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仍无统一说法,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②;《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 ③;还有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 ④。
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父母对子女单方向的教育,后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使用教育大辞典上的折中定义,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主要是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
国内学者目前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中小学生阶段。
也有学者以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为对照,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目的更多样、内容更复杂、途径跨时空、方法重互动等特征 ⑤。
本文在调查基础上对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 ①的家庭教育内容 ②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更好成长。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选取南昌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南昌大学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覆盖11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全国大学的综合排名在65位左右。
农科院校大学生压力影响因素内隐观调查研究作者:储东霞,李红霞,林娜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2期储东霞,李红霞,林娜娜(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压力越来越大,“压力山大”成为时代流行语。
尤其是在农科院校,由于受学校、专业的限制,再加上成长背景不同,大学生面临着更复杂的压力状态。
本研究通过内隐观的研究方式,从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压力特征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外显压力研究提供内隐研究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农科院校;压力;影响因素;内隐观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07-02“压力山大”成为大学校园的流行语。
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就业、生活和恋爱时,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很容易成为压力的牺牲品。
尤其是在农科院校,受学校、专业、地域等限制,如何克服方方面面的压力,培养出意志坚定、心态健康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成为当今农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应当是一种经验到的东西,它无法抛开主体而单独存在。
压力作为一个过程会对主体形成不同结果,不同程度地增强或降低主体的健康水平。
而内隐观的研究在特定现象的研究初期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可以依据研究结果大致框定研究的突破口和初步范围,从而利于正规研究的开展和外显理论的建立。
同时,内隐观的研究也有助于更有效地指导实际活动。
因此,本研究将从内隐理论入手,探索农科院校大学生在压力特征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的内隐观。
一、问卷编制对100名被试的开放式问卷进行内容分析法,结合3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意见,整理出初试问卷。
共有题项32题,开成预测问卷。
通过对200名被试发放预测问卷,回收187份有效问卷。
利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后,问卷有6个因子28个题项。
6个因子分别是:对客观条件的满意度、自我定位、人际关系及健康状态、在校学业状态、综合素质状态、周围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比较研究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被试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中的态度。
方法采用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验(自陈式职业性别态度量表),考察山东师范大学51名本科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结果实验1,男性归因的SEB分数显著高于0(t(50)=0.00,p<0.01),女性归因的SEB分数与0没有显著性差异(t(50)=0.88,p>0.05)。
大学生被试在积极情境中对男性行为者的内归因数量显著多于在相同情境中对女性行为者的内归因数量(χ2=6.84,p<0.01),在消极情境中差异同样显著(χ2=6.86,p<0.01)。
实验2,句子主语与刻板印象一致性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49)=5.83,p<0.05)。
结论实验1的结果表明,从被试总体对行为的解释数量上看,大学生被试存在明显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但是,大学生被试的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明显。
从对被试解释的内外归因上看,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男性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实验2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外显的男性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内隐和外显态度上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一致性。
即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关键词】刻板解释偏差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大学生外显报告Implicit and Explicit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 pation-sex Stereotpyes【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ttitude from 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Methods Based on 51 participants selected fro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using the 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SEB) and explicit reports,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sex stereotype.ResultsExperiment1,The SEB score about attributing to ma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zero(t(50)=0.00,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female attribution between SEB score and zero, (t(50)=0.88,p>0.05). In the positive situation,the amount of implicit reason to ma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χ2=6.84,p<0.01).The similar result appeared in the negative situation(χ2=6.86,p<0.01). Experiment 2, the subject of sentence and stereotype consistency have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effects(F(1,49)=5.83,p<0.05) .Conclusion From the results of text 1,it can be seen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stinct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for male comparing with fema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explaining the number of behavior.To some extent undergraduate have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holding inner or outer reasons in explaining behavior. From the results of text 2, it can be seen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pparent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From the results of text 1 and text 2,it was consistent between the subjects, implicit and explicit occupational attitudes. In another word,It is a universal phenom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ly have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Key words】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SEB) occupation-sexstereotpye undergraduate explicit reports1 引言1.1 刻板印象及相关研究方法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新闻工作者W.Lippman于1922年在《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的。
大学生对城乡居民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摘要】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来探究大学生对城乡居民的内隐刻板印象。
结果:相容部分的平均反应时与不相容部分反应时差异显著,得出结论:(1)大学生的城乡内隐刻板印象存在。
(2)大学生的性别对城乡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来源却极为显著。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联想测验;城乡刻板印象
1.前言
内隐刻板印象即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蓬勃发展,随着研究方法的演进,内隐刻板印象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蔡华俭等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研究,发现存在性别一学科刻板印象。
不同城市的居民存在着迥然不同的刻板印象,有些是符合人们以往熟知的印象,有些则是新产生的。
连淑芳等以地域刻板印象和地域内一外群体偏爱的两种iat为工具,证明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和内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连淑芳,2005)。
王沛研究发现,被试更倾向于将建筑工人与消极词汇联系起来,将大学生与积极词汇联系起来(王沛,2001)。
目前,内隐刻板印象研究得比较多的有: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地域刻板印象、年龄刻板印象等。
但是对中国城乡两个
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研究少有涉及。
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虽然逐步放宽甚以至淡化,特别在东部沿海地区乡镇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减少,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但是,人们即使表面上认同了城乡的平等地位传统的城乡刻板印象却依然内隐地存在,并且对人们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人口的流动越越频繁,在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城乡刻板印象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而且综合上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我们发现虽然内隐刻板印象自提出以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青睐,但对于城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
2.方法
2.1正式实验
2.2 被试:城市男性16名,城市女性17名,农村男性16名,农村女性18名,共67名。
2.3实验设备和材料。
通过问卷来选择实验所用词语
在西南大学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做问卷。
选择的结果:
城市概念词:城市居民、城市人、市民、城里人
农村人概念词:农村居民、农村人、农民、乡下人
城市人属性词:富裕、骄傲、功利、忙碌、开放、圆滑、奢侈、
时尚、竞争、冷漠
农村人属性词:勤劳、淳朴、保守、善良、憨厚、节俭、踏实、老实、真诚、朴素
2.4实验设计
采用2(城市人、农村人)*2(男、女)被试间实验设计。
2.5实验程序
1、要求当出现“城市人”时按f键,“农村人”时按j键。
2、要求对城市人和农村人属性词进行归类,并按不同的键(“f”键和“j”键)进行反应。
3、对“城市人”和“农村人”两个概念词与城市农村两类属性词联合归类,分别按不同的键(“f”键和“j”键)进行反应。
4、重复第三步。
5、和第一步基本相同,但词语呈现和第一步相反。
6、和第三步基本相同,但是呈现相反。
7、重复第六步。
3结果
3.1 相容与不相容的描述性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相容与不相容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不相
容反应时比相容反应时长,说明大学生对城乡居民存在内隐刻板印象。
3.2在来源、性别、来源与性别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得出:
f来源=5.54,p来源=0.0220.05
f来源*性别=0.11,p来源*性别=0.741>0.05
性别在城乡内隐刻板印象中作用不显著,而来源在城乡内隐刻板印象中作用显著,性别和来源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说明大学生的来源(农村、城市)对大学生的城乡内隐刻板印象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4.讨论
通过内隐联想测验,运用e—prime实验程序来测试大学生对城乡的内隐刻板印象,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城乡居民有一定的内隐刻板印象,且这种刻板印象在男女性别间差异不显著,但在城乡来源上差异显著,且农村居民的内隐程度高于城市居民。
孙利做的关于大学生城乡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显示大学生存在外显和内隐的城乡刻板印象,大学生的外显城乡刻板印象较为中性,对城市人印象更加固定一些,对农村人的印象刻板程度相对较弱;性别、生源地对城乡刻板印象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对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印象较为一致;外显和内隐城乡刻板印象之间无显著相关。
结论之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大学生,均对自己以及对方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即内隐城乡刻板印象普遍存在”,这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另外,我们还得到了“农村人的城乡刻板印象程度更高一些”的结论。
此研究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当代大学生对城乡的内隐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而且农村大学生的城乡内隐刻板印象比较明显,但是我们相信,这种刻板印象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互动的增加、政府的各项有力措施而逐渐改变。
我们也相信,随着精神文明的建设,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他们会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外群体,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5结论
大学生对城乡居民存在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在性别(男、女)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内隐刻板印象在来源(城市人、农村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农村人比城市人程度深。
【参考文献】
1.连淑芳.(2005).内一外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30(1):23-27.
2.王沛.(2000).刻板印象的推理与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
士论文.3—5
3.连淑芳.(2006).想象对大学生内因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9(3):710—712
4.孙利.(2011).大学生城乡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湖南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