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岩体裂隙网络模拟研究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98.10 KB
- 文档页数:5
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的模拟裂隙网络是指由多个裂隙和孔隙组成的岩石构造,它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运移途径之一。
模拟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对于水资源管理、石油勘探和环境污染评估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可以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
这种数学模型通常使用连续介质理论,认为裂隙网络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介质,其中流体的运移可以通过对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方程的求解来实现。
在对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进行模拟时,需要将裂隙网络的几何形状和物理性质考虑在内。
通常情况下,为了简化计算,裂隙网络被看作是一个二维或三维的网格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网格点可以表示一个孔隙或裂隙。
流体的运移是由渗透率、孔隙度、渗透衰减系数和岩石透水系数等因素控制的。
对于裂隙网络中的流体运移,这些因素的影响必须全面考虑。
孔隙度是岩石中空隙的百分比。
在裂隙网络中,孔隙度通常用来描述岩石中的孔隙和裂隙的容积比例。
孔隙度越高,裂隙网络中的流体运移越容易。
渗透衰减系数是一种影响渗透率的因素,它反映了当流体通过裂隙时所遇到的摩擦和阻力。
当裂隙更长或更细时,渗透衰减系数通常会增加。
岩石透水系数是一个描述岩石渗透能力的参数,它与渗透率密切相关。
岩石透水系数通常是计算渗透率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可以建立一个裂隙网络流体运移的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描述流体在裂隙网络中的运移,包括流体的流速和压力分布、水量和质量的迁移。
模拟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模拟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运移规律,提高开采效率,并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
在石油勘探方面,模拟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油气在岩石中的分布,为开采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污染评估方面,模拟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和分布规律,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指导。
岩体裂隙网络随机生成及连通性研究王晋丽;陈喜;黄远洋;张志才【摘要】Based on statistic parameters of random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a fracture network is generated by application of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erms of undirected graph theory, the backbone (conducting part) of fractures is obtained. Probability of fracture connectivity about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is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Monte Carlo Experiments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fracture network model are used to validate the critical number of fractures, as well as the critical fracture length derived from Balberg and othe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ackbone of fractures is drawn quickly and easily with the undirected graph metho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of the fracture features, the probability of fracture connectivity for orientation following a uniform distribution is 20% larger than that of a normal distribution. When fracture connectivity probability is greater than 90% , the estimated value from Balberg and others is in gaa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parameter value. The results in this work provide a valuable analysis method for groundwater seepage calculation.%基于裂隙几何参数分布的统计特性,应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生成二维裂隙网络.利用无向图方法实现裂隙网络连通图的绘制,并比较了走向服从均匀分布和正态分布的裂隙连通概率.在此基础上,对Balberg等人提出的渗流临界裂隙数(即主干裂隙数)和临界裂隙长度估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无向图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裂隙网络连通图的绘制;同等条件下走向服从均匀分布比走向服从正态分布的裂隙连通概率大20%左右;当裂隙连通概率大于90%,Balberg等人提出的渗流的临界裂隙数和临界裂隙长度估计值与实际参数值吻合较好,研究成果为裂隙地下水渗流计算提供了分析方法.【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3(040)002【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岩体;Monte Carlo方法;裂隙网络;连通性;地下水渗流【作者】王晋丽;陈喜;黄远洋;张志才【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TU452岩体在其形成后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由于构造运动、卸荷作用、风化作用等的影响,孕育了大量的断层、裂隙、节理。
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的模拟裂隙网络是一种丰富多样的地下水储层,它由许多微小的裂隙和孔隙组成。
裂隙网络在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运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模拟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模拟方法和相关应用。
裂隙网络中的流体运移模拟是基于流体力学和岩石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地下水流动和裂隙网络结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
裂隙网络的结构特点使得流体在其中的运移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模型的综合应用。
裂隙网络中的流体运移模拟主要包括流体介质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两种方法。
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模拟流体在裂隙网络中的运移过程。
数值模拟的基本思想是将裂隙网络划分为一个个小单元,建立各个单元间的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并采用数值方法求解这些方程。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裂隙网络中的流体运移过程,但需要较高的计算能力和较长的计算时间。
物理模拟是通过实验室的物理实验来模拟裂隙网络中的流体运移过程。
物理模拟主要采用模拟岩石样品或者模拟模型来代替真实的裂隙网络进行实验。
物理模拟可以较真实地再现流体在裂隙网络中的运移过程,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并且受到模拟样品尺度和模型参数的限制。
裂隙网络中流体运移模拟的应用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管理、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等方面。
通过流体运移模拟,可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和可持续利用量,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下工程方面,流体运移模拟可以预测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合理设计和施工地下工程,减少地下水对工程的破坏。
在地质灾害预测方面,流体运移模拟可以模拟裂隙网络中的流体运移过程,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地下水的响应,为地下水灾害的预防和防范提供依据。
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模拟方法和应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可以较好地模拟流体在裂隙网络中的运移过程,并应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
三维裂隙网络线单元渗流模型及其校正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地下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和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需求日益迫切,渗流模型成为评估地下水资源量和保护地下水环境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地下水流动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渗流模型往往难以准确地描述地下水流动过程。
因此,研究新的渗流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地下水流动中,地下岩石的裂隙是水流通道的重要构成部分。
因此,研究裂隙网络渗流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维裂隙网络线单元渗流模型是相对新的渗流模型,它将岩石裂隙网络化为线单元,将裂隙间的渗透系数表示为线单元间的联系系数,从而准确地描述了裂隙网络的渗流过程。
然而,该模型存在一些不足,如渗透系数的计算过于简化、模型参数的获取困难等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构建三维裂隙网络线单元渗流模型,并通过实际案例对其进行校正,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内容1. 建立三维裂隙网络线单元渗流模型,并分析其原理和特点。
2. 根据实际案例,获取模型参数,并构建模型。
3. 通过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校正,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研究方法1. 建立三维裂隙网络线单元渗流模型,采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编程模拟。
2. 根据实际案例,采用随机游走和采样试验等方法获取模型参数。
3. 通过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校正,采用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数学工具进行模拟分析。
五、研究意义通过研究三维裂隙网络线单元渗流模型及其校正,可以:1. 提高渗流模型的计算精度和可靠性,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究地下水流动过程和岩石裂隙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 推动渗流模型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促进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的模拟引言裂隙网络是地下岩石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它可以影响岩石的渗透性和孔隙度,从而对地下水和油气的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裂隙网络中流体运移的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下水和油气的运移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模拟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地下水和油气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裂隙网络中流体运移的模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需要考虑裂隙网络的几何形态、渗透性分布、裂隙间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
目前,常用的裂隙网络中流体运移模拟技术主要包括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两种方法。
数值模拟是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的方式,对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进行模拟和预测。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边界元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裂隙网络的几何形态和渗透性进行数值建模,将流体运移问题转化为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问题,从而得到流体的运移规律和分布情况。
物理模拟是通过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观测的方式,对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进行模拟和研究。
常用的物理模拟方法包括渗流实验、示踪试验、地质雷达探测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裂隙网络的地下水和油气运移过程进行实际观测和测量,得到地下水和油气在裂隙网络中的运移规律和动态特征。
裂隙网络中流体运移的模拟方法还包括了多尺度模拟、多相流模拟等高级技术,可以更加精细地描述裂隙网络中流体的运移过程,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裂隙网络中流体运移的模拟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油气勘探开发、地下水、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中,裂隙网络中流体运移的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下水的运移规律,评估地下水资源量和质量,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的手段,可以对地下水的运移路径、速度、补给来源等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裂隙网络中流体运移的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油气的分布规律和运移路径,指导油气勘探开发的决策和实施。
《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及其数值试验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岩石破裂过程的研究对于地质工程、岩石力学、地震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方法,并研究其数值试验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2.1 岩石破裂的基本原理岩石破裂是指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应力超过其承受极限,导致岩石发生破裂的现象。
在三维条件下,岩石的破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应力状态、岩石性质、温度、湿度等。
2.2 岩石破裂的过程分析在三维条件下,岩石的破裂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弹塑性变形阶段、破裂扩展阶段和完全破裂阶段。
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岩石的破裂过程。
三、数值试验方法研究3.1 数值试验方法的选取针对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常用的数值试验方法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边界元法等。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试验,以更好地模拟岩石的破裂过程。
3.2 有限元法的应用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的数值分析方法。
在岩石破裂的数值试验中,通过将岩石划分为有限个单元,并设定相应的材料参数和边界条件,可以模拟岩石的破裂过程。
在三维条件下,有限元法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岩石的应力状态和破裂过程。
3.3 数值试验步骤(1)建立岩石模型: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三维岩石模型,并划分有限个单元。
(2)设定材料参数和边界条件:根据岩石的实际性质,设定相应的材料参数和边界条件。
(3)施加外力:在模型上施加相应的外力,如重力、地震力等。
(4)数值计算:通过有限元法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岩石的应力状态和破裂过程。
(5)结果分析: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岩石的破裂规律和影响因素。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及其数值试验方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三维条件下,岩石的破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应力状态、岩石性质、温度、湿度等。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的工程应用一、结构面网络模拟的简介1、结构面概念结构面作为组成岩体基本单元之一,它是岩体结构的薄弱环节。
结构面相互之间的组合、交切和围限情况则控制着岩块的形态和规模。
因此,在岩体的两大基本组成单元之中,结构面在岩体的力学性质中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是影响岩体强度和变形的主要因素。
从而,对结构面的研究在岩体结构研究领域显得非常重要且十分有意义。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岩体受到了多期构造应力场的长期作用,使得结构面的分布具有随机性、形态具有多样性、空间组合具有复杂性。
而目前的地质勘察手段仅仅只能采取到岩体天然或人工露头面出露的有限结构面样本数据。
如何利用有限的样本数据,实现岩体内部结构的显示是当前岩体力学研究的热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模拟岩体结构面网络的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并开始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对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学习。
了解到通过对岩体露头进行勘测,采取有效的样本数据,进而分析推求岩体的内部结构,“由表及里”,实现岩体结构的仿真模拟图像化。
并将其应用到岩质边坡工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探讨。
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是基于数学统计理论和Monte Carlo随机模拟原理两个基本理论,将岩体露头面的大量结构面几何特征数据进行有效统计分析找出其基本规律,建立合适的岩体模型,将结构面的空间分布形态合理地进行模拟,并以数字图像形式直观呈现。
在岩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则是基于岩体结构面的三维网络,实现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的搜索以及边坡临空面危岩块体的搜索,进而对边坡整体的稳定性和临空危岩楔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用以指导边坡防护设计及其措施优化的依据。
2、结构面网络模拟原理及其研究现状自然界中的岩体,通常都包含有大量不连续分布的结构面,其分布状况对岩体的宏观力学特性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工程实际中,岩体结构面的分布情况是极为复杂的,但从统计意义上讲,反映岩体结构面分布特征的几何参数(倾向、倾角、迹长、间距等)都是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的。
《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篇一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一、引言随着地下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快速发展,裂隙岩体的渗流、损伤及断裂行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岩体的稳定性及其力学性能在地下水的流动作用下受到显著影响,这种耦合作用机理的研究对岩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的耦合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裂隙岩体渗流理论裂隙岩体的渗流是指地下水在岩体裂隙中的流动过程。
该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岩体的物理性质、裂隙的几何形态以及地下水的水头压力等。
理论模型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准确描述渗流过程中的流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在分析裂隙岩体渗流时,常用的理论模型包括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和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等。
三、损伤理论在裂隙岩体中的应用损伤理论是研究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内部结构劣化的一种理论。
在裂隙岩体中,损伤主要表现为岩体内部微裂纹的扩展和宏观裂纹的形成。
通过引入损伤变量,可以定量描述岩体的损伤程度和演化过程。
在分析裂隙岩体的损伤行为时,应考虑岩体的材料性质、应力状态、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利用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研究损伤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四、断裂理论与岩体稳定性分析断裂是裂隙岩体的重要破坏机制之一,是导致岩体失稳的主要原因。
断裂理论主要研究裂纹的扩展、相互作用及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在分析岩体稳定性时,应考虑裂纹的形态、大小、分布及其与外部荷载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通过建立断裂力学模型,可以预测裂纹的扩展路径和速度,从而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此外,利用断裂力学原理进行加固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岩体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五、耦合理论及实际应用裂隙岩体的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交叉。
该理论将渗流、损伤和断裂三个过程相互关联,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在实际工程中,该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地下水控制与治理等。
2002年5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 第5期收稿日期:2001-12-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479010;40172084)作者简介:王恩志(1958-),男,辽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裂隙岩体渗流与地质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文章编号:0559-9350(2002)05-0037-04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渗流模型与实验模拟王恩志1,孙 役2,黄远智1,王慧明1(1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100084;2 湖北清江水电开发责任有限公司,湖北宜昌,443002)摘 要:本文根据天然裂隙系统发育规律及其渗透机制,将复杂的裂隙系统划分成带状断层、面状裂缝和管状孔洞三大类型,在忽略岩块渗透性的前提下,建立了由管状线单元、缝状面单元和带状体单元组合而成的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型,为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在室内利用混凝土试块制成的离散体来模拟三维裂隙网络结构,设定不同的边界水位和降雨入渗对裂隙中渗流进行了实验,利用数值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初步验证模型是合理而可靠的.关键词:裂隙网络;渗流;实验;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P641 135文献标识码:A自Wittke 提出线素模型[1、2]以来,二维裂隙网络渗流模型有所发展[3、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Long 提出了圆盘裂隙网络三维渗流模型[5],Dershowitz 、万力等提出了多边形裂隙网络模型[6,7],这些模型可描述面状裂缝相互切割所构成的裂隙网络渗流.然而,实际岩体中的裂隙系统并非都是由单一的面状裂缝所构成,为此,作者根据天然裂隙系统发育规律及其渗透机制,将复杂的裂隙系统划分成三大类型,在忽略岩块渗透性的前提下,建立了由管状线单元、缝状面单元、带状体单元组合而成的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型[8].为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在室内利用混凝土试块制成的离散体来模拟三维裂隙网络结构,设定不同的边界水位和降雨入渗对裂缝中渗流进行了实验.本文就三维裂隙网络渗流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对比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初步表明理论模型是合理可行的.1 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型复杂岩体中的裂隙网络可定义为由不同成因、不同力学属性、不同规模的管状、面状和带状结构体相互交错切割所构成的网络状系统[8],由管状结构的一维流、面状结构的二维流和带状结构的三维流在空间上组合,形成了岩体中复杂的三维裂隙网络渗流.因此,可按三种类型结构单元来建立三维图1 裂隙单元示意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型.1 1 管状结构一维渗流方程 管状结构被其它裂隙切割后为一条线段,以该线段作为线单元,则一条管状结构可划分成数条线单元的组合.沿裂隙段方向建立局部的一维坐标系(图1(a)).设裂隙段中的水流为层流,线单元的渗流连续方程为:x K x H x +Q = d H d t (1) 371 2 面状裂隙二维渗流方程 面状裂缝类结构为典型的裂隙单元,被其它裂隙切割后,成为数个多边形裂缝(图1(b)),每个多边形裂缝在空间上表现为多边形面单元,按该单元所在的平面建立局部坐标系x o y ,并取局部坐标轴方向与裂缝的渗透主轴方向一致,设裂隙中水流为层流时,则局部坐标系下的二维渗流连续方程为:x K x H x + y K y H y +Q = d H d t (2)1 3 带状结构三维渗流方程 带状断层类结构可分为构造岩带和影响带,被其它裂隙切割后,每个带就成为空间中的数个扁多面体(图1(c)),其内结构为碎裂岩块的集合体(挤压面属面状结构),从渗透介质的特征上属于多孔介质.则根据带状断层的结构特点,对每一个扁多面体可用连续介质方法来描述其中的渗流.因此,当选取的局部坐标系与带状断层的3个渗透主轴一致时,其渗流连续性方程为:x K x H x + y K y H y + z K z H z +Q = d H d t (3)式中:x 、y 、z 为局部三维坐标系;K x 、K y 、K z 为3个主渗方向上的渗透系数;H 为水头函数; 为单位贮水率;Q 为源汇项;t 为时间变量.1 4 裂隙网络三维渗流数值方程 将上述3种类型结构单元体进行离散化,对断层单元的任一扁多面体划分成数个四面体、五面体或六面体的组合,对裂缝单元的任一多边形划分成数个三角形或四边形的组合,对管状单元又可划分为数条线单元的组合.这样根据线单元、面单元、体单元在空间的组构关系,对各类单元统一编号,由于各种单元相交存在公共节点,则节点也实行统一编号,由上面的一维、二维和三维渗流方程,分别求得各类单元上的传导矩阵,然后,按单元的相互关系,对各节点上的单元传导矩阵进行迭加组合,形成总体传导矩阵,得到由多种裂隙单元构成的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型:{T }{H }+{Q }={E }d Hd t (4)式中:{H }为节点水头列向量;{T }为总体传导矩阵;{E }为裂隙贮水矩阵;{Q }为补给和排泄列向量.图2 三维裂隙网络渗流实验装置式(4)反映的介质结构为线单元、面单元和体单元的组合,其渗流是由一维流、二维流和三维流在空间上的组合,是由局部的连续介质渗流组合成的整体上的非连续介质渗流.断层类结构按其性质将有不同的划分,张性断层、劈理带、岩脉等可划分成一个条带,压性断层可划分数个条带,中部挤压面则作为面状单元嵌入在体单元中.同样对于面状裂缝单元,当有管道流存在时,可将管道线单元嵌入在裂缝面单元中.阻水裂隙(如压性断层的挤压面及闭合裂隙)的存在往往会造成两侧水位相差悬殊的现象,如果仅将此类单元的渗透性置零是无法描述这种水位差现象的,而采用双重单元法则可解决这一问题,其方法是将阻水裂隙分为两个侧面单元,其两侧的节点不相连,使两侧无水力联系,但在局部透水部位将两侧节点合二为一,形成水力联系.2 三维裂隙网络渗流实验装置三维正交裂隙网络渗流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实验模型放置在扁长实验槽内,实验槽两侧为5mm 厚的玻璃板,可用来对渗流浸润线进行观测.用混凝土试块模拟裂隙岩块,试块尺寸为7 07cm 7 07cm 7 07c m,考虑到实际工程中地表裂隙较为发育的特点,在顶部叠放两层7 07cm7 07cm 3 535cm 的混凝土块.混凝土试块之间的裂隙互相连通,构成了三维正交裂隙网络. 38混凝土试块的堆砌沿实验槽横向布置4列、沿纵向布置12排、沿高度方向布置11层.这样,有水平缝(与Z 坐标方向垂直),纵向缝(与Y 坐标方向垂直),横向缝(与X 坐标方向垂直),共有裂隙单元1672个.在堆砌混凝土试块过程中,用塞尺直接量出裂隙的机械隙宽.在实验模型内预埋了12支压力传感器,用以量测渗流水头值.在实验装置顶部设置了人工降雨器,用于模拟降雨入渗.实验中设计了不同的实验工况,上下游侧设置为定水位边界,其水位可根据实验要求而调整.3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型模拟分析本次实验中的裂隙均为面状裂缝单元所组成,因此在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模型(4)中仅含有面状裂缝的多边形单元,每个多边形均为四边形.为能详细模拟渗流,将每个四边形单元再进一步划分成4个四边形单元,这样计算单元总数为6688个.边界条件:沿纵向(X )上下游为定水头边界;两侧面(Y 向)也是一条裂缝,则垂直侧面方向上的边界流量为零;底面仍为一条裂缝,也是零通量边界;顶部为降雨入渗边界.表1 压力传感器实测水头值与数值模型计算值对比传感器编号实测水头值 cm 模拟水头值 cm 17 077 07215 1715 43321 2119.88428 2827 46531 5632 16633 0433 06737 0636 84838 5037 17941 0042 291043 0042 361147 4847 571218 3048 30实验中,调整上、下游水位和降雨量,由压力传感器观测的内部节点水头值的变化,从实验槽两侧玻璃板可直接量测出浸润线高度.表1列出了上、下游水位分别为48 30c m 和7 0cm 、无降雨情况下的水位值.改变边界水位和降雨条件,可得到相应的节点水头和浸润线(见图3).从渗流场的分布看,等水头线疏密不均,浸润线的坡降也变化较大,水头变化较大的部位都发生在X =20cm 和X =70cm 附近,说明这些部位的裂隙水力开度较小,造成了等水头线相对密集、水力梯度加大的现象,这也恰好反映了裂隙介质的非均匀性.在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拟中,需确定出每条裂隙的水力开度,确定的依据是制作实验模型时所测定的每条裂缝的机械隙宽,以这些机械隙宽为初值,对数值模型中的水力开度值进行校正.从各裂隙机械隙宽的分布看,位于X =20cm 、X=70cm 附近各裂隙的机械隙宽普遍小于其它部位,校正后的水力开度也应如此,这样才能反映等水头线的疏密分布,也就是要保持机械隙宽与水力开度在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对机械隙宽为初值的水力开度先进行等比例的分步缩小,使计算流量与实验测定流量接近、流场分布相似,再运用优化调参方法,以水头拟合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对数值模型中的各裂隙水力开度值进行微量校正调整,以进一步提高渗流场的吻合程度,最后获得数值模拟的渗流场.图4为有降雨入渗工况的渗流场实验和模拟结果,仍具有等水头线疏密分布的特征.( 上=48 3cm, 下=7 0cm)图3无降雨时渗流水头等值线剖面( 上=58 8cm, 下=17 9c m)图4 有降雨时渗流水头等值线剖面 39通过对比,实测渗流浸润线与数值模拟的浸润线吻合程度较好.对于不同渗流工况,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型(4)都能够模拟出较为满意的结果,说明该数值模型是合理的,能较为详细描述裂隙系统中每一裂隙的渗流状况.当然,以上的结果是在实验条件下获得的,实际应用中理论计算的精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天然裂隙系统的高度复杂性、裂隙水力参数以及边界条件的难以准确界定等因素的影响,但实验结果无疑可以初步验证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型的合理性.4 结论利用混凝土砌块来构筑裂隙网络,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水头及直接观测浸润线,来获得不同工况的渗流场分布状况,把实验渗流场与数值模拟渗流场进行比较,使理论模型与实验模型相统一.经过设定不同的上下游水位、有无降雨等渗流工况,对比实验和计算渗流场的结果,可以说明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型是合理的,其计算精度令人满意.参 考 文 献:[1] 切尔内绍夫.水在裂隙网络中的运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2] Louis C,Wittke W.Experimental study of water flow in jointed rock massif[J].Tachien Project Formosa.Geotechnique,1971,21(1):29-35.[3] Wilson C R,Witherspoon P A.Steady state flow in rigid networks of fractur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74,10(2):328-339.[4] Wang Enzhi.A study on the models of the ground water movement in fractured net works[C].Modeling in GroundwaterResourc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Ground water Flow and Pollution,Nanjing Uni versityPress,Chi na,1991:414-421.[5] Long C S,Gilmour P,Witherspoon P A.A model for steady fluid flow in random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s of disc-shaped fractures[J].Water Resour.Res.,1985,21(8):1105-11153.[6] Dershowitz W S,et al.A new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for flow i n fractured rock.Mem[J].Int.Assoc.Hydrogeol,1985,17(7):441-448.[7] 万力,李定方,李吉庆.三维裂隙网络的多边形单元渗流模型[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3,(4):347-353.[8] 王恩志,王洪涛,孙役.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1997,14(增):520-525.3-D seepage flow model for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and verification experimentWANG En-zhi1,SUN Yi2,HUANG Yuan-zhi1,WANG Hu-i ming1(1 Tsinghua U nive rsity,Bei jing 100084,China;2 Hube i Qingjiang Hydroe lectric Powe r De velopme nt Co.,Ltd.,Y ic hang 443002,China)Abstract:The complicated fracture networks are divided into bel-t shaped fault,plane-shaped fracture and pipe-shaped structure,and a3-D seepage flow model c onsist of three types of fracture element is es-tablished.Experimental study is carried out in lab.to verify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model.The discrete rock blocks are modeled using concrete blocks.The seepage flow field obtained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Key words:fracture network;seepage flow;e xperiment;numerical simulation40。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模拟岩石裂隙网络的三维空间分布--以云南个旧高松矿田为例刘春学;倪春中;燕永锋;谭喨【摘要】裂隙在地学的诸多领域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其空间分布可以使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模拟,同时考虑裂隙的方向(走向和倾角)。
利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可以估计裂隙密度的空间分布,并根据裂隙密度数值随机产生裂隙位置的空间分布。
裂隙方向被划分成若干(非)均等的方向组,将裂隙方向归属到其所属方向组,表示为由若干二值变量组成的指示形式,0和1分别代表该裂隙方向不属于和属于该组。
为了便于计算,减少方向指示变量的成分数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方向指示变量的主成分,用普通克里格法估计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
把估计结果反演为原始的指示形式,并找出其中数值最大的方向组且将其赋值为1。
按照对应方向组内裂隙方向的累积密度函数,随机产生裂隙的方向。
根据估计结果,将符合一定距离和角度标准的裂隙元连接为一个裂隙面,从而形成裂隙网络。
根据在云南个旧锡矿高松矿田白云岩中进行裂隙网络模拟的应用,可见该方法由于组合了序贯高斯模拟法、普通克里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较好地对岩石裂隙位置和方向进行合理的模拟。
% The simulation of fracture distribution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various fields of geosciences. To simul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networks, this paper proposes a geostatistical method in consideration of their directions (strikes and dips). Fracture locations are generated randomly, following fracture density values assigned by 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 method. Fracture direction is divided into n equal (or unequal) groups, and sample fracture directions are assigned to its corresponding group. Then sample fracture directions are transformedinto indicators consisting of n binary variables, where 1 and 0 represents belonging to and not belonging to this group. For calculation convenience, the indicator number is reduced b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n ordinary kriging is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se principal components. The results are inversed to the original indicator form, and the biggest one is assigned as 1 while the others are assigned as 0. Fracture directions are generated randomly by using th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the biggest group. Based on these simulated results, fracture elements can be determined with location and direction. At last, fracture elements within the angle and distance tolerances are connected to be one fracture. The case study of the fracture data in Gejiu dolomite of southeast Yunnan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 ordinary kriging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an provide a reasonable simulation result for locations and directions of fractures.【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7页(P347-353)【关键词】裂隙网络;三维空间分布;地质统计学;个旧锡矿【作者】刘春学;倪春中;燕永锋;谭喨【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242.1;P628.2岩石中的裂隙网络分布在地学的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严重影响着建筑中岩石的稳定和油气、地下水、地热等地下资源的渗透和存贮(汪洋等, 2001; 曾普胜等, 2004; 张秋文等, 2004; 付广等, 2007; 田洪水等,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