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二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二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二期工程项

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08-04-18 11:54 来源:林业局关键字:发布人:林业局-系统管理员字体:大中

第一章项目总论

1.1项目名称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湿地保护与科研监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2设计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站

1. 3建设单位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

1. 4项目负责人

马爱慈

1. 5项目宗旨

本项目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的湿地保护与科研监测工程,通过项目实施,完善科研、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的保护、科研和公众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全面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

1. 6建设内容和规模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的保护与科研监测工程主要内容是:标志大门、生物墙、水禽救护设施、封滩育草、生物围拦、病虫害检疫、气象及水文检测、候鸟及动植物资源无线监测等设施建设和设备的购置。

1.7建设期

一年,即2008年。

1. 8编制依据

1.8.1《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

1.8.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8.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

1.8.5《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8.6《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1.8.7《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1.8.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

1.8.9《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林护通字[1988]77号

1.8.10《河南省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1.8.11《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豫政[1999]96号文)

1.8.12《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8.13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1. 9结论

该项目选题准确,既有建设的必要性,也具备建设的条件,尤其是保护、科研优势明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可操作性强。项目建设不但增强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也将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由来和立项依据

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湿地保护与恢复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于2006年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后,建设了处、站办公楼及保护点、宣教中心等基本保护设施和科研设施,保护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但保护、科研水平还比较低,湿地保护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申请建设湿地保护与科研监测项目。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湿地保护区保护与科研监测项目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温家宝总理在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是审议

时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乎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发展,关乎世界的环保事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把这项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说,保护湿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2.2湿地保护区保护与科研监测项目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湿地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湿地可以调节降水量不均带来的洪涝与干旱;水面及其水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湿地植被的自然特性可以防止和减轻河岸的侵蚀;湿地可以防止土地盐碱化;湿地流入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使之得以保存和即时补充;湿地生态系统大量介于水陆之间,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所以湿地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是其它任何生态系统无法代替的;另外,湿地中还有许多浮水和沉水植物,它们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金属及一些有害物质,很多植物还能参与解毒过程,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代谢、分解、积累及水体净化,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总之,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先保护好湿地。

2.2.3湿地保护区保护与科研监测项目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湿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湿地建设是林业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项具体举措,既推动了广大农村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好家园,也是促进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必将在保障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风文明等方

面,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2.2.4湿地保护区保护与科研监测项目建设有利于调整当地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能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服务经济社会。

2.3湿地保护区保护与科研监测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湿地恢复工作,在合理经营利用方针指导下有条件、有计划地适度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论证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九朝古都”洛阳市的北部,共涉及新安(石井、仓头、北冶)、孟津(会盟、白鹤、小浪底)、吉利(古利乡)3个县(区)7个乡(镇),总面积2 4000.0hm2。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47′34″—35°04′16″,东经111°57′53″—112°48′16″之间。东西长96km,南北跨度32km。

3.1.2地形地貌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从西到东依次为两种不

同的地貌类型,即低山和平原地貌。从新安与渑池交界到小浪底大坝以下的西霞院为低山地貌类型,海拔介于400—800m之间,间有部分黄土台地,此段黄河穿行于中条山、崤山、熊耳山之间,是黄河最后一段峡谷,落差200多米,河谷底宽200—300m,出露基岩,除新安八里胡同为石灰岩外,其余多为二迭、三迭系砂页岩层。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此处形成大面积水面,正常水位245m,小浪底库区水面达27320hm2。小浪底以下至孟津,是由山地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河道逐渐放宽到3—5km,北岸是断续的黄土低崖,高出水面10—40 m;南岸为绵延的邙山,高出水面100—150m。

3.1.3土壤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有低山、丘陵、黄土高原、平原等地貌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潮土。褐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的低山丘陵地区。潮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的一级阶地和滩地。

3.1.4气候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其特点是:“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旱涝不均,秋季雨量集中,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3.7℃,极端最低气温-17.2℃,极端最高气温43.7℃。年平均降水量为650.2mm,多集中在6

-8月。年平均无霜期235天,年平均蒸发1796.6mm,年均日照时数62 270.1小时,6月份日照时数最长为247.6小时,2月份最少为147.5

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1%。

3.1.5水文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属黄河流域,黄河最大流量17800m3/s,最小流量11.7m3/s,正常年份平均流量946m3/s,流速1–2m/s,平均年径流量达443亿m3。

3.2动植物资源

据调查,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有河道水域生态系统、河滩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有湿地植被类型20个。段内有植物743种,其中藻类植物有8门118种;高等植物9 3科,302属,625种(合4个变种),其中苔藓植物13科,17属,27种;蕨类植物8科,9属,1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0科,274属,582种(含4个变种)。动物867种,其中鸟类175种,兽类22种,昆虫437种,鱼类63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0种,其它动物143种。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黑鹳、白鹳、金雕、白肩雕、大鸭、白头鹤、白鹤、丹顶鹤、玉带海雕、白尾海雕10种;二级保护动物有鸟类31种,兽类1种(水獭)和两栖类1种(大鲵)。鱼类中有珍贵黄河鲤鱼及一些经济价值很高的回游鱼类如鳗鲡等。

3.3社会经济条件

3.3.1社会经济状况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东西依黄河形态呈带状分步,行政区域隶属洛阳市的新安(石井、仓头、北冶)、孟津(会盟、白鹤、小浪底)、吉利区(吉利乡)3个县(区)7个乡(镇)。3个县(区)面积1998.9km2,人口有100.3万人,人口密度为513人/km2,其中农业人口82.7万人,劳动力45.9万人。其中保护区内7个乡镇总人口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万人,劳动力16.8万人。

保护区内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交通、通讯设施比较发达,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保护区所在的洛阳市交通便利,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212km,310国道、207国道、连霍高速、二广高速、少洛高速等国家公路干线纵横交汇,陇海铁路横穿东西,焦枝铁路纵贯南北,黄河水运通达,市、县(区)之间公路相通连接成网,通讯设施先进。

3.3.2保护区概况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总土地面积24000.0hm2,全部为黄河河道或水库库区。其中林业用地7148.6hm2,非林业用地1685 1.4hm2。林业用地中,有林地3479.7hm2,疏林地301.0hm2,无林地1 798.9 hm2,苗圃132.0hm2,未成林地1437.0 hm2;非林业用地中,水域8238.7 hm2,滩地1172.1 hm2,渔池331.3 hm2 ,藕池352.0 hm2,稻田660.0 hm2,其它农地5794.6 hm2,牧地132.0hm2,其它用地170.

7hm2。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自陕西潼关折向东,流经河南三门峡、济源、洛阳、焦作等市。黄河多泥沙,具有强大的造陆作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填海造陆,缔造了包括豫东、豫北平原在内的面积达25万hm2的黄、淮、海平原,为中华民族开拓了广阔的土地资源。黄河流经之地大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中,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洛阳市黄河两岸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仰韶文化即出于此。河南洛阳市黄河两岸为低山丘陵区,历史上森林茂密,植被丰富。因黄河两岸人为开发利用及自然影响,森林大面积减少。黄河在历史上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使河南部分地区人民长期遭受巨大的灾难。自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至1945年,史书记有黄河决溢就达230余次。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河水受到污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少雨,黄河中上游地区无计划用水,从1972年起,致使黄河多次断流。中下游流域内的工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可持续发展难以保持。近几年来,人民政府加大了黄河治理,在原建三门峡水库的基础上,又兴建了小浪底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同时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力度。1995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1995]170号文批准,在孟津建立“孟津黄河省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面积8400hm2。199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1999]16号文又批准建立了“洛阳吉利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143hm2。在此基础上,2003年,国务院

办公厅批准成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3]54号),包括孟津、吉利、新安、三门峡库区等。通过几年来的保护管理、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查,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黄河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珍稀水禽繁殖和停歇。

3.3.3保护区现状

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以后,保护区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3.3.3.1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2005年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之后,首先狠抓机构建设,2005年底立即成立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2006年初又要求相关县区尽快成立机构,若不能成立独立机构,建立专门帐户,就不下拨工程资金。孟津、新安、吉利林业部门非常重视机构建设,多次专门向县(区)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进行汇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3月,吉利区编委下发文件,成立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利管理站,为副科级事业全供单位。2006年8月,新安与孟津管理机构相继成立,皆为事业全供单位,孟津管理局为正科级,新安管理站为副科级。逐步形成了处、站、点三级管理体系,能够有效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

3.3.3.2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新建了1个管理处(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3个管理站(孟津管理站、吉利管理站、新安管理站),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建配电房1座,变压器1台,配电柜1个,蓄水池1个,机井1眼,给水管道1.5千米,购置了电脑、传真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使保护区管理机构改善了办公条件。

3.3.3.3科研监测能力初步提升

科研监测是保护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科研监测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在孟津建了科研宣教基地,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配备了必须的标本制作设备、摄像机等科研教学器材。为及时了解候鸟种群在保护区内的分布情况,掌握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的变化,在候鸟集中、动植物资源特殊的地块设置固定观测样地20个。同时设置大型宣传牌36个,宣传牌上喷绘湿地美景及自然保护区标志,树立在主要道路两侧或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提高了湿地保护区知名度,也形成了多彩的湿地景观。在管理处、管理站、保护点前设置宣传栏16个,主要内容是宣传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通过工程建设,保护区科研宣教水平得到初步提升。

第四章项目建设设计

4.1项目建设范围

湿地保护与科研监测建设项目主要建于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洛阳段,分布在孟津、吉利、新安三个管理站。

4.2项目建设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以湿地资源保护为重点,逐步恢复湿地自我调节功能,加强湿地资源的科研与监测,使保护、恢复、科研协调发展。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自然环境、功能、地形地物等,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内容和项目建设地点。

(3) 有利于保护管理的原则。各项目的实施,要有利于保护区多功能、多效益的发挥。

(4)保护管理与社区群众生产相协调的原则,项目建设应考虑保护区周边社会经济情况。

4.3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是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科研监测。

4.3.1湿地保护

4.3.1.1标志大门

设在保护区内主要路口,不锈钢结构,高10米,宽8米,共6个。

4.3.1.2生物墙

设在孟津、吉利核心区,各1公顷,栽植杨树,株行距2×3米。

4.3.1.3水禽救护站

主要对受伤的水禽及掉队的幼鸟进行救护。救护站面积200平方米,主要用于仓库、饲料加工库、治疗观察室及兽医室。另附设动物笼舍4 00平方米。并购置必须的医疗、救护、办公设备。

4.3.1.4病虫害检疫站

由于保护区面积较大,植被较多,环境复杂,森林病虫害易于发生,需要建设单独的病虫害检疫站。面积100平方米,配备检疫设备。

4.3.1.5解说性标牌

在保护区主要路段、珍稀水禽栖息地、生态特殊的地块设置解说性标牌20个,主要用于介绍湿地、介绍珍稀水禽和特殊生态价值的湿地植被。

4.3.2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或新建巡护步道18公里、供电线路12公里、通讯线路14.5公里。

4.3.3湿地恢复

4.3.3.1封滩育草

为增加植被覆盖率,在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进行封滩育草,种植芦苇1000公顷。

4.3.3.2生物围栏

在村镇、路口、人员干扰较大的地方设置生物围栏10公里,植杨树5行。

4.3.3.3湿地恢复

在实验区设湿地恢复区,孟津100公顷,新安100公顷。

4.3.4科研宣教

4.3.4.1无线视频监控

为便于观测候鸟生活、迁徙规律,更好掌握候鸟的生活习性,防止人为破坏保护区资源、猎杀水禽,及时发现火警、火情拟建湿地自然保护区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由处监控室、站监控室和监控点构成,处监控室为总监控室。监控室配备主要包括监视器、投影仪、电脑等,监控点由摄像头、塔构成,每个监控点监控辐射半径约1公里。

4.3.4.2气象观测站

为观测气象变化对湿地保护的影响,建气象观测站一处,建筑面积

150平方米,配置必要的气象观测设备。

4.3.4.3水文监测站

为了适时监测水文、水质变化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和湿地动植物的影响,及时保护湿地鸟类和植被,建水文监测站,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4.3.4.4网络建设

为更好地宣传湿地,加强电子办公能力,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站。

4.3.4.5鸟类环志站

候鸟环志的研究是研究候鸟迁徙的重要课题。建候鸟环志监测站1处,面积150平方米。

以上内容为二期建设拟规划的内容,请各管理局(站)对上述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即可以对原项目进行完善,也可以提出新的建设项目,目的使二期建设项目更加符合实际,具备可操作性。请各单位3月22日中午下班前将修改意见传真至湿地管理处。传真号码为:65299391,或者电子邮件至三sanrenhe2003@https://www.doczj.com/doc/d015623398.html,.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投资概算依据

(1)《河南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全国建筑安装工程概算》;

(2)《全国统一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定额》、《河南省建筑装饰工程单位概算表》、《全国建筑安装工程概算》及各地实际建筑价格核算;

(3)设备、仪器购置主要经济指标主要参照各地近期市场销售价格概算;

(4)调查设计费用:依据国家计委颁发的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进行概算;

(5)不可预见费:按总资的4%进行概算。

5.2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为951.3万元,其中保护工程112.1万元,占总投资的11.8%;基础设施建设工程73万,占总投资的7.7%;湿地恢复工程203万元,占总投资的21.3%;科研宣教工程417万元,占总投资的37.9%;其他费用141.3万元,占总投资的14.9%。

5.3资金筹措

总投资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投入和地方配套两部分组成。由于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社会公益事业,应纳入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总投资951.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74.6万元,占总投资的60.4%;地方配套3

76.7万元,占总投资的39.6%。

第六章项目管理

6.1组织管理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为科级建制,行政隶属于洛阳市林业局,内设办公室、保护管理科、科技科。处下设孟津、吉利、新安3个管理站,管理站负责本辖区内保护监测点的组织管理,统一协调工作;保护管理站下设12个保护监测点。实行处、站、点三级管理。

6.2工程管理

项目建设严格履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实行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建立健全工程监督检查制度。实行工程总监与责任监理相结合的工程建设指导方式,对各专题分别确定相应的责任监理和监理助理。责任监理负责整个专题技术上的具体实施,监理助理负责对工程进行具体监督与追踪。

6.3资金管理

在财务管理上主要做到: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项目的财务状况,积极组织收放,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项目投资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严防资金风险;对项目资金设立专户、专存、建立专帐核算,年终决算,不能与其它资金

混合使用;开支项目上要严格按照计划下达的内容实施,不得随意扩大非项目性支出。建设项目实行资金“报帐制”。建设项目实施时,为了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采用竞标的方式,选择工程建设方,由工程建设方垫资金(一般为投资的三分之一)或以劳折资的办法保证工程启动,然后按设计的要求和财务计划进行工程的检查验收、财务审计,结合中央和地方要求,根据计划财务规定下达总投资的其它部分(即总投资额度的三分之二),这样可以使任务安排与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增加年度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建设项目和财务活动应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的财务、物资要根据各级审计部门和工程指挥系统对财务收支和物资使用要求,认真核定支出项目,保证按照要求进行合理支出。并定期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审查和监督。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建设,完善各项财务制度,按照财经法律法规规范各种收支行为。

第七章项目评价

湿地有多种效益,通过实施保护与科研监测工程,能更好保护管理

湿地,使其各种效益更好的发挥出来。

8.1生态效益评价

湿地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涝)、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对我省涵养水源(减轻水旱灾)、保护水土、改善小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大气、生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

(1)增加地表有效水量效益

湿地常被称为“海绵体”和“绿色水库”,有巨大的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在降水时,湿地能吸收和渗透降水,减少了流入大海的无效水,增加了地表有效水的蓄积,以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利用。因此,湿地涵养水源、增加有效水量,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2)改善水质效益

降水经过过滤,去除部分污染物和杂质,渗入土壤后,某些溶解成份可以被土壤吸收或通过粒子交换去除,同时又可使土壤或风化岩石中的某些物质溶解,增加水中的化学成份。湿地还可降低径流水的温度和硬度、改善水质。水温升高不利于水生生物,也会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流经湿地的水微生物含量极低,有研究表明,流经湿地的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