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 分析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 分析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    分析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    分析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与本水库项目有关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包括3处:濮阳县黄河湿地声级自然保护区、沿西环线和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1 工程与重要敏感区域的位置关系

渠村引黄闸以东下游2.3km即为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黄河为界,主要区域位于黄河北岸以北和黄河大堤南侧以南区域,渠村引黄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见图6-1。渠村引黄闸2005年改造,管设计引水流量100m3/s,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7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调节水库南边界距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北边界最近距离为42km。

工程距离较近的饮水水源保护区有工程南部2.5km的“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和工程东部1.5km的“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井)”,与水库位置关系见附图20。

6.2 重要敏感区域环境现状

6.2.1 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黄河下游的上段,位于濮阳县南部黄滩区,涉及习城、郎中、渠村三个乡镇,全长12.5km,总面积33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00公顷,缓冲区面积1100公顷。该段内物种繁多,生物类型多样,是黄河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之一,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区内已知脊椎动物208种(鸟类162种,兽类20种,两栖类9种,

爬行类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大鸨、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0种(大天鹅、小天鹅、黄嘴白鹭、乌雕、灰鹤、呗额雁、灰雁等),属河南省重点保护的鸟类23种(灰雁、苍鹭等),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18种(中白鹭、豆雁、赤麻鸭等),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23种(琵嘴鸭、普通燕鸥等)。在已知的50种水禽中,豆雁、绿头鸭、斑嘴呀、普通秋沙鸭分布广、数量大,都在6000只左右。在该区越冬的大天鹅、白鹭、苍鹭数量亦不少,冬季仅一个集中群就有200只,至少有3000只分布在该区。

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69科253属484种及变种,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2.2%。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7种;裸子植物仅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5科249属476种及变种,占全省被子植物总科数40.9%,总属数的23.9%,总种数的13.0%。

在484种维管束植物中,木本植物有25种,草本植物459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1种。另有黄河区域特有黄河虫实、荷花柳。

河流湿地包括河道、核心沙洲、芦苇沼泽、滩地、鱼塘、荷塘等湿地资源。

6.2.2 饮用水源保护区

根据河南省政府批复(豫政办[2007]125号)的《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与项目较近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有“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和“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井)”。

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一级保护区为开采井外围100米的区域。二级保护区为北至黄河路南沿,西至化工一

路,南至国庆路,东以一级保护区边界往外延400米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为濮阳市区除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的区域。主要为市区备用水源井,分布于市区内的厂矿企业,供水能力为9万m3/d。

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一级保护区为开采井外围100米的区域。二级保护区为马颊河、五一路、长庆路、黄河路、京开道、濮水河、供应南路、老马颊河、江汉路东、老东环路、苏北路、老马颊河所围的区域;濮鹤高速公路以南,长安路以北,东西两侧一级保护区外400米的区域。准保护区位濮阳市区除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的区域。供水单位为中原油田基地水厂,位于市区东部,主要供给油田基地生活和生产用水,供水能力为3万m3/d,现状实际供水小于1m3/d 。

6.3对重要敏感区的影响

本工程不在上述敏感区范围内,施工活动对上述敏感区基本没有影响,本节分析工程运行对敏感区域的影响情况。

6.3.1 对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界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

1、工程施工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本工程利用原有渠村引黄闸,不用新建,同时,水库南边界与保护区实验区最北边界距离为42km,水库施工不会对湿地保护区产生影响。

2、水库引黄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1)引水量对湿地的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水许可证取水(国黄)字[2005]第5600》规定,渠村灌区濮阳市引黄取水许可指标31685万m3/a,其中灌溉引水指标为28000万m3/a,渠村灌区(包括本水库引水量)灌溉需引水量为25460万m3/a。水库工程不增加渠村引黄闸引水量。

根据《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中的总则要求,“实施黄河水量调度,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合理安排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防止黄河断流,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并实施年度水量分配和干流水量调度预案制度。”各引水口应定期上报引水方案,并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合理引水。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考虑各用水户的需求,经水量统一调度后,能够保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用水需求,对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无显著影响。当高村断面流量降至120m3/s的预警流量时,应关闭取水口停止取水,确保河流最低生态下泄流量。

(2) 引水方式的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水库引水时间主要在5月、7月、8月、10月和11月。引水时间主要是非农灌时间和黄河丰水期。正常的农灌时间段内,农灌引水与湿地需水之间存在一定的“争水”问题。通过水库的引水调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河补给与湿地需水矛盾。同时,因为本项目引水量有限,在丰水期或非农灌时间段水库引水,对黄河的水文情势和流量影响很小,所以不会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显著不利的影响。

所以从引水量和引水方式上考虑,本项目的实施不会对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产生显著不利影响。

6.3.2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

水库附近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有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中原油田基地和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二级保护区边界距水库边界的最近距离分别为

1.5km和

2.5km。水库范围不在中原油田基地和沿西环线地下水保护区的

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但位于准保护区内。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准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站场,因特殊需要设立转运站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防渗漏措施;不得使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保护水源林,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调节水库工程不属于污染型项目,不属于《规定》中的禁止建设内容,因此调节水库工程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准保护区内的相关要求。 两个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井群深度在120m左右,为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压水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水源保护区主要由黄河侧渗补给,水库水来源于黄河水,水质有保障,同时水库位于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流向下游,主要渗漏去向为浅层地下水,且侧渗量较小。因此水库建设不会对上述地下水源保护区产生影响。

环评敏感区分类

项目 一类区二类区 大气环境 环境空气敏感区(GB3095-2012)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居民区 工业区 文化区 农村地区 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保护目 标 项目I类II类III类IV类V类 地表水(GB3838-20 02)源头水 国家自然保 护区 集中式生活 饮用水地表 水源地一级 保护区。 珍稀水生生 物栖息地 鱼虾类产卵 场 仔稚幼鱼的 索饵场 集中式生活 饮用水地表 水源地二级 保护区 鱼虾类越冬 场 洄游通道 水产养殖区 等渔业水域 及游泳区 一般工业用 水区及人体 非直接接触 的娱乐用水 区 农业用水区 一般景观要 求水域 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 97)海洋渔业水 域 海上自然保 护区 珍稀濒危海 洋生物保护 区 水产养殖区 海水浴场 人体直接接 触的海上运 动或娱乐区 以及与人类 食用直接有 关的工业用 水区 一般工业用 水区 滨海风景旅 游区 海洋港口水 域 海洋开发作 业区

项目0类1类3类4类 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 08)康复疗养区 等特别需要 安静的区域 居民住宅、医 疗卫生、文化 教育、科研设 计、行政办公 为主要功能 需要保持安 静的区域 工业生产、仓 储物流为主 要功能(需要 防止工业噪 声对周围环 境产生严重 影响的区域) 4a 高速公路、一 级公路、二级 公路、城市快 速路、城市主 干路、城市次 干路、城市交 通轨道(地面 段)、内河航 道俩侧区域、 4b 铁路干线俩 侧区域 项目生态敏感目标识别 生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源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水源涵养重要区、土壤保持重要区、防风固沙重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洪水调蓄重要区。 项目I类II类III类IV类V类 地下水反应地下水 化学组分的 天然背景含 量(适用于各 种用途) 反应地下水 化学组分的 天然背景含 量(适用于各 种用途) 以人类健康 基础为依据。 (主要适用 于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水 源及工、农业 用水) 以农业和工 业用水要求 依据。 (除试用于 农业和部分 工业用水外, 适当处理后 可做生活饮 用水) 不宜饮用(其 他用水可根 据使用目的 选用)

环境影响案例分析 答案

大气影响评测案例 案例1 某热电厂位于西北地形平坦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400毫米,主导风向西北风。热电厂现有5×75 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4×12MW抽凝发电机,SO2现状排放量1093.6 t/a。拟淘汰现有锅炉,新建2×670 t/h煤粉炉和2×200MW抽凝发电机,年运行5500小时,煤含硫0.9%,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90%,180米烟囱直径6.5米,标态烟气量424.6 m3/s,出口温度45度,SO2排放浓度200 mg/m3,NOx排放浓度400 mg/m3。关闭市内小锅炉减少SO2排放362.6 t/a。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新建工程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1057 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098米,NOx的D10%为37000米。在停用检修期,某敏感点X处SO2小时监测0.021~0.031 mg/m3,逐时气象条件下,预测X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0.065 mg/m3。SO2二级小时国标是0.5 mg/m3,NO2二级小时国标是0.2 mg/m3,本项目外派NOx全部转化为NO2。 1、计算本项目实施后全厂SO2排放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 全厂SO2排放量:200mg/m3*424.6m3/s*5500*60*60/1000000000=1681.416t/a 区域SO2排放增减量:新建项目排放量-淘汰现有电厂锅炉量-关闭小锅炉排放量 即1681.416-1093.6-362.6=225.216 也就是区域新增排放量225.216t/a 2、判定大气评价等级的Pmax和D10%。 题干中给出了SO2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1057mg/m3,其Pmax-SO2=0.1057/0.5*100=21.14%;但题干中没有给出NO2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有的考生可能就不会做了。如果大家做过大气预测,仅仅只需要做过估算模式的话,就可以知道,同一污染源不同污染物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与源强成正比,不同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也是一样的;项目NOx源强400mg/m3,为SO2的2倍,也就是其最大地面浓度为0.1057*2=0.2114,NOx的Pmax为0.2114/0.24=88.08%。其D10%为37000m,超过5km。 也就是说需要根据NOx的Pmax和D10%来判定等级。 3、确定大气评价等级范围。 评价等级判定依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其他

[工程类试卷]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 0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l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1。现拟订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1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侧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 (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A),夜间55dB(A)。) 表l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及特点 【问题】 1 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 cr限值为500mg/L,方案1的COD cr 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 按方案1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3 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 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 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5 某矿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盟,矿区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煤层赋存稳定,资源十分丰富,是适宜露天和井工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矿区东西长40km,南北宽35km,规划面积960km2,均衡生产服务年限为100年。境界内地质储量19669Mt,主采煤层平均厚度10.65m,其中露天开采储量14160Mt,井工开采储量5509Mt,另外还有后备区1070Mt,暂未利用储量1703Mt。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当地拟定该矿区开发的规划,包括井田划分方案,煤炭洗选及加工转化规划,矿区地面设施规划(矿井及选煤厂、附属企业、铁路专用线、瓦斯电厂、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矿区给、排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该矿区内目前已有一座露天矿在生产。区内只有一条河流流过,矿区地处中纬度的西风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占97.3%,森林覆盖率1.23%。多年来,由于干旱、大风、过牧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沙化、退化草场所占比例扩展到64%。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连续遭受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连续两年寸草不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问题】 6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保护目标。 7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内容。 8 列出该评价的重点。 9 应从哪几方面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的合理性论证? 10 矿区内河流己无环境容量,应如何利用污废水? 10 某大城市拟建一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填埋量为300万t,填埋厚度为25m,主要设施有: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监测设施、填埋气导排系统以及覆盖和封场系统。按工程计划,该填埋场2011年1月投入使用。该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预计为120t/d。拟将渗滤液送至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 分析

第六章 重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与本水库项目有关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包括3处:濮阳县黄河湿地声级自然保护区、沿西环线和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1 工程与重要敏感区域的位置关系 渠村引黄闸以东下游2.3km即为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黄河为界,主要区域位于黄河北岸以北和黄河大堤南侧以南区域,渠村引黄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见图6-1。渠村引黄闸2005年改造,管设计引水流量100m3/s,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7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调节水库南边界距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北边界最近距离为42km。 工程距离较近的饮水水源保护区有工程南部2.5km的“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和工程东部1.5km的“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井)”,与水库位置关系见附图20。 6.2 重要敏感区域环境现状 6.2.1 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黄河下游的上段,位于濮阳县南部黄滩区,涉及习城、郎中、渠村三个乡镇,全长12.5km,总面积33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300公顷,缓冲区面积1100公顷。该段内物种繁多,生物类型多样,是黄河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段之一,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区内已知脊椎动物208种(鸟类162种,兽类20种,两栖类9种,

爬行类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大鸨、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0种(大天鹅、小天鹅、黄嘴白鹭、乌雕、灰鹤、呗额雁、灰雁等),属河南省重点保护的鸟类23种(灰雁、苍鹭等),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18种(中白鹭、豆雁、赤麻鸭等),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23种(琵嘴鸭、普通燕鸥等)。在已知的50种水禽中,豆雁、绿头鸭、斑嘴呀、普通秋沙鸭分布广、数量大,都在6000只左右。在该区越冬的大天鹅、白鹭、苍鹭数量亦不少,冬季仅一个集中群就有200只,至少有3000只分布在该区。 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69科253属484种及变种,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2.2%。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7种;裸子植物仅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5科249属476种及变种,占全省被子植物总科数40.9%,总属数的23.9%,总种数的13.0%。 在484种维管束植物中,木本植物有25种,草本植物459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1种。另有黄河区域特有黄河虫实、荷花柳。 河流湿地包括河道、核心沙洲、芦苇沼泽、滩地、鱼塘、荷塘等湿地资源。 6.2.2 饮用水源保护区 根据河南省政府批复(豫政办[2007]125号)的《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与项目较近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有“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和“中原油田基地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84眼井)”。 沿西环线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共25眼井),一级保护区为开采井外围100米的区域。二级保护区为北至黄河路南沿,西至化工一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工业园区版)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园区环境应急救援的方针、原则 (1)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4 术语和定义 (2) 5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 6 应急预案编制内容 (6) 7 格式和要求 (16)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 (工业园区版) 1 适用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工业园区能够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要求,在强化园区风险管理,有效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园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规定环境应急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作出有序响应,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工业园区,包括:分布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单位的工业园区。 本导则不适用于分布有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单位的工业园区。 2 园区环境应急救援的方针、原则 环境应急救援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的方针,体现以人为本、求实求严的思想,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外环境的影响,把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维护园区内外企业(或事业)单位及周边居民的安全和稳定。 组织实施环境应急救援活动的基本原则为: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规范运行、标准操作、快速反应、救援高效。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 (总分78,考试时间90分钟) 1.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l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 /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1。现拟订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1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侧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A),夜间55dB(A)。) 表l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及特点【问题】 1. 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cr限值为500mg/L,方案1的CODcr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 按方案1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3. 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 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 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某矿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盟,矿区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煤层赋存稳定,资源十分丰富,是适宜露天和井工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矿区东西长40km,南北宽35km,规划面积960km2,均衡生产服务年限为100年。境界内地质储量19669Mt,主采煤层平均厚度10.65m,其中露天开采储量14160Mt,井工开采储量5509Mt,另外还有后备区1070Mt,暂未利用储量1703Mt。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当地拟定该矿区开发的规划,包括井田划分方案,煤炭洗选及加工转化规划,矿区地面设施规划(矿井及选煤厂、附属企业、铁路专用线、瓦斯电厂、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矿区给、排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该矿区内目前已有一座露天矿在生产。区内只有一条河流流过,矿区地处中纬度的西风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占97.3%,森林覆盖率1.23%。多年来,由于干旱、大风、过牧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沙化、退化草场所占比例扩展到64%。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连续遭受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连续两年寸草不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问题】 6.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保护目标。 7.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内容。 8. 列出该评价的重点。 9. 应从哪几方面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的合理性论证? 10. 矿区内河流己无环境容量,应如何利用污废水? 某大城市拟建一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填埋量为300万t,填埋厚度为25m,主要设施有: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监测设施、填埋气导排系统以及覆盖和封场系统。按工程计划,该填埋场2011年1月投入使用。该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预计为120t/d。拟将渗滤液送至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为30000t/d,目前日处理量为23000t/d。拟选厂址特点见表1。表l拟选厂址特点【问题】 11. 该填埋场选址和所建设施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12. 该填埋场可选用何种防渗衬层? 13. 可以进入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为哪种垃圾? 14. 该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方式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15. 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有哪些? A市拟新建一座规模为处理能力10万t/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该项目建成后将收集该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中工业废水占40%。拟建工程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截流干管、中途提升泵站等设施,该污水处理厂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厂址目前为旱地,不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污泥经压缩、脱水、干化处理后送该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受纳水体为B

2016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法试卷

【试卷总题量: 38,总分: 100.00】 用户得分:98.0分,用时2095秒,通过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同等级单项因子环境影响评价,对于(),需要对重点环境要素的影响进行详细和深入的评价。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低于三级评价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2.开发区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等级不应低于()级。 A.一 B.二 C.三 D.三级以下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3.根据产业组织学的(),规划能够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绩效,其中包括环境绩效。 A.结构行为绩效理论 B.价格理论 C.产业竞争与规制理论 D.产业组织形态创新理论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海洋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其中二级评价一般采用()方法。 A.物理模型实验法 B.数值模拟法 C.近似估算法 D.类比法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所造成的损失一般可能增加()倍。 A.一 B.二 C.三 D.四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6.下列不属于开发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是()。 A.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分布 B.主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物量等 C.区内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治理 D.评价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工程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7.下列关于铁路规划环境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铁路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发生在铁路建设和运营期 B.铁路建设期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占用、水土流失、 生态破坏 C.铁路运营将使车站周围区域生态成分产生重要变化 D.矩阵法不能用于铁路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8.()首次对“海岸工程”进行明确界定,并规定海岸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B.《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 境管理条例》(1990) C.《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 D.《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2006)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9.()主要用于涉及地理空间较大的建设项目,如公路、铁道、管道等“线型”影响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 A.系统流图法 B.层次分析法 C.叠加图法 D.情景分析法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10.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评机构后 ()日内,向公众公告拟建项目信息。

环境保护敏感区域专项方案

海启高速公路工程 HQ-QD2标环境保护敏感区域专项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海启高速HQ-QD2标项目经理部 2016年12月14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 (4) 三、环保目标 (4) 四、环境敏感区域保护范围 (5) 4.1水环境敏感区清单 (6) 4.2水环境敏感区清单 (6) 五、环保组织机构及保证体系 (7) 六、各级环保职责 (7) 6.1、项目部环保领导小组职责 (7) 6.2项目安全环保部职责 (9) 6.3环保员职责 (9) 七、环保的内容 (9) 八、环保控制措施 (9)

环境保护敏感区域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 海安至启东高速公路起自雪案枢纽,与启扬、沈海高速衔接,终于启东,与通启、崇启高速衔接, 是江苏省“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横三”—南京经泰州至启东高速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安至启东高速公路起自雪案枢纽,与启扬、沈海高速衔接,终于启东,与通启、崇启高速衔接,本项目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km/h,路基宽度28m。 海安至启东高速公路HQ-QD2施工标段路线起自启东市合作镇老三河港河附近与HQ-QD1施工标段终点衔接,路线在合作镇盘龙村与竖南村交界处上跨红阳河(等外级),后向东南方向布设,于竖南村上跨王海公路(一级)、无畏村上跨规划新志圩路(一级)并与其交叉设置合作互通,然后向南布设穿过中央镇村于中央镇村与杨同村交界处上跨北通沙河(等外级)、保田村与曹家镇村交界处上跨通启运河(V级),最后向东南方向于曹家镇村与五星村交界处跨越南通沙河(等外级),最终与HQ-QD3施工标段起点衔接。 本标段起止里程为K116+800、K125+900,全长9.1公里,负责施工的任务主要包括互通式立体交叉1处(合作互通),内有匝道桥1座(256.4m);6座主线桥(共2280.903m);8段路基(共6819.097m);通道19道(其中10道为利用桥孔通道);涵洞15道(箱涵8道,1.5m圆管涵7道)。

(完整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第一章

习题 1.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参考答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2.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原则。 参考答案: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内容的书面表现形式,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技术文件。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 (1)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正,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可另外编写分项报告书;主要的技术问题另外编写专题报告书。 (2)文字简洁、准确,图表清晰,论点明确,典型项目或比较复杂的项目,应有主报告和分报告(或附件),主报告应简明扼要,分报告把专题报告、计算依据列入。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根据环境和工程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进行编写。 3.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总体结构应符合国家环评技术导则的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2)基础数据可靠。若不同来源的同一参数出现不同时应进行核实。 (3)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 (4)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不能带有感情色彩。 (5)表达准确,篇幅合理 (6)署名符合要求 4.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参考答案: (一)按照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点 1.总论 2.建设项目概况 3.环境概况 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技术论证 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8.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9.结论 10.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二)按照环境要素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点 1)总论;

环境敏感点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敏感点及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敏感点 本项目所区总面积130.19hm2,矿山所在位置为高原地区,人烟稀少,当地只有少数游牧民,矿出采动影响范围内林地稀少,植被物种简单,无基本农田。据现场调查,评价范围内未发现文物保护单位、自热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等。矿区周围无居民点,职工宿舍可能受矿山采矿场大气污染物、噪声的影响。主要环境敏感点分布状况见表1.8-1,本项目外环境关系见图18-1,项目周边环境现状见图1.8-2 环境保护目标 1.生态环境:因矿山开采可能导致土地砂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塌陷等严重者在 雨后导致泥石流和山洪暴发等,因此将矿区范围内的天然植被、土壤和野生动物作为保护目标。 2、地表水水坏境:矿区以南的昆仓河作为水环境保护目标,保持其原有水城 功能。确保昆仑河地表水质满足Ⅰ类水域水体功能的要求。 3.环境空气:项目所在地区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要求。 4.声环境:保护矿区厂界及矿石运输道路两侧200米范围内不受本项目噪声干扰,区域声学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Ⅰ类标准要求。 5、污染物达标排放(废气、废水、噪声);污染物排放符合当地“总量控制”要求。

表1.8-1,主要环境敏感点分布状况一览表 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格尔木昆仑宝玉石纳赤台地区三岔口软玉矿工程 业主单位:格尔木昆仑主玉石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性质:新建工程 建设规模:年产玉石40吨 服务年限:38年 项目投资:7800万元 建设期:2年 建设地点;从格尔木市沿青藏公路向南行约120km至三岔桥,下便道向北 行约13km可达矿区 拟建项目主要建设工程内容 纳赤台地区三岔口玉石矿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境内,根距青海省国资源厅《关于格尔木市纳赤台地区三岔口软玉矿矿区划定范围的批复》青国土资矿划【2009】8号)矿区范国分南北两块,由8个拐点圈定,开采标高由4250~3850,4250-3850,矿区面积约为114.89hm2.该矿山年生产玉矿为40吨,故该矿山年剥离废石40万吨/年。矿山服务年限约38年,根据矿区开采地质条件,矿床开拓采用露天开采,矿看开采后,经简单的手选及废石剥离,可直接运往使用厂家进行加工。 该矿区为新建的大型矿山,拟建项目主要建设工程内容按:主体工程、公用工程分列于表2.3-1。 表本项目主要建设工程项目组成一览表

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定义的环境敏感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 建设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该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特征: (1)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集锦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集锦 案例一电厂 H省拟在L县新建2X1000MW超超临界凝汽式燃煤发电机组。J一址所在地形为丘陵,距L县规划边界约9km。厂址周围环境现状及厂区平面布置见图。工程供水水源为L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和P水库,采用带自然通风冷却塔的二次循环方式。正常运行情况F,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不外排;工程采用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设计脱硫效率为90%:用三室五电场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9.8%,脱硫系统的除尘效串为50%;采用低氮燃烧技术,预留脱除氮氧化物装置空间;两台炉合用一座240m烟囱;废气污染物排放量为S02; 0.479t/h;Nox;2.71t/h;烟尘:0.213t/h。工程采用露天煤场;灰渣分除、干除灰系统,干灰场贮存方式,灰场属山谷灰场。 问题: 1、分析本项目建设与相关环境保护及产业政策的相关性; 2、确定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 3、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影响预测因子; 4、分析本项目厂区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必要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和工程需增设的污染防治措施; 5、确定本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 6、确定本项目评价重点。 答:1、分析本项目建设与相关环境保护及产业政策的相关性; A、《印发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经贸源(2000)015号

B、《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8)5号 C、《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计基础(2000)1268号 D、《关于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03)159号 E、《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2)26号 F、《关于印发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的通知》计基础(2002)26号 G、《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2005)40号 H、《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环发(2002)210号 符合:新建2X1000MW超超临界凝汽式燃煤发电机组属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的鼓励类,工程采用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设计脱硫效率为90%:用三室五电场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9.8%,脱硫系统的除尘效串为50%;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符合《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计基础(2000)1268号的规定,所以该项目符合产业政策。 2、确定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 该项目处于复杂地形,根据《环境影响技术导则——大气》HJ/T2.2-95中的规定: 三个因子中NOX属于一级,所以该项目评价等级为一级。 评价范围为:16-20公里,复杂地形取16公里。重点是周围的自然村和农田。 3、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影响预测因子; 现状的监测因子:SO2、NO X、PM10、TSP 预测因子:SO2、NO X、PM10 灰场、煤场的预测因子:TSP 4、分析本项目厂区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必要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和工程需增设的污染防治措施; 该该案没有风向,看图上的布置,西边的自然村距离冷却塔太近,只有80米,噪声的扰民问题可能显得突出,调整意见:一是将煤场和灰场往自然村的下风向按置,二是将噪声污染重的车间和设备远离自然村,靠近农田,减少噪声扰民的问题。三是在厂的西边的北边搞绿化带,减少噪声和扬尘。 5、确定本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S02、烟尘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COD、氨氮、石油类 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排放量 水重复利用率 6、确定本项目评价重点。 本项目评价的重点:现有污染源调查、工程分析、污染物防治措施、清洁生产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算清本项目污染物排放量,预测项目实施后对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的影响情况,论述采取的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和保证性。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一、适用对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科目学习,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学生掌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正确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总学时 96学时,不含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四、参考学分 6分,不含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五、课程目标 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备受瞩目,随着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力度的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彰显。本课程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设计从工程分析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八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出若干工作任务,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岗位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技能的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知识、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基本能力、污染防治基本知识及环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能力目标: 1. 能较熟练、独立进行工程分析; 2.能熟练、独立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3. 能熟练、独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 能较熟练、独立进行大气、水、声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 掌握大气、水、声等环境保护措施方法; 5. 掌握有关总量控制方法; 6. 熟悉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技术方法等; 7. 熟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等。 六、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为载体,以环境影响评价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过程中职业行为和工作步骤模块为中心来设计本课程教学项目和工程任务。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课程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工作领域、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涉及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方法,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具体案例,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课程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岗位所特有的工作任务关系相关性,而不是知识关系。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依据各课程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项目的课时数。能力目标用语主要使用“能”或“会利用(根据)…来…”等用语来表述。“会利用(根据)…”用于表述背景知识目标,“来…”用于表述职业能力目标。 2.课程具体设计 本项目课程教学与实训相配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引领”分四个阶段教学,分别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现场教学,做到“教、学、做”为一体。具体思路是:第一阶段设计单要素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方法(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项目,在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第二个阶段设计单要素仿真案例(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案例)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以完成项目完整加工过程和最终产品为考核内容;第三个阶段引入环评真实案例,设计教学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企业实施教学(即生产性实训),以企业对产品加工质量的控制过程和加工结果要求作为考核标准,过程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c5135746.html, 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作者:李荣常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7期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却在时刻破坏着水资源环境的发展,修复。 本文从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和评价等主要内容来探索影响,为提高土地利用科学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资源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1 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 1.1 农业生产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现代化的农业和牧业对自然水环境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在局部地段甚至超过现代工业对自然水环境的影响。农业的不适当生产方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有机废弃物的侵染,会对水质造成大面积的、持续性的污染,这样形成的面源污染较之与点源污染,具有危害规模大,防治困难的特点。农业面源污染包括:水土流失、化肥与农药流失、畜禽水产养殖、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例如在赣江,最重要的面源之一就是农业,赣江沿岸是江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到赣江中造成氮磷及其他“三致”微量有毒污染物(如邻苯二甲二丁酯等)的浓度增加,这既造成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1.2 建设用地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建设用地对水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的排放,如:重金属污染物、COD、总磷等。随着新建县城市化的发展,需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增大,相应增加了入河(湖)污染量。另外,除工业排污外,生活污水排放也是河流有机污染不容忽视的因素。 1.3 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据杨桂山等人对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洪涝的影响分析,可知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对洪涝灾害有直接影响。如果上游地区的产水量增加,则洪水需经过河网从下游排出,就会与中下游的洪水产生叠加效应,将给整个流域的防洪造成极大压力。例如:建设用地的增加将使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洪峰更高,洪涝过程缩短,洪量趋于集中,危害更大。据美国一些小城市调查,当不透水地面占12.00%、平均洪水流量为17.80m3/s时,洪水汇流时间为3.5h。而当不透水地面增至40.00%时、平均洪水流量增至57.80m3/s,洪水汇流时间减至0.4h,工矿居民建设

环境影响案例分析 答案

大气影响评测案例案例1 某热电厂位于西北地形平坦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400毫米,主导风向西北风。热电厂现有5×75 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4×12MW抽凝发电机,SO2现状排放量1093.6 t/a。拟淘汰现有锅炉,新建2×670 t/h煤粉炉和2×200MW抽凝发电机,年运行5500小时,煤含硫0.9%,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90%,180米烟囱直径6.5米,标态烟气量424.6 m3/s,出口温度45度,SO2排放浓度200 mg/m3,NOx排放浓度400 mg/m3。关闭市内小锅炉减少SO2排放362.6 t/a。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新建工程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1057 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098米,NOx的D10%为37000米。在停用检修期,某敏感点X处SO2小时监测0.021~0.031 mg/m3,逐时气象条件下,预测X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0.065 mg/m3。SO2二级小时国标是0.5 mg/m3,NO2二级小时国标是0.2 mg/m3,本项目外派NOx全部转化为NO2。 1、计算本项目实施后全厂SO2排放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 全厂SO2排放量:200mg/m3*424.6m3/s*5500*60*60/1000000000=1681.416t/a 区域SO2排放增减量:新建项目排放量-淘汰现有电厂锅炉量-关闭小锅炉排放量 即1681.416-1093.6-362.6=225.216 也就是区域新增排放量225.216t/a 2、判定大气评价等级的Pmax和D10%。 题干中给出了SO2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1057mg/m3,其Pmax-SO2=0.1057/0.5*100=21.14%;但题干中没有给出NO2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有的考生可能就不会做了。如果大家做过大气预测,仅仅只需要做过估算模式的话,就可以知道,同一污染源不同污染物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与源强成正比,不同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也是一样的;项目NOx源强400mg/m3,为SO2的2倍,也就是其最大地面浓度为0.1057*2=0.2114,NOx的Pmax为0.2114/0.24=88.08%。其D10%为37000m,超过5km。 也就是说需要根据NOx的Pmax和D10%来判定等级。 3、确定大气评价等级范围。 评价等级判定依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其他

环境敏感区

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 确定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点与环境保护目标 (1)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常作为评价的重点,也是衡量评价工作是否深入或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志。然而,敏感保护目标又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按照约定俗成的含义,敏感保护目标概括一切重要的、值得保护或需要保护的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是法规已明确其保护地位的目标(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可按下述依据判别: 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确定的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依据法律 ⒈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环境保护法 ⒉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环境保护法 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环境保护法 ⒋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 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环境保护法 ⒌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环境保护法 ⒍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保护法 ⒎自然景观环境保护法 ⒏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游览区海洋环境保护法 ⒐水产资源、水产养殖场、鱼蟹回游通道海洋环境保护法 ⒑海涂、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红树林、珊瑚礁海洋环境保护法 ⒒水土资源、植被、(坡)荒地水土保护法 ⒓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水土保护法 ⒔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法 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中,将一些地区确定为“环境敏感区”,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级别分类的重要依据。分类管理名录中的环境敏感区包括以下区域: ①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②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重要湿地等。 ③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此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亦应视为环境环境区。 (2)一般敏感保护目标的确定 环境影响评价中,除进行依法评价,贯彻执行法规规定之外,很重要的一个评价任务是进行科学性评价,即评价建设项目的布局或生产建设行为的环境合理性。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保护那些对人类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事物(即敏感保护目标),是评价中最应关注的问题。一般敏感保护目标是根据下述指标判别的: ①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主要有: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湿地、海涂、红树林、珊瑚礁、原始森林、天然林、热带雨林、荒野地等生物多样较高的和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生态系统。 重要保护生物及其生境,包括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一、二级保护名录的动植物及其生境;列入红皮书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境,地方特有的和土著的动植物及其生境,以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动植物及其生境。 重要渔场及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地及回游通道等;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种质资源保护地等。 ②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主要有: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旅游渡假区; 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古树名木、风景林、风景石等。 ③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