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毒诊断治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梅毒的治疗方案第1篇梅毒的治疗方案一、方案背景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
我国卫生部门对梅毒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强梅毒防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1.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病程、年龄、性别、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3. 规范化治疗,遵循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梅毒诊断和治疗指南。
4. 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措施。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
一期梅毒:苄星青霉素G 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2次。
二期梅毒:苄星青霉素G 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
(2)晚期梅毒:包括三期梅毒、潜伏期梅毒。
三期梅毒:苄星青霉素G 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
潜伏期梅毒:苄星青霉素G 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1次。
2. 心理干预梅毒患者往往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需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梅毒相关知识教育,提高患者的防护意识,降低复发风险。
四、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避免疾病传播。
2.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患处清洁干燥。
4. 遵医嘱用药,不得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和疗程。
5. 如出现药物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诊。
五、随访评估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病例。
本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具体治疗措施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医疗伦理,保护患者隐私,确保治疗质量。
(完)第2篇梅毒的治疗方案一、引言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本方案旨在为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一套科学、规范、人性化的梅毒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危害。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而发生的常见性传播疾病,已经问世数百年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是十分重要的性传播疾病;可以分为获得性梅毒、先天梅毒和妊娠梅毒等。
梅毒是一种感染梅毒螺旋体的性传播全身慢性传染病。
若能在梅毒的早期时积极检查,对症治疗都能够彻底治愈,如果不能积极有效治疗发展到二三期则会导致严重并发症,死亡机率也相对更高。
因此,梅毒本身不可怕,不积极治疗才可怕。
梅毒的临床分期一、早期梅毒:病期2年以内,又分为以下几类:1、一期梅毒:即硬下疳2、二期梅毒:3、早期潜伏梅毒:凡有梅毒感染史且病期2年以内,无临床症状或者症状已经消失,物理检查缺乏梅毒的表现,脑脊液检查阴性,而仅有梅毒血清反应阳性者。
二、晚期梅毒(三期):病期2年以上,分为以下几类:1、晚期良性梅毒:包括皮肤、粘膜、眼和骨胳的晚期梅毒损害2、心血管梅毒3、神经梅毒4、晚期潜伏梅毒梅毒的临床症状表现一期梅毒的临床症状表现:男性多在龟头、冠状沟及系带附近,包皮内叶或阴茎、阴茎根部、尿道口或尿道内,后者易被误诊。
硬下疳常合并包皮水肿。
有的病人可在阴茎背部出现淋巴管炎,呈较硬的线状损害。
硬下疳出现一周后,附近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不痛,皮表不红肿,不与周围组织粘连,不破溃,称为无痛性横痃(无痛性淋巴结炎)。
硬下疳如不治疗,经3-4周可以自愈。
二期梅毒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梅毒的泛发期。
自硬下疳消失至二期梅毒疹出现前的时期,称为第二潜伏期。
二期梅毒疹一般发生在硬下疳消退后3-4周,相当于感染后9-12周。
二期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淋巴结进入血行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
除引起皮肤损害外,尚可侵犯内脏及神经系统。
三期梅毒的临床症状表现:三期梅毒临床表现如下:①发生时间晚(感染后2-15年),病程长,如不治疗,可长达10-20-30年,甚至终生;②症状复杂,可累及任何组织器官,包括皮肤、粘膜、骨、关节以及各内脏,较易侵犯神经系统,易与其它疾病混淆,诊断困难;③体内及皮损中梅毒螺旋体少,传染力弱,但破坏组织力强,常造成组织缺损,器官破坏,可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④抗梅治疗虽有疗效,但对已破坏的组织器官则无法修复。
梅毒检测技术规范(100808)全国梅毒检测技术规范(试⾏讨论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年⼋⽉前⾔为了加强全国梅毒检测⼯作的管理,提⾼检测质量,根据《中华⼈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的精神,在卫⽣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领导下,性病控制中⼼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制订了《全国梅毒检测技术规范》(下称"规范")。
本“规范”是基于我国⽬前梅毒检测⼯作的需要以及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梅毒检测相关的样品采集、检测⽅法、检测策略、质量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经上报卫⽣部并获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下发,适⽤于全国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采供⾎、出⼊境检验检疫等提供梅毒检测服务的机构。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性病控制中⼼本“规范”参加编写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妇幼保健中⼼、⼴东省⽪肤性病控制中⼼、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天津疾病预防控制中⼼、上海市⽪肤性病医院本“规范”参加编写及审核⼈员:尹跃平、王千秋、王宝玺、邢⽂⾰、王临红、郑和平、傅更峰傅更锋、顾伟鸣、郑钟洁、龚匡隆、陈祥⽣。
本《规范》编写⼯作联系⼈:魏万慧本《规范》适⽤于全国所有的梅毒检测实验室。
本《规范》解释权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
⽬录第⼀章梅毒及其病原体第⼆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第三章梅毒⾎清学检测第四章梅毒体病原学检测第五章梅毒核酸检测第六章实验室⽣物安全第七章梅毒⾎清学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第⼀章梅毒及其病原体梅毒是由梅毒苍⽩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种性传播疾病,可引起神经、⼼⾎管等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群的⾝体健康。
此外,梅毒亦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导致⾃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
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90年代末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呈快速流⾏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问题。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梅毒是一种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作为权威的公共卫生机构,为防控梅毒传播和指导治疗方案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总结和分析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梅毒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建议。
本文将着重阐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梅毒的病因是感染苍白密螺旋体,通常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根据病程的不同,梅毒可分为早期梅毒(包括一期和二期)和晚期梅毒(三期)。
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性下疳和淋巴结肿大,而晚期梅毒则涉及神经、心血管和骨骼等多个系统。
支持论点2: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梅毒治疗指南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梅毒治疗指南主要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对于早期梅毒,指南推荐使用青霉素G肌肉注射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肌肉注射。
对于晚期梅毒,指南建议使用同样的治疗方案,但需延长疗程。
对于孕妇患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使用红霉素或多西环素进行治疗。
近年来,多项循证医学研究对梅毒治疗指南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早期梅毒患者在接受推荐治疗方案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血清学转阴率较高。
对于晚期梅毒患者,延长疗程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
孕妇患者在接受推荐治疗方案后,垂直传播给胎儿的风险可显著降低。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梅毒治疗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科学的治疗建议。
根据指南,早期梅毒患者应使用青霉素G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进行治疗,晚期梅毒患者需延长疗程以提高治愈率。
孕妇患者在治疗时应有特殊考虑,以降低胎儿感染风险。
治疗梅毒需要及时、规范化的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对患者及他人造成潜在危害。
性传播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还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旨在提供关于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分析、治疗措施、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的权威指导,以帮助患者及时治疗并防止疾病传播。
·标准·方案·指南· 【编者按】 与2006年版指南相比,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在梅毒、沙眼衣原体、淋病等方面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及药物治疗等方面有了部分变动,本刊特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樊尚荣等专家对新版指南中的变动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连续刊出,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樊尚荣,李健玲(编译) 译者单位:518036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樊尚荣);汕头大学医学院(李健玲) 【关键词】 梅毒;指南;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72(2011)02-0461-031 概述1.1 分期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根据传播途径不同分为后天梅毒与先天梅毒。
又可根据其病期分为早期梅毒与晚期梅毒。
(1)早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内。
包括:①一期梅毒(硬下疳);②二期梅毒(全身皮疹);③早期潜伏梅毒(感染1年内)。
(2)晚期梅毒:包括:①皮肤、黏膜、骨、眼等梅毒;②心血管梅毒;③神经梅毒;④内脏梅毒;⑤晚期潜伏梅毒。
1.2 诊断1.2.1 螺旋体检查 取病损分泌物做涂片,用暗视野检查或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 F A )活螺旋体,阳性者即可确诊。
1.2.2 血清学试验 包括非螺旋体试验和螺旋体试验。
非螺旋体试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 P R )或性病研究试验(V D R L );螺旋体试验包括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 T A-A B S )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 P P A )。
非螺旋体试验存在假阳性,见于多种与梅毒无关的临床状态,包括自身免疫状况、高龄以及注射毒品者。
非螺旋体试验滴度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
同一实验室同一方法两次检测相差2个倍比稀释度(4倍)有意义。
1.2.3 脑脊液检查 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白细胞>5/m m 3)、蛋白测定异常和V D R L 。
治法:化痰散结,破瘀解毒。
方药举例:二陈汤、桃仁四物汤加减。
法半夏、陈皮、桃仁、红花、牡丹皮、赤芍、牡蛎、土茯苓、甘草等。
3.气血两虚府疮溃烂,久不愈合,肉芽苍白,脓水清稀,气味秽臭,身倦乏力,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头昏眼花,舌质淡胖,苔薄,脉虚细。
治法:补益气血,扶正解毒。
方药举例:十全大补汤加减。
党参、黄茂、当归、熟地黄、白术、茯苓、白芍、川茸、土茯苓、金银花、连翘等。
二、中成药
土茯苓合剂每服20m1,1日2次,适用于肝经湿热。
清风搜毒丸每服5g,1日2次,适用于瘀滞痰凝。
三、局部治疗
1瘠疮未溃者取冲和膏与酒、醋各半调敷成糊状外敷,每日换药1次。
2 .痞疮已溃,脓腐不清者,用五五丹撒疮面,外贴黄连油膏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3 .疳疮已溃,脓腐脱净,疮面清洁者,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外贴疮面,每1-2日换药1次。
神经梅毒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因梅毒苍白密螺旋体(treporlema pallidum)侵及脑膜、脑或脊髓所致的神经病变,称为神经梅毒。
【临床表现】
由于梅毒螺旋体侵人脑和脊髓的部位、时间不同,表现为无症状性梅毒、脑膜血管梅毒和脑实质性梅毒三种类型。
(一)无症状性神经梅毒
指有感染史,梅毒血清反应和脑脊液检查均异常,但无临床症状者。
这种类型的发病率约占全部梅毒病例的30%。
无症状性神经梅毒在感染后2年内脑脊液异常达高峰,然后有两个后果,一是发展成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另一是感染逐渐好转,脑脊液恢复正常。
(二)脑膜血管梅毒
多半在原发感染后数月至数年发生。
最常见的是在原发感染后1年内同时出现皮疹和脑膜症状。
此期可有颅神经麻痹。
脑膜感染可引起小血管炎、闭塞,局灶性神经体征。
临床表
现类似动脉硬化性脑卒中发作,突然起病,并逐步进展,出现偏瘫、交叉瘫或难以定位的多处损害。
但发病前数周或数月常有头痛和人格改变。
脑膜血管型梅毒,男性多于女性。
脊膜血管型梅毒受累可出现横贯性脊髓炎表现。
(三)实质性梅毒
包括脑和脊髓实质梅毒。
前者称为“麻痹性痴呆”,后者称为“脊髓痨”。
罕有偏瘫、偏盲、视神经萎缩、动眼神经麻痹、腱反射消失、Babinski征阳性等局灶神经损害的证据。
脊髓痨患者表现为下肢电击样或刀割样闪痛、进展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深感觉障碍及二便失禁。
神经系统检查可见下肢膝和跟腱反射消失、音叉震动觉和关节位置觉受损以及瞳孔异常。
此外,还可有肌肉无力、萎缩,肌张力低、视神经萎缩和视力丧失,颅神经麻痹以及Charcot 关节营养性改变。
【诊断要点】
(一)病史和体检
1.临床上有不洁性生活史。
2.有神经系统脑膜或局灶性神经损害症状和体征,或有多处难以一个部位定位的病损。
(二)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在(2~3)×108/L(200~300/mms)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2.血清学检查
(1)非特异性(非苍白螺旋体)抗体试验:称为梅毒反应素(reagin)试验,反应素是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的复合物。
该复合物作为抗原是原始的补体结合试验、华康反应(Wassermann-Kolmer reaction)、性病研究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VDRL)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plasma regain,RPR)的基础,但特异性差。
(2)特异性抗体试验:有密螺旋体抗体荧光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FTA-ABS)和密螺旋体微血凝试验(microhema一glution assay for treponema pallidum,MHA-TP)。
血浆FTA-ABS阳性对诊断梅毒的特异性极高,但其阳性不能诊断是否活动性梅毒。
另外,FTA—ABS的敏感性极高,不能用于脑脊液检查,这是因为采取脑脊液时,不能避免的外伤导致极微量血污染脑脊液(1ml脑脊液中有血0.8/~1),即可造成脑脊液假阳性反应。
因此,计算MHA指数(major histocompatibitv in—dex)和HMA-IgG指数能校正此偏差。
因MHA和MHA-IgG指数只代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抗钩端螺旋体抗体,对诊断神经梅毒有更高的特异性。
MHA指数一CSF的MHA滴度×血清白蛋白(mg/d1)/CSF白蛋白(mg/d1)×10。
MHA-IgG指数一EMHA-IgG滴度(CSF)/总IgG(CSF)]÷.EMHA-IgG滴度(血清)/总IgG(血清)]。
总之,神经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依据:①血清RPR和血清
FTA-ABS或MHA-TP阳性;②脑脊液VDRL试验阳性;~CSF白细胞增高,伴有或不伴有蛋白增高;@MHA指数≥100,MHA-IgG 指数≥3。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和MRI对脑膜梅毒可见脑膜增强效应,对脑膜血管梅毒可见皮质下或皮质梗死。
【治疗方案及原则】
脑膜血管梅毒应当积极治疗,常用药物为大剂量青霉素。
水溶性青霉素G,1200万~2400万U/d,静脉给药,共用2周。
或240万U水溶性青霉素肌内注射,每日1次,合并用丙磺舒(probenecid)口服,每日2g,共2周。
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或红霉素,皆为500mg,口服,每日4次,连续服用4周,或强力霉素100mg,每日4次,共4周。
青霉素治疗可出现皮疹或全身性过敏反应。
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可出现Ja—risch-Herxheimer反应。
常发生在青霉素治疗后1--~2小时。
麻痹性痴呆和脊髓痨患者更常见。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可预防该反应的发生。
治疗后应3个月查1次血清试验。
在6~12个月后脑脊液检查仍异常,则需2年后再复查。
如果3年后患者症状有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脑脊液和血清试验正常,则神经系统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可停止。
下列情况应再次治疗:①临床症状和体征恶化,而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特别是脑脊液白细胞增高持续不降低者;②在6个月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仍不正常者;③血清或脑脊液VDRL试验不下降,或升高4倍,或首次治疗不满意的患者。
脑实质梅毒病者除作症状治疗外,亦应使用青霉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