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2b/3a受体拮抗剂的获益/风险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2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3表掌握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 受体拮抗剂(GPI)是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唯一一种静脉药物,被誉为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而抗血小板作用越强,出血风险越高,因此如何安全使用GPI 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摘录和总结最新专家共识和研究,供大家参考。
1. GPI 使用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GPI 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
(1)替罗非班有两种给药途径——静脉和冠状动脉。
①静脉内用法:PCI 患者:起始 10~25 μg /kg(3 min 内) 静推,维持 0.075~0.15 μg/kg/min 静滴 36 h,可适当延长;非 PCI 患者:起始0.4 μg/kg/min 静滴 30 min,维持0.1 μg/kg/min 静滴 48~108 h。
②冠状动脉内用法:冠脉造影→给药(导丝通过病变后或球囊扩张前)→支架植入。
10~25 μg/kg 推注,可分次推注,后0.075~0.15 μg/kg/min 静滴36 h 或适当延长。
注意:肌酐清除率<30 mL/min 时以上两种给药途径剂量均减半。
(2)依替巴肽只有一种给药途径——静脉。
静脉内用法:ACS 患者术前180 μg/kg 静推,2.0 μg/kg/min 维持静脉输注,直至出院或开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总时程 72 h;ACS 患者 PCI 术前180 μg/kg 静推,2.0 μg/kg/min 维持静脉输注,首剂静推后 10 min 再次180 μg /kg 静推,静脉输注持续至出院,至少 12 h,最长 18~24 h。
注意:肌酐清除率<50 mL/min 时以180 μg/kg 静推,继之维持1.0 μg/kg/min 静脉输注。
2. GPI 特点(1)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抗血小板作用强;(2)半衰期短,需持续静脉输注;(3)达峰迅速,<30 min;(4)与受体可逆性结合,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快(停药4~8 h 后恢复);(5)相对安全性高,适合反复使用。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AIS中的应用进展刘茹慧1,2,梁志刚2,徐璐瑶2,詹焱1,21 滨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山东烟台264003;2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征。
抗血小板治疗一直是AIS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AIS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可增加出血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强效抗血栓作用。
目前,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三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已被批准用于临床。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单独治疗,或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或联合血管内治疗,在预防AIS进展、抑制支架血栓形成、改善功能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均展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但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等并发症,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13.026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13-0107-04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脑卒中已经超过恶性肿瘤,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我国脑卒中的82.6%[1]。
血小板活化在AIS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快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成为AIS全程管理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AIS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可增加出血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阻止血小板整合素αⅡbβ3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进而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综 述·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研究的进展基金项目:上海申康市级医院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SHDC12012210)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心脏科,上海市 201999通讯作者:张俊峰,E-mail:jfzhang_dr@163 com朱建兵,张俊峰摘要: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GPI)通过占据GPIIb/IIIa受体的结合位点,阻碍纤维蛋白原与其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是迄今最强、最具应用价值的抗血小板药物。
本文综述其在ACS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文章编号:1008-0074(2015)01-88-04中图分类号:R541 40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0074.2015.01.26ResearchprogressofapplicationofplateletglycoproteinIIb/IIIainhibitorsinacutecoronarysyn-drome/ZHUJian-bing,ZHANGJun-feng//DepartmentofCardiology,ThirdAffiliatedPeople′sHospitalofMedicalCol-lege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1999,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NGJun-feng,E-mail:jfzhang_dr@163.comAbstract:Throu g h occu py in g bindin g site of g l y co p rotein IIb /IIIa rece p tor ,p latelet g l y co p rotein IIb /IIIa inhibitor (GPI )inhibit the combination of fibrino g en and the rece p tor ,then inhibit p latelet a gg re g ation.GPI is the most p owerful anti -p latelet dru g and p ossesses a pp lication value in ACS now.This article made an overview on the newest research p ro g ress of safet y and effectiveness of GPI in ACS.Keywords:Platelet g l y co p rotein GPIIb-IIIa com p lex ;Platelet a gg re g ation inhibitors ;Acute coronar y s y ndrome Supportedbyfundproject:Shan g hai Shenkan g munici p al hos p ital a pp ro p riate technolo gy p romotin g and a pp lication p ro j ect (SHDC120122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ST段抬高的ACS(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的ACS(non-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两大类。
膜糖蛋白受体抑制剂的规范应用(全文)血小板膜GPIIb/IIIa受体抑制剂(GPI)包括阿昔单抗、依替巴肽及替罗非班等,被认为是迄今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因半衰期较短,这类药物需要持续静脉注射,静脉给药后达峰时间<30min,由于受体结合的可逆性,药效依赖于血药浓度,停药后4~8h血小板功能即可恢复,相对安全性较高,适于反复使用。
早期一系列GPI的临床试验主要时在DAPT(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以前,PCI围手术期使用可以降低死亡率。
但随着现代标准化DAPT治疗、特别是强效P2Y12抑制剂(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的使用,研究表明GPI在降低缺血和血栓性事件的同时也明显增加出血风险,不建议PCI 术前常规使用GPI,PCI围手术期抗栓治疗进入GPI后时代。
因此GPI后时代,需要更进一步强调GPI的规范化使用。
一、建议对所有PCI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风险评估,并采用CRUSADE 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对评分为高危的患者谨慎选择适应证和药物剂量,规范治疗可更大程度地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
二、GPI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On-Time-2 、RESTORE、EROSION及其他多项临床研究证实GPI较安慰剂组能更好地改善STEMI患者的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部分研究进一步显示GPI对预后也有获益。
而综合GRACIA-3、IMPACT-AMI、SK-AMI、INTRAO-AMI等研究结果,溶栓后使用替罗非班的效果目前不明确,可能与溶栓药物的剂量及种类相关。
Meta分析显示,在高危STEMI 患者GPI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但出血的风险也较高。
2015年,韩雅玲院士BRIGHT研究表明,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与肝素或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相比,PCI术中和术后持续静滴3~4小时比伐卢定可减少出血事件,对缺血事件无影响。
目前尚无比伐卢定与常规剂量GPI联合应用的相关研究,现有研究中大多为比伐卢定与GPI临时用药。
血小板GPⅡb/Ⅲa拮抗剂RGDS和钙通道拮抗剂Nifedipine对GPIIb/IIIa活化的影响目的探讨GPⅡb/Ⅲa 拮抗剂RGDS和钙通道拮抗剂Nifedipine对ADP诱导的血小板GPⅡb/Ⅲa活化的影响。
方法GP II b/11I a特异性抗体PAC-1标记活化GP II b/11I a,流式细胞仪检测静息及ADP(5μmol/L)诱导的血小板PAC-1表达率。
结果静息状态下的血小板PAC-1表达率为(0.80±0.85)%;在ADP(5 μmol/L)激动下,PAC-1表达率为(77.27±9.47)%;RGDS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PAC-1 表达率,IC50值为206 μmol/L;Nifedipine能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PAC-1 表达率,IC50 值为178 μmol/L;RGDS联合Nifedipine对PAC-1 表达的联合抑制率为(60.15±16.35)%,二者的交互效应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PIIb/IIIa受体拮抗剂RGDS和Ca2+拮抗剂Nifedipine均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GPIIb/IIIa活化,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随拮抗剂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两者对血小板GPIIb/IIIa活化的抑制存在协同作用。
标签:血小板活化;GPⅡb/Ⅲa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PAC-1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化,空间构型改变,暴露纤维蛋白结合位点,是血小板活化的关键。
Ca2+是GPⅡb/Ⅲa复合物作为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存在的必要因素,同时参与GPⅡb/Ⅲa复合物构型改变及活化[1]。
该研究2010年7月—2011年3月期间采用GPⅡb/Ⅲa 拮抗剂RGDS(Arg-Gly-Asp-Ser)和钙通道拮抗剂Nifedipine两种药物,旨在观察二者对ADP诱导的血小板GPⅡb/Ⅲa活化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现状-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07王梦阳(北京协和医院)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已经被很多大型临床研究所证实,并被各国冠心病治疗指南所推荐。
鉴于其在冠心病中的良好表现,很多人试图证明它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同样出色。
一、机制及分类血小板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复合物(GP Ⅱb/Ⅲa)受体介导完成的,它是血小板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
GP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膜表面最丰富的一种整合素,它能识别黏附蛋白分子的两个肽序列。
一个是精氨酸一甘氨酸一天冬氨酸三肽(RGD);另一个是赖氧酸一谷氨酰胺一丙氨酸一甘氨酸一天冬氨酸一缬氨酸多肽(KQAGTV)。
在急性血栓形成和慢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
血小板起着重要作用。
当血管内皮损害暴露内皮下组织时血小板就会被活化,同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ⅡIa受体被激活,发生构象改变,从而与胶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nbrandfactor,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结合,发生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GPⅡb/ⅡIa与纤维蛋白原结合是各种血小板聚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共同途径。
GPⅡb/ⅡIa受体拈抗剂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阶段,可显着减少血小板表面的功能性GPⅡb/ⅡIa,阻断其与凝血因子I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目前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拮抗剂可分为:①单克隆抗体,如阿昔单抗(abciximab);②合成的肽类受体拮抗剂,如埃替巴肽(eptifibatide);③非肽类受体拮抗剂,如环七肽替罗非班(tirofiban)和非肽拟似物拉米非班(1anifiban),这三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均为静脉注射制剂,还有许多口服GPⅡb/Ⅲa受体非肽类拟似物仍在研究开发中。
这三类药物都是基于RGD序列设计的,大多数拮抗剂不论血小板处于静息或激活状态,均能与GPⅡb/Ⅲa结合。
从指南到实践---替罗非班在ACS中的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自诞生以来,得到了心血管领域专家的高度重视,现在主要应用在ACS和PCI的治疗领域中。
这类产品在导致血小板聚集的众多传到通路中是作用于最终的唯一通道,通过竞争性的占据GPIIb/IIIa受体,阻止纤维蛋白原与受体的结合,最快速、最完全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从而减少致死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主要有三种:阿西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
其中欣维宁(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小分子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属于国家二类新药, 2004年8月批准在中国上市,具有特异性、可逆性好、生物半衰期短、药物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明,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2002年Boersma E等发表了重要的汇萃分析,综合了以往的6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共31 402例),发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后的30天死亡和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率均大幅度降低。
2003年Karvouni E和Kong D等也发表了很有影响的汇萃分析,他们都发现在PCI术后应用GPI Ib/IIIa受体拮抗剂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对于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何时应用的问题:ELISA I、EVEREST、TIGER-PA、ON-TIM E研究证明,在PCI患者中,早期应用(急诊室、监护室或院前)替罗非班效果优于晚期应用(导管室)。
ACC 2008上公布的ON TIME-2研究进一步证实,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除了阿司匹林和负荷量氯吡格雷外,在救护车上就给予替罗非班,对于患者的30天无事件生存率有明显帮助。
ESC 2008上公布的3T/2R研究也发现,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高剂量弹丸注射可以降低经皮冠脉成形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进展摘要: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够高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冠心病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且效果显著。
本研究综述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并分析最佳给药方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冠心病;治疗效果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肌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等。
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及时有效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关键。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对血小板聚集最终环节有显著的作用,有效阻断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是目前临床上最佳抗血小板药物[1]。
本文对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进行综述。
1 盐酸替罗非班作用机制血小板膜内包含多种调节血小板功能的受体,GPⅡb/Ⅲa受体是由α(GPⅡb)与β(GPⅢa)两个亚基通过非共价键形式结合而成,血小板膜表面随机分布有70%,连接细胞膜的小管系统与胞浆α颗粒膜上分布有30%。
血小板活化使全部GPⅡb/Ⅲa受体均分布至细胞膜上,腺苷二磷酸、肾上腺素与胶原等激动剂刺激下,血小板活化现象会改变其受体构象,增加与纤维蛋白原和其他配体的亲和力,并促使纤维蛋白原和GPⅡb/Ⅲa受体相结合,引发相邻血小板之间的桥结,成为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
GPI能够占据GPⅡb/Ⅲa受体结合位点,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该类受体的结合,破坏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GPI在GPⅡb/Ⅲa受体中的比例达到80%以上时,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2]。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可可逆性GPI药物,分子式是C22H36N2O5S-HCL-H2O,相对分子质量495.08,能够有效阻断纤维蛋白原和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进而阻断血小板桥结、聚集,无抗原性、半衰期短,需持续静脉注射以发挥作用,停药后数小时内,即可以原形由肾脏经尿液或粪便排出,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采取血液透析方式清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