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南昌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南昌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南昌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

题目:路灯开关模拟电路设计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系:自动化专业班级:自动化113班

学号:6100311197

学生姓名:马常珺

起讫日期:2013-06-24至2011-07-01指导教师:李赣平老师

学院审核(签名):

审核日期:

目录

前言 (2)

1设计题目 (2)

2 设计任务与要求

2.1设计任务 (2)

2.2 设计要求 (2)

3 原理电路设计与论证

3.1 设计原理框图 (3)

3.2 主要电路设计与参数 (4)

3.2.1 元件明细 (4)

3.2.2 主要元件介绍 (4)

3.3 总体电路图 (8)

3.4.原理图及PCB版图 (9)

4 电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分析

4.1 调试过程 (11)

4.2 故障分析 (12)

5 实验结果 (12)

6 心得体会 (13)

7 参考文献 (14)

前言

随着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节能已经成为生产应用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了解常用路灯控制的各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通过互相的比较,确定设计方案,并对所用传感器进行选型,同时加以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完成设计任务。下面分别对路灯控制器的原理,路灯控制器中用到的主要元件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分析。

1 设计题目

路灯开关模拟电路设计

2 设计任务与要求

2.1设计任务

(1)学习运放放大电路的识别与测试与偏置技术;

(2)研究秒脉冲信号发生电路、稳压电流源特性和设计方法;

(3)掌握路灯开关电路的结构、原理与设计方法;

(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与协调和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5)锻炼勇于创新和抗挫折的能力。

2.2设计要求

采用分立元件设计一路灯自动控制开关模拟电路,用光敏传感器实现自控。要求:

(1)在天黑时自动点亮路灯,红绿两组灯都亮。

(2)后半夜行人稀少,路灯关掉一半。红色发光管灭,剩下绿色发光管亮。

(3)第二天清早路灯全部关闭。红绿两组灯都灭。

3 方案设计与论证3.1系统原理框图

原理框图:

图2.1.1 系统原理图

原理介绍:

(1)白天RG受光照,阻值很小,VRG电位很低,既CD4011的1、2脚为低电平,3脚为高电平,4脚为低电平,10脚为高电平,因此,11脚为低电平,三极管9013截止,继电器K1的线圈无电流流过,常开触点处于断开状态,绿色发光二极管无电处于关闭状态。10脚突变为高电平的同时,有一正脉冲输入555

时基集成电路的2脚,3脚则输出低电平,K2处于释放状态,红色发光二极管没有电源电压处于关闭状态。

(2)晚上天色渐暗,RG阻值变大,VRG电压升高,CD4011的1、2脚为高电平,3脚为低电平,4脚为高电平,10脚为低电平,11脚为高电平,三极管9013导通,继电器K1的线圈有电流流过,吸合,常开触点闭合,绿色发光二极管亮。10脚突变为低电平的同时,有一负脉冲输入555时基集成电路的2脚,3脚则输出高电平,K2得电吸合状态,红色发光二极管电源接通,开始工作。

(3)后半夜:当555的2脚获得负脉冲,红色发光二极管开始发光的同时,555的6、7脚上连接的充电电容C4开始充电,约为6秒(模拟6小时)VC4的充电电压大于VDD,则555三脚变为低电平,K2线圈失电,其常开触点断开使红色发光二极管失电灭(模拟后半夜隔盏关灯)。

(4)早晨:白天的亮度使得光敏电阻阻值减小,VRG变为低电平三极管9013截止,绿色发光二极管失电不亮,与此同时555脚获得正脉冲,其3脚依然维持低电平,K2继续失电,处于释放状态,红色发光二极管依然处于灭状态,即所有灯在白天都是灭的。

3.2主要电路设计与参数

3.2.1元件明细:

市电交流220V经熔断丝(F)给电源变压器(B)供电,B为降压变压器,其次级的交流电压约为15V,再经VD1—VDA4组成的桥式整流电路整流、电容器C1滤波,7812稳压给电路提供12V直流电压。R1,VD5组成12V输出指示器,RG为光敏电阻,调节R2的阻值能改变RG的取样电压。四运放LM324分别接成四个反向9(放大)器,9013推动电池继电器K1,K1的常开触点接绿色发光二极管(模拟高压汞灯)。NE555电路组成定时电路,定时时间长短由R4、C4定时元件决定,C3为触发信号的耦合电容器,电磁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接红色发光二极管(模拟高压钠灯)。VD25是稳压管稳压值约3V,R5的为VD25的降压,限流电阻。肖特基二极管C6、C7分别为电磁继电器K2、K1线圈的保护电容器。

3.2.2主要元件介绍:

(1)NE555触发器

NE555是属于555系列的计时IC的其中的一种型号,555系列IC的接脚功能及运用都是相容的,只是型号不同的因其价格不同其稳定度、省电、可产生的振荡频率也不大相同;而555是一个用途很广且相当普遍的计时IC,只需少数的电阻和电容,便可产生数位电路所需的各种不同频率之脉波讯号。由NE555构成的多谐振振荡器,接通电源后,电容C1被充电,VC上升。当VC上升到2/3VCC 时,触发器被复位,此时V0为低电平。电容C通过R2和T放电,使VC下降,当下降至1/3 VCC时,触发器又被置位,V0翻转为高电平。当C放电结束时,VCC将通过R2和R3向电容器充电,VC由1/3VCC上升到2/3VCC。当VC上升到2/3VCC时,触发器又发生翻转,如此周而复始,在输出端就得到一个周期性的方波,其频率为:f=1.43/[(R3+2R2)C]。按理论这里我们应选择R2=68K,C=10uf,R3=7K。然而实际电路中却无法输出频率为1Hz的秒脉冲,只能如图取R3=100,R2=1.8K,C1=100n,C2=10u达到要求。

大气课设

1概述 .......................................................................................................................................... - 1 - 1.1任务来源........................................................................................................................ - 1 - 1.2设计目的........................................................................................................................ - 1 - 1.3设计依据........................................................................................................................ - 1 - 1.4设计原则........................................................................................................................ - 1 - 1.5气象资料........................................................................................................................ - 1 - 2处理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 2 - 2.1处理要求........................................................................................................................ - 2 - 2.2 处理方法简介............................................................................................................... - 2 - 2.3处理方法的比较............................................................................................................ - 2 - 2.4处理方法选择................................................................................................................ - 3 - 3工艺流程................................................................................................................................... - 4 - 3. 1 工艺流程图.................................................................................................................. - 4 - 3. 2 工艺流程简介.............................................................................................................. - 4 - 3. 2.1 集气罩............................................................................................................... - 4 - 3.2.2吸收塔................................................................................................................. - 4 - 3.2.3管道..................................................................................................................... - 4 - 3.2.4风机及电机......................................................................................................... - 5 - 4平面布置................................................................................................................................... - 6 - 5参考文献................................................................................................................................... - 6 - 1集气罩的设计........................................................................................................................... - 7 - 1.1集气罩的基本参数的确定............................................................................................ - 7 - 1.2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 7 - 1.2.1冬季..................................................................................................................... - 7 - 1.2.2夏季..................................................................................................................... - 8 - 2集气罩压力损失的确定........................................................................................................... - 9 - 3管道设计................................................................................................................................... - 9 - 3.1阻力计算........................................................................................................................ - 9 - 4动力系统选择......................................................................................................................... - 12 - 4.1安全系数修正.............................................................................................................. - 12 - 4.2风机标定工况计算...................................................................................................... - 13 - 4.3动力系统的选择.......................................................................................................... - 13 -

汽车车身课程设计

汽车车身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 电动游览车车身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学院: 学校: 日期:

目录 1.摘要 (3) 2.设计任务书 (4) 3.方案分析及选择 (5) 4.设计步骤 (6) 4.1车身主要尺寸的分确定和基本外轮廓的草图设计 (6) 4.2车身轮廓的细节处理 (13) 4.3.对车身进行着色处理 (19) 4.4车身的整体效果图 (20) 5.设计心得 (21) 6.参考文献 (22)

1.摘要 车身是汽车的三大总成之一,其生存周期约为底盘的三分之一。车身的更新速度较快,因此车身设计对新车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计算机辅助技术已渗透到汽车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CAD技术已成为汽车造型设计的常规手段。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程序,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美学、空气动力学和人机工学的一般知识。同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汽车车身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计中,本人的任务是根据观光车车身的布置特点,完成车内布置及三维造型。通过查找现有车型的参数及座位的布置,利用CA TIA画出车内布置的三维图中,并进行相应的渲染。达到设计一款外形流畅美观,具备实用性的电动游览车。 关键词:车身造型,美学,空气动力学,CA TIA,电动观光车

2.设计任务书 学年学期: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15-17周 学时周数:3周 一、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程序,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美学、空气动力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的一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汽车车身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根据一下车身尺寸参数完成电动观光车车身造型设计任务,达到以下要求: 车体宽度小于2m 车体高度小于2m 可供月15到18人乘坐 最高时速40KM 允许坡度15°

南昌大学DSP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DSP原理及应用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2012年 5月 25日

目录 实验一定点除法运算 实验二FIR滤波器 实验三FFT算法 实验四卷积计算 实验五数码管显示 实验六语音录放

实验一定点除法运算 一、实验目的 1、熟悉C54指令系统,掌握常用汇编指令,学会设计程序和算法的技巧。 2、学习用指令实现除法运算。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DSP 硬件仿真器;DSP 实验开发平台。 三、实验原理 由内置的硬件模块支持,数字信号处理器可以高速的完成加法和乘法运算。但TMS320 系列DSP不提供除法指令,为实现除法运算,需要编写除法子程序来实现。二进制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包括一系列的移位和加法,而除法可分解为一系列的减法和移位。本实验要求编写一个16 位的定点除法子程序。 1.除法运算的过程设累加器为8 位,且除法运算为10 除以3,除的过程包括与除数有关的除数逐步移位,然后进行减法运算,若所得商为正,则在商中置1,否则该位商为0 例如:4 位除法示例:(1)数的最低有效位对齐被除数的最高有效位00001010 - 00011000 11110010 (2)由于减法结果为负,丢弃减法结果,将被除数左移一位再减00010100 - 00011000 11111000 (3)结果仍为负,丢弃减法结果,将被除数左移一位再减00101000 - 00011000 00010000 (4)结果为正,将减法结果左移一位后把商置1,做最后一次减00100001 - 00011000 00001001 (5)结果为正,将减法结果左移一位加1 得最后结果,高4 位是余数,低4 位商:00010011 2.除法运算的实现为了尽量提高除法运算的效率,’C54x 系列提供了条件减指令SUBC 来完成除法操作。 四、实验步骤 1.用Simulator 方式启动Code Composer。 2 .执行Project New 建立新的项目,输入chuf作为项目的名称,将程序定位在D:\ti\myprojects\chuf目录。 3.执行File New Source File 建立新的程序文件,为创建新的程序文件命名为chuf.asm 并保存;执行Project Add Files to Project,把chuf.asm 加入项目中。4.执行File New Source File 建立新的文件并保存为chuf.cmd;执行Project Add Files to Project,把chuf.cmd 加入项目中。 5.编辑chuf.asm 加入如下内容: ;*** 编制计算除法运算的程序段。其中|被除数|<|除数|,商为小数*** .title "chuf.asm" .mmregs .def start,_c_int00

南昌大学 通信原理 课程设计实验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实验 课题一 7位伪随机码发生器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信号的波形特点; 2、掌握D触发器延时设计数字电路的原理及方法; 3、熟悉Multisim 10.0软件的使用。 二、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7位伪随机码发生器,输出相对码,要求输出的波形没有毛刺和抖动,波形稳定效果好。 三、实验原理与仿真电路 要产生7位伪随机码,根据M=2n-1=7,所以n=3,需要3个D触发器,在32KHz正弦波或方波的时钟信号触发下,第三个D触发器输出端产生1110010的7位伪随机绝对码。由于要输出相对码,故须将a n与b n-1 异或产生b n信号(0100011),这里用到了第四个D触发器,电路如下: 电路图 其中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32KHz正弦信号。 四、实验波形 电路仿真图

如图,最上方波形为7为伪随机绝对码,中间的为7位伪随机相对码,波形无延时,稳定。达到实验设计要求。 五、实验心得与体会 通过本次设计实验,复习巩固了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的知识,对于D触发器延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熟练了Multisim软件的使用,为后续综合设计实验打下了基础。

课题二 2FSK调制、解调电路综合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2FSK调制和解调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组成; 2、学会低通滤波器和放大器的设计; 3、掌握LM311设计抽样判决器的方法,判决门限的合理设定; 4、进一步熟悉Multisim10.0的使用 二、设计要求 设计2FSK调制解调电路,载波f1=128KHz,f2=256KHz,基带信号位7位伪随机绝对码。要求调制的信号波形失真小,不会被解调电路影响,并且解调出来的基带信号尽量延时小,判决准确。 三、实验原理与电路组成 总电路图 调制部分:4066的四个输入端,第一个载波S1为128KHz方波经模拟信号发生器(同步信源)产生的128KHz正弦波,第一个输入基带信号IN1为7位伪随机相对码。第二个载波S2为256KHz方波经模拟信号发生器(同步信源)产生的256KHz正弦波,第二个输入基带信号IN2为7位伪随机相对码的反相信号。4066的D2、D3输出信号叠加后形成所需要的2FSK 调制信号。 解调部分:调制信号作为4066的载波S1,128KHz方波作为输入IN1,两个信号经4066开关电路相乘输出的信号即为解调出的一路信号。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滤波,经过RC低通滤波器得到信号,此时由于信号电压较小,需要放大才能更容易判决。故经过一个运放组成的放大器。放大后经过抽样判决器LM311判决。 各个模块子电路图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 2015年1月

某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设计 The Facility Design of X Company for Pickling Sulphuric Acid Gas Governance [摘要] 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配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而单独设立的设计性实践课程。本次设计是对某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进行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集气罩的设计、填料塔的设计、管网的布置及阻力计算等。本设计采用液体吸收法进行净化,即采用5%NaOH溶液在填料塔中吸收净化硫酸烟雾,经过净化后的气体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本次设计通过对酸洗硫酸烟雾治理净化,使我们能够初步掌握治理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bstract] Atomsphere pollec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And efficient measures are urgengtly needed to govern the air pollution,as the air pollution has caused the direct impact on human health. Curriculum Design of Air Pollution Covernace is an experiment-designing course which is set up to assist the course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This design is aim to devise the treatment facility on pickling sulphuricacid for x factery , which includes the design of gas- ullecting hood and packed tower,the layout of prpe network ,and the calculation of resistance and soon.This design is on the basis of the purification by uguid absorption -stripping,that is the using of 5% liquor NaOH is packed tower to absorb and purity sulphuric acid.After purification,the air reaches air pollutant release standards. [关键词]硫化工艺;脱硫;碱液吸收法;SDG法 [Key words]Vulcanization process;Desulphurization;Alkali absorption method;SDG 目录 前言..................................................................................................................................................... - 4 -一、设计概述..................................................................................................................................... - 5 -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钢板弹簧(DOC)

汽车设计——钢板弹簧课程设计 专业:车辆工程 教师:R老师 姓名:XXXXXX 学号:200XYYYY 2012 年7 月3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题目和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我们在完成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我们应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次训练,并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1、课程设计的目的是: (1)进一步熟悉汽车设计理论教学内容; (2)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训练我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题目: 设计载货汽车的纵置钢板弹簧 (1) 纵置钢板弹簧的已知参数 序号弹簧满载载荷静挠度伸直长度U型螺栓中心距有效长度 1 19800N 9.4cm 118cm 6cm 112cm 材料选用60Si2MnA ,弹性模量取E=2.1×105MPa 3、课程设计的任务: (1)由已知参数确定汽车悬架的其他主要参数; (2)计算悬架总成中主要零件的参数; (3)绘制悬架总成装配图。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工作量 根据所学的机械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以及金属力学性能等课程,完成下述涉及内容: 1.学习汽车悬架设计的基本内容 2.选择、确定汽车悬架的主要参数 3.确定汽车悬架的结构 4.计算悬架总成中主要零件的参数 5.撰写设计说明书 6.绘制悬架总成装配图、零部件图共计1张A0。 设计要求: 1.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是存档文件,是设计的理论计算依据。说明书的格式如下: (1)统一稿纸,正规书写; (2) 竖订横写,每页右侧画一竖线,留出25mm空白,在此空白内标出该页中所计算的主要数据; (3) 附图要清晰注上必要的符号和文字说明,不得潦草; 2. 说明书的内容及计算说明项目 (1)封面;(2)目录;(3)原始数据及资料;(4)对设计课题的分析;(5)汽车纵置钢板弹簧简图;(6)设计计算;(7)设计小结(设计特点及补充说明,鉴别比较分析,个人体会等);(8)参考文献。 3. 设计图纸 1)装配总图、零件图一张(0#);

大气课程设计

目录 摘要 (2) 1 前言 (2) 2 除尘技术的发展 (3) 2.1 国内电厂气力除尘技术的发展 (3) 2.1.1 工作原理 (3) 2.2 电除尘器的特点 (3) 2.3 除尘系统工艺流程 (4) 3 喷雾干燥法 (4) 3.1 喷雾干燥吸收工艺基本原理 (4) 3.2 工艺化学过程 (5) 3.3 主要设备介绍 (6) 3.4 系统控制 (7) 3.5 最终产物 (7) 4 喷雾干燥法工艺特点 (7) 4.1 SDA工艺特点(与石灰石/石膏湿法比较) (8) 4.2 SDA工艺特点(与CFB/GSA-FGD比较) (8) 4.3 喷雾干燥法工艺流程图 (8) 4.4 喷雾干燥设计图 (8) 5 燃料计算 (9) 5.1 确定理论空气量 (9) 5.2 确定实际烟气量及烟尘、二氧化硫浓度 (10) 6 净化方案设计 (11) 6.1 电除尘器 (11) 6.1.1 运行参数的选择及设计 (11) 6.1.2 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11) 7 设备结构设计计算 (12) 7.1 通过除尘器的含尘气体量 (12) 7.2 集尘极的比集尘面积和集尘极面积 (13) 7.3 验算除尘效率 (14) 7.4 有效截面积 (14) 7.5 电除尘器内的通道数 (15) 7.6 集尘极总长度,宽度,高度 (15) 7.7 灰斗的计算 (15) 7.8 校核 (15) 8 烟囱的设计 (15) 8.1 烟囱高度的确定 (15) 8.2 烟囱直径的计算 (17) 9 管道系统的设计 (17) 9.1 阻力计算 (17) 9.1.1 系统阻力的计算 (18) 9.1.2 系统总阻力的计算 (19) 9.2 风机和电动机选择与计算 (19)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本科专业课程设计题目新能源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总体的设计 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 车辆工程 学号: 201223079026 学生: 曼华 指导教师: 安文

日期: 2016.01

摘要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使用电能的电动机作为驱动设备的电动汽车能真正实现“零污染”,现已成为各国汽车研发的一个重点。 纯电动汽车是指利用动力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机运转,从而推动车辆前进。而在电动汽车研究的众多技术选型中,依靠轮边驱动的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一种新颖的电动汽车选型方向。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双电机独立驱动桥,该方案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源,两台永磁直流无刷电机作为驱动装置,依靠两套减速齿轮组分别进行减速,用短半轴带动车轮旋转。在系统构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电动机、电池在的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锂离子;双电机系统

Abstract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crisis put forwar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 industry is extremely severe challenges. In order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to use the power of the motor as driving device of the electric car can truly realize "zero pollu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key. So-called pure electric vehicles is the use of power battery as energy storage power source, through the battery power to the motor, drive

南昌大学传感器实验报告终稿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试验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目录 实验一差动变压器的应用——电子秤 (2) 实验二热电偶的原理及分度表的应用 (6) 实验三热敏电阻测温演示实验 (10)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实验一差动变压器的应用——电子秤 一、实验项目名称 差动变压器的应用——电子秤 二、实验目的 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基本原理 差动变压器是把非电量变化转换成线圈互感量的变化。这种传感器是根据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制成的,并且次级绕组用差动的形式连接。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音频振荡器、差动放大器、移相器、相敏检波器、低通滤波器、V/F表、电桥、砝码、振动平台。 有关旋钮初始位置: 音频振荡器调至4KH Z,V/F表打到2V档。 五、实验步骤 (1)按图1接线,组成一个电感电桥测量系统,开启主、副电源,利用示波器观察调节音频振荡器的幅度旋钮,使音频振荡器的输出为V P-P值为lV。

(2)将测量系统调零,将V/F表的切换开关置20V档,示波器X轴扫描 时间切换到0.1~0.5ms(以合适为宜),Y轴CHl或CH2切换开关置5V/div, 音频振荡器的频率旋钮置5KHz,幅度旋钮置中间位置。开启主、副电源,调节 电桥网络中的W1,W2,使V/F表和示波器显示最小,再把V/F表和示波器Y 轴的切换开关分别置2V和50mv/div,细条W1和W2旋钮,使V/F表显示值最小。再用手按住双孔悬臂梁称重传感器托盘的中间产生一个位移,调节移相器的 移相旋钮,使示波器显示全波检波的图形。放手后,粱复原。 (3)适当调整差动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使在称重平台上放上一定数量的砝码 时电压表指 示不溢出。 (4)去掉砝码,必要的话将系统重新调零。然后逐个加上砝码,读出表头读数,记下实 验数据,填入下表; Wq 0.02 0.04 0.0.6 0.08 0.10 V P-P(V)0.021 0.033 0.047 0.061 0.077 (5)去掉砝码,在平台上放一重量未知的重物,记下电压表读数,关闭主副 电源。 (6)利用所得数据,求得系统灵敏度及重物重量。 注意事项: (1)砝码不宜太重,以免粱端位移过大。 (2)砝码应放在平台中间部位,为使操作方便,可将测微头卸掉。 线性度

南昌大学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钢筋砼现浇主次梁结构设计 计算说明书 指导教师: 班级:土木道桥 学生姓名: 学号: 设计时间: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目录 一、设计资料 (3) 二、板的设计 (4) 三、次梁设计 (7) 四、主梁设计 (15)

某多层房屋采用钢筋砼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其三楼楼面(建筑标高+9.00)结构布置图如附图所示,板深入墙内120mm,次梁深入墙内240mm,主梁伸入墙柱内370mm,楼面面层为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容重为20 3m KN),板底及梁用20mm厚石灰砂浆粉刷(容重17 / 3 KN)。砼强度等级为C45。KN))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Q K=5.52m/ / m 主次梁受力钢筋采用HRB400钢筋,板采用R235级钢筋。板厚取90mm,次梁尺寸为200×400mm,主梁尺寸为250×600mm。 主梁的跨度为6600mm,次梁的跨度为6900mm,主梁每跨内设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200mm。 结构平面布置图如下:

(1)荷载 板的恒荷载标准值: 20mm 水泥砂浆面层 0.02×20=0.4 KN 90mm 钢筋混凝土板 0.09×25=2.25 KN 20mm 板底石灰砂浆 0.02×17=0.34 KN ----------------------------------------------------------- 小计 2.99 KN 板活荷载标准值: 5.5 KN KN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取1.4,故板的 永久荷载设计值 g=2.99×1.2=3.588 KN 可变荷载设计值 q=5.5×1.4=7.7 KN 荷载总设计值 g+q=3.588+7.7=11.288 KN 近似取为: g+q=11.3m KN 2 (2)计算简图及弯矩的计算 边跨 板净跨度: L 0=2200-120-100=1980mm 计算跨度:L =L 0+2a +2b =1980+ 2120+2200 =2140mm L =L 0+2 a +2 t =1980+ 2 120+290 =2085mm 取较小值,边跨的计算跨度为L=2085mm 。 中跨 板净跨度:L 0=2200-100-100=2000mm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报告 30、武汉钢铁公司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 姓名:宁文识 学号:1020320132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赵素芬 2013年11月25日

1、设计任务 1.1 设计题目 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系统设计 1.2 设计原数据 2台670T/h的燃煤锅炉(WCZ670/73.7-87型)排放的烟气,烟气量为Q =161.5×104m3/h,含尘浓度为19.62g/Nm3,SO2浓度为6.72 g/Nm3。烟尘浓度和SO2排放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废气最终排放温度为420℃,当地年平均气温为22.3℃。 设计要求 (1)根据已知的气象条件,计算出各方向的污染系数,求得最佳位置,以免污染到居民区。 (2)计算脱硫装置的主要设备尺寸。 (3)计算和选择风机型号及风管管径。 (4)烟囱的排放口直径3.0m,试确定烟囱高度。 一年内风向风速频率%风向频率频率频率频率频率 N 0.460.630.09 1.730.27 NNE 0.45 2.460.640 2.01 NE 0.450.63 3.560.270 ENE 0.54 4.20.45 2.740.37 E 0.360.99 4.390.82 1.82 ESE 1.187.590.91 1.090.09 SE 0.91 1.73 4.760.550.55 SSE 0.45 5.58 1.73 3.010.09 S 0.630.9 3.190.370.46 SSW 0.72 3.20.720.640.18 SW 0.55 1.45100.18 WSW 0.81 1.280.730.540.36 W 0.360.910.920.090 WNW 0.64 1.830.720.180 NW 01 1.2800.27 NNW 0.82 2.460.360.820 C(静风)8.13 风速(m/s)<1.5 1.5<u <3 3<u< 5 5<u< 7 >7

汽车课程设计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程名称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专业车辆工程 班级 14060301 学号 2011040603007 姓名付超 指导教师刘刚 2015年3月

目录 第一章 汽车形式的选择 .............................................. 1 1.1汽车参数 ..................................................... 1 1.2汽车轮胎的选择 ............................................... 1 1.3驾驶室布置 ................................................... 2 1.4驱动形式的选择 ............................................... 3 1.5轴数的选择 ................................................... 3 1.6货车布置形式 ................................................. 3 1.7外廓尺寸的确定 ............................................... 3 1.8轴距L 的确定 ................................................. 3 1.9前轮距B 1和后轮距B 2 ........................................... 4 1.10前悬L F 和后悬L R .............................................. 4 1.11货车车头长度 ................................................ 4 1.12货车车箱尺寸 ................................................ 4 第二章 汽车发动机的选择 .. (5) 2.1发动机最大功率max e P .......................................... 5 2.2发动机的最大转矩max e T 及其相应转速T n .......................... 5 2.3选择发动机 ................................................... 6 第三章 传动比的计算和选择 .......................................... 8 3.1驱动桥主减速器传动比0i 的选择 ................................. 8 3.2变速器传动比 g i 的选择 (8) 3.2.1变速器头档传动比1g i 的选择 ................................. 8 3.2.2变速器的选择 ............................................. 9 第四章 轴荷分配及质心位置的计算 .................................... 9 4.1轴荷分配及质心位置的计算 .................................... 10 第五章 动力性能计算 ............................................... 15 5.1驱动平衡计算 (15)

电力系统分析 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电力系统分析 学生姓名:李瑞欣 学号:6101113078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2 指导老师:徐敏 2015年 12月日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李瑞欣学号:610113078 专业班级:电气132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一、实验项目名称 电力网数学模型模拟实验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本实验通过对电力网数学模型形成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获得形成电力网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机程序,使数学模型能够由计算机自行形成,即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接线图及各支路参数由计算程序运行形成该电力网的节点导纳矩阵。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电力网数学模型概念的理解,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建立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计算机、软件(已安装,包括各类编程软件C语言、C++、VB、VC等、应用软件MATLAB等)、移动存储设备(学生自备,软盘、U盘等) 四、实验步骤 1、将事先编制好的形成电力网数学模型的计算程序原代码由自备移动存储设备导入计算机。 2、在相应的编程环境下对程序进行组织调试。 3、应用计算例题验证程序的计算效果。 4、对调试正确的计算程序进行存储、打印。 5、完成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 运行自行设计的程序,把结果与手工计算结果相比较,验证所采用方法及所编制程序运行的正确性。 实验数据 见《电力系统分析》(上册)72页例4-1

南昌大学 EDA实验全加器设计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一熟悉QuartusⅡ软件及实验装置设计全加器 一实验目的: 以书上全加器为例,熟悉用quartus设计的一般步骤,熟悉原理图输入法和文本输入法,了解和使用多层工程的设计。 二实验要求: 1建立全加器工程,用文本文档形式输入程序 2模拟仿真,得出原理图、仿真图,完成引脚锁定 3输入实验箱,用二极管显示出现象 三实验设备: PC机,Quartu eⅱ软件,实验箱 四实验原理: 加器是能够计算低位进位的二进制加法电路 一位全加器由2个半加器h_adder组成 一位全加器(FA)的逻辑表达式为: S=A⊕B⊕Cin Co=AB+BCin+ACin 其中A,B为要相加的数,Cin为进位输入;S为和,Co是进位输

出; 如果要实现多位加法可以进行级联,就是串起来使用;比如32位+32位,就需要32个全加器;这种级联就是串行结构速度慢,如果要并行快速相加可以用超前进位加法, 超前进位加法前查阅相关资料; 如果将全加器的输入置换成A和B的组合函数Xi和Y(S0…S3控制),然后再将X,Y和进位数通过全加器进行全加,就是ALU的逻辑结构结构。 即 X=f(A,B) Y=f(A,B) 不同的控制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组合函数,因而能够实现多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表2-1一位全加器的真值表 DD1 0 0 1 1 0 0 1 1 ADD2 0 1 0 1 0 1 0 1 CARRY_OUT 0 0 0 0 1 1 1 1 SUM< 0 1 1 0 1 0 0 1 其原理图的顶层文件为:

大气课程设计

目录 一.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任务及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方案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气态污染物处理技术方法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案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艺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集气罩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集气罩基本参数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集气罩入口风量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填料塔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填料塔参数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填料塔高度及压降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储液池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储液池尺寸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泵的选取...........................................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管网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速和管径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布置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阻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