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
- 格式:docx
- 大小:26.95 KB
- 文档页数:5
英语如何表达“包容性增长”
英语如何表达“包容性增长”
The theme of the meeting is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VigorouslyPromoting Employment and Realizing Inclusive Growth"。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开发人力资源、大力促进就业、实现包容性增长”。
文中的inclusive growth就是指“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Inclusivegrowth有多种内涵,包括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
Inclusive在这里指的是“包容广阔的;范围广泛的.”,例如all-inclusive economic plan(全面的经济计划),a fullyinclusive price(包含一切费用的价格)等。
与之相对的则是exclusive,指“专用的,排他的,独有的”,例如exclusivedistributor(特约经销商),exclusive story(独家报道)等。
【英语如何表达“包容性增长”】。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包容性增长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性增长成为了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为目标,实现长期的繁荣和福祉。
而社会包容性增长则强调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以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和谐。
这两个概念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可持续而有活力的社会。
首先,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性增长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红利应该惠及所有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少数富裕阶层。
社会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正是促进更广泛和更公正的经济增长,确保贫困人口能够从中受益。
只有实现了社会包容性增长,才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性增长共同面临着一些挑战。
资源稀缺、环境退化、贫富不均等问题都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同时,实现社会包容性增长也需要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此外,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性增长也需要全球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紧密。
在解决气候变化、资源利用和贫困等全球性问题上,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性增长的实现。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繁荣、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
最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在政策制定和监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企业和个人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企业应该倡导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注重社会责任,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个人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行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性增长的推动下,我们可以实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社会,一个没有贫困和不平等的社会。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我们就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世界。
近年中国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收入分配政策引言近年来,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和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的概念已被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普遍接受。
该概念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并向亚洲发展中国家推出“包容性增长战略”。
现在中国政府不仅接受了这个概念,而且其基本思想体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解释,“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
”[1]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促进生产性就业的高增长;第二是平等的社会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机会;第三是为贫困人群和弱势人群提供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政策是多种多样的。
从其分配效果来看,收入分配政策可以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也可以是扩大收入差距的;收入分配政策可以是缓解贫困的,也可以是与贫困无关的;收入分配政策可以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也可以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
从分配的分类上看,它可以分为初次分配政策和再分配政策。
从分配政策的内容上看,收入分配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社会保障政策。
不言而喻,在促进包容性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收入分配政策的支持。
那么,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收入分配政策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呢?首先,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收入分配政策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具有兼容性。
换句话说,收入分配政策不应该阻碍经济增长,不应该不利于就业增加。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业优先往往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目标,因而不利于就业的收入分配政策。
即使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是不属于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收入分配政策。
其次,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收入分配政策有助于实现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
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之所以处于低收入状态,主要是因为缺少社会权利和平等机会,因而完善其基本权利的保障制度,为这些人群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创收条件,使得他们的收入增长不落后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平均水平,将是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特征。
专题:发展观的历史嬗变中国倡导包容性增长的世界意义摘要:“包容性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确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形式,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精炼和升华。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是一次重要的世界历史事件,它正在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生成和逻辑展开,它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国情、世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特征与时代主题的反映,又是解决时代主题的重要思路,它准确地切中了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世界历史意义;发展中国家包容性增长强调“包容”,摒弃“社会排斥”,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消除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实现机会平等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更适用于协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地区)之间关系的发展,改变增长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使各国在资源获取、人口发展、技术创新、制度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共同进步。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指出的:“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随着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问题的增多和加剧,人们关于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一直以来单纯强调数量并服务于特定政治目的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病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实践中对经济发展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深刻调整。
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经济发展的理念经历了从新古典主义、新制度学派、新增长理论到科学发展观的持续性演变,而作为经济发展理念具体形态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依次表现为从综合增长、全面增长、可持续增长再到包容性增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世界银行2007年向亚洲开发银行提交的一份关于未来发展规划的建议首先提出了“包容性增长”概念。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11月15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
城市经济学论文 1/ 5 论包容性增长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重要场合发表了关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讲话,引起全国上下广泛学习包容性增长的现象。本文针对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对包容性增长进行释义;随即讨论包容性与城市发展关系,进而讨论包容性增长的实践问题,为中国包容性增长的现实意义做出探讨。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城市经济贫富差距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 2010年3月,联合国人居署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主办了第五届世界城市论坛,论坛主题即为城市权利促进城市平等。在城镇化进程中,并非所有城市人口和团体、社会群体都享受到同等的发展机会,同样享受到同等的城市服务。针对以上问题,论坛提出了六个讨论的议题,包括如何促进城市的权利,如何促进城市的平等、建设包容性的城市,如何平等地获得住房和基本城市服务的权利,如何面对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治理和公众参与,以及如何建设可持续的城市。 同年9月,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指出,“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包容性增长达成共识,提出要更好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创造就业机会,造福广大民众。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由此,中国国内开始了对于包容性增长广泛的学习和探讨。
包容性增长提出的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步入一个城市化加速的时期,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明显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随之而来土地、户籍等诸多问题,对社会经济已经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制度问题也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瓶颈。同时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目前贫富差距十分悬殊,这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产生的最根本弊病之一。社会发展的成果不能为广大百姓所共享,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经济增长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如果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势必会城市经济学论文 2/ 5 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我们的国家。 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每个公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那么,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该如何走呢?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我们的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不公正,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这需要我们深入改革,缩小贫富差距,践行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的涵义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前者包括作为指标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识字率、公共产品的一般供应和分配,包括教育、卫生、电力、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住房、人身安全等;包容性增长也包括无形的因素、观念和“感情”。其关键词是希望和参与,使社会上尽可能广泛的人群有共同的愿望。当一些社会成员觉得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指望得到那些富人所想得到的,排斥和不包容就产生了。如果人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尤其是当他们能切实地期望子女加入到“赢家”的行列之中,那么他们会准备好挺过今天的困难。
城市发展与包容性的关系 城市形成和发展需要得到包容性的支撑。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们主要的居住中心,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城市并不是一目了然的物质构成,,它是由多种要素与物质综合构成的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吸引与包容人群及各种要素,否则,它就无生命可言,换言之,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包容性的支撑与保障。因为,包容性具有包纳和宽容的特性,是一种联结和贯穿城市发展与壮大的因子和要素,具有吸纳和整合诸多力量的功能。城市只有在包容性的支撑和作用下,才能把诸多方面的异质人口、物资和信息资源等包容在城市领域中,经过城市内部要素的转换和整合,融汇成城市自身结构的新组合,促进着城市朝着更高层次跃进与更广范围伸展。有容乃大。包容性是城市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内生性需要与本质特征,也是城市资源集聚与人气汇集的吸纳剂。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甚或可以说:城市是包城市经济学论文 3/ 5 容的产物。 人类及其各种活动在空间上本来是分散的,包容作用才使得分散的人员、多样的资源和丰富的信息被吸收与组合在城市系统中。在城市包容性的支撑与保障下,人们才能够互相吸取对方的先进经验和文化特色,通过分工和交换及其包容体系的作用,在沟通交流和吸收融汇中生存与发展。包容性的力量与作用折射出人们在城市里的汇聚“不单是人口的数量问题,更是人的内部社会关系生成和变化的问题”。而且,在包容性的作用下,城市人口和文化越来越呈现异质性的新样式: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在城市里和谐地生产与生活,不同的文化在城市里融洽地交流与碰撞,不同的价值观在城市里日益交汇与融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的综合实力,推动着城市政治、经济、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城市包容性及其内在力量不仅使得城市能够形成与发展,而且也使得人们在城市里能够和谐地合作与交流。 城市的生存发展与繁荣昌盛,不仅需要得到包容性的支撑与保障,更需要充分发挥包容性的优势与长处。而且,包容性所引发的吸纳城市外部资源的动力与惯性至今尚未出现终点的迹象,“由此既保证了城市社会变迁的各种机制能够获得持续的动力,又推动城市的人口与空间处于持续的重组过程之中”。毋庸置疑,包容性吸引和催化了人们成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城市经济昌盛、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城市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其实就是包容性不断发育与成长的过程。而且,包容性的增强还可以使城市更多地承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
包容性增长的实践 针对中国城市化现状出现的种种问题,包容性增长已然成为国内城市发展的迫切诉求。针对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和意义,笔者认为,实践包容性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发展的平衡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包容 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告诉增长,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但是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生产力原则和经济中心原则的导向下,人们在发展中总是强调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按照包容性增长的要求: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因为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二者同等重要。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公共产品的丰富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城市经济学论文 4/ 5 高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发展的几点,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作为正确处理生产和生活、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结合点。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 缩小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包容 在当前的中国,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上看,还是从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差异上看,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显见的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采用包容性发展方式。 确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推动城乡、区域包容性发展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农民转变身份或者说实现区域之间的同步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践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在城乡包容性发展方面,不是将农民从农村迁入城市,而是要从制度上减少城市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限制,以及逐渐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以及同等的发展机会。其中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区域包容性发展方面,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有连续性、科学性,其成功要靠政府的决策、民众的支持、企业的参与。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积极的政策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先发地区也要积极贯彻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支持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支持后发地区的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包容性,协调性。 3.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人际之间发展的包容 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体现出效率与公平并重。近些年来,居民收入、劳动报酬两个比重持续下降,城乡、地区、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尤其是部分劳动者收入偏低,导致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二级分化,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我们也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关注民生的相关制度安排的做出,我们已经有了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经济承受能力、改善民生的政策支撑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具备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人际之间包容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包容性发展,就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采取积极的收入分配政策。在初次分配方面,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一民富国强、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协调三者的利益分配,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劳动报酬两个比重,使居民收入、劳动者报酬与经济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同步协调增长。在二次分配方面,既要注重效率,保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