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7卷第2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7No.2 2021年3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S)Mar. 2021 DOI: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21.02.011双重环境规制、能源贫困与包容性绿色发展徐盈之,魏瑞(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要:在深入探讨双重环境规制与能源贫困影响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以2004—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双重环境规制、能源贫困和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贫困对包容性绿色发展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正式环境规制与包容性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现阶段其未能促进包容性绿色发展;非正式环境规制与包容性绿色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现阶段其能够促进包容性绿色发展;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能源贫困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因此,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正式环境规制政策以及维持适度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对打赢能源减贫攻坚战,促进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双重环境规制;能源贫困;包容性绿色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3104(2021)02−0109−17一、引言及文献综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然而,我国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民生福利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
经济快速增长对满足我国人民的迫切发展需求是必要的,但如果增长方式不具备包容性,不是绿色的,长期而言也将失去可持续性。
过去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与民生福祉为代价的,因此,亟需转变发展理念,在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兼顾社会民生与环境质量,强调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和“包容性”。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12月份联合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79年,考古学家在辽宁东山嘴村及其附近地区发现了大型石砌祭坛遗迹、一座女神庙、多处积石冢以及一座类似城堡的方形广场的石砌围墙遗址。
这些积石冢(如下图)建在特地选择的岗丘上,主要作用是埋葬一些特殊人物。
据此可知,这些文化遗存A.已具备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B.表明已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C.表明该文化已具备完整国家形态D.较同一时期的南方文化更为先进2.西汉武帝末年,隽不疑任青州刺史。
武帝去世后,昭帝即位,“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
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
因此,昭帝擢升隽不疑为京兆尹,并“赐钱百万”。
据此推断,西汉刺史制度A.扩大了皇权范围B.削弱了郡国行政权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3.唐朝士人存在请托以求举用的“觅举”风气。
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
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
”“觅举”反映了当时A.官员选拔途径多样化B.科举选官制度尚不成熟C.世家入仕占绝对优势D.荐举是选官最重要途径4.南宋范成大《缫丝行》记载:“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据此史料可推断A.国家财政完全依靠缫丝行业B.家庭缫丝业与市场联系密切C.江南缫丝行业生产规模巨大D.中外丝织贸易交流日益频繁5.明朝万历年间,景德镇生产一种叫“克拉克瓷”的青花瓷,产量巨大,风格独特,多数是为国外订单生产的。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四校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科学载荷“高能爆发探索者”和“慧眼”卫星三大科学装置,同时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打破了伽马射线暴亮度最高、光子能量最高、探测能量范围最高等多项观测纪录,对于揭示伽马射线暴的爆发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这反映()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条件推动了认识发展④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 近期,网络上关于甜味剂的争议很多,有的说甜味剂能帮助减肥,有的说甜味剂会增加食欲、导致肥胖。
针对种种争议,专家给出了科普解释。
日前,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等四家专业机构发布了《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旨在帮助公众更全面了解甜味剂。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①关于甜味剂的争议很多,说明不同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必然不同②发布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是因为所有专家的认识都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③关于甜味剂的争议很多,说明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④发布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说明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只有一个真理性认识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3. 如图漫画《生命是一场马拉松,并非每一段路都比拼速度》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面对挫折、考验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 村民企业家小邹参加该县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在授课专家帮助下其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小邹公司快速发展,带动当地黄精产业发展。
目前,该县黄精种植面积5万余亩,总产值超10亿元。
可见()①人们只有在奉献社会中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②人们只有在社会回报中才能真正理解人生价值③社会提供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④有意义的人生总是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相关联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5. 《万里归途》取材于中国的撤侨行动,将纪实色彩与虚构人物故事相互融合,以国家意志作为精神纽带,以国际场景中展开的故事为锁扣,把一场国家行动叙述得生动饱满,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用热血和真情打动了观众。
包容性治理: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有效选择作者:姚文东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21年第11期摘要: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现已成为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
然而,当前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仍然面临着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化管理体制薄弱化、社区治理的行政化、社区活动参与主体的单一化、社区居民嵌入的浅层化、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足等多重困境,亟须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理方式。
本文首先通过总结以往相关研究,发现包容性治理的治理主体多元、治理程序公正、治理成效共享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现阶段建设理念具有一定的内在耦合性;然后提出构建以包容性机制为主导的治理理念来优化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模式;最后,从公共空间、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四个层面出发,提出构建以包容性治理为根本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以此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包容性治理;民族互嵌式社区;社区治理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1-0022-07基金项目: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项目“空间交融视域下云南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研究”(2021Y057)。
一、问题的提出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1],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旗帜和道路作出了最新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基于此,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现代化这一议题就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不断向大城市迁移,一方面促进了多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居住结构、居民关系和社区文化层面,尽管城市多民族社区现已基本构建起三个方面的互嵌格局,但面对城市社区族群流动性和族群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2]。
经济研究延吉市“夜经济”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吕 航,金光益,吕弼顺,张新欲(延边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摘 要: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夜经济”应运而生。
延吉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但延吉市的“夜经济”发展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制约因素。
基于此,本文研究延吉市“夜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提升策略,旨在促进延吉市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为吉林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夜经济 延吉市 发展现状0 引言“夜经济”近年来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夜经济”指的是在当日18时至次日2时之间发生的服务业类经济活动。
如今,我国许多城市“夜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并已成为城市新的消费热点以及推动城市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城市新一轮的消费主力军,是白天经济消费的延续。
近年来,“夜经济”已成为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17年的《城市居民消费调查》显示,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白天消费额的50%。
上海夜间消费占比白天的60%,重庆超66%的餐饮营业收入发生在夜间,广州服务业产值的55%是夜间消费的贡献。
“夜经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现阶段许多城市“夜经济”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有些城市对其本身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了相应策略。
北京明确提出设立夜间经济“掌灯人”;成都提出要在全市形成一批夜间经济示范点位;上海注重夜间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将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等民间艺术项目。
作为边境小城,延吉市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本文对延吉市夜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结合本地区特殊的文化差异与地域差异,提出建设性意见,激发延吉市“灯光下的潜力”,让“夜经济”真正“亮”起来、“热”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讨材料概述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全面变革与提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独特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入讨论,并探究其独特之处。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坚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众幸福安康的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1.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高效率的政府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倡导高效率的政府治理。
通过强化执法和监管,简化行政程序,推动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发展,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众满意度。
3.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致力于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4.开放合作的外交政策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合作,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发展措施,中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具体实践包括但不限于: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
3.实施扶贫政策,解决贫困问题。
4.推动教育改革,提高人民素质。
5.加强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式现代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挑战。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政策制定者也在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形势与政策,并提出一些有益的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
中国式现代化指的是以中国特色为基础,利用全球化的机遇,通过科技进步和人力优势,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比于西方现代化的先导作用和多元化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国家主导和对外合作的作用。
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形势怎样呢?目前中国面临的现代化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上实现现代化,二是在文化上实现现代化。
在制度上,包括法治化、民主化、马克思主义化和现代化四个方面。
在文化上,主要是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
这些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呢?首先,应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强调中国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
其次,应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化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同时,应推进民主化进程,建设更加民主的政治体系,提高人民的自主参与度。
最后,应加强对外合作,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和优势,发挥中国的领导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挑战。
当前,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通过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推进现代化进程,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形势与政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在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现代化途径。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一系列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化途径。
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摘要: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在过去五年内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国家通过系统的部署实现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逐步构建。
此种背景下形成的开放型经济,可满足领域更广、水平更高以及层次更深的需求。
不断健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时代内涵特征的直观表现有积极意义。
在全新的时代趋势与背景之下,相关改革仍然要将高标准作为主要原则,进而满足开放新格局全面性的需求,这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有一定推动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全球范围内面对的主要问题,这也作为一个可行方案推动各国经济利益进一步融合。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及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需要再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发挥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型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引言: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过去五年间不断建立健全,是由党的19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国需要在全新的发展背景是下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
利用相应的措施与手段实现对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其层次。
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顺利建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重要作用。
我国在实际构建开发型经济新体制以及开放型世界经济时,是顺应时代以及社会发展潮流的一种直观体现。
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需要在不断探究与深化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与价值。
因此,针对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展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在逻辑(一)提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历史与时代背景1、开放型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完整的交易链条需要从生产开始,一直到市场结束,其中还会涉及到分工与交换,生产在这一链条中占据起点位置。
对于世界市场来说,生产力是一个核心推动力。
生产力的快速提升需要在国家以及行业降低贸易的过程中实现,与外国直接投资涉及到的国际壁垒之间同样存在密切联系,也就是说生产力在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过程中呈现出大力发展的趋势,进而发挥自身价值与作用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1]。
对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新型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包容性增长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判断。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然要走上一条包容性增长的道路,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经济改革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见,如何探索包容性增长的新路径,是中国经济发展应当认真应对的重点课题与难点课题。本文从基本原则和路径转型两个维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究,以期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 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绝不是一日之功,而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除了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以外,构建价值判断新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来说,价值判断对其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会产生深远的、深刻的影响。为此,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原则 非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增长是一对辩证性的词汇。在以前,中国经济走的是一条非包容性增长的道路,其主要目标是狭隘的经济增长,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同时,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陷入了“重效率而轻公平,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利益,重经济增长而轻社会进步”的误区。可见,非包容性增长经常带来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为此,包容性增长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趋势,真正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原则,使中国经济走上一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包容性增长认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发展状况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包容性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具体而言,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社会就很难得到很好地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条件和保证。进一步讲,如果社会发展受到遏制,经济增长就很难保证其持续性和实效性。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必须走一条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和谐一致的道路,而这正是包容性增长所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坚持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全体劳动者的原则 包容性增长不仅指经济高数量的增长,而且指经济高质量的增长,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到广大劳动者。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福利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关。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包容性增长给全体劳动者带来的福音愈发突出。例如,近些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同时,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收入分配公平系数得到不断提高。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其成果必须惠及全体劳动者,这既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项基本原则。 (三)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原则 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增长就好比是个跳板,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既不能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福利的增长;同时,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社会福利增长而忽视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可以解决两者间的平衡问题,为两者提供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包容性增长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基本原则,这是实现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现实中,经济的高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着贫困的减少。两者之间要想发生,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包容性增长很好地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伴随着包容性增长的提高,贫困发生率在不断减少,绝对贫困的人数和比重也在不断降低。因此,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原则,这既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民生本位思想,也体现了包容性的内涵和真谛。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这是长期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本文所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这样几层含义:首先,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一方面,社会进步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积累;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社会进步为其提供客观的条件支撑。其次,物质与精神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无论是健康安全,还是精神文化和教育水平,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的精神需求。最后,长期与短期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包容性增长的环境下,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或利用必须是持久性的,既不能单纯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当代人的利益而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中国经济必须走一条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的道路。 (五)坚持人文终极关怀的原则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来说,数量型增长与包容性增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与它们倡导的终极关怀有着本质的。就数量型增长来说,其倡导的终极关怀是物质财富增长。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人只是经济增长的手段。而包容性增长所倡导的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人是经济增长的目的。通过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人文终极关怀的原则。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的幸福感指数会不断提高,两者间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人的幸福感指数很高,并不一定代表着经济的增长。这两者间要产生直接的,还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就是说,要看经济增长是否是以合法、合理的方式取得的,要看经济增长能否真正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包容性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更加注重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增长环境。 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路径转型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中国在践行的过程中还要实现路径的转型。具体而言,其路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总体来说,在包容性增长环境下,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直奉行“以物为本”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增长模式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用。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讲,这种增长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持久性的增长。换句话说,这种增长模式很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行“以人为本”的增长模式。首先,在内容方面,经济增长要同时兼顾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切实保证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其次,在衡量指标体系方面,经济增长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最后,在结果方面,经济增长要满足时间和空间的不同需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营造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氛围。 (二)经济增长观念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屡次创造发展奇迹。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通过宏观和微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吸引外资的水平在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额度不断加大,直接加速了经济增长的步伐。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或经济萧条是同时存在的。尤其是在20XX年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观念,树立科学的增长观,为包容性增长提供合理、有效的引导。首先,包容性增长更强调共同富裕。在改革初期,中国奉行“先富论”。这种发展观念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而包容性增长必须始终坚持并践行共同富裕的理念。其次,包容性增长更强调和谐发展。在现实中,不能片面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因此,包容性增长必须贯彻和落实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谐发展,既包括制度的和谐,也包括社会的和谐,既包括利益的和谐,也包括思想意识的和谐。 (三)经济增长制度的转型 在实践中,经济增长制度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而言,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式制度方面的转型。在改革初期,非包容性增长坚持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制度。而包容性增长摒弃了这些传统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其次,非正式制度的转型。包容性增长要建立伦理至善的增长伦理,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取向方面,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要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在发展机制方面,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整体性、多样性与复杂性。最后,制度环境的转型。在实践中,包容性增长要想取得成效,需要有一个和谐的制度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依靠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完善收入分配体制,防止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保险、医疗、住房等各项保障制度,使其符合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 (四)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中国逐渐步入新的阶段,这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包容性增长要想与新阶段要求相适应,充分抓住这个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创新一套崭新的发展战略。首先,在战略思路方面,包容性增长要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原则、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知识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努力实现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其次,在战略目标方面,包容性增长要努力实现由短期的、以GDP为核心的增长目标向长期的、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再次,在战略创新方针方面,包容性增长要避免单纯追求制度创新,而要积极追求综合创新。最后,在战略措施方面,包容性增长要转变以前的“市场化”单一性路径,实行“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化”等综合性路径。 综上所述,探索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新路径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想将该项工程做好,需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并付出艰辛的努力。具体而言,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