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反应论比较《再别康桥》的三个英译本

  • 格式:pdf
  • 大小:12.78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4期Vol.34N o.4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4月20日

A pr.202014

2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4.011

一、奈达的读者反应论

读者反应论是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重要翻译理论之一。奈达的“读者反映论”核心思想是:读者给与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奈达认为,目的语读者或目的语接受者是翻译的服务对象;评判译文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后对原文作者所表达信息的反应程度,以此来评判译文的好坏;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反应是否一致。目的语读者与所接收信息之间的关系,在实质上等同于源语言读者与其所接收信息之间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receptor and messag es should be abso lutely the same as that w 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 and the message ,Eugene A.Nida ,1964)。因此,目的语读者是否能像源语读者一样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以及能否感受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衡量译文的重要标准。

二、《再别康桥》三个英译本的比较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笔者选取三个不同的译文,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基础,主要从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对三个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词汇层面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差别较大的语言,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词汇的翻译有时也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在中文里,词汇是语言中最小的单位,是汉语表达里最基础

的元素。而在英语中,所要表达的含义有时候会用比词汇还小的单位或者元素来表达(杨雯,2009)。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于对其中词汇的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选取那些有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意思的词汇。

第一节中3个“轻轻的”,译文1和译文3均译为quietly ,译文2译为so ftly ,gently 。这一节主要描写作者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去。quietly 是高频词汇,与softly 和gently 相比不够生动和典雅。另外,quietly 和gently 除了有“轻轻的”意思之外,还有“柔和的,轻柔的”的意思,更能使译文读者体会到感情细腻的作者离开母校时那种淡淡的忧伤。

第二节中“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中的“荡漾”一词,三个译文分别翻译为waving ,stay f ixed in 以及ling er 。这一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母校的无限喜爱和怀念,“荡漾”一词突出了剑桥一切事物在作者心中是永久且动人心弦的。首先,stay fix ed in 意为“保留在,固定在”,并没有翻译出“荡漾”一词的动态感,无法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作者的真实情感;wave 一词虽然有“波动、起伏”的意思,但wave 在译文1中出现多次,意义较为广泛,不能很好地表达原文感情;而linger 一词意为“留恋、逗留、徘徊”,比较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对母校的留恋之情,比w ave 传神。

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中“招摇”一词,三个译文分别译为waving ,

以读者反应论比较《再别康桥》的三个英译本

翟 璠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首先,以读者反应论为理论框架,简述了读者反映论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对著名作家徐志摩先

生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选取Mr.Ediard Connynkam 译版、丁祖馨和拉菲尔合译版及中国文学出版社译版三种译本,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角度,对译文进行了赏析和对比,并由此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读者理解反映论在译文赏析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更深层次体会原诗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读者反应论;源语;目的语;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4-0022-02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翟璠(1989—),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

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

dancing和sway。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是诗人对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Wav e 一词再次在译文1中出现,反复使用使译文不够精致和准确;sw ay有“摇摆倾斜”之意,单用这个词有些生硬,但后面接上一个副词leisurely之后使之比原来更加生动,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自由自在的一层意思;而“dancing”一词译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读者的脑海中将自然出现一幅自在轻松的画面。

(二)句法层面

在英汉互译中,句法的对等要比词汇对等复杂。由于英语重形式而汉语重意念,所以两者的句法有很大的不同。中文的诗词具有规律性的格式和节奏,这一点在句法上也有所体现。英语很注重句法结构上的逻辑性,所以利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成为更易于英语读者理解的句式是至关重要的。

全诗的第一节和第五节是最广为传颂的诗句,首尾两节相互呼应,节奏格律严谨,读来朗朗上口。第一节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三个译文也各有不同。译文1的句式完全与原文的句式相互对等,并且比较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译文二也较好的保留了原文的形式美。译文二的用词较为繁杂,“轻轻的”一词译为两个英文词汇,不符合诗词言简意赅的特点,并且三四句采用了意译的方式,虽然意义无误,但句式不能与原文较好对等,无法保留原诗词的语言特点。

第五节“寻梦?撑一只长篙”一句,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澜漪,使全诗生气盎然。三个译文分别将“寻梦?”一句译为“Dream searching”、“Hunting a dream”、“to seek a dream”。第五节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剑桥时有自己的理想,对明天满怀希望,再次来到母校想找寻昔日的梦想。虽然search、hunt、seek三个动词都有寻找的意思,三个译文在意义上也并无不妥,但笔者认为译文一相对于二三来说更加合适,因为译文一与原文一词对应一词,并且比较符合诗歌简洁明了的特点。

第六节是全诗的高潮,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三个译文中译文一和三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特别是译文三较完整的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特点,使译文读者的情绪能与原文读者一样达到全诗的高潮。而译文二则多使用意译的方法,且其中解释的语言过多,比如“夏虫也为我沉默”一句的翻译中加上了“know ing

I am leav ing”。虽然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但却破坏了原诗词的语言风格以及诗歌表达的离别的韵味。

(三)篇章层面

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是语篇的三个方面(张燕妮,宋洁奎,2011)。奈达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专注于所翻译的文字,更要注重对上下文及其所在社会文化的探究。

从语篇层面上来讲,三个译文都紧紧围绕着“离愁”这一个主题,根据这首诗歌的背景,即徐志摩对母校所怀有的那种特殊的情感,展开全文的翻译。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有所纰漏。比如译文一在对第四节的翻译上,原文借清泉、彩虹、浮藻等具体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译文一并没有做到虚实结合、以景传情,有堆砌辞藻的嫌疑。

三、结语

笔者在奈达读者反映论的理论框架下对M r. Ediard Co nny nkam和丁祖馨、拉菲尔以及中国文学出版社译版的《再别康桥》,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一是Ediard以及中国文学出版社的译文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在译文整体格律节奏以及句法上保留了与原文一致的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语言特点,但在某些感情的传达上还有所欠缺;二是丁祖馨和拉菲尔的译文多采用意译的方法,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原诗。但是,译文形式不一,也不严格押韵,导致读者无法感受到原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凤霞.文化翻译论和尤金奈达“读者反映论”的比较[J].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2):58-60.

[2]杨雯.翻译中词汇层面的对等性[J].科技信息,2009,(29):628,641.

[3]张燕妮,宋洁奎.对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全观[J].科技信息,2011,(21):197,217.

[4]张志素,李莉.从情感移植角度评析《再别康桥》两个英译本文[J].商业文化,2012,(2):360.

(责任编辑:李汴红)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