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 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巨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 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课文分析
• 文章题目既然是为了纪念刘和珍而写的,为什么又写了另外两 个人物——杨德群、张静淑,这样写是不是旁生枝节?
• 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 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 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课文分析
•二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 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伤。在这淡红的血色 和微漠的悲伤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 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新课导入
• 产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 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 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伤、 一场耻辱!
•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 下。在惨案产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 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吊唁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 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 C.“其一是手枪”意在强调,参与此次杀戮的,不仅仅只是士兵,还有军 官,从而说明,此次的屠杀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
• D.该文段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歌颂刘和珍和她战友们的那种英雄无畏的品质, 歌颂她们在枪林弹雨中的团结互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