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粽》获奖教学设计

《端午粽》获奖教学设计

《端午粽》获奖教学设计
《端午粽》获奖教学设计

10.《端午粽》获奖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

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

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

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

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

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

学生:每人一套“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向家人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 PPT出示有关字词:

liān——jiānɡnián——niánɡɡuān——ɡuānɡ

两头尖江南今年大娘上官月光

树叶真正

出示任务: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 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或认读读,相机指导。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叶和“真””字宝宝是以前学习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

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预设: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课文《夜色》,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预设:课文告诉我们“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是啊,我们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

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请看老

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⑩端午粽。(“端”“粽”注音)

2.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端”“粽”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课文《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的感情。课文《夜色》讲了“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怕夜色,胆子大了的故事,告诉我

们,我们小朋友都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慢慢成长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端午粽》

又会让我们了解关于家庭、家人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

通顺了,就可以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3)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和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那么,将会它们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

准吗?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宝宝的读音。

2.反馈指导: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

圆点。

(2)一个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

齐读该自然段。

(三)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能读准课文。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真的能读准课文。读的同

学要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听的同学要精神集中注意听,同桌读错了会认读

的字的读音,就在下面做个记号;同桌读完后,帮助他纠正。

出示任务: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如果同桌读错了,在他读完后帮助纠正。

2. 反馈指导:

提问:您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或:同桌帮助你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 预设:三

拼音的:端、间、念;舌尖前音的:粽、总;翘舌音的:肉、知。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四)读通顺课文学习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用横线在它们的下面画出来)。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端、端、端,端午节的端”。齐读,自由读。

3.“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知、据、念”口头组词。

(1)(贴出会认读的字的字卡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一、两遍。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4.学习读通顺课文。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词语间的停顿,不要把会认读的字宝宝好朋友拆散了。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2)反馈指导:

通过分自然段个别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里面有一颗红红的栆。

外婆一揭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自由朗读、齐读全文。

5.总结(该环节的学习状况及相关知识点:1.逗号、句号的停顿;2.以短语为单位读好

句子中间的停顿。)。

(五)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

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

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习什么新偏旁?

2. 反馈指导:

端(“立”“耑”)立字旁

粽(“米”“宗”)米字旁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端”字的立字旁和“粽”字的米字旁。(一边通过PPT

演示,一边讲解)“立”字是个象形字,像人站立在地上,表示站立,“立字旁”取义的字,大多与站立、直立有关。如“端”本义是直、正;“竖”本已是直立;“米字旁”取义的字,大多与粮食有关,如“糯”“粉”“糕”。

4.PPT示,齐读一遍:

“端”字——“立”,立字旁

“粽”字——“米”,米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两个偏旁新朋友:立字旁和米字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

宝宝。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三、图文结合,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了,让我们齐读课题。

(一)释题

出示任务: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什么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预设:端午粽)刚才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端午粽呢?(预设端午节吃的粽子)。

小结:对了,从课题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端午粽给我们讲家庭、家人的故事的,端午粽就是端午节吃的粽子。那么,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二)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题。

1.结合图画,了解课文内容。

(1)看图说话。(PPT示图画)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公开课设计)第10课《端午粽》优秀教案(含反思)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最新部编本《端午粽》优质公开课课教案 (3)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端午粽》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做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对端午节的感受还不太深刻,教师可以借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并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走进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走进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跃,引题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短片,介绍的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想不想看?(学生观看)师同时说:(看视频说) 师:孩子们,这则短片介绍的是我国的什么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是在农历的几月初几呢(生说) 师:端午节这天有很多习俗,其中一项就是?(吃粽子) 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端午粽》 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课文讲解 1.生字 师:今天我们就走进《端午粽》,去感受一下作者对童年时端午节的回忆吧。接下来,请你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太熟悉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好,开始吧。(1)带音 师:孩子们,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把生字宝宝都吸引来了,瞧,认识他们吗? 自读——个别,领读——开火车

(2)去音 个别——齐读 (3)词语 师生字宝宝很调皮,藏到了词语里,你们还认识吗? 个别——齐读 评价:声音可真洪亮,发音可真准,合格的小老师…… 2、第一自然段 (1)师:现在,词语宝宝藏进了课文里,他们问,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 (生读) (2)师:读完之后,谁能告诉大家,一到端午节时,外婆总会做什么呢? 那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生读个别——齐读) (3)师:读完这一段,你知道到了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师:你的外婆对你怎么样?(好,疼你们)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谁能带着“期盼”的情感来读一读这一段。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5)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6)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谁能说一说? 生说。师总结:老师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是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并且享受着家人团聚的幸福。 2、二自然段 (1)粽子的样子 师:小作者来到了外婆家,看到了外婆包的粽子,那外婆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们读第二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生读,师出示) 找到了吗?谁来说说。(生说) (2)“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瞧,这外面的青青的是……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青的,白的,红的”,而用“青青的……”呢? 生说 师:从“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更青……颜色更好看……

教师资格证试讲—初中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接下来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而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可不再是这样的了。下面,让我们跟着他,去走一趟孤独之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 文本解读: 一到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外婆总会煮好一锅(量词)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颜色叠词,词语搭配)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颜色叠词,词语搭配),中间有一颗(量词)红红的枣(颜色叠词,词语搭配)。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又..又..词语积累)。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练习写句子,也突出了外婆的粽子好吃)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粽子好吃,积累ABB词语)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让学生懂得分享的美德)。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拓展关于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认识“粽、端、节”生字,学习新偏旁“米字旁”和“立字旁”; 2.通过识字游戏,正确认读“米、豆”等7个生字。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这个中华传统节日,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并会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4.会说“()的()”短语,“又()又()”短语

5.通过字理溯源,正确书写“豆”和“米”,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难点】 1.读好长句子,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2.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看图、聊端午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 认识生字“粽”,看着图片,瞧着生字,发现形声字的特点 认识新偏旁“米字旁” 猜读米字旁形声字:籽、粑、粒、粞、粮 2.什么时候吃粽子,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节” 出示今年5月日历,谁能找到端午节这一天 聊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端”,学习新偏旁“立字旁” 师介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再看日历。五月还有哪些节日? 3.板书课题,《端午粽》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聊一聊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孩子们有话聊,课堂氛围活跃。通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优秀公开课教案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

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

《孤独之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 级上册)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中江县凯江中学校赖晓金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 “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 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 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的含义,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 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 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 就的是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

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孤独”呢? (幻灯片出示) 我们班的龚洪程同学就曾经在作文中这样理解”孤独” 的感受。(出示学生作文选段)有请龚洪程同学。 他的作文告诉我们,小小心灵偶尔也应学会去享受孤独,让孤独将我们的人生装点得更美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当代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少年杜小康去一 起体验一段孤独旅程吧。(出示幻灯片--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1昨天,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了整个故事的结构。现在, 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迅速地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然后 用两个词来概括小说中我们主人公心理旅程的起点和终点。(出示问题) 起点:孤独终点:坚强(出示答案) 2寻找“孤独” 这是我们主人公的一次心理旅程,从起点到终点,沿路的 风光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手中的笔,快速地找出文中 你认为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出示问题) 比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 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 一、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还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课堂新授 1、把书翻到46页,听录音:①标出自然段。②认清字词。回答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2)老师想考考你们有没有认清字词,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生:愿意。出示生字,读生字组词;读词语,选一个词语造句。教师点评:你们太棒了,掌声送给你们。 2.学课文。 下来我们一起学课文吧。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生:煮好一锅棕子等“我们”回去。想像一下,外婆当时的心情怎样?(高兴、期待)课文中有两个“一”,读音相同吗?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正确。你能用高兴、期待的心情来读第一自然段吗?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答案吧!指明读, 想一想:1.制作粽子需要什么材料?板书:材料。2.粽子的香气是什么?板书:香气。3.粽子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板书:味道。回答1:箬竹叶,糯米,红枣。板书:箬竹叶、糯米、枣。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圈出表示颜色的 词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图片出示,并组成短语说一说。像这样 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什么?黑黑的、红红的、绿绿的、黄黄的……,组成短 语说一说:黑黑的天空,红红的太阳,绿绿的草地,黄黄的香蕉。……回答2:清香(清淡的香味),香甜(又香又甜,形容睡得很安慰),浓香四溢(非常浓郁的香味溢出来)。板书:清香。回答3:又黏又甜,板书:又黏又甜。相似词语: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高又瘦,又白又胖……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原来粽子是这样做出来的啊!那你们知道外婆包的粽子还有什么花样吗?自读课文,回答。原来有这么多花样啊!那你还知道哪些花样的粽子?看 图片。“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外婆还做了什么?说明了外婆是个怎 样的人?我们也要向外婆学习,做一个热情、善良、关心他人的人。齐读课文。板书:外婆热心善良 (4)学校第四自然段。 对作者来说,粽子不只是粽子,它还是外婆对我的爱。那为什么端午节 要吃粽子呢?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屈原是谁?为什么要纪念他?教师简介屈原。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 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 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 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 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 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 ān”。 (5)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 5、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根据认读情况再次指正。 (2)独立出示本课中的13个生字,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等。 (3)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在生活中认字等方法加强生字的记忆,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 (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人教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公开课教学设计

《端午粽》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关注“外面”、“里面”、“中间”等方位关键词, 感受按照顺序介绍粽子的好处,进行说话训练。 3、抓住关键词“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美滋滋”等词语,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养成积累好词的习惯 4、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方位关键词,感受按照顺序介绍粽子的好处,进行说话训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好词的习惯。 2、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ppt等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复习生字词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多生字词,你们都记住了吗?那好,我们一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吧,火车火车哪里开。(开火车读词语) 师:刚才的三列小火车都开的很顺利,那男生和女生比赛读一读,看看是我们男生棒,还是我们女生强?(男女生赛读) 师:最后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读,一个词语读两遍。(全班齐读) 2.复习课文,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生字词,还知道了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通过第1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到端午节,能干的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2、3、4自然段。 二、读第二自然段,抽丝剥茧。 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1.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两个口味不一样的粽子,每个粽子都藏着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第二个问题: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你们喜欢哪一个粽子,就带着它后面的这个问题,边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思考。好,现在请打开课本46页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开始吧!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师: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你们谁找到了答案,愿意跟大家一起交流交流?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看来你已经拥有了一双跟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找的真是又快又准。 为了奖励你,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你读得很流利。 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在读的时候把里面和中间这两个词读的特别重,你能跟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吗? 师:孩子们,包粽子其实是一个精细活,外面先要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着,(板书:外面)然后在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板书:里面)中间放一颗红红的枣子。(板书:中间)你们看看,课文写的多清楚呀!外面,里面,中间,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把红枣粽的做法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哪怕现在我们眼前没有粽子,但是这个粽子长什么样子,我们已经很了解了。 师:所以当我们要向别人介绍粽子的时候,里面、中间这两个词就要读得重一点。我们再试着读一读。 读得不错,老师很清楚红枣粽是怎么做的了!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先自己认真读一读,再想想看你更喜欢哪一个句子?理由是什么? 师: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都是表示颜色的叠词,用上这些词语,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个美味的红枣粽。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积累下来,用到自己写的句子里,让句子更生动。 谁愿意把这个生动的句子读一读?给大家带来一个甜甜的粽子! 你读的真好,请你再读一读,让大家仔细听听。 4.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师:这粽子多么诱人呀!我好想吃呀!但是不知道粽子的味道怎么样?哪位同学能够大方地把你刚才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粽子的味道怎么样? 预设:清香、又黏又甜

部编版《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16孤独之旅 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交流一下。(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 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 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 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 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 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 (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明确:环境描写及语言描写。眼前的环境营造了一种迷茫而陌生的氛围,“我”离熟悉的油麻地越来越远,内心充满抗拒和孤独,甚至请求父亲让“我”回家。 (2)父亲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我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明确: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父亲内心十分沉重,虽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坚决地前行,面对父亲的漠视,“我”感到十分孤独。

《端午粽》优秀教案9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对韵歌》人教(部编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对韵歌》 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七个字。 2.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 音韵节奏美。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配合背诵《金木水火土》这篇课文,回忆这篇韵文中相对应的事物。 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她,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相对的事物。 二、学习第一、二句,体会单字对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自然的朋友 一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事物,学生说的过程中在图片上标出相应汉字,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字义 2.引导学生按“自然现象”“动物”“植物”进行归类,归类后会发现

“云、雨、雪、风”都是自然现象,“花、树、鸟、虫”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的神奇,为下面体会只有同类事物可以对对子做准备。 3.对一对,他们的朋友是谁 引导学生把带有汉字的图片一一对应,找对子 出示正确对子: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 引导学生观察字数特点,如果是一个字对一个字,我们把它称之为单字对 4.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发现每句重读的音并配合用手打拍子, 引导学生读出韵律 三、学习第三句,感悟多字对 1.出示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图片,引导学生看图找对子(山对水柳对 桃红对绿清对秀) 2.引导学生发现柳对桃是植物对植物,绿对红是颜色对颜色,山对水是 事物对事物 3.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 4.图片出示整首对韵歌,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发现每句重读的音并配合 用手打拍子,引导学生读出韵律 5.小结:相似或相近的同一类事物才可以对对子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图片中事物,再把图片与相应的汉字相连 2.听录音读一读

《端午粽》优质课_教学设计.doc(教学实录试讲稿)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 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米、豆”等汉字。 2、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好文中长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先看老师板书课题。端,立字旁,右边还念耑,像一位头戴山形帽子,留长胡须的人立在那里。一起读:端。谁能给端组词?午是本文要求会写的字,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第二横略长,在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力度从重到轻。它很像我们学过的一个字(牛,写到黑板一侧)。一起来读这个词。谁知端午节是哪一天?对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这天都吃什么?粽子要用糯米包,所以是米字旁,米特别懂谦让,变成偏旁后把捺变成点,给右边宗字让位置,请齐读课题。(教师板书) (读的清晰响亮让我们像他一样齐读课题,你们读出了香喷喷的味道)1 人加齐读两遍。 孩子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怎样包粽子?答案就在课文中。认真读书的孩子才能找到它。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怎样才是认真读书呢?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圆圈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者请教同学或者问老师。把难读的长句子画下来。开始读课文吧。 大家朗读很投入,如果说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那么咱班同学在我眼中就是最美的。谁来说说看,本文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有很多字需要我们认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孤独之旅》教案 一、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在推动情节、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1、成长是个艰苦的过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绝成长,通过课文学习杜小康的勇敢坚强。 2、了解菲利普夫妇的势利、鄙俗,学习如何正确对待物质与金钱。 二、重点、难点: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分析: (一)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们在感到孤独的时候,总会想到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鲜艳的花,让生命更灿烂。孤独,除去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最险峻的山岭往往座落在最荒芜的莽原,最清澈的泉水往往流淌在最深邃的密丛中,最简洁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最孤独的人手中。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杜小康是怎样面对一场人生的“孤独之旅”的。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 曹文轩(1954年—?),江苏盐城人。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课文《孤独之旅》即选自《草房子》。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经历的长篇小说。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但由于一次意外变故,导致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探究学习: 1、思考:读完《孤独之旅》,杜小康在你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同学们不妨以“我眼中的杜小康”为题来写一段话,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杜小康,油麻地小学学生,担任班长,家境富裕。最让孩子们羡慕的是,他还拥有油麻地唯一的一辆旧自行车,要知道就连老师都没有自行车。一次,杜小康的父亲运货时遭遇翻船,赔光了所有的积蓄。父亲大病一场,杜小康含泪辍学,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

《端午粽》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粽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玩捉人游戏:老师把生字卡片帖在黑板上,然后老师叫一个学生说一个生字,这个学生叫一个学生去找,找对了,这个学生给他鼓鼓掌,找不对,这个学生告诉他怎么念。 二、指导写字 (一)指导书写汉字午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午”共4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二)指导书写汉字节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节”共5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三)指导书写汉字叶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叶”共5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 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 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 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

端午粽教学设计

10端午粽 教案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通过看视频,我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都做什么? 学生齐回答:端午节 学生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学生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学生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同学们,看了视频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爱国诗人 接着老师介绍屈原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并让学生组词。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