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溪地区区域地层表

本溪地区区域地层表

本溪地区区域地层表
本溪地区区域地层表

本溪地区区域地层表

下部为页岩、G层粘土、砂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

有5层灰岩富含类、腕足类、珊瑚、腹足类、牙形

刺化石等

注:△为本溪地区地理名称命名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其中庙后山组、山城子组暂未被公认。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形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很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P>800mm) 半湿润地区(P>400mm) 半干旱地区P<400mm 干旱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征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主要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巨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见附图) 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黄金水道里程的2/3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湘江水质污染调查

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湘江水质及污染状况调查报告(1桥——2桥河西段)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4)班 姓名:金颖、胡曦、王晚晚、邓紫琼、赖雨、 陈强、季磊、刘芳宏、刘颖 辅导老师:万大娟

目录 一、调查流程 (3) 二、湘江流域基本概况 (4) 三、湘江水质基本情况 (4) 1、20世纪90年代——2005年(“十一五”计划前 (4) 2、2006年至今 (5) 四、与湘江相关法律法规一览 (6) 五、湘江边排污口状况 (9) (1)湖南省2007-2013年治理湘江相关情况分析表 (12) (2)实地勘察排污口情况 (9) 六、湘江水污染原因分析 (15) 1. 工业企业排放污染物 (15) 2. 城市生活污水直排湘江 (15) 3.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5) 4. 取缔流动加油船舶 (16) 七、对防治湘江水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16) 八、调研心得 (17) 九、实地勘察照片 (18)

关于湘江水质及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1桥——2桥河西段)(2013级城规班第二小组陈强、季磊、金颖、胡曦、王晚晚、邓紫琼、赖雨、刘芳宏、刘颖) 【摘要】:湘江总体水质在2 0世纪90年代开始呈恶化趋势,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湘江的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不断加剧,镉米的大量出现等都反应了这点。近年来,湘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在污染综合防治方面得到强力推进。本报告就长沙岳麓区橘子洲大桥——银盆岭大桥河西段湘江水质问题及排污口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关键字】湘江水质、整治污染、法律法规 一、调查流程 调查时间:2015年4月24日 调查对象:湘江水质及沿江排污口 调查方式:上网查资料、实地走访、向居民咨询调查

第二节《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第二节《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势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庞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势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宽敞: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要紧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坎坷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要紧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要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专门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缘故: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阻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缘故: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潮湿地区〔P>800mm〕 半潮湿地区〔P>400mm〕 半洪涝地区P<400mm 洪涝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点冬季冰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点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难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点: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阻碍,各大河的水文特点有专门大的差 不 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点: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要紧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庞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要紧水电站〔见附图〕

株洲的环境保护现状及中国的环境保护现状

株洲的环境保护现状及中国的环境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50多个“全国第一”相继在株洲诞生。株洲有世界五大硬质合金基地之一的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厂和电力机车科研制造基地,有江南最大的铁路货车制造基地航空发动机和火花塞制造基地.株洲的醴陵与景德镇并 称全国两大日用瓷生产基地,又是全国6大烟花鞭炮生产基地之一,醴陵生产的双面釉下五彩瓷是中国近代制瓷史上最为独特的一大创造,曾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被作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的专用瓷和馈赠外国元首的高档礼品瓷。 但是这些工业的迅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机打的破坏。 工业结构性污染仍很突出。株洲市工业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力发电、机械为主导产业,重工业型的产业结构,不仅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而且“三废”排放量大,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火力发电、有色冶炼、化工3个行业的SO2排放量约占全市工业的90%,火力发电、化工行业的烟尘排放量约占全市工业的75%,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市工业的90%,化工行业的COD、氨氮排放量分别约占全市工业的70%、90%,Hg、Cd、Pb、As等重金属排放也主要来自于有色冶炼和化工。“十一五”期间,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力发电仍是我市强势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削减一定幅度污染物排放总量,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高,结构性污染问题仍将十分突出。 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环境压力。“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05年城市化水平为42%,2010年规划将达51%。城市化加快一是带来城市大规模建设,其带来的建筑施工扬尘将是城市PM10的主要来源之一;二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生活污水量逐年增加,城市生活污水的COD、氨氮排放量将成为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005年生活污水COD、氨氮排放量已分别达4.87、0.38万吨,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2%、26%;三是株洲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垃圾围城的现象造成较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四是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建筑物密度趋紧,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日趋突出。 清水塘工业区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沉疴已久,虽经治理,但清水塘工业区环境质量远未得到根本改善,其气型、水型污染物排放量等标负荷仍占全市排放总量的70%、60%,环境容量过度饱和,也是市区空气质量、湘江株洲段水环境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尤其是该区域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和水塘底泥镉污染十分严重,污染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

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2019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2019高考地理知识重点:中国自然地理 1、中国行政区是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背景,可谓重中之重。记忆行政区划图要达到三层境界,第一要熟练填注空白行政区划图,建议分方位记忆即东北黑吉辽内蒙古,西北陕甘宁新青,西南川云贵西藏,中间是两广西湖两河山,东南苏浙皖赣闽台琼,再补充四个直辖市京津沪渝、两个特别行政区港澳;第二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各省区轮廊拟人状物以便联想记忆;第三某重要区域地图,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湖、资源与行政区划的相对位置。 2、地形区空间位置往往是以山脉为界线的,因此,山脉的位置构成地形图的基干。特别注意巫山既是鄂渝还是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界线;太行山既是晋冀还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界线;武夷山是闽赣界线;天山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界线;昆仑山是新藏还是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界线;秦岭是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界线;南岭是两广与湘赣的界线;祁连山是甘青还是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界线;横断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线。 3、用谐音及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将陆上邻国,越老缅印不锡尼,阿巴苏蒙到朝鲜,苏分塔吉加哈俄;海上相望之国,东是日韩与南非,南有马来文印尼;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

雪巫太大长城台;东西走向山脉,天阴昆秦南;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大阴贺巴区。 4、温度带、干湿地区空间分布与行政区划关系,海南全部在热带;两湖闽浙黔皖沪渝全部在亚热带;山东全部在暖温带;吉林全部在中温带;广西没有热带范围,虽然有北回归线穿过;塔里木盆地和辽东半岛为暖温带;并兼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的有陕西、甘肃;明显兼跨四类干湿地区的有陕甘内蒙古藏。 5、秦淮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条界线,它大致穿过苏北、皖北、豫南、陕南、甘东南。可以借用逻辑推理加强记忆--1月0℃等温线→亚热带、暖温带界线→有无结冰期界线→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半湿润界线→水作、旱作界线;秦岭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分水岭。从而使秦淮一线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6、注意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 ①外流河水文物特征理解,降水量与蒸发量→流量多少,雨季长短→汛期长短;最冷月气温→有无结冰期;植被状况→含沙量多少。 ②降水时空分布规律→水资源时空特点。 ③夏季风推移规律决定气候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决定北

完整word版岳麓山环境现状调查

岳麓山环境现状调查 1.调查背景 2.岳麓山概括 3.岳麓山景区植物资源 4.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区存在问题分析 5.对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建议 6.景区相关资料 7.岳麓山核心发展 8.调查报告总结 1.调查背景 我国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农业方面:以粮为纲促使毁林垦荒、毁牧开垦、围湖造田、填海种植,导致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沙化、荒漠化、盐碱化;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功能衰退,植物无法生存。在工业方面:废水、废气、废渣不经有效达标治理的大量排放,破坏了整体环境的自然形态。在城市建设方面:布局混乱,工业区与居民区、商业区混杂,人为破坏了区划功能。在资源产业方面:矿业盲目开采,森林乱采滥伐,加之灭绝性地捕杀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破坏了生物链,导致生物多样性无法得到保护,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达到了危机的程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生活在岳麓山下,岳麓山的生态环境状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岳麓山概括 岳麓山位于市区湘江西岸。湖南著名的风景区。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南岳有七十二峰,以衡阳市回雁峰为首,长沙岳麓山为足,故名岳麓。“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古人以此概述岳麓山的山川形势。 岳麓山总面积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97米,碧嶂屏开,秀如琢玉,层峦叠翠,山涧深幽。现已辟为公园。步入景区,古木参天,浓荫匝地。 3.岳麓山景区植物资源 麓山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其景观丰富,绿树成荫,古木参天的森林景观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也对调节长沙地区的小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文献记载,全区植物计174科597属977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7科403属555种,各种种,

湘江水质调查报告

马克思实验报告——湘江水质调查 一·调查背景 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世界是运动的。确实,当今的社会变化太快,令人人们不得不心生感叹。然而,在我们取得巨大成就与进步的同时,社会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事物是矛盾的,马克思又一次说对了。 本小组课题研究的命题是“湘江水质调查”,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前往湘江边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湘江,又称湘水,为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被喻之为湖南的“母亲河”。湘江干流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亿立方米。在水质污染,工业废物大量排放的今天她也没有幸免,臭气熏天代替了以前的鸥翔鱼游。时隔至今,若毛主席复生,恐怕也无兴致高歌“湘江北去”,真是令人心痛。 二·调查目的 1.收集湘江的相关资料,并且组员实地地考察猴子石大桥到橘子洲大桥的河东段的相关情况。了解湘江现今的水质情况,尤其是湘江的污染情况,引起人们的重视,知道如何去治理及其防治水污染等方面的知识。 2.旨在提高我们对于资料的收集能力和组合之间的能力,并且树立了自己看待问题的独特角度,同时明白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3.希望通过此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后,可以提出一些切合实际并且可行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三·小组成员 成员:陈佳伟,杨斌,刘嘉佑,史量,岳玮,李昆。 实地考察:杨斌,刘嘉佑。 报告撰写:陈佳伟,史量。 PPT制作:陈佳伟,岳玮,李昆。 上台演讲:杨斌。 三·调查情况 调查时间:2013年5月12日下午3点到下午6点 调查地点:猴子石大桥至橘子洲大桥 天气状况:烈日炎炎,气温28度左右

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总论 规划背景 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斜贯湖南省境,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湘江干流在湖南省 内全长670km,沿途接纳了大小支流2157条,集雨面积8.51万km2,多年平均入湖水量 624亿m3,是洞庭湖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湖南省也因有湘江而简称“湘”。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湖南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湘江流域也是湖南省 最发达的区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跨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个地市,流域内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业集中。2008年末,流域内人口4069万人、GDP5738.88亿元、工业增加值1995.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9.5%、75.2%、76.4%。 湘江水域集饮用、灌溉、渔业、航运、工业用水、纳污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湘江流域 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的保障。目前,沿湘江共设有110余个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约2000万人以湘江水体作为直接饮用水源;沿湘江2000万亩耕地以湘江为直接灌溉水源;沿湘江自永州苹岛至岳阳城陵矶已全部成为航道,其中湘江苹岛至衡阳278km航段为IV级标准,衡阳至城陵矶439km航段为III级标准。 湘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丰富,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对象的资源产业(资源生产和资源 初加工产业)成为湘江流域产业的主体和主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造就了湘江流域众多的 资源型产业,并进而形成许多的资源型城镇。目前,湘江流域云集了电力、治金、化工、 煤碳、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资源型城镇的形成 过程,同样也是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使景观生态不断受到侵袭和损害的过程。因此,湘江 流域的自然资源禀赋造成了流域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及生态环境受到 破坏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主要 表现为流域陆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干扰与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局部地质 灾害频现;水生生态环境脆弱而退化、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水生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湘江水体水质受到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的复合污染,水体中汞、镉、氨氮、石油类、总氮以及粪大肠菌群在沿线均有超标,而在衡阳松柏河、株洲霞湾港等江段重金属更是超 标严重,湘江流域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在逐年下降。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三峡工程建设 等综合因素影响,湘江水位近年枯水频率增多,湘江长沙站水位枯水位连创历史新低,沿 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多年来已做了大量的流域生态 治理工作。为彻底改善湘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湘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 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健康安全,省委、省政府决心结合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全国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系统性的进行全流域生态环境 综合整治,并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镇进行改造 和变革,还湘江流域青山绿水。

2001年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1年,我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与经济“双赢”原则,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地区有所改善。 据对我省环境监测和统计数据分析,我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生活污染有所上升,农村环境污染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近8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流经城市及工业区江段的地表水污染严重。 1.0 环境质量状况 1.1 水环境质量 全省地表水水质省控监测断面75个。其中,有16个符合Ⅰ类或Ⅱ类水质标准,占21.33%;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17个,占22.67%;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42个,占56.0%。 我省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突出,污染类型多样。 湘江和资水干流及长江岳阳段污染较重;资水、沅江、湘江的部分支流水质较差;沅江干流和澧水水质较好;洞庭湖有机污染有上升趋势,个别静水期长的水域存在轻微富营养化现象。各水域源头及各大型水库水质良好。 污染源结构中,大、中城市工业性污染比重继续有所下降,但生活性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上升趋势明显。流经城镇及工业区江段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污染威胁部分城市饮用水源安全。 1.1.1 城市饮用水源 我省主要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在90%以上。其中永州、郴州和张家界三市达标率超过98%;湘潭市达标率最低,为92.5%,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汞、总镉、氨氮和粪大肠菌群。 长沙、株洲、岳阳三市达标率分别为93.7%、94.5%和95.2%,主要超标项目为粪大肠菌群。邵阳、怀化、常德、吉首和益阳五城市达标率较去年略有提高。 1.1.2 主要水系 湘江污染较为严重。33个监测断面中,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有17个,占51.51%;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有16个,占48.49%。 干流在衡阳憩山以上及黄茶岭至株洲渌水入口处江段水质良好。常宁松柏及株洲、湘潭、长沙城市江段水质较差。污染最严重的是株洲霞湾断面,其余依次为松柏、五星、暮云市、易家湾、三叉矶等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汞、石油类、总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及粪大肠菌群。与上年相比,石油类、氨氮、总磷、总镉及挥发酚污染略有减轻,重金属污染水平基本持平。 浏阳河中下游、涟水、郴江、蒸水等湘江支流污染仍较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总磷、亚硝酸盐氮、总汞、高锰酸盐指数及粪大肠菌群等。 资水污染严重。在12个监测断面中,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有3个,占25.0%;属Ⅳ类及Ⅴ类水质的断面有9个,占75%。 资水干流田江渡断面以上水质较好;田江渡至郭家桥江段普遍受到污染。 支流邵水有机污染严重。夫夷水上游水质尚可,下游污染较重。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粪大肠菌群、总磷和亚硝酸盐氮,以石油类污染最为突出。 沅江干流水质较好,支流污染普遍。11个监测断面中,有9个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占81.8%;超过Ⅲ类水质断面有2个,占18.2%。污染断面为武水汇合口和候加齐,主要污染物为总磷。 支流所设4个断面均超过Ⅲ类水质。巫水主要污染物为挥发酚和石油类,万溶江氨氮污染突出,峒河部分河段总镉和氨氮超标严重。 澧水水质良好。所设4个断面全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

水土保持各种分级标准表及指标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 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石漠化程度评价表 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

注: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 值的年平均值表示。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的pH 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 年均值。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注:Xi 为影响因子i 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当因子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 为 1;当因子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 为3;当因子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 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

临界水位深度 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 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的。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中国自然地理系统知识点汇编大全(最全)

中国自然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 梯 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 三大高原、三大 盆地 1000-2000米 三 雪、巫、太、 大 三大平原、三大 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家峡、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目标定位] 1.了解并识记我国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2.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3.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长江、黄河的开发、治理。4.识记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属○1带,少数地区属○2带,没有寒带 优越 海陆位置:○3东部,濒临○4 2.34个省级行政区。 二、地形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 有利于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1.地势○5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呈○6分布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交通不便 2.地形多种多样,⑦______面积广大耕地不足 三、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南北温差○8,主要是受○9、地形以及○10的影响1.气温分布 夏季:南北普遍○11,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空间:从○12向○12递减;主要是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2.降水分布 时间:降水集中在○14季节,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集中在5~9月3.气候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__________。 四、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 地区主要水文特征主要河流 内流河西北内陆多?____________河流,河水主要来自? _____,夏汛明显 塔里木河 外流河东北地区水量丰富,河水含沙量小,冬季结冰期长, 有?____汛和?____汛两个汛期 黑龙江、 松花江

秦岭—淮 河以北 水量较小,河流含沙量大,冬季结冰期短, 汛期短 辽河、海 河、黄河 秦岭—淮 河以南 水量○ 21____,含沙量○22____,无结冰期,汛期○ 23____ 长江、珠江 五、自然资源 1.特点:种类多,总量○ 24________,人均不足,分布○25________。 2.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问题思考】 1.我国的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读下图,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3.如何判断一条河流是否有凌汛?

(环境管理)湘江自然环境状况

自然环境现状 地理位置 湘江流域位于北纬24°31′~29°,东经110°30′~114°之间,地处长岭之南,南岭之北,东以幕阜山脉,罗霄山脉与鄱阳湖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南自江华以湘、珠分水岭与广西相接,北边尾闾区滨临洞庭湖。流域面积为94660km2,其中湖南为85383km2,占总面积的90.2%,广西占9.8%,湘水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涉及长沙、湘潭、株洲、衡阳的全部、郴州、永州的大部分娄底的小部分及邵阳、岳阳的小部分。 地质地貌 1.1.1.1 地形地貌 流域区内地形特点为西南高北东低,东安至洞庭湖入口河流落差95m,其中东安至永州萍岛为湘江上游段,属中低山地貌,两岸峰险山峻、谷深林密,山头标高500~1500m,河道顺直,一般为V型河谷,河谷宽110~140m,河床坡降0.90~0.45‰,两岸零星发育I 至Ⅳ级堆积或侵蚀基座阶地;萍岛至衡阳为中游河段,两岸为低山~丘陵地貌,山头标高100~500m,河谷开阔,谷宽250~600m,河床坡降0.29~0.18‰,两岸阶地发育不对称。衡阳至洞庭湖入口为下游河段,两岸地形为丘陵~平原河道蜿蜓曲折,河谷宽阔,谷宽500~1000m,河床坡降0.083~0.045‰,两岸阶地发育,地形平坦,呈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1.1.1.2 地质结构 a)地层岩性 湘江两岸分布的主要地层岩性为:元古界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等。 湘江地层分布规律是,在祁东县归阳以上大体为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归阳以下进入衡阳、株洲、湘潭红色盆地,河谷主要地层岩性是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其中也有元古界及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等地层零星出露。 b)地质构造 湘江流域处于江南地轴的南缘,属华南上隆剥蚀中低丘陵及洞庭湖凹陷盆地。流域限于次级区域性构造紫荆山—衡阳—株洲—连云山、临武—郴县—永兴—邓阜仙、铜官—公田三大华夏系多期活动性断层带之间。 湘江上游处于祁阳弧南翼及其反射弧部位,下游段位于北东~北北东方向的衡阳、株洲、湘潭红色盆地之中。根据各种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和展布特征,流域内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构造体系,即东西向构造、弧形构造、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尤其是祁阳弧南翼及其反射弧、华夏及新华夏构造体系十分清晰注目,是控制本区的主要构架,影响着本区岩性的分布及断裂发育规律,对流域地形地貌形态,水系分布和发育方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湘江干流湘阴~岳阳一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m/s2,所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七级;长沙~湘潭一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m/s2,所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六级;其他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m/s2以下。 水文 1.1.1.3 水系特征 湘江流域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在我省境内的大小河流(河长大于5km)共有215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0km2的支流共3条,流域面积在1000~10000km2的支流共14条。干流两岸呈不对称羽毛形态,其中右岸面积67816km2,占总流域面积的71.2%,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三大支流潇水、耒水和米水均分布在右岸;左岸流域面积为27344km2,只占

2006年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6年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2006年,全省环保工作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污染防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努力提升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能力和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性环境问题得以解决,实现了“十一五”环保工作的良好开局。 与2005年相比,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略有改善,大多数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江河湖库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略有上升,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流经部分城市及工业区江段的地表水污染仍较严重,尤其在枯水期,氨氮和耗氧物污染在部分水域有所加重。全省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未达标。酸雨污染范围和程度略有加重,重酸雨频率有所减轻。全省城市声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大部分城市区域和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 二、水环境 (一) 废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4.41亿吨,比上年减少4.5%。其中,工业废水10.00亿吨,比上年减少18.3%,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1.0%;生活污水14.41亿吨,比上年增加8.2%,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9.0%。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92.25万吨,比上年增加3.1%。其中,工业COD为29.2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COD为63.04万吨,比上年有所增加。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氰化物、汞、六价铬等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汞和六价铬

排放量显著降低。全省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6%,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 (二) 水环境质量 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水污染仍较为普遍,特别是流经城镇和工业区江段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少数城市存在饮用水源安全隐患。 全省97个水质监测断面中,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断面1个,占1.0%;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断面30个,占31.0%;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42个,占43.3%;属于Ⅳ类水质的断面8个,占8.2%;属于Ⅴ类水质的断面12个,占12.4%;属于劣Ⅴ类水质的断面4个,占4.1%。见图1。97个断面中,达到所属水环境功能区功能要求的有73个,断面功能达标率为75.2%。

001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它主要含页岩和薄层石灰岩。在下部主要为页岩,……含有盘状黑色燧石的硬质页岩是这个地层下部的突出特征。……顺次地向上追索,页岩渐渐变得富于钙质。它们先后顺序是:最初为泥质的层纹状蓝色硬石灰岩,其次局部呈鲕状的纯石灰岩层,最后是薄层状白云岩局部被砂质页岩盖覆。” 现在指整合在灯影组之下,平行不整合于南沱组之上,以灰、褐灰、灰白色白云岩为主,下部为灰-褐灰色白云岩,含泥质和硅质磷质结核;中部为灰黑色页片状含粉砂质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硅质层或燧石团块组成。顶部以黑色碳质页,岩与上覆灯影组分界;底以一层含砾白云岩的底面与下伏南沱组分界。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内,本组由板岩、千枚岩、片岩、变质砂岩与粉砂岩组成,夹大理岩、白云岩与砂质灰岩。上与灯影组白云岩呈整合接触;下与耀岭河组变基性火山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正层型为宜昌田家园子陡山沱组剖面(111°05′28″,30°50′01″)。 上覆地层:灯影组 15.厚层状凝块石微晶一细晶白云岩 ―――――――整合―――――― 陡山沱组总厚度231.50 m 14.黑色碳质粉砂质页岩夹透镜状白云岩和燧石结核,下部以碳质页岩为主。 向上燧石层逐渐增加,顶部碳质页岩风化后呈粉红色叶片状,含银特高26.05 m 13-11.灰黑、灰白色中厚层状凝块石白云岩,微晶白云岩夹球粒状白云岩, 局部夹燧石层,下部含磷及粉砂质62.46 m 10-6.灰黑色薄层状微晶白云岩,粉砂质微晶白云岩夹含磷微晶白云岩, 中部有含磷结核,水平纹层发育,风化后呈叶片状,含微古植物:Aspe- ratopsophosphaera aff. umishanensis,Monotrematosphaeridium asperum, Trachysphaeridium sp. ,T. planum,Zonosphaeridium sp. ,Leiominuscula sp., Laiophosphosphaer a cf.densa等17 m 5-2.深灰色薄一中厚层状含燧结核微晶白云岩,含硅质结核微晶白云岩, 水平层理发育,含粉砂质21.5 m 1.灰色厚层状含砾微晶白云岩,岩石中石英细脉及簇状石英晶体发育,并 偶见有板状石膏。角砾大小不一;大者大于4 cm,小者2.5 cm以下,其成 分有砂岩、绿泥片岩、燧石结核及白云岩等。本层底部有很大而不规则的硅 质及壳,顶部有一层厚约30 cm的细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透镜体 4.32 m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南沱组 0.灰绿色冰碛砾岩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本组在省境出露广泛。在南部扬子区内,其除随南沱组分布外,还广布于南沱组未及的房县东-西蒿坪以南、黄陵穹隆北部、神农架-梨花坪背斜东翼、耿集以南、谷城南部、钟祥冷水铺-襄阳观音阁及宜城板桥等地。在北部南秦岭-大别山区内,本组分布于郧西、郧县、丹江、应山北部、随州南部、枣阳南部、京山岔河、安陆白兆山等地,广济、蕲春也有零星分布。 灰绿色、紫红色冰碛泥砾岩(杂砾岩),上部夹薄层状砂岩透镜体,冰碛砾岩(杂砾岩)中的砾石分选性差,表面具擦痕。与上覆陡山沱组白云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莲沱组凝灰质细砂岩或大塘坡组碳质粉砂质页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