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5.56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移动图书馆的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研究摘要:在无线网络和移动手持式设备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社会读者对信息服务的根本需求,概括了基于移动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从提高思想认识提供特色服务、创新技术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开展推广协作提高服务效益等方面论述了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现代社会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完善的信息提供能力成为社会信息化服务的关键环节。
在无线信息网络和移动信息设备逐渐普及的今天,人们开始期待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这样的背景下,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和应用开始得到发展,基于移动图书馆的高校信息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正在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1 基于移动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分析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具有很强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从制度层面规范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就是指高等学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基于“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社会的理念,将信息资源服务对象拓展到整个社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满足整个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高校主动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在广大社会读者对信息服务持续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和壮大起来的。
首先,社会上广大个人读者对信息服务有着持续的需求。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个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通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提高能力素质来适应社会竞争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导向下,个人读者需要持续不断的知识和信息服务的支撑来提高个人素质。
第二,社会企业对信息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
Vol.30No.12Dec.2014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n )第30卷第12期(上)2014年12月随着数字图书馆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移动图书馆及其服务.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层面也逐渐深入,从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系统功能、平台搭建、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到与原有各种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对接等方面.个别高校自主研发了自己的移动图书馆平台,也有多家公司推出了移动图书馆平台,未研发的高校也在争相引入其他公司开发的系统.据笔者统计,甘肃省80%的本科院校开通了移动图书馆平台.经过一年的使用,读者对陇东学院移动图书馆(以下简称“陇院移动馆”)服务的反响也比较好.1移动图书馆的概念早期的“移动图书馆”被称为“汽车图书馆”(或“流动图书馆”),指在科学技术欠发达、信息传播途径单一的年代,为了给一些没有设立图书馆的农村和郊区的学习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利用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现有的实体馆藏“走出大门”,这是移动图书馆最早的雏形.无线通信技术及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为实现当代移动图书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2002年朱海峰[1]提出无线图书馆概念,这是国内公认的最高提出移动图书馆概念的标志[2].冯峰认为狭义的移动图书馆是指利用无线网络与移动终端设备,不受时间、地点及IP 限制,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服务的集合;而广义的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它具备数字图书馆的一般特征,还同时具备可移动性,可移动性表现在读者不必依赖于PC ,而可以通过手中的便携式移动设备来浏览、阅读、下载和欣赏数字资源[3].国内学者黄群庆(2004)[4]、胡振华[5](2004)、陈晓美(2006)[6]、张维蓉(2008)、姜海峰[7](2011)等也从不同角度出发给移动图书馆做了定义.本研究认为移动图书馆是依托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用户通过智能手机、iPad 等移动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资源,图书馆也可主动向用户推送信息,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和功能移植到无线网络上,并对其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服务,称之为移动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移动性、个性化服务、全天候等特征.2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概况2.1国外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移动图书馆在国外的理论研究方面以欧美、日本、韩国、芬兰等国为主导,如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芬兰国会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英国汉普郡图书馆等,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移动图书馆计划,它们所包含的服务基本都包括图书查询、图书预约/催还提醒、导引视频、查询附近的图书馆等.移动图书馆在国外的应用,最早开始于欧洲和日本.2000年9月,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开发出I-Mode 手机书目查询系统;2001年5月,东京大学图书馆开通了I-Mode 手机书目查询OPAC 系统.2001年12月,芬兰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图书馆应用芬兰软件公司Portalify 开发的Liblet 软件,能提供S MS 短信和WAP 及其它接入技术服务.武汉大学王迪等人,对2010年8月U.S .News 公布的美国大学排行前50名的大学[8]手机图书馆应用现状调查显示,其中有32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手机服务,比例高达64%[9].美国高校的手机图书馆服务平台以WAP 移动网站和APP 模式为主,有的还整合了S MS 短信服务,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基于参考咨询帮助、提供开馆时间、展览讲座活动信息,以及基本资源检索等.2.2国内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在2000年以后逐渐兴起.笔者在CNKI 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移动图书馆”或“手机图书馆”或“无线图书馆”为题名关键高校移动图书馆应用研究———以陇东学院图书馆为例秦小华(陇东学院图书馆,甘肃庆阳745000)摘要:通过分析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以及甘肃省本科院校移动图书馆的应用情况并结合陇东学院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实践,探索出进一步深入推广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策略.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高校移动图书馆;应用;策略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4)12-0129-03129--. All Rights Reserved.词,限定2000~2013年,检索到538篇相关的论文(见表1),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129篇,占总发文量的30.2%.由此可见,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质量总体上比较高.内容涉及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系统功能、平台搭建、资源建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总篇数1113437415195137194表1“移动图书馆”发文量逐年统计设等方面.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开通的手机短信服务是国内关于移动图书馆的最早实践是.据陈桂菊[10]研究,截至2011年9月22日,包括33所“211”工程大学在内的57所大学图书馆和19所公共图书馆共77所图书馆开通了不同层次的手机图书馆服务模式,有的开通短消息提醒服务,有的开通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数字图书馆WAP服务,有的是短信提醒和WAP层次的服务兼而有之,其中采用短信实现模式的有50所,WAP服务的有59所,两种模式兼而有之的有32所.目前,国内高校应用的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高校自主研发,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系统部开发的基于WAP的手机数字图书馆系统[11];二是高校与开发商合作开发,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合作推出的“掌上图书馆”[12];三是高校图书馆购买专业公司开发的移动图书馆系统.如江苏汇文公司的汇文短信服务平台和汇文手机OPAC系统[13]、超星移动数字图书馆[14]、书生移动图书馆[15].2.3甘肃省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发展通过逐个访问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网站并结合对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甘肃省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开通了(或正在进行开通前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移动图书馆.其中,正式开通的有兰大、西北师大、兰州交大、兰州理工大、西北民大、甘政法、河西学院和陇东学院8所高校,占甘肃省本科院校总数的53%;正在测试或试用的有天水师院、甘农大、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城市学院4所高校,占27%;还未开通的有兰州商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3所高校,占20%.这说明地处中国西部边远地区的甘肃,本科院校中的80%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这些院校所开通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功能基本上都包含电子文献、馆藏查询、个人中心和订阅信息等,有些院校还挂接了本校图书馆的新闻功能,读者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信息.其中兰州大学的功能最为全面.据了解,目前甘肃省内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本科院校大多都是购买超星公司开发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平台.3陇东学院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应用实践2013年9月,陇院移动馆投入正式使用.该馆联合超星信息技术公司共同开发的移动图书馆平台,采取WAP+APP 开发方式,注重碎片化的阅读服务和图书馆信息检索,在开发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硬件设备的兼容性,尽量使持不同型号手机或不同类型移动设备的用户都能方便地使用移动图书馆平台,从而使绝大多数读者能够有机会实现移动化信息检索或移动阅读,大大地方便了读者的移动阅读体验. 3.1移动OPAC服务陇院移动馆平台,将网页版的OPAC书目查询、图书预约、续借,借阅证挂失等重要功能移植到移动图书馆服务中,实现手机版OPAC,以方便不能访问网页版OPAC的读者.还开通了短信服务功能,用户持任何类型的智能手机都可以发送特定的交互指令以获取图书馆的相关服务,如借阅查询、图书续借、预约、取消预约等服务,同时,还有新书通告、图书馆新闻、信息公告等手机信息服务,可将读者定制的信息如借阅到期提醒、预约到馆提醒、借阅超期催还提醒等信息实时传递给读者,避免了因查询条件的限制或传送过程的延误而对读者造成损失.3.2手机参考咨询以往,陇东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陇院馆”)工作人员将咨询服务抓得很紧,给读者提供各种咨询平台,如电子邮件、图书馆主页的互动交流平台、到馆咨询等,但是随着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这些传统的咨询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尤其是非工作时间的即时咨询需求.因此,该馆开通了手机图书馆咨询服务平台,主要有即时咨询、离线咨询、电话连线咨询等.在非工作时间,读者可以通过离线咨询方式,将要咨询的问题以文件的形式提交给图书馆咨询员,咨询员根据提问及时将查询信息反馈给读者,以满足读者随时咨询信息的需求.3.3手机视频会议类服务陇院移动馆还开通手机视频会议类服务,这项服务方式是用户通过手机播放视频类文件,提供移动流媒体服务.典型的移动视频业务有移动视频会议(一种移动可视电话业务)和移动流媒体业务这两类.但是由于视频类文件信息量大,对网络带宽等要求高,读者应用该类服务的成本比较高,因此,目前这项服务在该校读者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随着该校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以及3G、4G手机的推广,手机视频业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将很快会被广泛应用.3.4手机全文阅读服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提高生活中的很多碎片时间(例如等人、乘车、排队等)的利用率,手机阅读便成为利用方式之一.读者只要在手机中安装各类资源的手机阅读客户端,就可以按照个人兴趣订阅报纸、阅读文献或下载130--. All Rights Reserved.图书,通过这种方式在线阅读不仅方便易用,而且选择更多,满足了读者的即时学习需求.陇院移动馆通过手机向读者展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各类信息,实现了图书、报纸、期刊、学位论文等各类文献的一站式检索.4进一步推广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相关策略在遵从中国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推广原则基础上,结合陇院移动馆的应用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增强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活力的相关策略.4.1加强新生读者入馆教育陇院馆培训部每年九至十月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新生入馆教育,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培训教室讲座”+“多媒体教室上机操作”+“借阅室实地演练”三步走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位新生读者进行图书馆资源利用知识教育.近两年该馆在新生入馆教育的操作演练部分,除了以往的资源检索技巧等知识的练习,还要重点介绍手机图书馆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激发了大学新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热情,而且提高了移动图书馆的利用率.4.2加强横向合作,创新服务理念移动阅读是新技术的产物.图书馆要善于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创造条件,提升读者的移动阅读兴趣.陇院馆将计划与通信运营商进行合作,加强校园内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面,而且各通信运营商也针对学生推出了各种类似于套餐的手机上网优惠政策,以降低学生读者的移动阅读费用.同时,各大通信运营商和专业数据库商之间借机共同协作,建立多元化的阅读平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与服务,进一步激发他们利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热情.4.3开展读者培训月活动,以加大移动图书馆的宣传力度为了提高手机图书馆的开通率,并使2013级以前的大学生都能够了解和利用该校移动图书馆服务,今年5月份,陇院馆邀请超星公司相关人员共同策划,在该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移动图书馆读者培训月”活动,该活动通过讲座、现场体验、移动阅读账号申请以及有奖问答等环节,不仅加大了对手机图书馆的宣传力度,而且在此期间就有一千多名学生开通了手机图书馆,进一步提高了该校手机图书馆的利用率.4.4加强技术研发力度,进一步完善阅读平台相较于传统的电脑终端,移动终端设备的内存小、屏幕小,因此在移动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首先要考虑资源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尽量减少图片、视频资料等占据存储量大的信息,以提高信息载入速度;其次,要根据手机的型号做好终端选配,这样访问就能自动指向对应的WAP页面;最后,还要进一步关注平台建设,了解用户需求,实现一站式检索功能及个性化定制服务.5结语高校开展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还能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与移动通信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在高校图书馆,而且在整个图书馆界,移动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将在文化传播、普及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等领域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朱海峰.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14-15.〔2〕王清.移动图书馆与图书馆的移动服务[J].当代图书馆, 2013(1).〔3〕冯峰.高校手机移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3):32.〔4〕黄群庆.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 2004(5):48-49.〔5〕胡振华,蔡新.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4):18-20,42援〔6〕陈晓美,关欣.手机图书馆的文化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 2006(2):102-104.〔7〕引领图书馆服务新潮流书生移动图书馆上线周年纪.[DB/OL].(2011-07-04)[2011-03-12].http://sx.people./GB/189151/15069459.html.〔8〕U.S.News.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EB/OL].http: ///best-colleges/ rankings/national-universities[2010-9-25].〔9〕王迪,鲜冉,司莉.中美高校手机图书馆现状调查及其比较分析[J].图书馆2011,(6):85-88.〔10〕陈桂菊.我国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D].安徽大学, 2012.〔11〕方玮,张成昱,窦天芳.基于资源整合的手机图书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6):76-80.〔12〕陶宇.华南理工大学“掌上图书馆”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1(4):19-25.〔13〕汇文手机OPAC系统[EB/OL]..cn/mobile_opac.php,[2012-8-10].〔14〕华南理工大学开通超星移动图书馆,[EB/OL].http:// /2012/20120625-ydtsg.htm,[2012-8-10].〔15〕书生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EB/OL].http://www.sursen.com/?p=568,[2012-8-10].131--. All Rights Reserved.。
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新热点。
近五年,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涉及理论探讨,也涵盖了技术应用和实践创新。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背景进行阐述,然后分别从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和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对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展望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重点梳理了近五年国内学者对智慧图书馆基础理论、服务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揭示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
在技术应用方面,本文关注了智慧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实践,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案例方面,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通过对其建设过程、技术应用、服务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成功案例。
通过对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全面展示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图书馆界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智慧图书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智慧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早在2003年就被提出,芬兰学者Aittola在其论文《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中首次提到智慧图书馆是一个能够随时随地提供图书资料的移动知识服务平台。
智慧图书馆的真正发展始于IBM对“智慧”理念的提出。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主要在既定的空间内存储实体资料,用户服务仅限于馆内阅读和离馆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