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发热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报道
- 格式:docx
- 大小:26.58 KB
- 文档页数:1
龙源期刊网 神秘的“东方美女病”作者:张雷来源:《家庭医学》2007年第04期长江和黄河以及无数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是滋养中华大地的生命主干线;而对于平凡的人类来说,全身四通八达的血管就是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也正因此,血管系统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其中“东方美女病”是最神秘而又最复杂的一种。
从1908年日本眼科大夫高安第一个报道“东方美女病”以来,现在仍有许多人对这种疾病毫无认识,甚至一些医生也闻所未闻。
“东方美女病”的学名叫作多发性大动脉炎,又叫主动脉缩窄、缩窄性主动脉炎、无脉症等。
因为它多发于东方国家里的青年女性,所以医学专家们把它戏称为“东方美女病”。
据统计,日本大约每3000例尸检中,就能发现1例大动脉炎。
国内报告的患者中,女性占66.7%-69%,患者年龄89%在30岁以下。
多发性大动脉炎既有多发的因素,又有动脉炎的因素。
多发的含义就是疾病有好几个容易发生的部位,它可以多发在颈部血管,也好发于胸、腹主动脉,甚至连肾动脉也不放过,整个主动脉轴和主要的分支都是好发部位;而动脉炎是指动脉壁的无菌性炎症,既非外伤造成,也不是细菌感染,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雌激素的影响有关。
各个部位的血管由于炎性增生,导致狭窄闭塞,影响相应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引起靶器官的缺血症状。
正因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发病部位多,病因特殊,病情多变,病因不明,意味着我们不必执着于发病原因。
而症状及体征,与发病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发病于头颈部大血管的患者,往往有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上半身游走性疼痛、脉搏消失、上肢冰凉无力等表现,个别患者甚至有面瘫、失语、昏迷,出现痴呆、瘫痪、突发脑梗塞、植物人和死亡;发病于胸腹主动脉的患者,往往有下肢乏力、麻木发凉、全身不适,甚至影响行走功能;而发病于肾动脉的患者,常有顽固性的高血压、肾性水肿,引起继发症状。
当然,几乎所有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都有一些共同症状,如消瘦、发热、全身不适、发病部位的游走性疼痛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运动相关因素【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或Takayasa病(TA)。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侵犯的大动脉部位不同,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可导致病变处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相应器官组织缺血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本文作者通过对比临床上此类患者的病情演变认为:合理的治疗和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师在给予患者适当治疗的同时,可以提供个体化、有针对的运动指导,将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运动;相关因素1.临床资料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不常见的血管疾病,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
根据我国报道,女性比男性发病者较多,发病年龄30岁以内者占90%。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本病活动期可出现发热、无力、并发关节炎及结节性红斑,如果病变侵犯主动脉,表现为脑动脉及锁骨下动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可有头痛、头昏、晕厥、脑血栓形成,出现偏瘫、失明、一侧或双侧上肢无力、酸痛、麻木、单侧、双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血压测不出,左侧比右侧多见,50%左右的病人在颈部可闻及血管性杂音。
如果病变侵犯腹主动脉及分支和肾动脉,临床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少数病人下肢发冷、下肢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上肢血压增高显著,下肢血压降低或测不出,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血管造影能确诊动脉狭窄的程度与病变部位。
2009年我院收治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病史介绍如下:患者女,47岁,防疫站工作,因头晕20余年,胸闷、气促、心前区疼痛2年,发热1天入院。
该患者25岁时因血压升高达200/144mmHg,以“肾性高血压”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动脉造影检查示:右侧肾动脉狭窄及双侧颈动脉狭窄。
行右肾移植术,20年来经常感头晕,近2年感胸闷、气促、心前区隐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血压150/100mmHg,神智清楚、口唇紫绀,心率88次/分,节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颈部可闻及Ⅲ级收缩期血管杂音,心电图示:ST-T改变,ST段下降,Ⅱ、Ⅲ、avF下降0.5mv、V3-V5下降0.1mv,T波低平、低电压、电轴右偏。
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原发性大动脉炎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
多见于青年女性。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炎症,临床上依据受累动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为最多,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的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也可见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而消失肺动脉高压和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认为这是一种与免疫复合物镇静有关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且多数可能与某些感染有关联。
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的患者曾检出抗主动脉抗体,但其病因作用不愿定。
在亚洲和非洲发病率较高。
多见于年青女性,发病年龄5-45岁,男女之比约1:8。
病因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疾病病因动脉栓塞主要由血栓所造成,此外,空气、脂肪、癌栓以及导管折断等异物也能成为栓子。
栓子的主要来源如下:①心源性,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室壁的血栓脱落;人工心脏瓣膜上的血栓脱落等。
②血管源性,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斑块脱落。
③医源性,动脉穿刺插管导管折断成异物,或内膜撕裂继发血栓形成并脱落等。
其中以心源性为最常见。
栓子可随直流冲入脑部、内脏和肢体动脉。
一般停留在动脉分叉处。
在四周动脉栓塞中,下肢较上肢多见,依次为股总动脉、髂总动脉、奈动脉和腹主动分叉部位;在亡肢,依次为肱动脉、腋动脉和锁骨下动脉。
主要病理变化有:早期动脉痉挛,以后发生内皮细胞变性,动脉壁退行性变;动脉腔内继发血栓形成;严峻缺血后6-12小时,组织可以发生坏死,肌肉及神经功能丢失。
症状多发性大动脉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症状体征急性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5“P”:痛苦、感觉特别、麻痹、无脉和苍白。
罕见病症的背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一种影响儿童的大动脉炎症,表现为血管壁的增厚和变硬,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
虽然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感染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记得小明,一个10岁的男孩,自幼血压偏低,四肢无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了呼吸困难、疲劳等症状。
多次就诊后,医生确诊为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
经过积极治疗,小明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复查。
还有小花,一个8岁的女孩,自幼反复发热、咳嗽。
一次感冒后,她出现了剧烈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紧急就诊后,医生发现小花患有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经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小花的病情得到缓解,但需要密切关注。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多样,包括发热、乏力、头痛、视力模糊等。
由于这些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
因此,对于疑似病例,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管功能测试等。
治疗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炎症和减轻症状,包括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血管狭窄和改善器官血液供应,包括血管扩张、支架植入等。
面对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这一罕见病症,家庭和社会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和就诊。
医生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政府和社会团体也要关注罕见疾病患者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救助和支持。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
通过加强宣传、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我们可以更好地关爱和支持这些患儿,让他们健康成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