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__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A、__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课堂: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的内容。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金属的物理性质,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金属的冶炼、金属资源的保护等知识做好了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三个部分。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酸、盐等物质的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学习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
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2、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金属的物理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知识又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好了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通过实验探究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并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常见金属,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还比较陌生。
(二)能力水平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在设计实验方案、归纳总结规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心理特点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未知事物,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够严谨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并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的内容。
在初中化学中,金属是重要的一类物质,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水等物质的性质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认识,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课题主要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等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氧气、水等物质的性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用语,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二)能力水平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心理特点初三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喜欢动手实验,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的内容。
在初中化学中,金属是重要的一类物质,而金属的化学性质是认识金属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金属与其他物质的反应规律,为后续学习金属的冶炼、金属材料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本课题主要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部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且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二)教学难点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金属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1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
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人教版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组第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之后,继续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索。
同时学好本课题也为以后研究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求规律的研究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科学的精神。
依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金属的性质。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其次,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上:学生已进修了铁和镁条与氧气的回响反映,已了解了一些金属的性质,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1 -储备。
研究能力上: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具备了自主研究的能力,但自我分析问题、归纳反思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探究展示、感悟提升”及“自学、展示、点拨、练、小结”的三环五步式导学案课堂模式。
采用问题引出、小组交流、实验探究、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接下来我将具体阐述我的教学过程:本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逐层深入、获得新知;点拨探究、扩展新知;教室操演、迁移新知。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黄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价格却有天壤之别,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今天进修的内容将有效的解答这个问题。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
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章、
课题2的内容,是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以及金属
的活动性顺序四方面。学习完本节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较为
完整,也为后面酸、碱、盐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章节在整
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章节的内容贴近生
活,丰富学生的知识。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置换反应的本质和金属
活动性顺序表,难点是置换反应的判断,以及与金属活动性顺序
有关的推断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讲授新课之前,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之上,对
课程进行设计:
实验技能方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些
实验仪器的操作,具备良好的实验素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探索
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理论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氢气的化学性质,以
及元素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化学方程式
的书写,为本节课打下了理论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通常,明确
的教学目标,会让教师有计划的进行教学,因此,针对本节课,
制定如下目标:
(1)能正确书写常见金属(镁、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
方程式
(2)掌握常见的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3)能默写金属活动顺序表,能利用该表对置换反应进行准
确的判断并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现象。
(4)通过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实验,学会运用对比、
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
(5)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索能力。
(6)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
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教法和学法
一个好的方法便是成功的一半。生活如此,课堂亦如此。本
节课,设置的教法和学法如下:
教法:启发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
学法:归纳总结法,合作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先进行一个小实验,名字叫“化腐朽为神奇”。将一根打磨
光的废铜丝插入事先准备好的试管中,倒入某种“魔法液(硝酸
银)”,一分钟后取出来,铜片变成银白色。展示给学生,并告诉
学生变色的部分是金属银。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铜会
变成银呢?由此,便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更
加专注于本节课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金属与氧的反应
知识点:镁、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
1.上学期,学生在学习氧气化学性质的时候,初步认识了氧
气与镁、铝、铁的反应,为了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是否扎实,找
几个学生上黑板写下反应的方程式,其余学生在下面写,写完后,
同桌相互检查是否正确。并提问学生,根据其反应条件和剧烈程
度,能否得出一些结论?
2.之后引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铁生锈后,如果放置不管,
会锈的越来越厉害,而铝制品只是变暗,不会继续锈下去,这是
为什么?贴近生活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会纷纷发表
自己的看法,不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也带动了课堂的气氛。
3.课堂讨论: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学生根据理解,谈谈自
己的看法。
通过提问,讨论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三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3)金属与稀酸的反应
知识点: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进行前,每组发放如下表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完成实
验。告诉学生注意事项。并提醒学生,四个实验最好同时进行,
以便比较反应剧烈程度。学生进行实验时,要做好实验现象的记
录。教师巡回整个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纠正学生的操
作。
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可以与其他小组交换意见。
然后各组派一个代表,将本组总结的实验结果做一个汇报,并回
答上述的问题,各组做好记录和补充。汇报过程中,教师针对各
组出现的错误,一一加以记录。汇报完毕后,将各组出现的问题
集中解答,将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重点讲解。
根据实验一的现象,学生可以看出,镁,锌,铁能与稀盐酸、
稀硫酸反应,但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而铜不与之反应。由
此学生可以得出镁、锌、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置换出盐酸
或稀硫酸中的氢。
学生根据书写的方程式可以找到相同点,都是由一种单质与
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由此,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理解总结出置换反应的定义。由学生自己总结定
义,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置换反应的本质。
通过学生实验,小组讨论,教师纠错方式使学生掌握金属与
稀酸反应并理解其实质。掌握置换反应实质。
(4)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为了进一步验证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需进行金属与盐
的置换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表格内容,完成实验。注
意记录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二的现象,可以看出铝和铁都能将铜置换出来,而
铜能将银置换出来,因此可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铝>
铁>铜>银。
(5)课堂总结
课程结束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讲本节课的知识点
进行总结。
学习完本节之后,学生应该掌握:1、金属与氧气反应。2 金
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2、置换反应的定义。3、常见的金
属活动性顺序,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理解置换反应的实质。
(6)课堂习题
如果说一堂课,到此结束了,那么前面所学的内容,无异于
“纸上谈兵”。学生上课,学习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学
会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所以,为了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应用本节
的知识,将课堂习题分为基础,拔高,挑战三个层次。基础为关
于置换反应定义的习题,出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方程式,学生根
据置换反应的特点进行判断。拔高为置换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
序的简单应用。挑战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综合应用。通过三个层
次题目的训练,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节的知识,并能熟练的应用。
(7)课后思考题
图示为常见金属的使用时间表,学生自己课下查资料,找出
其原因。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本节课的内容条理清晰,思路明确,我的板书设计如
下。学生可以根据板书大纲,回忆本节课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