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五年级上册课堂笔记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9
语文书五年级上册课堂笔记完整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
- 作者简介。
-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 字词理解。
- 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如“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写出白鹭的外形精致美妙。
- 适宜:合适;相宜。文中说“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强调白鹭的外形比例和谐。
- 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这里指白鹭独特的喜好。
- 文章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部分(第2 - 5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的外形美。这部分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两方面进行描写,还描写了白鹭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第三部分(第6 - 8自然段):总结全文,进一步强调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 写作特色。
-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把白鹭站在水田中觅食比作人钓鱼,把水田比作玻璃框里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鹭觅食时的悠然自得。
- 作者简介。 - 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 字词理解。
- 爱慕: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文中“爱慕之心”表达了孩子们对花生果实的喜爱。
-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如“父亲吩咐我们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 开辟:开垦;开创。“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这里的“开辟”就是开垦土地的意思。
- 文章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第2 - 14自然段):写吃花生、议花生。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 写作特色。
-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以花生喻人,赞美了像花生一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中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的内在美。
- 作者简介。
- 琦君,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
- 字词理解。
- 姿态:姿势;样儿。如“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写出桂花树外形的朴实。 - 浸:泡,使渗透。“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
- 文章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 - 2自然段):写“我”小时候喜欢桂花以及喜欢的原因。第二部分(第3 - 6自然段):写摇桂花的情景以及桂花给“我”家带来的欢乐。第三部分(第7 - 8自然段):写“我”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 写作特色。
- 以桂花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如“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 作者简介。
- 冯骥才,当代作家。
- 字词理解。
- 垂蔓:垂挂的枝蔓。文中“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描述了鸟笼的环境布置。
- 斑斑驳驳:一种颜色中夹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写出了吊兰在阳光下的光影效果。
- 文章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第二部分(第2 - 13自然段):写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的过程。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写作特色。 - 细致地描写了珍珠鸟的外形、动作、神态等。通过描写珍珠鸟从害怕“我”到信赖“我”的过程,揭示了信赖的重要性。如“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生动地写出了珍珠鸟逐渐亲近“我”的过程。
第二单元。
- 字词理解。
- 汛期:江河水位因降水集中、冰雪融化等季节性上涨的时期。“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里体现了搭石在汛期时对人们过河的重要性。
- 协调有序:相互协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文中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场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体现了人们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
- 文章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 - 4自然段):描写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体现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互相礼让的美好品质。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 写作特色。
- 作者通过描写平凡的搭石,表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肯离去”,展现了乡亲们的礼让。
- 故事背景。 -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 字词理解。
-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 渑池会见: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随赵王前往。在会上,蔺相如以其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 负荆请罪: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荆,荆条,古时用作打人的刑具。
- 文章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第1 - 10自然段):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勇气,从秦王手中完好无损地取回和氏璧。第二个故事“渑池会见”(第11 - 15自然段):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第16 - 18自然段):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如初。
- 人物分析。
- 蔺相如: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在完璧归赵中,他看出秦王无意偿城,便以璧有瑕为由取回和氏璧,并以死相逼,使秦王妥协;在渑池会上,他又针锋相对,维护赵国尊严;在面对廉颇的挑衅时,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
- 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武将,他威震朝野,但性格直率,起初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心怀不满,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改过。
- 写作特色。
- 故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通过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他的机智。 - 字词理解。
- 游隼:一种猛禽,飞得很快。文中提到游隼的速度比猎豹快。
- 呼啸而过:形容速度极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飞过。“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可快多了。鸵鸟真的跑得那么快吗?是的,它在沙漠里奔跑的速度确实很快,但是跟游隼比起来,还是慢了一些。游隼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更快,超过320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它俯冲时,就像一架小型飞机,呼啸而过。”通过与鸵鸟、汽车速度的对比,突出游隼速度之快。
- 文章结构。
- 全文采用了总 - 分 - 总的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第二部分(第2 - 8自然段):通过对比,依次介绍了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等比猎豹速度快的事物。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光的速度是最快的。
- 写作特色。
- 运用了大量的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24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可慢多了——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是72千米每小时。”通过人与鸵鸟速度的比较,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速度的快慢。
- 背景知识。
-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道战是当地军民抗击日寇的一种独特的战斗方式。
- 字词理解。
- 冀中:指河北中部平原地区。
- 任丘:地名,在河北。“冀中的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群众为了抗击日寇,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战斗方式。任丘的地道就很有代表性。” - 文章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第二部分(第2 - 7自然段):详细介绍地道战的构造、特点以及作用。地道有“迷惑洞”“孑口”等构造,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 写作特色。
- 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如“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通过列数字准确地描述了地道的高度;“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主道,哪条是岔道”,通过举例子介绍了地道的构造。
第三单元。
- 民间故事特点。
- 字词理解。
- 酬谢: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说要酬谢他。”
- 叮嘱:再三嘱咐。“小白蛇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无论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
- 文章结构。
-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助人的猎人。第二部分(第2 - 4自然段):写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第三部分(第5 - 7自然段):写海力布听到鸟儿说洪水要来的消息,为了救乡亲们,他违背了小白蛇的叮嘱,说出了真相,自己变成了石头。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 写作特色。
- 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如海力布能听懂动物的语言,这一情节富有奇幻色彩。同时,故事也体现了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 神话故事背景。
-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 字词理解。
-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牛郎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他在树林里放牛,他把牛牵到小溪边,让牛喝清凉的溪水,自己坐在树阴下,看着牛吃草。牛吃饱了,他就牵着牛到树林外边去,让牛在草地上休息。他自己坐在牛背上,哼着小曲儿,那是他自己编的。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很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边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牛郎对它更是眉开眼笑的。”这里通过描写牛郎对牛的精心照料,表现出牛郎的善良。
- 一五一十:形容叙述时清楚有序而无遗漏。“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 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