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德育原理概述

1、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传统思想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分工细、学科分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分化现象过程在中国不明显,我国有道德与政治不分的传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

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在学苏联时只学了合乎自己思维习惯的东西。

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由于以小博大的战争环境等原因,1949年之前的德育概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未得到及时的改变,受文革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

2、德育概念的泛化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什么弊端?

1)、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

2)、在论述德育过程或德育的心理机制时又统统变成了道德教育过程或心理机制的描述,容易造成理论体系上的一些逻辑错乱。

3)、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难以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我们若一味坚持自己的“特色”,则难以与人对话,难以“同世界接轨”。

4)在实践中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5)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因而,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必须做认真的清理,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3、你是怎样理解德育概念的?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讲,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的教育。?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同智育、体育密切相关。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理解人类社会划分的依据和标志是什么,怎么划分的?

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指示器和人类社会依据人的发展水平。

标志:古代社会以手工工具为其生产力的标志,现代社会则是一种以广义的机器为生产力标志的社会。

划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5.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点?

?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主要是自然经济,现代社会则是商品经济占统治的社会;

?古代社会广泛存在超经济剥削、特权和等级观念与制度,现代社会则是以等量劳动交换为基础,因而以平等为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突出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是广泛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的社会,现代社会则是承认和保护人的独立人格的社会。

?古代社会是一种专制与人治的社会,现代社会则是一个民主和法制的社会;

?古代社会较多地尊重经验和强调感情,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崇尚科学和理性的社会;

?古代社会的特征是封闭和发展相对迟缓,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开放和变革的社会阶段。

6.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特点?

古代德育的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现代德育的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7.习俗性德育的特点?

1)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2)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8.德育科学化的内涵?

1)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

2)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之一。

3)近代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使学校德育组织化程度提高,并于家庭和社会活动相区别。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什么是道德?道德的主要社会作用

答: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道德的主要社会作用是调节社会关系,认识社会的现实与规范个人行为。

2、怎么理解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答:“道德”在人这个行为主体这里,也就是从根本上符合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的精神品质,以及对人伦物理的认识与把握,并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对道的体认,而“伦理”这个概念,在古希腊文中为(习惯、习俗)“ethos”。在《伊利亚特》中,其词意表示人的住所、居留的意思,用来指谓人居住于其中的敞开的场所。后来意义扩大,表示风俗、习惯以及所形成的人的品格、气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下面三点:

1)伦理与道德存在着客观的相区分性.它们是同一社会伦理现象的两面:社会伦理所要研究的是不同社会层面、社会体制、制度的伦理性, 伦理就是人类社会中人伦关系及其秩序而言,道德则是在个人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主体与精神的意义上使用. 伦理侧重社会层面,道德侧重个人道德选择方面,个人的道德品性问题.

2)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社会伦理只有落在个人道德的层面上去,成为人格化个体化的东西,成为个体的共识,才具有现实性意义.

3)社会伦理与个人德性的内在连接点在于社会实践.伦理与道德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决定了两者的相关性.只有两者的共同作用,一个社会才能不断向真、善、美的境界迈进.

3、什么是品德?

答: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4、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什么意义?

答:正确的德育功能观具有以下的三点意义:

(1)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才不会将德育的目标或任务设的过低或过高,影响德育实践的顺利进行。

(2)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人们往往对于德育抱有过高的期望,所以认为现实的德育实效太低,德育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和教育系统本身用“实是”的眼光来看待,所以有了正确的评价才能谈得上正确的理解和支持。

(3)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只有正确的功能观才能让德育工作者做他该做且所能做的事情。

5、怎么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答: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社会性功能的实现首要的中介环节就在于学校德育通过系统本身的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德或道德人格,而文化功能又是学校德

育功能中的中介,学校德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伦理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化,同时使之具有伦理、政治文化等创生能力。

6、何谓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

答:全面的德育功能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全面性”指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政治功能必须与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一起构成德育社会性功能的完整构架。不能片面地强调社会性功能的任一因素。

2)“全面性”要求对每一项具体的德育功能必须有全面的理解。

7、试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答: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具体指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的发展所起作用的功能。德育的享用性功能指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8、何谓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答:总的来说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的发展所起作用的功能。由于人类总体社会实践的作用,实际上人类个体从0岁开始就已载负了社会性遗传所赋予的品德的先验性的心理图式,但是这些图式在初只是潜在的、原始的、简单的和开放的。道德的任务就是要依据这一潜能进行开发、创设道德学习环境,从而使个体形成更高质量、更具丰富性的个体道德人格,这种促进功能即指道德的个体发展功能。

9、何谓德育的享用功能?

答:德育的享用功能指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道德的享用性功能是指德育过程中个体从苦到乐的关系体现,其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同时践行道德,这样看来道德的享用功能可以看做是人生的立美创造。10、怎么理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答: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1)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教育”则主要是指对于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所谓的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与做人的方向、价值观相比,就不能不具有工具的性质。2)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上也许有工作的重点和分工的必要,但是教育活动的价值全息性质就意味着德智体美应诸育融为一体。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即德育放大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让这种动机维持得更久、方向作用即德育指导个人发展,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习惯方法。总之,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的鱼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第三章德育目的

1、什么是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有什么关系?

德育目的与目的和教育目的之间有三重关系:

?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这层关系是由教育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正如赫尔巴特所言:“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道德发展在德育目的中的较为具体的确认即为教育目的具体化的表现之一。

综上所述,三重关系具有不同的意义,且始终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

3、德育目的有什么特性?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和假设,具有以下特性:

?预见性,即德育目的确定之时应已对德育过程的诸因素及教育过程的诸环节,都有预先的设想,从而全面的和有前瞻性地规划德育活动。

?超越性,其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适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②德育目的应该适当超越日常生活,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适当的时代超前性。

?现实性,即德育目的的制定不仅应具备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应当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德育对象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具有实现的可能。

?价值性,德育作为一种对于学生品德成长的帮助活动,其价值属性特别突出。

此外,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4、德育目的有哪些功能?

德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是对教育过程的作用和对德育对象的品德成长的作用两个方面,即A德育的教育功能 B德育的道德功能

A.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①导向功能,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功能。

②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德育目的对教育规划与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德育目的对具体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③评价功能,德育活动既然以德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

根本标准,也应是德育目的。

B.德育目的有道德功能,他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和对学生的道德学习都具有一定作用,表现在:

①引导性功能,德育目的对德育对象来说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德育目的所描绘的品德就是学生应当完成的理想人格。

②规范性功能,指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预防与禁止两个方面。

此外,需特别说明的是,德育的道德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直接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5、德育目的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征?

按照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理解,德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A.社会本位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B.外在的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C.理想的和现实的德育目的

三种类型的德育目的具有的特征分别为:

A.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是“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则认为“德育应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

B.内在的德育目的强调“德性修养本身”,外在的德育目的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作用”

C.理想的德育目的和现实的德育目的是在超越性上的相对分野。理想的德育目的强调人格的提升,及以“神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圣贤人格”作为最终目的,现实的德育目的则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6、确定德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

德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德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同时德育目的的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存在的前提,恰当的德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确定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两方面:A主观依据 B客观依据

A.主观依据具体来说表现在:①不同世界观或形而上理念的影响;②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③教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观念的影响

B.客观依据具体来说表现在: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②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③确定德育目的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是一种历史的辩证的关系;④受文化传统的影响;⑤受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影响。

7、名词解释

?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德育目的的超越性:

德育目的的超越性即指德育目的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有水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到的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适当高于的与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二是德育目的应当适当超越现实生活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适当的时代超前性。

?德育目的的引导性功能:

德育目的引导性功能即德育目的对道德对象所起的引导、提升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意向性作用,即诱发学习个体的道德动机;②意志性作用,即能够促进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时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具有克服苦难的勇气和毅力。他具有重要地位,是道德教育应追求的主要方面。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即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的德育目的,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个体的道德社会化”,但他对社会的看法过于天真,还容易导致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个体的强制。

第四章德育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德育内容在发展趋势上有哪些趋同?

答:当代世界各国德育内容在发展趋势的趋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即是对“全球伦理”的确认。“全球伦理”的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对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这一点是本世纪初以来对学校教育内外广泛存在的价值相对主义的一种批判、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许多道德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联系的结果。目前学校德育中如何看待生命、如何保护环境以及如何使学生掌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普遍和基本的价值规范等内容已经成为各国学校德育的时髦追求。同时,与道德教育内容的全球化趋势并行的是道德教育民族性的强调。

第二是对综合道德能力的培养的共识。由于全球化导致的道德价值多元化需要个体的鉴别和选择能力这一因素和个体道德自由与对社会和集体的道德责任之间的平衡也需要个体的鉴别和选择能力这一另因素,当代学校德育较为重视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但是仅仅是判断力的培养难以解决道德教育的所有问题,现当代德育内容中对实践及其他综合的道德能力的强调亦已成为趋势。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安排上也具有与公民教育相同的特点。

第三则是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无论是1980年16个国建道德教育会议报告中归纳的四类共同强调的道德教育内容,还是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道德教育研究中

心莱斯特教授提出通过六大关系的处理来安排道德教育的内容,还是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指导要领》,都可以看出,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1、制约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与德育内容的性质、难度和容量的确定有密切关系。在过去道德教育内容中因将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知

识教育,所以道德教育内容中逻辑推演和论证成为重点。现当代德育对综

合的道德能力培养的重视决定了对道德教育内容设计的综合化。

第二,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德育内容就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道德简直与道德规范,而这些价值与规范的选择与安排直接服务于德育目的、目标

的达成。德育目标有个层次化、序列化的过程,德育内容的安排也有相应

的层次化、序列化的过程。因为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德育目的、目标

则需要实现序列化。此外,德育内容的层次化、序列化也有利于德育内容

的全面布局,防止偏于一隅的内容安排。

第三,德育过程观。德育内容过程观对德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德育内容的处理方式上。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价值引导的内容,价值引导不能离开德育

对象主体建构的可能性,所以德育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都不能不从德育对

象的品德实际、心理特点等前提出发。

第四,偶发因素。除了一些常规的德育内容外,在学校德育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具体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由于偶发事件本身具有不可控的性

质,这一德育内容总体上只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进行。

综合道德能力的培养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的一种共识?

答:由于全球化导致的道德价值多元化需要个体的鉴别和选择能力这一因素和个体道德自由与对社会和集体的道德责任之间的平衡也需要个体的鉴别和选择能力这一另因素,当代学校德育较为重视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但是仅仅是判断力的培养难以解决道德教育的所有问题,所以现当代德育内容中对实践及其他综合的道德能力的强调亦已成为趋势。

现代德育内容可分为那几个基本层次?

答: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解释:

①.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由于历史

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②.“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

的一种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对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

会感到绝望。

③.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

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④.私德教育: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

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

为习惯,如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诚实、忠信、上慈下孝等。

⑤.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

⑥.公德教育:学校中的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

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

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等。

⑦.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⑧.职业道德教育: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

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

协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⑨.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对各项原则的高

度概括。

⑩.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

?.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第五章:德育课程

1、名词解释:

1)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一般说来,德育课程包括直接的德育课程、间接的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三个方面。

2)德育学科课程:道德教育学科课程是指以专门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3)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1968年由杰克逊首先提出。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形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4)德育活动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就是指作为与学科课程相并列、互补、相互渗透的一种以“活动”为重要内容的课程形式。德育活动课程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活动课程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课程形式

5)符号课程模式:“符号”课程模式是有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法明顿道德教育研究所”主任威尔逊与同事以“道德符号理论”为依据设计的一套别具风格的德育课程。威尔逊认为学校德育应当向学生提供道德生活的方法论而不是特定的道德价值内容,因此他们将道德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道德构件”在用古希腊文字中一些单词的特定缩写作为“符号”去解释道德问题,进行道德教育。

6)体谅课程模式:体谅关心模式以哲学、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基本原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从实际调查了解学生心理世界入手,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以情感人.开展道德教育。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体谅”为核心目标范畴设计德育课程的。该模式的支柱是--《生命线丛书》,它由3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地人际与社会情景.

7)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社会行动”课程模式是美国教育家纽曼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个道德教育流派.“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他们关注了一般道德教育课程中注意不够的“行动问题.课程内容具有较为实用、实践的色彩.”

2、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应有哪些?

①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从正面角度看,所谓主体性原则指在活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活动能否吸引学生是活动课程成败的关键。当然,道德教育应当考虑兴趣,也应当考虑教育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引导的特点。从反面的角度看,主体性原则要求的是杜绝那种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主义的活动。

②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活动课程本身是有局限性的。注意德育活动的局限,扬长避短,就是要努力使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形成相互支持的互补关系。一方面应当在活动中鼓励将学科德育课程中所学习的判断、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体悟活动中蕴藏的德育意义。德育的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统一还包括与其他学科的学科课程相结合。

③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在考虑德育活动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时,我们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做到保持相对净化与社会生活实际之间的必要张力。而两者的统一,则需通过较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在学校中实现。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活动课程开展本身需要社会有形或制度上的支持。换言之,学校必须尽量拆除有形和无形的“围墙”。

3、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有何特点?

1)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道德教育课程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要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的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2)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学校德育的价值和主观色彩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这是德育课程最根本的特色之一。

3)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于安排方面。德育课程既要诉诸认知的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所以,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学校课程与社会、家庭生活的连接等在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道德教育决非仅靠直接的讲授就能凑效,道德教育课程应当认同更多的道德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如何增进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中国道德教育按照德育课程特点办事的关键问题。

4、什么是隐性课程?为什么隐性课程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1968年由杰克逊首先提出。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形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因为隐形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杰克逊认为:学校是社会规范同化最有力的场所,社会化、价值学习等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隐性课程具有较明显的阶级性。

这一联系的意义有二。第一要正确理解隐性课程,就必须理解其中德育影响的核心地位;第二“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

5、分析论述麦克费尔体谅课程模式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可以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认为行为和态度是富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理论假设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理论假设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理论假设④:教育即学会关心.麦克费尔坚信,行为和态度是富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

6、分析论述麦克费尔体谅课程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有哪些?

体谅关心模式以哲学、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基本原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从实际调查了解学生心理世界入手,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以情感人.开展道德教育。该模式的支柱是--《生命线丛书》,它由3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地人际与社会情景.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旨在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其中的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

1)《敏感性》由46种个人对个人的情境,每一种情境都以一幅生动的彩色画加以描绘,展现在“敏感性卡片”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鼓励学生对一切表明人的需要、利益及情感的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的观察.

2)《后果》由71张“情景卡”组成.其情境不只涉及两个人,而涉及许多人.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超越一对一关系的道德,采取旁观者的立场客观地进行思考,以增强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像、理解、推测的能力.

3)《观点》由63种“冲突情境”构成,包括性别、年龄、阶级、种族、文化冲突、宗教、政治冲突、心理冲突等.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在最后道出自己在特定的冲突情境中会怎么办之前,扮演与之发生冲突一方的角色.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这个部分由5个单元组成,以逐渐复杂的方式,探讨少年保罗以及他的庭朋友邻居在各种社会背景中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和要求时发生的难题;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这部分有6个小分册.每个分册各自围绕一个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编写.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超越当前社会的道德视野,鼓励学生形成更为深刻普遍的判断框架.

影响:它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学会关心”在我国中小学已经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并有一些学校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与研究。

第六章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是德育活动展开、运行和发展流程,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的正面性:指德育价值的正面性与德育方式的正面性;同时,包括培养学生对负面的

道德影响的分析、批判、抵制能力在内. “正面性”与计划性密切相关,在

计划的德育影响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德育对象品

德发展的教育方式。正面性的内涵主要有第一教育价值的正面性,第二德

育方式的正面性。教育方式上的正面性首先是指教育方式本身应有正面教育

意义,是一种优质的隐性课程,其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道德教育宜采用的正

面教育方式。

德育过程的复杂性:相对说来,智育、体育、美育过程较为单纯而德育过程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道德法则的本质是要求人以利他或者超越的方式处理好利益关系;道

德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的往往是对个体利益的调整、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约

束。复杂性的另外一个表现是道德教育过程的多端性。

德育过程的多端性:多端性指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分析德育过程的特点

德育过程的特点可以从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其他教育过程和个体品德发展过程三个角度予以界定①计划性与正面性②复杂性与多端性

③引导性与整合性

分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A有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B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C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

实践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即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分析德育过程的规律A活动和交往是德育的基础,应组织好教育性活动

B矛盾运动是德育过程的动力,应处理好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C德育过程具有复杂性、反复性、长期性,应坚持教育与再教育

德育过程的组织应该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

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③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第七章品德及其结构

品德

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道德动机

(1)道德动机是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

从结构成分的观点来看,道德动机是品德的深层结构,道德行为方式则是品德的表层结构。道德动机是品德的内在的动力系统,道德行为方式则是品德的外部表现。前者制约后者;但只有通过后者才能揭示前者。只有认识了道德动机才能防止一些道德行为的产生,才能鼓励另一些道德行为的发展。

(2作为个性的一个特殊表现的品德,它的动机系统主要由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与道德有关的需要的具体表现。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是其核心因素.

(3)道德动机是品德结构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又是包含许多不同

层次、水平、序列的亚系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理智特征。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前者主要表现为道德认识的形式。后者则主要体现为道德认识的内容。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或不满意。道德情感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道德情感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情感的形式,二是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内容。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它是人的意志过程或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称为品德的意志特征。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道德意志的品质和言行一致性这两个方面。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也就是说,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一般成为品德的行为特征。

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技能和道德习惯两个成分。

分析说明品德的心理特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特征

品德的心理特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这四个要素。它们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在一个人的品德发生发展中,每一个特征都是不可忽视的。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就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态度;失去坚定的道德意志,就无法调节道德情感和行为,知与行也难以一致;若无恰当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就无法表现。可见,这四个特征是相互制约的。

第八章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讲授法

讲授法指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

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与辩论等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寻求结论的教育方法。

道德实践法

道德实践是指教育过程中学习主体积极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学习性

的实践活动。其基本形式有:模拟活动、社会实践和日常规范训练等。

分析说明使用奖励应当注意的基本要求。

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奖励意味着对学生正确认识与行为的肯定或较高的评价。适当的奖励可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学

习的动机,改善教育活动的氛围。所以在使用奖励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些要求:

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

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

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

4、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

5、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分析说明惩罚作为教育方法的意义与局限

惩罚,表示惩戒,责罚,处罚,或者施加鞭鞑或体罚使之服贴、受辱。它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惩罚具有一定得教育性。如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尤其是禅宗的教育思想中,“当头棒喝”对人的惊醒教育作用曾得到过特别的强调。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但另一方面惩罚又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基本民主精神,不合理的惩罚极易给学生造成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且惩罚所起的教育作用只是暂时的,并没有触碰到问题的本质,解决不了问题的实质。

分析说明使用惩罚应当注意的基本要求

惩罚一定要合理。我们在使用惩罚时应当注意:

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认识惩罚手段所实际寄寓的教师的爱心、善意与尊重。在学生已经认识错误所在并决心不再重犯时应免于或者减轻处罚。

2、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要避免那种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

3、惩罚的要具有灵活性。①指形式的多样性②对象的差异性。

4、惩罚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基础之上。惩罚强度应足以警醒学生,但又必须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造成精神或身体上

的伤害。

5、适合公开处罚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也扩大惩罚的教育面。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 2、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 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 A、私德 B、社会公德 C、国民公德 D、职业道德 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 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 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 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 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 A 、1990年B、1993年 C 、1994年D、1995年 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品德教育 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1、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2、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 A、私德 B 、社会公德 C 、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 1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15、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各科教学 C、团队活动 D、校会晨会 16、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 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 D、研究德育功能 18、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19、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克服缺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遵循了( )

德育原理试卷答案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正确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答:错误,因为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体现尊重关爱学生的人道性要求,并不是反对在教育过程中

文综历史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哈尔滨师大附中2020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东北师大附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辽宁省实验中学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孑L子提出“君子比 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这体现出 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逐渐完善 C.崇德重教渐人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 25.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 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 26.如图6所示,宋太祖时开始给官员的官帽加上两个超级细长坚挺的帽翅,其目的是 A.提倡大臣独立思考B.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C.加强皇帝集权专制D.彰显开国独树一帜 27,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 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B.社会结构的变化 C.皇室贵族的审美追求D.商品经济的发展 28. 1887年王韬短篇小说集《淞隐漫录》刊载于《申报》,书中多有西方美女与中国男子相恋的题材。 两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巾国文化,并于危难之际利用自己掌握的西方技术帮助丈夫渡过难关。 这反映了作者 A.对中西关系的客观认识B.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 C.以拓展国人视野为目的D.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2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 和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 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 30.图7为美国发行的《抗战建国》邮票。这说明

(全新整理)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的品德发展是指() A.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品德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B.个体在学校学习中品德变化的过程 C.个体从成熟到衰老时期品德变化的过程 D.个体在家庭影响下品德变化的过程 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道德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示范法B.讨论法 C.陶冶法D.讲解法 3.关于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品德修养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统一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B.品德修养主要用外烁的方法,德育主要通过内省的方法 C.德育的对象和品德修养的对象是一致的 D.品德修养和德育活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相同的 4.把学生品德分为若干因素和项目,每个因素或项目分为若干等级并用评语来表示,这种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方法是() A.评语定量法B.加权定量法 C.测试评分法D.评语定性法 5.下列关于德育工作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 B.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和政教处的管理者 C.德育工作者指履行德育职责的专业人员 D.德育工作者指班主任、德育课教师 6.“德育与社会发展不总是同步的”这一事实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1

A.德育与社会发展间没有必然联系 B.德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德育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 D.德育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的德育原则是()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B.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 A.马卡连柯B.克鲁普斯卡娅 C.苏霍姆林斯基D.凯洛夫 9.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0.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任务的矛盾 D.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11.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抓好日常班级管理B.树立良好班风 C.了解家长对学校的需要D.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2.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德育原则依据德育规律制定B.德育原则决定德育规律 C.德育原则指导德育规律D.德育原则就是德育规律 13.不属于 ...学校德育管理原则的是() A.方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 C.专制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 14.当受教育者通过受教修德达到了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意味着() 2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00468

https://www.doczj.com/doc/cd9208646.html,我自考网整理 全国2012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D) 1-4 A.建构德育知识体系B.分析德育现象 C.研究德育方法与原则D.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B) 1-11 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 C.杜德海姆D.柯尔伯格 3.采用实验法,集中研究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发展影响的教育家是(A) 1-14 A.班杜拉B.杜德海姆 C.柯尔伯格D.杜威 4.德育的实质是(C) 2-23 A.传道B.施教 C.育德D.授业 5.人的品德构成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品质是(A) 2-31 A.道德品质B.政治品质 C.法纪品质D.思想品质 6.最早具有阶级性的德育是(B) 3-39 A.原始社会的德育B.奴隶社会的德育 C.封建社会的德育D.资本主义社会的德育 7.关于现代德育特点说法正确的是(D) 3-43 A.无阶级性B.结构封闭 C.方法单一D.功能全面 8.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生物前提的因素是(C) 4-58 A.教育B.环境 C.遗传D.文化 9.对个体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 4-67 A.实践活动B.学校德育 C.家庭熏陶D.遗传素质 10.德育的超前性反映的是(B) 5-95 A.德育的继承性B.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C.德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D.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11.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称为(C) 6-97 A.德育措施B.德育方式

自考德育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B.洛克 C.杜威D.卢梭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 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 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 4.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

A.顺序性、均衡性B.稳定性、同一性 C.顺序性、阶段性D.差异性、均衡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D.社会意识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 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 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 9.不属于 ...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 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周会B.校会 C.晨会D.队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 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 A.实践性B.涵育性 C.控制性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 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 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A.全面性评定B.内差评定

20184月浙江历史选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型”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3、中国古代典籍十分重视技术经验的总结。下列项中,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的是 A、《抱朴子》 B.《武经总要》 C.《萍洲可谈》 D.《梦溪笔谈》 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工夫之则猛烈押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8.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颜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1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A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2、德育的功能是()、(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 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F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F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F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F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R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F )

德育原理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德育原理》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___ 一、单项选择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 1.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 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 B《敏感性》《后果》《冲突》 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 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以上 C中学以上 D以上三者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A道德天赋论 B道德虚无主义 C道德相对主义 D环境自发影响论 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 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 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 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 A体谅情境 B 实验情境 C后果情境 D说明情境 二、是非判断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 ()1.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2.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3.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4.礼仪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三、简答题(28分,每题7分,共4题) 1.学校惩罚的标准及其应该坚持伦理原则? 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关系? 3.简述“教育”的道德标准。 4.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20分,每题10分,共2题) 1.阅读评论下列言论 正常的人必定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做自认为错误的事情。避善趋恶,不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反而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那是违背人性的。明知故犯,故意作恶,其实是一种假象。作恶者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是在作恶,而是错把恶当作善。就他而言,他内心实际是在向往善,尽管就外人而言,他向往的实际是恶。总之,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人知恶必避恶,知善必行善。 2.阅读分析下列故事 路易斯·斯洛汀是一名原子物理学家,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工作,帮助研制原子弹。1946年他在实验室做一项核实验。他像专家常做的那样,用螺丝刀轻轻地把一块块钚片聚集成一团,使它大到足于产生链式反应。不幸的是,螺丝刀突然滑落,钚片一下子靠得太紧。瞬间,每个人观察的仪器都显示出中子正在剧增,表明链式反应已经开始。整个房间充满着放射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洛汀立即用赤裸的双手把钚片分开。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杀行动,因为这使他暴露在最大剂量的放射线下。然后,他平静地要求七名合作者精确地标出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所处的位置,以便确定每个人受放射的程度。做完这些事,斯洛汀向医疗救护站报警,然后向同事们道歉,并且说:他将死去,而大家肯定会康复。 五、论述题(22分,任意选做1题)

天津历史与文化试题及参考答案

天津历史与文化1—3章试题库 一、判断题提供10题选考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2. 3.天津港目前已经同世界上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4.为了保证漕船运粮安全,金朝在武清和柳口派驻了“巡检”。(√) 5.1406年,朱棣下令设立了“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6 天津义和团的首领曹福田在吕祖堂设立了总坛口。(√) 7天津是近代中国外交和对外商务活动的中心。(√) 8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中唯一一次的重大胜利。(√) 9通过《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实现了开辟天津为通商口岸的梦想。(√) 10.1862年12月,被命名为“胜利后母堂”的大教堂落成。中国人称之为“望海楼教堂”或“河楼教堂”。(√) 二、单选提供9题选考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是东南季风盛行地区,属于(B )气候。 A.热带雨林 B.大陆性 C.热带海洋 2. (C )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 A.福建 B.青岛 C.天津 3. 早在(B )时代,天津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类的活动。 A.旧石器 B.新石器 C.青铜 4. 天津是母亲河(C )和大海联合创造的一片土地。 A.长江 B.海河 C.黄河 5. “漂榆邑”在(C )一带。 A.河北区 B.小白楼 C.军粮城 6. 1152年,统治了淮河以北,半个中国的金王朝,迁都燕京,即今天的(A )。 A.北京 B.金陵 C.南京 7. (B )年12月,朱棣下令设立了“天津卫”。 A.1401 B.1404 C.1403 8. 1725年,天津卫改制为(C ),隶属河间府。 A.天津县 B.直隶州 C. 天津州 9.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是(B )地区最大的航空货运中心。 A.中国 B.华北 C. 内地 三、多选提供10题选考5题每题7分共35分 1.(A C )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先天基础。 A.地理环境 B.人文景观 C. 自然条件 2. 天津学联办公室成立后,社员包括周恩来、(A B C)等天津学生运动的中坚人物。 A.邓颖超 B.马骏 C.刘清扬 3.宋辽所设置的寨名大部分沿用至今,例如(A B C )。 A.小南河 B.双港 C. 泥沽 4.现存的(A B C )等地名就始于三卫时代。 A.唐官屯 B.姚官屯 C. 徐官屯 5.1725年,天津州升为“直隶州”,下辖(A B C )三县。 A.武清 B.静海 C. 青县 6.天津地区临临时政府下设巡捕处、(A B C )、粮食居、中国私人财产管理处等管理机构。 A.财务处 B.发审处 C.卫生局 7.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B C )。 A. 大罢工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8.1900年,由英、法、德国、美、俄国(A B C )组成的“八国联军”在天津犯下了骇人听闻的战争罪行。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doc

分值分布 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 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 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 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 么?” 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 德育目标的确定。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 性)功能。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②德育作为 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 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 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内发、 生长或建构的过程。 4、“新性善论”是德育主体发挥的前提之一。 5、道德发展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关注情感 方面。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关注行为,即观察学习。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关注认知。 6、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 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所谓“无律”,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或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所谓“他律”,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

199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199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 A.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商朝 D.西周() 2.在下列哪个时期,我国就已经测定了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夏至、立冬、冬至等节气 A.夏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3.略 4.唐朝时我国从波斯输入的农产品有 A.胡萝卜 B.核桃 C.胡椒 D.苜蓿() 5.按照时间先后,排出下列历史人物的顺序 ①利玛窦②汪大渊③马可·波罗④空海 A.④③②①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6.清政府内部的禁烟派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代表,这里的“湖广”指的是 A.湖南、广东 B.湖南、广西 C.湖北、湖南 D.广东、广西() 7.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的统治者是 A.拿破仑·波拿巴 B.路易·菲力浦 C.路易·波拿巴 D.梯也尔() 8.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出现于 A.洋务派举办的军工企业 B.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 C.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D.外国资本家在华经营的企业() 9.十九世纪末,取得卢沟桥至汉口铁路代理经营权的是 A.英国 B.比利时 C.俄国 D.法国() 10.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总工会成立于 A.五四运动期间 B.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期间 C.五卅运动期间 D.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期间() 11.“八一”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扑,起义军按原定计划进军的目标是 A.井冈山 B.广东 C.湖南 D.闽西() 12.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线的起止地点是

自考0468德育原理历年真题汇总

全国 2010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末选均无分。 1.关于德育原理和德育实践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实践经验产生德育原理 B ?德育原理属于感性认识 C .德育实践经验属于理性认识 D ?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 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A .马卡连柯 C .杜德海姆 3.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柯尔伯格 C .凯兴斯泰纳 4. 现代德育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5.童年期 (6、7 岁一 11、12 岁)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 A .适应性 B .两义性 C .协调性 D .动荡性 6. 关于德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 .科学技术对德育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家开展德育实现的 B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 C .德育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D .科学技术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 7. 关于德育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B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目的 C .德育目标是德育内容的具体化 D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德育目标没有关系 8.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 ) A .德育目的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 .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C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D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 德育原则是 ( ) A. 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B .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总和 ) B .苏霍姆林斯基 D .杜威 ( ) B .班杜拉 D .洛克 B .封建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B )。 A.培养人的活动 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 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 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 A.善B.美C.真D.丑 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 5. 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 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 【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征 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B.能力C.思想D.情感 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 )。 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 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儿童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施教。 6.既说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又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汇编)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平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 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 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 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 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

德育原理练习题 内含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客观性题目: 1.协调性是( B )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B.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C.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D.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2.在品德行为中,能够表现个体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 志品质是(B ) A.自觉性 B.坚定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3.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B ) A.校非正式群体 B.班集体 C.学生兴趣小组 D.学生群体 4.校外活动是指( A ) 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 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 C.由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 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 5.一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 C ) A.学前期 B.学龄初期 C.青少年期 D.壮年期 6.提出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A.杜德海姆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 7.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B ) A.品德认识 B.活动与交往 C.学生品德部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8.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 C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 B.坚持全民性,反对阶段性 C.德育容要坚持统一性,反对多样性 D.对于个体的身心而言,要坚持全面性,反对整体性 10.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B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11.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A ) A.品德的活动 B.意志的活动 C.情感的活动 D.美感的活动 12.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 D ) A.自我品德认识 B.自我品德评价 C.自我品德体验 D.自我品德锻炼 13.品德属于( B ) A.集体现象 B.个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民族现象 14.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D ) A.1990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15.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B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6.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 C )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 B.政治经济制度 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D.社会意识形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