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创新路径的特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创新型企业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不断引领行业发展,通过创新技术、产品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
创新型企业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主动创造需求,推动行业不断演进。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创新型企业在技术方面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性。
创新型企业注重技术研发,不断引入前沿技术和知识,通过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这些企业通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积极投入研发投资,培养员工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用户需求。
这些企业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和行业趋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竞争,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提供独特的产品体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三,创新型企业具有敏捷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决策机制。
创新型企业通常拥有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层级和决策路径,提高决策效率。
这些企业注重团队合作和跨部门协作,鼓励员工自主创新和提出新的想法。
同时,创新型企业也经常与合作伙伴和生态系统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创新和发展。
第四,创新型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的建设。
这些企业注重员工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同时,创新型企业也注重企业价值观的传承和宣传,强调创新、开放、合作和共享的价值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
第五,创新型企业注重持续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企业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断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这些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能力,倡导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氛围,与行业协会、高校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入外部专家和顾问,汲取外界的智慧和经验。
在现代社会,创新型企业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擎。
这些企业以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为社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后发企业创新决策优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创新能力变得越发关键。
创新决策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关键环节,因此优化创新决策过程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后发企业如何进行创新决策优化。
首先,后发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通过市场调研和竞争对手分析,企业能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这些信息对于后发企业制定创新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了解市场需求,企业可以确定创新方向和目标;通过了解竞争环境,企业可以确定差异化的创新策略。
其次,后发企业应该建立创新决策的有效机制。
创新决策涉及到跨部门合作、信息共享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创新决策机制对于后发企业至关重要。
这包括明确决策的流程和责任,建立信息共享的渠道和平台,制定风险管理的措施等。
通过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决策的风险。
第三,后发企业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是后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后发企业应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后发企业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吸引和留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后发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创新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后发企业应该关注外部合作和开放创新。
后发企业通常面临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因此,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供应商、客户、学术界和行业协会等合作,后发企业可以获得新的技术和知识,加快创新的速度。
同时,后发企业还可以通过开放创新的方式吸纳外部的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最后,后发企业应该注重创新决策的实施和评估。
创新决策的实施涉及到资源配置、项目管理和执行力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后发企业应该注重创新决策的实施能力,确保决策能够顺利地落地。
同时,后发企业还应该建立创新决策的评估机制,对决策的结果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与动力机制分析-企业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在面临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时,对自身的管理目标设定进行修正,对经济管理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发现更能够体现社会要求的管理制度的创造性活动。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地域上和行业上又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特点,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具有渐进性、自发性和多元化等特征。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所孕育出的企业管理转变过程的内在特质,也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机制作用的结果。
一、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分析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鲜明的特征,不同地区的管理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差别,而国家和企业自身在企业管理创新当中发挥的作用也处于一种磨合的过程。
就总体而言,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在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别,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创新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 一)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渐发性特征渐进改革和渐进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宏观经济层面,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中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微观层面的企业管理创新也具有这样的内在特质。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渐进性转型而进行的。
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利税改革和最终的产权改革等阶段。
在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初期,国家在宏观上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
承认企业是的商品生产者,超前的产品经济理论是这一时期经济社会改革的重心。
与此相适应,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开始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自主、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
但是在这一时期,企业拥有的经营权依旧相对较小,伴随着市场因素的不断孕育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的逐步转变,价格机制逐步成为社会经济转型和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将价格由国家统一核算的产品价值转变成受到供求波动影响的资源配置信号,是当时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与之相适应,价格机制也逐步地转变着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收益机制为核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后发企业提⾼⾃主创新能⼒的路径研究_以恒瑞医药为例_刘畅2016年第23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6No.23收稿⽇期:2016-03-02,修回⽇期:2016-06-03基⾦项⽬:江苏省教育科学“⼗⼆五”规划课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D/2013/01/007);江苏省研究⽣教育教学改⾰研究与实践课题“新常态下基于价值创造和协同创新的MPAcc 卓越⼈才培养模式改⾰”(JGZZ15_029)项⽬来源:徐州市软科学项⽬“三螺旋理论视⾓下的⾼校科技成果资本化与产业化研究”(KC15RH117);中国矿业⼤学教育教学改⾰与建设课题“研究型⼤学卓越会计⼈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2014YB34)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6.23.026后发企业提⾼⾃主创新能⼒的路径研究———以恒瑞医药为例刘畅,孙⾃愿(中国矿业⼤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在⽐较后发企业提⾼⾃主创新能⼒各路径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后发企业提⾼⾃主创新能⼒时具有的优、劣势;并针对恒瑞医药所采取的路径进⾏分析,具体从政府和企业两⽅⾯提出其进⼀步提⾼⾃主创新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后发企业;⾃主创新;创新能⼒;恒瑞医药中图分类号:F269.27⽂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0-7695(2016)23-0151-09Research on the Paths of Latecomer Firms ’Improvement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A Case Study of Heng Rui PharmaceuticalsLIU Chang ,SUN Ziyuan(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innovation paths ,discuss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atecomer firms improv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Finally ,in view of the path which Heng Rui Pharma-ceuticals choose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Heng Rui Pharma-ceutic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Key words :latecomer firms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Heng Rui Pharmaceuticals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球⼀体化进程,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企业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了显著变化。
创新型企业的特点以及对策研究体制(组织)创新篇组织创新,任何组织机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如向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才能顺利地成长、发展,避免老化和死亡。
应用行为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把人的成长和发展希望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活动效益的过程。
就是所谓的组织创新,亦称组织开发。
一、创新型企业的特点(1)组织结构。
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组织结构因素对创新的作用很显著:① 灵活的有机式组织结构对组织创新有着正面的影响。
这是因为在有机式组织结构下,其专业化、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比较低,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更易于发动和实施组织创新;② 富足的组织资源是实现组织创新的重要基础。
组织资源充裕,使管理部门有能力开发创新成果,推行整体性组织创新;③ 多向的组织沟通有利于克服组织创新的潜在障碍。
例如,委员会、项目任务小组及其他组织机构等,都有利于促进部门间交流,达成共识,采用组织创新的解决方案。
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资金,专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形成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创造一条适合自己既能发展又赚钱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是掌握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把握好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将自己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创新整体规划之中。
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对企业产品进行原始创新。
四是紧盯科技前沿,尽可能抢占制高点。
(2)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是组织创新的基本保证。
创新型组织积极地对其干部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加快知识与经历的更新。
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设计,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鼓励员工成为创新能手。
一旦产生新思想,创新者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新思想深化提高并克服阻力,以确保组织创新方案得到推行。
有研究表明,创新型企业家具有共同的个性特征:自信性,坚持性,精力旺盛,冒风险等。
企业资源特征与产品创新路径选择作者:龙贞杰刘遗志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32期内容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残酷激烈,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如何有效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
资源冗余和资源柔性对产品创新路径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只有结合企业不同资源类型正确地选择创新路径,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资源特征产品创新路径选择产品创新研究现状产品创新是一种基本的市场创新。
任何一个企业都要向市场提供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既满足其顾客的需求,又能实现其生存的价值。
产品常新,企业常青。
新产品开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学者们已达成共识。
有关产品创新的研究也由来已久,早在1957年,Allen和Hamilton所著的《新产品管理》一书,首次较为完善地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70年代左右,有关产品开发成败的研究项目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启动,如SAPPHO和New prod;1976年,美国成立了主要致力于产品开发管理的研究组织—产品开发和管理协会(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ssociation,PDMA),1984年创办了《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杂志,由于实践落后,我国关于产品开发和管理启动很晚,20世纪90年代开始较多出现。
而围绕产品开发的研究大多数是从营销、组织、工程设计和运作管理四个角度展开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绩效影响因素、跨职能界面、上市时间、产品开发中的知识管理、集成产品开发等。
但有关资源特征对企业产品创新路径选择影响的研究却相对缺乏。
有研究发现过去十年创新的失败率在60%~85%之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没有结合自身的资源状况进行有效的创新。
中国创新型经济的实现路径及其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重视创新,“创新型经济”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创新型经济是指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是一种符合现代科技条件、以技术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的技术吸纳和发扬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形态。
本文将从实现路径和对策两方面进行相关讨论。
一、创新型经济的实现路径1. 加强科技投入。
科技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加大科技投入是创新型经济实现路径的关键。
政府应该提高对科技投入的比例,拓宽科技项目资金来源,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同时,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追究和维权力度。
3. 建立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是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形成产、学、研、用紧密联结的创新联盟。
同时,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和协同创新,建立创新资讯分享平台,提高创新网络的效率。
4. 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降低创新成本,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参与创新。
同时,要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技术创新从产业基础到制造、服务、流通全方位推进。
二、创新型经济的对策分析1. 加大对人才的投入。
人才是创新核心,要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
政府应该提高人才培训的水平,建设现代化的人才教育中心,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
2. 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创新型经济的关键,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先进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高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率。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重要手段,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知识产权管理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
成功企业案例分析中的创新思维特征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并取得成功,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通过对一系列成功企业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创新思维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开辟出独特的道路,还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敢于突破传统许多成功企业都具备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勇气。
以苹果公司为例,当大多数手机制造商还在专注于增加按键数量和功能时,苹果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iPhone,以简洁的触摸屏设计颠覆了人们对手机的认知。
这种突破传统的思维让苹果迅速占领市场,并引领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潮流。
同样,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成功也源于其对传统燃油汽车行业的挑战。
特斯拉不满足于现有的汽车技术和能源模式,大胆投入研发电动汽车和先进的电池技术,改变了人们对于汽车动力的看法,推动了全球汽车行业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型。
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变化和潜在需求。
例如,亚马逊很早就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就开始布局线上零售业务。
通过不断优化用户体验、丰富商品种类和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亚马逊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另一个例子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企业优步(Uber)和爱彼迎(Airbnb)。
它们洞察到人们对于更灵活、便捷和经济的交通出行及住宿方式的需求,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平台,将闲置的车辆和房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价值。
三、持续的学习与改进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企业懂得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学习和改进。
谷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其搜索引擎算法不断优化和更新,以提供更准确和有用的搜索结果。
同时,谷歌还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如谷歌地图、谷歌云端硬盘等,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可口可乐公司也在持续创新,尽管其经典产品已经深入人心,但仍不断推出新口味、新包装和新的营销活动,以适应不同地区和消费者群体的喜好,保持品牌的活力和竞争力。
企业创新经营的特征和内容一、企业经营管理学基本情况(一)定义企业经营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的组织、计划、领导、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学科。
它以经营管理为核心,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规划、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内容。
(二)起源和发展企业经营管理学起源于工业革命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因此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研究的需求日益增长。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商学院,开始系统地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学,从而奠定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学的基础。
(三)理论体系企业经营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型和方法。
其中,传统的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学、行为管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等;现代的管理理论包括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创新管理学等。
这些理论模型和方法旨在帮助企业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四)研究方法企业经营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手段收集信息,以描绘和解释现象;定量研究则依靠统计分析等数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更为客观和准确的结论。
二、创新经营的特征(一)市场导向:创新经营的特征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型企业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将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源泉和方向,通过不断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把握市场趋势,并据此进行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二)风险意识:创新经营需要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
创新通常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可能会出现失败和挫折。
创新型企业具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决心和能力,能够快速调整策略和应对挑战。
(三)持续学习与改进:创新经营需要持续学习和改进的精神。
创新型企业注重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建设,鼓励员工开展学习和培训,关注技术和市场的最新动态,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管理和运营方式。
(四)跨界合作:创新经营需要跨界合作。
创新通常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和专业知识,跨界合作可以带来不同领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结合,促进创新的产生和落地。
后发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追赶——研发网络边界拓展的视角一、引言现阶段,中国后发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面临全球化背景下领先企业全方位的激烈竞争。
在新的竞争形势下,中国后发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创新追赶?现有文献提出的通过领先企业技术溢出进行模仿创新的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理论面临挑战,研究开始逐渐向同时关注学习和创新的范式转变。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范式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这是因为,在更加开放和动态的产业中,资源兼具分散和快速变化特点,单个组织很难持续开发或者获取最佳的创新;相反,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创新战略;协同创新能够帮助合作伙伴从利用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创新以及利用协议保证创新产权的封闭式创新中获益。
后发企业通过研发网络边界拓展进行创新追赶的必要性:首先,对于后发企业来说,在缺乏世界领先的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条件下,仅仅通过内部研发难以获得足够的企业特质资(firm-specific resource)以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相比内部研发而言,新兴经济体背景下制度缺失(institutional voids)的存在,使得外部研发合作充满风险。
本文将通过4家典型后发企业的跨案例分析,探索提出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基于地理边界、组织边界、知识边界的研发网络构建,实现创新追赶的过程与机制,并最终提出这一过程中研发网络的演化路径选择。
二、理论回顾(一)后发企业创新追赶后发企业是指面临技术劣势和市场劣势并试图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造企业,能力追赶是其实施赶超战略的关键所在。
随着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接近技术前沿,发达国家企业不愿意分享其技术,加之技术本身也愈加复杂,因而借用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将更加困难。
为了实现进一步追赶,后发企业需要成为创新者而非模仿者。
现有关于后发企业能力追赶模式的文献主要识别出两个共性:渐进式的技术能力积累和阶段式、非线性的追赶路径。
例如,基于OEM-OBM-ODM的逆向产品生命曲线模型,利用、吸收、改进模型,建立关系(linkage )、杠杆化利用(leverage)和学习(learning)的3L模型,路径跟随、跳跃和创造模型等。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与新产品开发的路径及其机制案例研究一、概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后发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后发企业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更需要重视知识传导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后发企业知识传导与新产品开发的路径及其机制,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揭示后发企业如何利用知识传导推动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实践。
本文将对后发企业的知识传导进行界定,明确其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
知识传导作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转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产品开发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后发企业中,知识传导的效率和效果往往直接影响着新产品开发的成败。
本文将探讨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
不同的企业在面临市场机遇和挑战时,会采取不同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后发企业由于资源有限、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审慎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发路径。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的后发企业新产品开发路径,并探讨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剖析后发企业知识传导与新产品开发的机制。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后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知识传导的具体实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从而揭示后发企业知识传导与新产品开发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探讨后发企业知识传导与新产品开发的路径及其机制。
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后发企业创新管理的理论体系,也为后发企业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品开发流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传导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对于后发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地吸收、整合和传导外部知识,进而推动新产品的开发,成为其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后发企业知识传导与新产品开发的路径及其机制,以期为后发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分析第一章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2)1.1 高科技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2)1.2 技术创新在高科技企业中的重要性 (3)1.3 技术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3)第二章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3)2.1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 (3)2.2 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与调整 (4)2.3 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 (4)第三章技术研发与创新团队建设 (5)3.1 研发团队的组建与激励 (5)3.1.1 研发团队的组建原则 (5)3.1.2 研发团队的激励机制 (5)3.2 研发团队的知识管理 (5)3.2.1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5)3.2.2 知识管理的策略 (5)3.3 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 (6)3.3.1 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6)3.3.2 提升创新能力的措施 (6)第四章技术创新项目管理 (6)4.1 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与评估 (6)4.2 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7)4.3 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控制 (7)第五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8)5.1 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估与筛选 (8)5.2 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模式 (8)5.3 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商业化 (8)第六章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9)6.1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特点 (9)6.1.1 产学研合作模式概述 (9)6.1.2 产学研合作特点 (9)6.2 产学研合作中的技术创新路径 (9)6.2.1 技术需求识别与分析 (9)6.2.2 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估 (9)6.2.3 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9)6.2.4 成果共享与利益分配 (10)6.3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分析 (10)第七章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10)7.1 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0)7.1.1 引言 (10)7.1.2 知识产权的作用 (10)7.2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11)7.2.1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1)7.2.2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11)7.3 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与应对 (12)7.3.1 知识产权纠纷的类型 (12)7.3.2 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方法 (12)7.3.3 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策略 (12)第八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12)8.1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12)8.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 (13)8.3 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 (13)第九章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环境 (14)9.1 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4)9.1.1 政策制定的背景与意义 (14)9.1.2 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 (14)9.1.3 技术创新政策的实施策略 (14)9.2 技术创新环境的建设与优化 (14)9.2.1 技术创新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14)9.2.2 技术创新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15)9.2.3 技术创新环境的优化策略 (15)9.3 政策与环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5)9.3.1 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5)9.3.2 环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5)第十章技术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分析 (16)10.1 企业A的技术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 (16)10.2 企业B的技术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 (16)10.3 企业C的技术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 (17)第一章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概述1.1 高科技企业的定义与特征高科技企业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从事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
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创新路径的特征分析
【摘要】在分析了在位企业创新路径特征及其衰亡过
程的基础上,对后发企业在施行破坏性创新中的优劣势进行
了剖析,为后发企业制定破坏性创新策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路径特征;破坏性创新;在位企业;后
发企业
引言
相对于后发企业而言,在位企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
资源更为丰富,在创新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能够保
持领先地位。然而当面临大的变革时,处于主导地位的在位
企业难逃被后发企业超越的命运。这主要是由于在位企业过
多的忽视了破坏性创新导致了最终衰败,而后发企业正是凭
借着破坏性创新得以超越在位企业取得了最后成功。因此,
如何使后发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变短期优势为持续竞争优
势具有很大研究意义。
1、在位企业的创新路径特征及衰败过程分析
1.1在位企业的路径特征
在位企业逐渐扩大的组织规模和之前的种种成功令其
产生很大的组织惰性,因而在位企业选取创新路径时有以下
三个特征:
(1)资源分配取决于主流客户 谢福泉[1]认为在位企业
的资源分配更多时候由主流客户决定,而不是企业自己。在
位企业注重根据现有主流客户的需求改进自身技术,欲防止
因主流客户流失而难以达到规模增长的目标。但消费者缺乏
远见,这会令在位企业错失掉破坏性创新的机会,不断在现
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创新。
(2)小市场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破坏性创新开辟的细分
市场最初只是针对在主流市场未被满足的低端客户甚至是
非消费者,并不能满足主流客户需求。出于对业务增长的需
要,在位企业一般会持忽视或者观望的态度,继续在自己的
现有市场内不断创新。
(3)追求创新的稳定和可预测性 破坏性创新开辟的市
场规模未知,消费者需求难预测,这无法满足需要根据消费
者的需求及投资收益率等调研数据才可以决策的在位企业。
同时组织惯性使在位企业形成创新的路径依赖,规避风险性
和不可预测性,在投资收益率及稳定性较高的延续性创新的
路上走下去。
1.2在位企业进行破坏性创新易入陷阱
同后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开展竞争时,在位企业总是落
败,主要原因是其创新路径特征使其进行破坏性创新时掉入
陷阱:
(1)熟悉性陷阱 Nelson等人[2]指出,企业一般只会在
组织常规知识的范围活动,在原有路径上继续延伸。这令企
业排斥不熟悉的决策方式,从而陷入熟悉性陷阱,无益于企
业实施破坏性创新。就算破坏性技术出现,也总是被忽略。
(2)参与过晚陷阱 破坏性产品的市场规模和收益无法
预测,在位企业一开始并不愿意开发。当破坏性产品形成一
定的市场规模后,在位企业才意识到其潜力,但最先进入破
坏性产品市场的企业已然发展壮大。所以尽管技术更先进、
资金更充足,在位企业也只是后来者,陷入参与过晚陷阱。
1.3破坏性创新导致在位企业失败的过程分析
结合上文在位企业创新的路径特征及其在破坏性创新
时容易落入的陷阱,我们来分析在位企业衰落的过程。
(1)破坏性产品的出现 在技术层面,破坏性创新较延
续性创新更简单,消除了后发企业在技术上的劣势。在位企
业追求更加高端的市场,因此低端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后发企业从低端市场入手,为吸引低端客户而开发出破坏性
产品。
(2)破坏性产品占据低端市场 当破坏性创新产品问世
时,更看中价格但并不要求高质量的消费者就会被吸引。而
在位企业乐意把利润率较低、市场规模的小市场让给后发企
业,去开发更高端的市场,导致后发企业逐步占据低端市场。
(3)破坏性产品逐步向高端市场转移 当后发企业占据
低端市场之后,越来越多的后发企业进入,利润率的下降无
法满足其业务增长需求。随着破坏性产品技术质量的改进,
后发企业逐步迈向更高端的市场,而在位企业慢慢得就失去
了市场竞争优势。
(4)破坏性产品占据整个市场 当破坏性创新的产品最
终侵蚀在位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成本
和技术优势,在位企业的主流产品往往难以与其竞争。若在
位企业欲开发破坏性产品,会落入参与过晚陷阱,最终因成
本和技术落后而陷入困境。
2、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优劣势分析
2.1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优势分析
在延续性创新领域,后发企业有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
面的劣势,但在破坏性创新方面可凭借自身优势创造新技术
路径,超越在位企业。其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1)动机优势
迈向高端市场的现有客户和高端市场的高利润率不断
推动在位企业向更高端市场转移,低端市场中利润较低的产
品的开发与其战略不符,此时在位企业会主动放弃低端市
场。后发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对其增长规模的要求相对较小,
破坏性创新的动机领先于在位企业。
(2)核心刚性约束较小的优势
美国学者巴顿认为企业由于核心能力的长期积累而产
生一种难以适应变化的惰性为核心刚性[3]。一旦企业无法逾
越过去的成功,将掉入熟悉性陷阱或者参与过晚陷阱。后发
企业处于刚起步或者创业的阶段,核心刚性尚未形成或较
小,破坏性创新的过程可以当做组织核心技术建立的过程,
受到这方面的约束较小。
(3)技术机会能力较强的优势
在位企业现有客户需要企业改进现有产品或服务,加上
信息系统可能过滤掉与过去经验和认知模式不相符的技术
信息,现有客户未被满足的需要或者新的客户很难被在位企
业识别。另外某些管理者出于害怕自己权利被威胁的考虑,
也可能会阻挠组织响应。而后发企业很少受到这样的限制,
拥有较强的新技术感知和响应能力,具备更大优势。
2.2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劣势分析
尽管后发企业在实施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中具备以上优
势,但由于破坏性创新本身具有不可预测性,后发企业也存
在一定的劣势。
(1)风险承受能力劣势
后发企业刚起步或仍处于创业阶段,一般规模较小,自
身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创新方式的选择就会更谨慎。后
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会因为对于失败的承受能力不足而难
以被实施。
(2)资源、技术和人才劣势
在位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都是后发企业不具
备且短期内无法获得的。后发企业的种种劣势会促使其运用
资源时追求更高的稳定性,对在位企业采取追随策略,模仿
主流产品,最终与破坏性创新渐行渐远。
(3)市场营销劣势
由于破坏性创新所开辟的市场是全新的,后发企业还要
培养消费者改变现有的消费意识或形成全新的消费意识,这
相对于在位企业成熟健全的营销体系就是劣势。后发企业要
想拓展市场,就需要不断地去寻求新的营销方式,而新营销
方式的探索过程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3、结论与建议
如今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核心技术的生命周期
逐渐缩短,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唯一选择。由于
主流客户的约束及追求利润最大化令在位企业着眼于延续
性创新,忽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创新。而后发企
业也正是通过破坏性技术成功地使在位企业让出了低端市
场,并通过逐步升级的技术渐渐在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本
文在分析了在位企业创新路径特征及其衰亡过程的基础上,
对后发企业在施行破坏性创新中的优劣势进行了剖析,为后
发企业制定破坏性创新策略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谢福泉.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在位企
业和后发企业的比较[J].探索与争鸣,2011,12:82-85.
[2] Nelson PR, Winter SG. Technical chang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
XC: 90-118.
[3]张利斌.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刚性研
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