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32.85 KB
- 文档页数:16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因此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三个学习方向: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通文意,重点理解:绝、善、鼓、峨峨、洋洋等字词意思,及重点句的意思,并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
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己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以做代学”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任务引领,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五、说学习任务及过程
上课开始,我以简短的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朗读课文,背诵课文。b.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魅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三、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我准备用一课时教学本文。
1.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课的开始先谈话交流课前搜集的古今中外交友的名言名句,导出课题,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设计理念: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1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__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1、伯牙绝弦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阅读能力,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根据我对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及目标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体会朋友间的真挚情感。难点为,读懂文言文。
二、教法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品读感悟法,创设情境法,学法为朗读法、讨论法。此外,我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此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取这种富有趣味性的导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1.进行一项词语练习。(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伯牙绝弦》说课稿(附板书)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说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说学情】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说教学流程】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深入探究,理解课文→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课前ABCC式的词语练习,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和说话训练铺好路。课伊始,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从而很快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本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升华总结: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六)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25 伯牙绝弦伯牙 所念知音钟子期 必得之
1 《伯牙绝弦》说课稿
长城希望小学 李学梅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文未见已感动。我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要充满了情感。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2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 2 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知音”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文字游戏
老师说一个词语:杨柳依依,生照样子说同类的词语。
出示同类词语: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绵绵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对我们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揭题导入,解题。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这是一个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故事。(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3、“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
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4、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2017—2018学年度
第一学期说课比赛说课稿
参赛学校:园林小学 参赛老师:荐月岚 参赛年级组:六年级组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二、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学情: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读、思、议、悟”结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1 六年级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六年级上25课《伯牙绝弦》常态课设计方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示从“神坛”走向“讲坛”
──六年级上册25课《伯牙绝弦》常态课设计方案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唐 禧
“神坛”、“讲坛”小议:《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染病而死,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在“运河之声”全国多种风格与流派小语名师观摩会上,闫学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如高山流水,曲韵悠长,发---------------------------------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2 人深思,至今还余音袅袅。她对教材有深入而独到的解读,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深深地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境界里。名师课堂一直是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焦点,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简单地模仿名师的课堂形式或是课堂语言,邯郸学步只会让我们摸不清来时的路。如何从名师课堂的“神坛”走向适合自己课堂设计的“讲坛”呢?我们决定采用“拿来主义”,大胆借闫学老师的课堂智慧,做了一些借鉴与突破,结合执教老师自身特点,力求在设计上更接近常态课,更贴近自己的学生的现状上出新意。
案例展示: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试述这个故事。
25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
第一篇《伯牙绝弦》,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
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
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
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
义差别不大,因此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三个学习方向:一是让学生
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
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
无穷魅力。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
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通文意,重点理解:绝、善、鼓、峨峨、洋洋
等字词意思,及重点句的意思,并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
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己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
以做代学”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
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
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
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
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任
务引领,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与学生共
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五、说学习任务及过程
上课开始,我以简短的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
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__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说课稿1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习。(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伯牙绝弦说课稿、教学设计、自评稿
第一篇:伯牙绝弦说课稿、教学设计、自评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3、通过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和子期友谊的真挚。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及《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位距离我们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 的人物吆,想不想看看他们张什么摸样呀!
2、课件出事图片让学生观赏
二、整体读文,初解绝弦。
1、他们之间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2、同学们请打开记忆之大门回忆以前学习过文言文吗?
3、学生自由表述(2)
4、课件出士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是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 5、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6、课件出示:“伯牙绝弦”的意思
7、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8、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
9、教师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10、学生在体会读一读,11、组织小组比赛读,教师及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再解绝弦。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1 / 15
《伯牙绝弦》的说课稿
《伯牙绝弦》的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2 / 15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说课稿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
一、文本解读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点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从学情方面去精心考虑。"一切为了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节课上,落实在每个教学活动中。从上面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注重到了教学的基点是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时以学定教。)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有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简单交流,"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让孩子想象出来优美的意境,用心读出这些词语的声音、画面、味道,感受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美读和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点评:教学有时间——课堂时间一般是40分钟;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此时,老师在课前,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想象意境读"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炊烟袅袅"这些词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点评:音乐的引入已逐渐成为了语文的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此时,学生由课前的读词想意境的美,进入由音乐引进的本课的主题《高山流水》记载的千古佳话——伯牙绝弦,学习的意境非常美。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课前课始美境一体。同时,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点评:1、教学需要的是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在让学生读通课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明确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读准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是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机辅导。"老师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等。2、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考的引导。学习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理解所念的还有美好动人的事物后,教师引导: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他们就是一对真正的——知音。所以才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视频,读《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把听,说,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到伯牙绝弦,绝弦二字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同学们用心地读吧,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的心中。
至此,从开始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知音情深的描述,从古唱到今。
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让人动容,郭老师也特地选了两本描绘朋友间情谊的书送给大家,想读吗?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吧!老师的语言更能荡涤人的心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读、去思、去交流。
(点评:1、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重点句子时,不仅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