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5.80 KB
- 文档页数:5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绝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这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却把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惜的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个故事也传递出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但是,对于文言文的韵味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友情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像伯牙和子期这样知音难觅的深厚情谊,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感悟。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难点:
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重点语句的意思,体会知音难觅的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
1、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从而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法:
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究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3、 诵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 教师介绍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引出课题《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3、 学生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理解文意
1、 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2、 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四)体会情感
1、 引导学生思考:伯牙为什么视钟子期为知音?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等语句体会。
3、 让学生想象伯牙鼓琴时的情景,以及钟子期听到琴声后的感受,进一步感受他们之间的心灵相通。
4、 教师追问:当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后,他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5、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欲绝和对友情的忠贞不渝。
(五)拓展延伸
1、 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友情的名言警句。 2、 讲述其他关于知音难觅的故事,如《管鲍之交》等,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六)总结全文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情。
2、 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收获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七、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
子期 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知音难觅 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