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56.79 KB
- 文档页数:75
《伯牙绝弦》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叙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仆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意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缺乏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异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解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存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力量目标:
能依据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存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妙。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解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根底上背诵积存。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纳“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根底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相互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观赏,让大家在奇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育学生想象力量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量。
《伯牙绝弦》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依据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存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妙。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解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根底上背诵积存。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特别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教师请你专心的倾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悦耳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仆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闻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一样,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
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闻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观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刚叙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觉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由于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沟通: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美的意思)
③ 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响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宏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宏伟气概,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风光?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美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精确地道出他的心愿。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四周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慨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快与
感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商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其次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快与感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孤独。我想,你肯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长,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肯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依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叙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仆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意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缺乏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异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解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存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学问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力量目标:能依据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
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存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解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根底上背诵积存。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纳“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提醒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长,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叙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
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情,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
《伯牙绝弦》说课稿3
今日,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教师和赵玉玲教师为我们展现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教师风格不同,白教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教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细心预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教师的课: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扬,或消沉,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比方“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爱唱歌的叫“善歌”,喜爱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