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杜甫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生平及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导学案新人教版【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课本,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2.用黑色笔准确科学的学科语言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部分,并用蓝色笔纠错。
3.独立完成当堂检测题,老师批改后红笔纠错。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导学过程】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漪沦()残羹()罗绮()酵()河畔()青荇()浮藻()长篙()斑斓()二.自主学习1. 阅读《死水》,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①说说读这首诗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说说读这首诗想到了哪些画面。
③你觉得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感?④确立重音、语调、语气,分析句式上的特点,体味“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2. 阅读《再别康桥》,体味诗歌的“三美”。
三.合作探究1. 死水的“绝望”表现在哪里?(结合意象来谈)2. 如何表现这种“绝望”的?(手法分析)3. 你认为死水象征什么呢?4. 分析理解《再别康桥》中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四.学生质疑,集体探究,合作解决。
五.当堂检测1.下列对于《死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节,用“翡翠”“桃花”“罗绮”等华美、鲜艳的词语来描述死水,可见“死水”在作者眼里还是非常美好的。
B.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C.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D.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和反讽的手法,实写虚拟,巧妙配合,创造出了深邃奇崛的意境。
“死水”再加“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第5课杜甫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干.云霄( ) (2)崤.山( )(3)声啾.啾( ) (4)吴楚东南坼.( )(5)渚.清沙白( ) (6)危樯.( )答案(1)ɡān(2)xiáo(3)jiū(4)chè(5)zhǔ(6)qiánɡ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辚.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行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里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边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意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啾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乾坤..日夜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渚.清沙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新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飘飘..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车声(2)征兵频繁(3)里长。
第5课杜甫诗四首本课话题——惜时一、从课本中积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仰望,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雄浑、寥廓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人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悠。
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我们从这里感受到了诗人面对奔逝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吧,不要等年华逝去时发出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喟叹。
二、从自然中积累流水淙淙,不过于招摇,也不消沉。
只在那静静地流淌。
流向远方,一去不返。
流年似水,似水流年。
淙淙中,带走了你青丝的乌黑。
三、从历史中积累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按他在世时间算,平均三天半就发明创造了一样东西。
伟大的陈景润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研究。
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巨大的硕果,夺取了数学界的桂冠。
爱迪生珍惜时间,成就他“发明大王”的称号;陈景润分秒必争,奠定其在数学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因为某人的富有而多给时间,也不会因为某人的贫穷而少给时间,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珍惜时间。
四、从名言中积累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5.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
——弗莱彻一、作者简介伟大的人民诗人——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会见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至德二年,授官左拾遗。
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诗三首》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认识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和杜甫的出身经历;2.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觉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对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朝 ||。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从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朝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 ||,地点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朝从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实 ||,故名||。
发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当 ||,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一定切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往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同样||,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近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平生及写作背景杜甫( 712— 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作链接完成课后第四题。
《杜甫诗四首》导学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干.云霄( ) ②崤.山( ) ③声啾啾..( ) ④吴楚东南坼.( ) ⑤渚.清沙白( ) ⑥危樯.(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宵霄②⎩⎨⎧ 圮杞③⎩⎨⎧ 墙樯④⎩⎨⎧ 潦僚燎撩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吴楚东南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乾坤..日夜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名岂文章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理文本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这四首诗的诗体分别属于哪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四首诗哪些是写忧国忧民思想的?哪些是写自己不幸境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兵车行》生动的场景描写有何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登岳阳楼》一诗,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杜甫诗四首之兵车行》导学案编写教师:宋艳路楠【温馨寄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目标展示: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作者、写作背景请阅读《优化探究》P27-28页。
二、读诗,初步把握文本内容1、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2、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3、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三、重点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1、朗读诗歌的第二段,思考问题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2、朗读诗歌的第三段,思考问题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四、课堂检测请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深层把握文章主旨。
(教师提示: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五、拓展延伸1、读下面这首诗,思考后面的问题。
古风•其三十四李白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可以二选一)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1)内容上(2)表现技巧。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诵并背诵这三首诗歌【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包含的情感【学法指导】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教你一招】如何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需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期背景。
其次,必需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心里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咱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和这些意象包含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念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窘了十年,才取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居住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贵,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二、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咱们以唐朝为界来讲唐朝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朝及唐朝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讲,唐朝及唐朝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杜甫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温馨寄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目标展示: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导结合: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脍炙人口。
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巅峰状态。
⑷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作者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的诗句。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四、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归来头白戍.边()千村万落生荆杞.()2、解释下面加点词。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武皇开边..意未已: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县官..急索租: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3、翻译下面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四、课文导学。
诗歌分为三个自然段,即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1、第一段开头的三句话,怎样诵读它们才能正确表达诗人的感情?2、“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4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
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走”是跑的意思。
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
请分析其理由。
2、诗中例举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
这一事例是非常典型的。
为什么说是“非常典型”的呢?请简答。
3、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1)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所不同。
指出其不同之处。
(2)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三)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2、“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3、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4、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参考答案:二、1língānshùqǐ2行人:指出征战士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
耶,同“爷”,父亲。
干:冲点行频: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与裹头:给他们束发。
古代男子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这里指出征者年龄很小,提前束发。
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山东:指函谷关以东。
陇:陇,同“垄”。
敢:岂敢,怎么敢。
申:诉说。
县官:官府。
信:确实。
比邻:同乡3(1)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束发,表示成年。
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2)生下女孩还能够嫁在同乡,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三、(一)1.第一句忌读成进行曲式,应该语气沉重地描述;第二句开始升调,以沉重的唱叹语气读出;第三句为本段高潮,以悲怆的语气泣诉。
2、视觉和听觉。
3、牵、顿、拦、哭。
(二)1理由: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2、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点行频”内涵本质,反映可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3(1) 由点到面;或时间和空间。
(2) 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
(三)1、“武皇开边意未已”2、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3、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4、提示: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淇县一中精研乐学导学案编写教师:张纪文审核组长:梁鹏飞课题:登岳阳楼课型:欣赏课时:1课时【温馨寄语】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阿米尔学习目标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课前预习一、学法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