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初建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教学——以5AU3 Birthday Party为例程夏[背景]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单课教学所带来的教学制约问题。
如有些简单的单词不断复现造成“过剩的低级重复”,不利于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
而许多有深度和有难度的语篇、句型,学生要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会、学好,教师要在一节课内讲全、教透,甚至还要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炼,这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这种压缩式的单课教学实质上是蜻蜓点水,学生永远进行的是初步、初级的体验。
相对而言,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它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
单元教学要求老师能够站在知识系统性的高度,以单元话题为基础,将本单元出现的重要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体的编排,组成一个知识整体或意义整体作为教学阶段,并通过语篇形式进行呈现。
1[1]简言之,单元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思考性的教学阶段。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提出语篇的单元教学这一理念,意在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和单元教学的习惯。
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实现“整体语言(whole language)教学”,使英语课程的学习成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一个过程。
同时,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
下面就牛津小学英语5AM2U3“birthday party”中连续的两节课为例来讨论单元教学中课与课如何体现衔接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教学片段]片段一:The 1st period - birthday presentIn the toy shop- Which _____ do you like?- I like this/that one.- Which one?- The ____ (colour) one. It is made of_____.Hana likes to play with toys. The present from Danny is a robot dog. It’s white. It’s hard and smooth. It is made of plastic. It can shake its head and its tail. It can make Hana happy.In the clothes shop-Which____ do you like?-I like this/that one.-Which one?-The ____ (size) one. It is made of ______.It is cool and dry in autumn. Hana needs a new sweater. Alice buys a pink sweater for Hana. Hana likes the medium one. Because she is tall and thin. It is made of wool. It feels soft. It can make her warm.The 2nd period - birthday partyThe first guest, DannyDanny: Happy birthday, hana.Hana: Thanks, danny.Danny: This is your present.Hana: What is it? Can I open it now?Danny: Of course you can. Open it and have a look.Hana: Oh! It’s a robot dog! It’s white. It feels hard and smooth.Danny: It’s made of plastic. It can shake its head and tail . How do you like it? Hana: I think it’s cool because I can play with it. It can make me happy. Thank you very much.Danny: I am so glad you like it.Danny is the first guest. He gives Hana a robot dog. It’s white. It’s made of plastic. It can shake its head and tail. She thinks it’s cool because it can make her happy.The second guest, AliceAlice: Happy birthday, hana.Hana: Thanks, Alice.Alice: ….Hana: What…? Can I …?Alice: … you can. Open it and ….Hana: Oh! It’s a…! It’s …. It feels ….Alice: It’s made of …. It can … . How do you like it?Hana: I think it’s … because …. It can make me …. Thank you very much.Alice: I am so… you like it.Alice is the second guest. She gives a sweater to Hana. It’s pink. It feels soft. It is made wool. Hana thinks it’s wonderful because it can make her warm.片段二:The 1st period - birthday present(Exercise)Step 1Do a survey1. When is your birthday?2. What do you want for your birthday?3. Which… do you like?Step 2WriteMy friend is ______. His/Her birthday is on ______. He/She is ______. He/She wants a ______ for his/her birthday. He/She likes the _______,It is made of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It can make us_____.I hope he/she will like it.The 2nd period - birthday party(Exercise)Exericis I Listen and finish the formHana and her friends are sitting around the table. They enjoy the party.Exericis I I Write an e-mailDear Sandy,Today is my birthday. I’m so happy.Look at this photo.What a pity you are not here. ……Yours,Hana[理论分析]对于“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教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其实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小学,英语,整体,单元,教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整合策略一、单元说明1.单元目标(1)学习演讲词,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
(2)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演讲词的语言风格。
(3)在把握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演讲稿的写法,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演讲稿。
(4)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演讲的技巧,进行演讲实践,在“讲一听一评”的综合活动中提高在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
2.教材简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探究单元。
本単元设计了三个任务: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
这三个任务以阅读为抓手,由读到写再到综合活动,学习活动本身由相对简单渐趋复杂,各任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演讲词是基础,撰写演讲稿是关键,举办演讲比赛是亮点。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是本单元活动的前提和重点。
教材选取的四篇演讲词各有特点:《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诠释责任与担当最壮丽的文章,也是一篇典型的即兴演讲词,有着极强的现实性,整篇演讲词语言慷慨激昂,情感爱憎分明,是声讨反动派的檄文,是赞扬烈士的颂歌,是呼唤斗争的号角。
学习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知识外,不妨以欣赏、体会为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演讲者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变和当代价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是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语言准确严谨,知识性、逻辑性较强,学习时应以梳理内容、把握思務理解精神为主。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北大方正创始人王选谈自己“人生的执择”。
课文节选的是第六个重要执择,即扶植年轻人的事。
选文举例很多,坦诚而幽默,学习时可集中指导学生学习演讲中如何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一篇阐述奥运精神内涵的优秀演讲词,格局宏大,立意高远,学习时不妨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重点品味文中那些富有哲理的分析、富有历史感的概括和富有诗意的描述。
演讲词的学习,除了根据文章的不同特色有所侧重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演讲者和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在“读”与“讲”的结合中加深对演讲词特点的把握,从而为后面两项活动的顺利推讲買定基础。
刍议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从过去到现在来看,数学学科都在小学学校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对于考试需掌握的知识,还是学生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来说,数学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所以,学好数学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
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数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改变,在新的教育政策有效落地推进以后,学校和家庭教育观念都有所改变,学校教师也更加注重学生的教学质量。
数学教师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单元整合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教学方法。
作为教育最重要的阶段,小学阶段一直备受关注。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校应转变教师培训观念,树立正确的评价视角,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组建专业队伍,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这样,以小学数学大单元整合教学,更符合这一政策要求,教学目标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有效提高教育效果。
以往教育中经常采用“灌输”教育,但这不利于学生吸收。
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他们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教育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消耗了学生的热情,导致机械学习和记忆知识。
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法,教师可以调整知识结构,使学生有目标地学习,既能积累知识,加深理解,又能有效改善记忆。
老师只要根据单元主题进行引导,就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比语言知识更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这导致了教学和学习的乏味枯燥。
对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改变了这一现状,不再集中在知识点上,使教材无穷无尽,使数学教学充满乐趣。
所以,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
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以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小学二年级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就是很好的单元整合教学案例,在PPT制作过程中,可将课件按大单元模式进行制作。
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研究——以《表内乘法》单元为例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的乘法口诀采用“小九九”,把表内乘法分成两个单元教学,以横向记忆的方式展开教学。
为了更深入的把握单元教学情况,笔者把人教版和北师大、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对比:一、教材分析及优化建议:通过对比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我发现,人教版的教学内容编排侧重乘法口诀的横向记忆,虽然便于学生记忆口诀,但同时也削弱了对乘法口诀的纵向对比,不利于学生对口诀两种意义的理解。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整合表内乘法的教学内容,呈现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在更大的认知背景中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更深入地理解口诀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及整体教学思考由于班级不少学生已经在暑假就开始背诵九九乘法,他们对九九乘法表已有一定的学习和认知。
在展开单元教学之前,我对自己的两个教学班93人进行了前测。
从单元前测看,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完整背诵乘法口诀,但对口诀的意义、结构以及口诀之间的联系还缺乏理解。
例如前测中出现的如下的问题:从前测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起点较高,2个教学班约有80%的孩子能完整默写乘法口诀表,但是对乘法口诀的背诵仅限于机械化背诵,对口诀的意义以及口诀之间的联系还缺乏理解。
本人觉得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乘法的意义还没有足够的认知,因此,在单元教学中,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起始课显得尤为关键。
三、单元整合框架设计鉴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实际分析,我把表内乘法的单元教学调整如下:经过单元课时整合,将教材中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和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2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呈现完整的乘法口诀,有利于学生从横向和纵向寻找口诀之间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增加两节拓展课《藏在百数表里的乘法口诀》和《寻找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九九歌》,第一节拓展课以百数表为载体,学生从积到口诀进行反向梳理,再整理出积的表格,使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和理解更为深刻。
新课标下如何做好大单元整合课的设计摘要:近些年随着教育的整顿改革,教育界意识到以往传统教学的弊端,内容整合则成为了当今教学领域的重要话题,其教学作用也具有极大的影响。
而小学英语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科目,是学生以后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阶段。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此来推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单元整合的教学理念与教师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相结合,发挥出教材本身的示范性和流动性,才能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扎实可靠的英语基础,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大单元教学;内容整合;实践研究引言: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语境与知识内容的结合,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多元化等元素,使得整体教学方式具有时代性和文化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老师可以根据合适的课程内容准备适当的学习素材,结合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习,改变以往的单一、片面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进行单元内容的重组和构建,才有利于让学生对整个单元学习产生系统性,整体性的把握,从而能够有效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促进学生语言整体发展。
一、内容整合教学的现状对英语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是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体现,要求教师需要结合教学时的实际情况能够多元性,创造性的来利用教材。
以往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我们能够发现许多教师在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大量的教学文本后,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中却偏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出现了主题偏差和话题随性大,与教材内容缺乏关联,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内容中缺少了主要的知识干线,只能掌握零散的知识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无法得到运用和提升。
而单元整体的内容教学是以单元目标,单元主题以及板块设计等内容进行整合,能够使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充满层次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对此,英语课堂的单元整体教学则需要老师从学习意识,知识理解,学生掌握情况等各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措施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知识。
新课标要求“建立大单元教学框架,推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的有机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实现大单元整合教学,必须紧扣新课标,以生为本,立足课堂,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中寻求突破,并遵循系统性、整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单元整合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大单元整合教学特征大单元整合教学是指以一个单元的核心知识为基本要素,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一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活动。
单元整体设计是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
大单元教学中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是围绕一个大的核心概念展开的。
大单元整合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大单元整合教学旨在改变传统单课型教学的局限,优化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
大单元整合教学的重点在于主题统整,突出育人价值;目标整体,指向核心素养;结构化设计,促进深度学习;方法多样,培养综合能力。
(一)主题统整大单元整合教学以教材为依托,以课文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将一组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有机整体。
统整是建立在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的。
大单元整合教学往往以单元的核心知识为基本要素,以语文要素为主线,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进行有机整合。
这种教学模式将语文要素作为整个大单元教学的“灵魂”,可以改变以往“一课一得”的教学模式和碎片化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教案设计人类的伙伴——可爱的动物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理念又绚丽地落下。
每一天都,太阳都灿烂地升起,在我们美丽的星球上,每一天也有一些生命永远消失。
,都有一些生命释放它的价值,有一些生命开始它的旅程花草日夜不停地吐纳芬芳,,人类孜孜不倦地生产劳动,我们生活的世界多姿多彩它们是人类的知己、亲人、老师。
人类的小伙伴带给而动物们则默默陪伴我们, 我们无限的快乐与别样的温暖……篇编排了《猫》《母鸡》《白鹅》3 本单元围绕着“动物朋友”这一主题,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一一对动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课文,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前两篇课文《猫》和《母鸡》,是不同作家的动物。
后一篇课文《白鹅》及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白公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高傲的白鹅写同一种动物。
在他们的笔下 ,可亲可爱。
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一起去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猫的调皮与可爱本单元让我们走近这些小伙伴们,去见识丰子恺先生笔下白鹅别有趣味的髙傲尊重、,去领略母鸡对儿女的慈爱情感让我们把家园建设得更加温馨。
友好与信赖成为我们人类与动物的交流方式,二,单元教材解析本组教材以“动物朋友”为主题编排了教学内容。
前两篇《猫》和《母鸡是后一篇是另一位作家写的动物。
每一篇内容和,同一个作家写的两种不同的动物表达方式各不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猫》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特点字里行内容简介: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并表达出,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对猫的喜爱之情的他《母鸡》塑造了一位,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用前后鲜明的对比内容简介: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体会母鸡爱护,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再讨厌的原因课时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大观念引领下的初中英语单元整合教学实践探究(附案例)一大观念的内涵大观念能够直接反映学科最本质的核心知识要点、主要思想内容以及价值取向,在连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大观念指引下所囊括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等方面的观念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在大观念影响下的英语学科教学体现了英语语言学习下的深层次语言学习、思维方式,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实现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的目标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整个英语教学目的有一个整体规划。
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在实现该目标的过程中分解出众多单元主题大观念,再进行单元语言大观念的提炼,进而延伸出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
如果把大观念比作是一所房子的话,那么为了搭建这座房子,教师就需要对房子进行一个整体的设计,即对课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化解,为房子添砖加瓦。
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搭建房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以及思维品质就好比是为这座房子搭建骨架。
学习能力就好比是指导学生能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房屋自建。
学生在大观念英语教学下能够通过学习理解语言知识,将所学知识进行练习运用,然后进行举一反三,达到迁移创新的目的,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观念指引下的英语教学和其他指导思想衍生出来的英语教学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着眼点不同、审视的角度有所差异。
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就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实现的目标也会因人而异。
在大观念指导下的教师,就像是站在空中,他们从全局的角度审视整个英语教学过程,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实现学科育人、为党育人的目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会因为没有全局意识,导致打乱仗的行为。
因为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会把该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可操作、能实现的小单元目标,为实现最终大目标而逐步推进。
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教师通过对一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和重构,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的分布和安排,使得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运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建议:1. 确定单元主题和目标:首先,确定单元的主题和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这些目标应该与课程大纲和考试要求相符合。
2. 分析教材和学情: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每个课时的内容、重难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学习风格和兴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3. 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分析结果,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构建教学顺序和教学结构。
可以按照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实验探究的流程等来进行整合。
4. 设计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概念性知识可以采用讲解、图示、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实验探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5. 制定课时计划:根据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制定详细的课时计划。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生活动、评价方式等。
6. 实施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7. 评价与反馈: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应用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有助于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单元整合初建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教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多是文选型的,一本书多为六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下有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可能毫无联系,也可能是围绕着一个话题,也可能是属于同一种文体。但它们的内在联系,“教参”一般不做特别说明,每一篇文章在这个单元里起什么作用,在某个话题或某种文体学习中承担什么示范作用„„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我想绝大多数的教师是不清楚的。正如王荣生教授在《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中写的——“选文”的“系统性”,实际是个“秩序感”的虚像:“系统性”存在于事先预定的“话题”(即“题目”)里,选文是相应匹配在“话题”的“例”,它与“话题”发生关系;而相邻的课文,似乎紧挨在前后而有秩序地排列着,但这种排列其实几无内在的必然。 这种教材现状导致的直接后果有二。一是教师不知道该教什么。记得王荣生教授讲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但对“语文教什么”这一重大命题,多数语文教师除了能说上一些套话——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外,具体的也许就是一些七零八碎的中考考点。至于语文教学要怎么走向那个目标,通过哪些文章来达成这些目标„„却少有人提及。二是教师不知道怎么教。这种教材编写方式,好像给了每一个教师极大的教学自主性,每一个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使用教材,甚至也可以编写属于自己的教材。但事实上,由国家集中各方力量都无法办好的事,单靠一个或几个人能办好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所以教师们尽管对教材不甚满意,但也只好依赖它。照着教材,一课课教下去,把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一篇篇分析过去。这种缺乏系统性的语文教学,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吃力。我想这也许是多年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二、单元整合的构想 语文教学要走出无序的泥泞,走单元整合之路是出路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教师教时教透,学生练时练足,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自己还没掌握需要加强训练的。 课程整合是怎么回事呢?借用丁文广先生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原有的结构安排和分化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丁文广《语文课程整合浅论》) 这个定义是比较简明的,我想要进行课程整合,主要就是围绕着“特定目标”进行,因此定准目标是课程整合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我进行课程整合的思路:因为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所以我所进行的课程整合也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的。这样整合的难度稍微低一点。 通过研究人教版课标教材,我发现单元编排的依据主要是三类:一是话题,比如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课文以“成长”为话题;二是主题,比如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课文都属于“爱国”主题的文章;三是体裁,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课文都属于同一种体裁——说明文。这些共同点就是我们进行整合的基础。 根据单元构成的不同方式方法,我们进行课程整合时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话题”型的单元:它主要呈现的是不同作家对同一话题的不同理解,它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这个话题的认识深度,拓展学生对这个话题的认识广度,把话题型的单元整合成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是比较合适的。“主题”型的单元:它主要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主题。这种单元除把一个大主题细化、具体化外,还能供学生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材料来表达同一主题。“体裁”型的单元:它主要是为某种体裁的文章提供范例,让学生能理解并把握这种体裁文章的文体特点。这种形式的单元,最好把它整合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本思路,而具体的课程整合,丁文广先生在《语文课程整合浅论》中提出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整合。即:从教学目标的维度进行整合,从教学内容的维度进行整合,从教学方式的维度上进行整合。我觉得这种理论很有指导意义。但我觉得还是要依据单元中课文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也就是定好整合的标准,这样的整合才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除了丁文广先生提到的三种维度,我以为还可以有以下整合的思路,这也是目前中学课本编排中没有用到的,但在高等学校中文系教材的编排中最常见的编排方式,一种是以某个重要作家为核心的作家作品单元,像鲁迅、毛泽东、朱自清等,这样的单元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到某个重要作家的成长历程及思想发展过程;另一种是以某种文学样式的发展为核心编选的单元,我觉得小说、诗歌、散文都可以编成这样的单元,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某种体裁文章的发展脉络,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评价文章。这样的单元编排不宜多,但也不可以缺少,缺少这种单元组织的形式,至少就缺失了一种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目前,我们的初中课本中还看不到这样的编排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单元整合的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对单元整合的认识,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以来,我进行了一些单元整合方面的实践。 教例一:话题型单元的整合 被整合的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诗两首》、《伤仲永》。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组织了五篇文章,有散文、童话、诗歌。以话题为中心组合而成的单元,宜从话题的角度出发,概括相关范文的主题,让学生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话题的不同观点,这些多样化的观点能增加学生对此话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因为多种观点的碰撞,也能启发和激发学生,学生也许就对此话题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合的思路:围绕着“成长”这一话题,从文章的主题入手,设计一个五篇课文都适用的问题,让同学生通过解答问题,体会五个作者对同一话题的不同看法。让学生从作家的范例中学会思考,并在对此话题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整合的实践:本次整合实践共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学习,每一篇文章一个课时,共计五个课时,通过自学讨论的方式弄清每篇文章的主题。二是讨论,用一个课时讨论成长的含义。三是表达运用环节,用一个课时当堂作文,表达自己对“成长”这个话题的理解。 1.学习:课文表现的是谁的成长?如何看得出他已经成长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成长。他从孩子变成了学生,这证明他成长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的成长。她小学毕业了,从一个赖床的小学生变成了一个能对家庭负起责任的小大人。 《丑小鸭》:丑小鸭的成长。她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从困境中走向了成功。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人的成长。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生活的欺骗,要相信未来,要乐观对待。 《未选择的路》:人的成长。成长的路上时时面临选择。 《伤仲永》:仲永的成长。他的身体是成长了,但他从天才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缺乏教育的成长是失败的成长。
2.讨论:你如何理解“成长”这个词的? (1)身体上的成长:长大过程中的一段经历。 (2)心理成长:从不懂事到懂事的过程。 (3)思想成长:明白了某个做人的道理。 3.表达:请以“在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1)请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2)写前请考虑清楚,是谁的成长,他(她)的成长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思想上的? 教例二:主题型单元的整合 被整合的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共有五篇课文:《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五篇文章用不同的材料诠释同一主题。这种主题型的单元,我认为比较适合运用课文作为范文,让学生学习如何把大主题具体化,如何运用不同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整合的思路:以“爱国”主题为核心,设计一个主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得出主问题的答案,通过比较各篇课文主题之间的差别来体会“爱国”这一大主题下还可分出许多小主题。同一主题,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侧面加以表达。 整合的实践:本次整合实践共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自读课文,概括各篇课文的主旨,每篇课文用一个课时,共计五个课时;二是讨论比较各文的主题。在理解了全单元各课的主题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爱国情感的细微差别之处和所选材料的不同。 1.自学。 主问题:什么是爱国?这种爱国的情感通过什么材料得到表现?同样是爱国,各篇课文之间的爱有何不同? 2.讨论比较:围绕着主问题讨论比较,然后在讨论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补充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表达爱国主题,或者爱国还有哪些形式。 教例三:单一文体单元的整合 整合的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共五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 教材分析:本学期共有两个说明文单元,第三单元重点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重点是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重点主要放在以下几方面:介绍的对象(具体内容),介绍内容时所采用的顺序,用什么方法把说明对象介绍清楚。本单元是事理说明文,所以要把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文中包含的主要信息,二是事理说明文的解读方法。 整合的思路:虽然教学目标放在事理说明文的解读方法上,但解读的方法不是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用一系列的主问题为导引,引导学生迅速抓住课文的主要信息,理清说明的思路,理解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在以系列主问题为引导,自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整合的实践:该单元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自读课文,让学生在主问题群的导引下,抓住每篇说明文的要点;二是在理解每篇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解读事理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1.主问题导引下的自主学习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本文属于 说明文。 (2)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关于说明对象哪些方面的? 提示:A.可用问题形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B.可以直接概括。 (3)说明内容的这几个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介绍它们采用了什么顺序? (4)请用自己的话介绍每一个方面的内容。 (5)仔细体味文章说明的难点,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明白的。 2.讨论归纳:小结说明文阅读方法 (1)仔细阅读说明文,画出说明文中的判断句,找出本篇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弄清本文的说明对象。 (3)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 (4)理清各说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5)认真阅读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搞清它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四、单元整合的教学反思 1.单元整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整合精减了教学目标,使泛化的目标变得更具体,更明晰。如果一篇课文1个目标,一册课本就会有30个目标;如果一个单元1个目标,那么一册书只有6个目标,精减目标后的单元整合教学能帮助我们更好更扎实地达成教学目标。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统一的教学材料,它与把每一篇课文当作教学材料的最大不同,是避免了目标过多过散,让学习者无可适从。如果说以每一篇课文为教学材料来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是游击战,它们的特点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杀伤力有限;那么以每一个单元为教学材料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行为就是阵地战,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就能达到攻城掠地的目标。 2.单元整合教学促成了教与学和谐发展。以一个单元的课文为教学材料来达成一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难易来决定示范次数的多少。教学目标低的单元,可以全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学目标高的单元,可以教一篇自学四篇或教两篇自学三篇。这样教的能教透,自学也有机会。而以每一篇课文为教学材料来制定教学目标,文本中有的东西,教师教过了,就没有学生练的机会。学生练了再教的话,得出规律之后,又没有再运用的机会。此外,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以每一课为教学材料制定的目标,难免缺乏普遍规律性。 3.单元整合教学有利于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得出语文运用的规律。比较和归纳是发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