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生态功能区划及功能调控研究

厦门生态功能区划及功能调控研究

城市生态规划

U r b a n E c o l o g i c a l P l a n n

i n g

58

±????ú??????μ??-??

???????ùê?μ?óòoí

o£óò??DDá?éúì?1|?ü????

????1|?ü????ò?2???·??a?t??1|?üμ¥

?a

2¢

ìá3?á??àó|μ?1|?üμ÷??μ??ò1??ü′ê

??áú?-è?o£′|

ò2ê????????ú·¢′?μ????ê?ù′?

ì?

????éúì?êêò??è

2éó??μí3??àà·???·¨oí?úGIS ?§

3???μ?D??¢?′o??£Dí?ùìá1?μ???????·?·¨?a?ù±?

ê???

????2?

òì?????a??àà??±ê

?úê±Dòé?2¢2????Tóú??×′

2 ????×?è??·?3ó?×ê?′ì??÷2.1 o£μoì?é?í?3?

μoóì?ú?à

??óD

??

oòò?è?

óD3????Díaμ?1ú

?ò??·??°??ê¤????

?ò?÷·????ˉ?ú????àúê·é?ò2óD×?é?o?μ?é?í?oíì?

??

íò1ú?¨?t2???1Y

éúì?ààDí?à?ù

????o£óòê???èè′?o£?ó?·?3

éú??á?′ó

o£???Dóa????o?á???·á??

ê??±?úμ??T′ó1¤òμ×ê?′

??óD??é?

·?à?D?

?óé?ò?óDμ?é??á?-???ù′?oíó??è??

óD?¨éèêà?|??

1ú?ê?3ò×

2.4 ??×ê?′oí??μ?×ê?′??·|

????êDê???μ?ò×oμ??óò

?¤??μ?

2010?ê????è?êD??×ê?′?ìè±??5òúm

3

×÷???ò?é

3?

19

59-2?ê?oó1

98

0-

????±ào?

T U

984.1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编制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本区划)。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全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学原则。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的关系,明确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与依据。

区域相关性和相似性原则。从全市、全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生态功能的评价和区划,并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区域共轭原则。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单元必须具有独特性,空间上的完整自然区域。 (三)区划范围 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 1.查明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明确重庆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 2.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3.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4.指导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划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持续地发挥区域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作用。 二、区划依据、方法和命名原则 (一)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二○一四年一月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5.1 系统性原则……………………………………………………………………… 5.2 协调性原则……………………………………………………………………… 5.3 等级性原则……………………………………………………………………… 5.4 强制性原则……………………………………………………………………… 5.5 动态性原则……………………………………………………………………… 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7.3 禁止开发区……………………………………………………………………… 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2005-05-26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

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基于生态功能评价的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解读

基于生态功能评价的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人们仅仅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区域发展定位和开发方式。这种盲目的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提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三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确定区域发展定位成为很多学者和管理人员重点研究的对象。2007年我国已经基本完成大尺度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而中尺度的省市级的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还在研究阶段。由于大中尺度的生态功能区划只能从大的方针并打破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确定区域发展定位,其实用性与可执行性不强。以乡镇为单位的小尺度的区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则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在生态功能区划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及ARCGIS9.3和ERDAS9.1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乡镇为评价单元,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三方面对江津区各乡镇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和江津区区域发展定位对江津区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本文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基础研究部分。主要分析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总结了有关生态功能区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研究不足、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等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这为本文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区域分析阶段。确定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重庆市江津区,研究对象为江津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并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江津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状况等自然环境概况和江津区发展定位、经济状况及交通状况等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生态功能区划图件处理阶段。基础图件主要是2006年30m分辨率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1:10000的地形图、江津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等。此阶段主要工作是对遥感图像的解译,通过遥感图像的儿何纠正、直方图匹配、图像拼接与图像分割、图像增强与变换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前的处理,然后通过监督分类进行解译,并通过实地抽样踏勘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进行精度检验,最后将解译后的地类进行整理、叠加、矢量处理、属性数据录入,形成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数据库。生态功能评价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有生态环境现状指标、生态敏感性指标和生态服务功能指标。其中生态环境现状指标包含土壤侵蚀强度、地均有效GDP、城 乡差距系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水资源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绿地合理度、工业污染强度等9个二级指标,生态敏感性指标包含十壤侵蚀敏感性、生境敏感性、GDP农地弹性系数、单位GDP三废排放量和林地年度 减少量等5个二级指标,生态服务功能指标是通过解译各地类的气体和气候调节、涵养水源、侵蚀控制、土壤形成、营养物质保持、废弃物处理、授粉、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供应、原材料、基因资源和娱乐文化等功能值来体现:其次,通过因素成对比较法和特尔菲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分值和实际分值;最后汇总出各乡镇的生态功能总值。生态功能区划阶段是本文的关键部分。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总分值、各乡镇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划分分值段和确定分区,并在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发展定位的前提下,最终形成北部沿江产业集聚生态维护区、中部丘陵现代农业生态建设区和南部山区原始生态保护区三个生态区。

厦门市2010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新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 第三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第二节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第四节城市绿地 第四章建筑管理 第一节建筑间距控制 第二节建筑退让 第三节建筑高度 第四节建筑环境与景观控制 第五节停车设施配建 第五章市政工程管理 第一节城市道路 第二节城市用地竖向 第三节城市水源保护与给水工程 第四节城市排水工程 第五节城市供电工程 第六节电信工程 第七节燃气工程 第八节建筑工程市政配套设施 第九节城市环卫设施 第十节城市管线综合 第六章城市防灾 第七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厦门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效地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定要求,遵循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结合厦门市规划管理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厦门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一切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 第四条各项工程建设应按已批准的城市规划法定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执行;尚无经批准的上述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 第五条根据厦门市建设实际和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特别控制区和一般建设区。城市旧区、城市特别控制区及规划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其它区域必须编制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法定图则,并经按批准的规划执行,否则不得进行项目立项、设计、审批、建设。 第六条各类专业性用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应符合已批准的专项规划和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之生态优美计划方案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和度工作计划》(修订稿)20131012教学内容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之生态优美计划方案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和2014年度工作计划 (修订稿) 一、发展目标和思路 切实保障生态安全,着力提升环境质量,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市、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努力缔造天蓝地绿水净的优美宜居生态环境,把厦门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二、主要任务 (一)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 1.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快生态文明立法进程,编制《美丽厦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进一步强化“五位一体”。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党委、政府领导工作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建立健全以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能源等约束性指标为主的环境保护考核倒逼机制,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严格生态红线管控措施。建立严格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80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保障北部山体“绿色屏障”,合理开发低山丘陵等浅山区;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维护高水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3.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程。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

制,深入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重点溪流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积极加强水资源综合保护利用和用水总量管理,不断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进一步强化环境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年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9%,重要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居全国前列。 4.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建设。加强环境监测、监察、核与辐射、应急、信息、宣教等标准化建设,加快环境监管能力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建设美丽厦门提供有力保障。 (二)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1.健全流域协同整治机制。统筹协调九龙江、漳江、晋江、洛阳江等流域,建立流域水环境整治的政策调控及利益协调机制,推进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补偿机制全国试点,加强河流生态廊道和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协调流域重点供水工程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调配。 2.打造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策略,构建“山海相护、林海相通”的生态安全格局。依托背山面海的自然格局,打造内陆山区绿色“森林”生态屏障和近海海域蓝色“海洋”生态屏障。 3.推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厦漳泉龙闽西南区域协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区域水质和大气质量等的监控力度,建立海陆一体化的污染防治机制,以海湾为整体,海岸带为重点,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4.保育十大山海通廊。岛内外依托山体、丘陵、溪流、海岸形成山海连接廊道,合理保育利用生态敏感区,优化提升自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8. 生态功能区划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 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 分区等级 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 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 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 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海岸带保护等。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应包括对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2)?存在的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 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二○一四年一月

目录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35号)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环发〔2010〕106号)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国函〔2012〕13号) 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CH/T 9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4. 生态功能区划 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 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 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 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 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 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 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 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 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 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 ——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

项目概况 一、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为抓手促进已获国家园林城市命 名的城市向更高层次的生态园林城市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办法》和《标准》积 极指导已获国家园林城市命名的城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建设与管理,全面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使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更均衡、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景观更优美,人居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 2010年11月,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关于抓紧落实事关群众利益十项实事的工作方案》及福建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城乡绿化建设的实施方案》(闽政办【2010】290号)都一致要求,福州、厦门等城市要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同时,厦门市政府工作报 告(2012年)也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上了议事日程。2013年初,作为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 重要材料,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委托我院进行“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及绿线划定”项目编制工作。

二、工作历程 基础资料搜集资料整理 现状调研 规划初步方案 厦门市空间布局规划(2013) 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公园绿地相关规划 建成区范围内各管理单元控制性 详细规划 土房局、规划局用地红线、选址蓝线 整理 各区绿地台账整理 绿地建设现状情况调查、现场踏勘 基础地形图校核 绿地建设现状分布图 上一版绿地系统规划检讨 绿地系统规划内部沟通讨论 2013年5月5日-2013年5月30日 2013年6月1日-2013年6月20日 2013年6月21日-2013年7月21日 2013年7月22日-2013年9月12日 绿地系统总体布局规划 2013年9月13日-2013年9月14日绿地系统修编中间成果专家咨询 绿地系统修编中间成果部门征求意见2013年10月12日 规划阶段成果2013年12月3日 绿地系统修编评审成果

克拉玛依生态环境

克拉玛依市就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就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本文针对克拉玛依市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开展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油田开发这一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定量研究克拉玛依市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特征。(1) 土壤侵蚀敏感性以中、高与极高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与独山子区大部,乌尔禾区北部,白碱滩区西侧狭长区域。地形坡降迅速、水力侵蚀强、无植被或疏林地广泛分布,就是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主要原因。(2) 土地沙漠化以中、高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西部与南部,克拉玛依区北部与西部区域。土壤基质多为沙粒,且植被覆盖率较低就是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3)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以中、高与极高等级为主,极高与高度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东南部,克拉玛依区东部与北部,以及乌尔禾区东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人类活动剧烈,就是土壤盐渍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4) 生物多样性以轻度与中度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于克拉玛依区东部与南部区域。这些区域植被生长茂盛、物种数量较为丰富,就是重点生态保护区域。(5) 油田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高,分布在乌尔禾区北部油田,白碱滩区西部油田,克拉玛依区西北部油田与独山子区中部油田。油田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包括工业“三废”,动植物生境破坏与水资源短缺等。(6) 综合自然演化与人为开发的敏感性,研究区以高、中度敏感性为主,极高与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中部与北部,白碱滩区西南部区域。 1 引言 生态敏感性就是指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可能性大小。生态敏感性评价实质上就是对现状自然环境背景下的潜在生态问题进行明确辨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空间区域上的过程。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生态问题或国家尺度上的综合从研究尺度上瞧,省市级尺度的生态敏感性与生态功能研究已基本完成,地市级(县域) 尺度区域生态敏感性研究较少涉及,评价方法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指标体系选择存在较大随意性,还未形成统一评价标准。然而,地市级(县域) 尺度上的生态敏感性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克拉玛依市就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就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开发更具指导意义,亟待系统开展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工作。 2 研究区概况 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冲洪积扇前倾斜平原地带,加依尔山南麓, 84°44'~86°01'E,44°07'~46°18'N (图1),其东面濒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面同乌苏市、沙湾县与奎屯市相连,西面与托里县相邻,北面与与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接,奎屯市把独山子区隔开,使独山子区成为克拉玛依市的一块飞地。克拉玛依市地貌单一,多为广阔平坦的戈壁,地势北—南与西—东坡度均为2%,平原区海拔高度250~500 m,南部独山子山的海拔为全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各种不合理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指导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精神,我区组织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 广西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广西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生态问题和产生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类型,确定对保障广西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能力,促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生态功能区划的范围为广西陆域部分,不包括海洋。 一、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区划依据 (一)基本原则 1(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为主,次要功能服从主要功能。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坚持生态调节功能优先的原则,优先定位生态调节功能。 2(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不同区域保障生态安全作用的差别,从区域、流域的层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生态功能类型。

3(协调原则:生态功能类型的确定与自治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林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协调。 4(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态问题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划分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 (二)主要目标 1(分析广西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划分生态功能区类型,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广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2(引导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向“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现代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转变,增强各功能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为区域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区划依据 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为依据进行生态功能区划。 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我区地处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光热充足、雨量丰沛、雨热同季,自南向北依次出现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生物气候带;山地、丘陵、台地、谷地、盆地、平原等各类地貌纵横交错,河流众多,地层组成复杂多样且地区性差异明显。特殊、复杂、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物种,形成森林、湿地、海洋等多种类型自然生

厦门市海沧区分区规划新市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公示 《厦门市海沧区分区规划新市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由厦门海沧土地储备管理有限公司委托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编制完成。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特做此公示,以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期10天。公示期间,对该规划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及环评提出的规划减缓措施和建议等有疑问或建议的公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委托单位或环评单位提出意见或建议: 委托单位:厦门海沧土地储备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厦门市海沧区滨湖北路9号土地分局大楼5楼 联系人:李旷达电话: 环评单位: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地址: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 联系人:张树谦电话:传真: 电子信箱

1前言 根据海沧区的实际发展,需要对2005年1月编制的《厦门市海沧区分区规划》进行修订,形成2007年上半年修订版规划。2008年3月,厦门市海沧区土地开发服务中心正式委托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承担海沧区分区规划新市区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于2005年版规划已经做了部分调整,其中大部分规划内容已经实施,所以本次评价以2007年修订版《海沧区分区规划》中的新市区规划为依据,并以新市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主要评价对象。 经过调查与研究,提出海沧区分区规划新市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相关的政府部门作决策参考。 2规划方案分析 (1)规划范围 新市区规划范围东临厦门西海域,南至海沧嵩屿港区,西至兴港路、卢澳路,与海沧物流园区、厦门出口加工区和海沧南部工业区相邻,北至海沧蔡尖尾山区域和马銮湾口。新市区总规划面积为45.0km2。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2004~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3)规划性质 海沧新市区作为海沧中心城区的次中心。主要功能以行政办公和生活居住为主。新市区是海沧行政中心的所在地,依托行政中心,围绕东屿内湖建设商务办公中心。同时在新市区内依托未来海岸居住区和已建成的居住区发展居住功能。 (4)规划布局 海沧新市区在总体布局上以规划路网为基础,以内湖为中心,以水为主题,借鉴中国传统水乡及威尼斯水城的设计手法和空间意境,形成既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现代化都市气息,又有小桥流水、百舸争流的水城特色。 海沧新市区的空间结构为“一核、二区、五片”。 一核:东屿中心区,为海沧新城的核心岛。 二区:海沧新市区以南北向的海沧大道为界,分为滨海绿带和内湖周围两个区。 五片:内湖核心片区、未来海岸片区、石塘生活片区、吴冠排头片区和蔡尖尾山片区。 海沧新市区作为海门市西海域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筼筜湖中心区和中山路商业区共同构成厦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全解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 (简写本)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 2004年12月

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周坚卫副省长 副组长:夏贤忍省政府副秘书长 杨家志省环保局长 成员:熊茂浩省计委副主任 周顺民省财政厅副厅长 张感山省水利厅副厅长 余胜伟省农业厅副厅长 詹世良省建设厅副厅长 林志慧省交通厅副厅长 阎新民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李天汉省旅游局副局长 张和坤省林业局副局长 刘晓鸣省环保局副局长 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晓鸣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自然处 处长:李炜

技术承担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技术协作单位: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技术负责人:方芳沈渭寿 技术组成员:望志方燕守广张彗

说明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及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湖北省环保局在全省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于2004年组织编制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并组织了专家论证会,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编。同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环保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省旅游局等8个部门召开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部门论证会,会后依据各部门意见进行了详细修改,于2005年编制完成《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批稿)》。此后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修改和审定,完成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全部修编工作。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系统研究区域生态因子及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为生态系统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 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生态系统学理论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功能为主要目标,保障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确保生态功能发挥的稳定性、生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生物资源保护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生态敏感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 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 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开展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 发的重要依据。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 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 重要意义的区域,以指导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 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 康发展。 主导功能原则: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 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 优先。 区域相关性原则: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 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 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的确定要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 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其他各种专项 规划相衔接。 分级区划原则: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相衔接,在区划尺度上应更能满足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 作微观管理的需要。 3.目标 (1)分析全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问题、生态敏感

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保护目标,划定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2)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分析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提出生态保护主要方向。 (3)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区划方法与依据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北纬4°15'~53°31',东经73°34'~135°5',自北向南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十分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 第一阶梯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我国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与演变的自然基础。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