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印边界争端

中印边界争端

中印边界争端
中印边界争端

中印边界争端

1、地图引发争议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历史上存在一条因地理、文化、商务和宗教因素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已为历史上的一系列地理文献所标明。这条边界西起喀喇昆仑山口,东至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瓦弄,从亚洲腹地的帕米尔高原东南而下,经过与尼泊尔、锡金、不丹的接壤,直至中缅边境。

中印边界则应该算是一条在亚洲大陆上区分了汉藏文明与印度文明的地理界限。在这条线的北端是克什米尔地区,在中国境外,大体上喀喇昆仑山口以北为巴基斯坦控制区域,以南为印度控制区。因此,中印边界的西段从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至西藏与新疆相邻的巴里加斯地区,传统习惯线长600公里;从巴里加斯地区到中尼边境的普兰为中段,传统习惯线长450公里;从不丹中国边境沿喜马拉雅山南麓至中缅边境为西段,传统习惯线长650公里。在西段和中段,中印双方有争议的领土面积大约3·5万平方公里;在东段,争议领土有9万平方公里。

在过去50年里,中印边界的领土争议直接反映在两国正式印刷制作的地图里。实际上,中印边界问题的具体提出,就是由地图引起的:1958年12月14日,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出版的几幅地图"的问题,认为"这些地图上粗略划出的边界是同实际边界不符的,""它在好几处直接穿越了印度的领土";信中尼赫鲁还提出《人民画报》杂志发表的一幅标出中印边界的地图把"我国东北边境特区的一大部分和其他若干土地被标明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特别指出"东北边境特区的一部分明明是处在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的印度一侧"。

次年的1月23日,周恩来在复信中则指出:"中印边界是从未经过正式划定的" 因而"双方地图对边境的画法不可避免的会有出入。我国现行出版的地图对四邻边界的画法是几十年来(如果不是更久的话)中国地图的一贯画法。"这个时候,中印关系还在十分密切的时候,西藏平叛也还没有发生,所以周恩来十分委婉但又明确地向尼赫鲁表示:"我们并不认为这种画法的每一部分都有充分的根据,但是我们在没有进行勘察,也没有同有关各国商量,就加以更改,也是不适当的。而且,这样的更改也是有困难的,因为这会引起全国人民的迷惑和对我国政府的责难。事实上,我国人民对印度出版的地图所画的中印边界,特别是对其中关于中印边界西段的画法,也感到惊奇”。

中印两国的边界争议也反映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版的世界地图中。一些国家的地图与我国一致;还有一些与印度地图一致,更多的是以"有争议领土"标出两条不同的界限(如权威的英国的《泰晤士世界地图集》)。

中印两国的争议领土共涉及12·5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一直为我控制,而东段的9万平方公里自50年代后期,尤其是在1959年的达赖集团叛乱之后为印度进占。

2、西段:阿克塞钦

中印边界问题在根源上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18世纪下半叶,当时英属印度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一面阴谋扩张领土,分离西藏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一面积极与沙俄的南下扩张向对抗,以分隔势力范围,先后于1865年"勘察"了"约翰逊线";1897年提出"约翰·阿尔达线";1899年提出"马继业-窦纳乐线",这些仅在少数人头脑里存在的地理界限的核心,是想把中印传统习惯线内的阿克塞钦高原置于英属印度及克什米尔控制之下。正如周恩来总理所指出:英国企图抹煞中印之间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线,用割裂中国领土,扩大英属印度领土的办法,来达到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尽管这样,这也只是英国战略家们理论上的方案,英国从未在阿克塞钦行使权利或建立行政机构,所谓阿克塞钦问题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然而,继"地图问题"之后,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在给周恩来的信中又提出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达拉克区"边界问题,他在信中说:"现在中国主张属他的地区,在官方的图上一向被描述为印度的一部分",并试图证明这段边界是1847年被中国政府承认了的。周恩来则在回信中强调:"1842年,以中国的西藏当局为一方和克什米尔当局为另一方,的确订立过一个合约。但是,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并没有派人参加过这个合约的签订,事后也没有批准过这个条约。而且这个条约也只是泛泛地提到达拉克和西藏将恪守各自的疆界,并没有具体规定和说明这段边界的位置。""至于1847年中国政府官员向英国代表表示这段边界是明确的,这也只能说明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于这段边界有它自己的明确的看法,而并不能作为双方边界已经正式划定的证明。"

近代地图完全可以证实周恩来的观点。

1854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地理学家约翰·瓦克奉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之命所画的"旁遮普,

喜马拉雅山西部以及同西藏接壤部分"图,图中对中印边界西部边界的标法与现行的中国地图十分接近,而与印度现行的地图大相径庭。

1905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行政区划图"中,其西段边界没有完整标出,其中"克什米尔"字样并未超出印度河和东经78度。

同样是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地图,在1950年版中,在西段还是没有标出边界线,只是用颜色笔一挥,涂抹到东经80度线以东,远远超出印度河,但还是注明"未定界"字样。但是到1956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政地图"中,中印边界西段变成了已定界,而且"边界"大大超出印度河及东经80度线!

3、东段:麦克马洪线

关于"麦克马洪线"的实物文本,据我所知,国内的正式出版物仅见于地图出版社60年代初(原书的版权中未标明出版时间)出版的一本《中印边界问题参考地图》中。尽管这件照片制版的文本辩读起来比较吃力,但它的大体走向依然是十分清晰的。

1914年出笼的"麦克马洪线"以及历时8个月的"西姆拉会议"是英国殖民者进行的一次极其诡异,阴险和无耻的分离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关系的一次勾当。连西方学者都认为:"西姆拉会议本身就是一篇故事,其外交手腕,强权政治和间谍活动,都是五花八门,错综复杂的表演"。

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的"西姆拉会议"是以中国代表陈贻范为一方,西藏代表司伦夏扎为一方,英印政府外务大臣麦克马洪以"调停人"为幌子进行的。会议开始的议题以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为中心,最后划定内外藏分界,外藏为金沙江以西地区,境内由西藏地方政府管理。

陈贻范

约文规定,中英政府承认西藏在中国宗主权之下,并承认外藏的自治权。1914年4月27日,英藏代表在草约上先行签字后强迫中央政府代表签字。陈贻范迫于压力在草约和交换文书及所附地图上签字,但在草签前他声明,草签与正式签字是两回事,正式签字"必须奉有训令然后可行","如政府不认,尚可作废",这一点英方亦表示接受。28日,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即复电"政府不能承认,应即声明取消"。在7月3日的正式签字会议上,陈贻范拒绝签约,7月3日、7日,中国驻英公使两次照会英国政府,"并不能承认未经中国政府承诺之英藏所签之约,或类似的文牍。"

1913年5月至11月,英国情报军官F·M贝利上尉受命于麦克马洪,伪装成探险旅行者,秘密潜入西藏进行勘测调查。贝利回到印度时,西姆拉会议正在进行,麦克马洪发电要他"尽快到西姆拉来",在一个英国上尉偷窥的基础上,再加上麦克马洪的精心炮制,"麦克马洪线"在西姆拉会议中秘密出笼了。

在包括印度地图在内的上世纪上半叶的各种地图中,中印之间的边界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在这条传统习惯线北侧地区长期以来归中国行政管辖。1905年出版的"印度行政区划图"中,中印边界东段的画法与中国的图一致。1929年大英百科全书(第14版)中中国全图的中印边界东段部分与中国出版的图一致。而麦克马洪线把"边界"向北推移了大约100公里,大体沿喜马拉雅山脊线走向,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英属印度。这条线因为没有正式签约,既不具有国际法的效力,也理所当然的被中国政府所拒绝。

尽管尼赫鲁1958年据此向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但是就在尼赫鲁自己著作的附图中,对这段边界的表示也并未支持这种要求。在尼赫鲁所著《印度的发现》1951年第三版插图中,有"1945年的英属印度领土及各土邦"一图,图中所示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同中国地图完全一致!

1950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地图"中,在中印边界东段出现了以"未定界"表示的麦克马洪线。到1956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政治地图"中,"未定界"却变成已定界了!

这种在没有双边约定的情况下,单方面更改边界并提出领土要求的作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是十分罕见的。有鉴于此,在1962年中印边界军事冲突发生的同时(11月15日),周恩来写信给亚非各国领导人,信中就中印边界问题附有11张参考地图,其中就包括"麦克马洪线"原图,根据原图,引起1962年冲突的东段扯冬地区明确地位于麦线以北,这说明挑起当时冲突的责任完全在印度一方。

4、1962年中印战争的缘起

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边界全线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场战争中方命名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总体上看,这场战争是一场军事仗更是一场政治仗,在东西两线,中国军队兵锋所指之处,严格地以我方所主张的传统习惯线为界。毛泽东在不同场合

对此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预言,这一仗至少可以保证中印边界十年稳定。

印军开赴前线

战前,印军根据其"前进战略",在全线蚕食和进占了边界线上大片中国领土。战争中,西线的中国新疆边防部队彻底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线,西藏边防部队在歼灭了入侵麦线以北的印军之后,乘胜追击,进占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和萨木维尔与金古底,在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迫使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军全线溃逃。此后,在战场全胜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单方面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证明中方依然希望通过谈判,而并不以军事占领来达到自己的领土要求。

印军在战场

中印边界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东段靠近不丹边境的达旺—申隔宗—德让宗—邦迪拉地域展开的。在这一地区的两个阶段战斗中,中方以四个师的兵力,全歼印军三个旅,重创三个旅,另歼印军五个旅的一部共8700余人。战前,印军第四师第七旅已经把据点建立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河一线,即使按照麦克马洪线,这一地区也无可争议的是在中国境内。尽管我们见到的麦线地图在细节上辩读有些吃力,但在这条线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最西端,麦线在东北—西南走出一个小弧线之后,向西大体平行地通向不丹边境,而此时印军的占领地域按图上表达则已经从这个小弧线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条45度线,深入中国领土约20公里。

印军士兵

当时的印军第四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在他战后撰写的专著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 FALL OF TOWANG》,中文版名《一个印度侵华将军的自白》世界知识出版社版)也认为:"麦克马洪只是凭他对地理的猜测,就从兼则马尼到东部的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点画了一条蓝色粗线,至少可以这样说,这样的画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

作为一个印军战场上的高级指挥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这样说"的字眼表述了他对克节朗地区归属问题的看法。而且,他在战争打响之前,曾多次向上级反映明确地理边界的要求,遗憾的是,他的这种清醒的要求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因此他认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年,印度政府从未纠正过这一明显的错误。显然,外交部的某人一直没有作好他的专业工作。这一疏忽是不能轻易加以原谅或者辩解过去的;主要由于这一错误,造成了关键性的争执,后来的发展终于导致了战争。"

印军高级会议

从后来的材料看,印方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很难归咎于某个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1959年9月在印度议会上曾经公开表示:我们坚持麦克马洪线,"我们认为这条线在某些地方划的并不好,随后我们,也就是印度政府就把它作了变动。"一条本来非法的地理界线,再由单方面一意孤行地作出变动,边境冲突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5、正视历史是国家关系健康发展的前提

40多年前的中印边界军事冲突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中国方面一直提出就边界问题举行谈判,但当时的尼赫鲁政府坚持中印边界既定,拒不承认中印之间存在着边界问题,因而实际上长时间拒绝和阻挠了谈判的进行。

解放军开赴前线

中印边界争端的解决不会是一个死结。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在五十年代就在认真考虑边界问题的解决。1959年1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给尼赫鲁总理的信中就曾经表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对中国西藏地方执行侵略政策的产物,曾经引起过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从法律上讲它也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但周恩来认为,在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重大变化"即:"这条线所关系到的印度、缅甸已经相继独立,成为同中国友好相处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一方面感到有必要对‘麦克马洪线''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谨慎从事"。周恩来所表示的"比较现实的态度"是针对"麦克马洪线"而言的,尽管微言大意,但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这里传递的信息,应该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在同一封信中,周恩来回应尼赫鲁对中国出版地图的指责,提出对印度出版地图的"惊奇",仅指"对其中关于中印边界西段的画法",这也不能被看作是一种疏忽。

实际上,五十年代后期,中国成功地解决了同缅甸的边界问题,其中部分经两国确认的边界走向即是与"麦克马洪线"相关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在五十年代后期,中国在解决边界问题中,更多地考虑的是当时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考虑同西部邻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现实利益;而没有在历史上的法理依据,在资源和国土面积上的双方妥协上过于纠缠。正如1959年5月16日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交给印方的一份文件所坦诚表示的:"中国人民的敌人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在南朝鲜、在日本、在菲律宾、都有很多军事基地,都是真对中国的。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

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不在东南亚的一切国家。"这份实际上是由毛泽东撰写的文稿更明确的表示:"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尽管这样的话会为今天的中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学者所研究甚至诟病;但是,话已经说得不能再明白了。遗憾的是,当时的印度政府以及以尼赫鲁为代表的政治家以一种僵硬、蹒顸的态度忽视了中国政府的这种诚意,直至使中国忍无可忍,发起了自卫反击的军事行动。

俘虏印度士兵

尽管中国进行的自卫反击取得了全面的军事胜利,而且中方在军事上严格把行动限制在自己所主张的领土范围(即"传统习惯线")内,但是,这场战争对印度的影响是沉重和深远的。这是印度独立以来惟一的、而且是最惨重的军事失败。由于接触不到全面的历史文献和中方的认知,在许多印度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被"侵略"的印象。

被俘印度士兵

时至今日,许多印度学者越来越愿意谈到解决边界问题的"给与拿"的原则,即 "拿"

东段的"阿鲁纳恰尔邦","给"西段的阿克赛钦,但正如印度媒体指出的,让印度公众接受一种被认为是有所妥协的立场,对印度政治家而言,仍然无异于一场政治赌博。同样,在今天的国际形势下,对中国方面而言,同意将所谓"麦克马洪线"(大体上为东段实际控制线)作为最终的东段边界,也是有困难的。中国的历届政府都拒绝承认的由帝国主义炮制的非法界线如果被正式承认,也是难于为中国人民认可的。(详见2004年1月16日《国际先驱导报》)

印度巡逻士兵

解决这块复杂的历史拼图,需要双方政治家的极大智慧、耐性和诚意;更需要两国人民对亚洲和平和稳定大局的高远认知和胸怀。历史告诉人类,正视历史是国家关系健康发展的前提,妥协有时比战斗需要更大的勇气!所幸的是,199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签订了在边境实际控制线保持和平与安宁以及建立信任的两个协议。

中国军队严阵以待

2003年又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其中专门指出,"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两国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成立至今,以及先后举行了十几轮会谈,并于2000年相互交换了中段边界地区的地图。对两国人民而言,发展稳定、务实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人民之大幸!中国和印度两大国之间的一条和平、安宁、稳定、公认的边界,也是世界和平和历史发展的象征。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起起伏伏。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边界,争端,问题,印度 2010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纪念日。而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障碍尚未完全消除,1962年边境战争,达赖喇嘛关系的西藏问题等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如某些印度官员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

才被印度侵占的。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分歧点 1. 印方: 喜马拉雅山顶形成的分水岭是中印边界东段的天然边界,并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换文的确认。 麦克马洪线是中国中央政府、西藏地方代表和英国三方代表共同划定的,该线以南地区历来由印度管辖。西藏当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在这个地区行使过管辖权,在那里的部落也丝毫没受到过西藏文化、政治或其它方面的影响。 2. 中方: 由中印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东段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 西姆拉会议没有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西姆拉条约没有中国中央代表签署,并无法律效力。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产生的是非法的。处于麦克马洪线到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其居民是藏族或与藏族有密切血缘联系的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国在那里没有行使过管辖权,1944年后才侵占一小部分地方。 综上可以看出,中印双方长期以来在中印双方边界问题上一直存有严重分歧,而双方最重要的分歧点则在于“麦克马洪线”的合法与非法上,这一问题的确认,将是解决双方争端的关键点。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 (1)是传统习惯线 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相对于两国的经济总量,两国的经贸易总额显得较小。鉴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中印经济合作,本文特对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印经济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中印经济合作制约对策 一、中印经济合作的总体发展 在最近二十年里,中印的贸易额一直在快速的上升,这成为了中印之间贸易合作的一个奇迹,尤其是在近十年之内,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以40%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期间两国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在提高,并且贸易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的贸易额虽然在增长,但是那个时候两国的贸易的产品还主要是集中在初级的产品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双边的贸易的结构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如软件,生物技术,能源,药品、环保产品,汽车配件和纺织品等,这也成为今后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中印合作的推动因素分析 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高速增长,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主要归因于两国的改革开放。在双方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全球化也推动着两国经济的合作。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中印两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的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保持在8%左右,而与此同时印度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也维持在5.8%左右。两国改革开放政策为各自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而经济的增长为双方的

中印关系浅谈

中印关系浅谈 学院:资源环境 班级:生物10-1 学号:311003050114 姓名:代玉龙

中印关系浅谈 摘要:今年是中印建交63周年。中国和印度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印两国在西藏解放、领土划分、经贸往来等多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一度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的正常往来。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制定的大国战略也愈演愈烈。但是,中印关系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一、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一样都经过了漫长的艰苦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建交后,中印两国关系几经波折,但总的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49 年12 月致电周恩来总理,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并宣布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 年4 月,中印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但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给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造成了重大挫。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首先,1959 年中印边界爆发了第一次武装斗争; 其次,1962 年至 1963 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冲突不断。在中印领土的东段、西段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几乎全部停滞,中印关系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印两国关系逐步趋于正常化。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对峙的情况有所缓和,这给中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更迈上一个新的 台阶。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既有国际关系理念上的共识和经贸、科技合作上的互补需求等有利条件,也有在两国边界划定、双方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总的趋势是,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得到加强,中印的共同繁荣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中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的中印关系看,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是互信不足的问题仍是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最大的障碍。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 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中印边界中西段争议法理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d14389142.html, 中印边界中西段争议法理分析 作者:田昌林 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2期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围绕边界问题,中印之间出现严重分歧,并于1962年发生边界武装传冲突。本文从中印边界现状入手,阐述了中印边界争议问题的历史发展,着重梳理分析了双方存在的争议焦点。 【关键词】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历史衍变 一、中印边界中西段争议地区现状 中印边界边界线全长约2000公里,争议边界线长约1700公里,从未正式划分,争议地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通常习惯将中印争议地区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东段指从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起,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向西到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处;中段指从中国、尼泊尔、印度三国交界处起,沿喜马拉雅山脉向西北到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和印度喜马偕尔邦三处的接壤处;西段指中国的西藏、新疆同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接壤的边界。 (一)中段边界争议地区现状 在中段,边界线全长约450公里,主要是双方对传统习惯线——喜马拉雅山山脊认识分歧造成的,实际控制线与传统习惯线大概一致,共4块争议地区:巨蛙、曲惹争议地区,什布奇山口争议地区,桑、葱莎、波林三多争议地区和香扎、拉不底争议地区,争议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四块争议地区全部由印度实际控制。其中,除了桑和葱莎是1919年为英国殖民主义政府所占领、印度独立后继续侵占外,其余地方包括波林三多、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香扎、拉不底等,均在1954年至1958年间为印度所占领。 (二)西段边界争议地区现状 在西段,边界线全长约600公里,可分为印控克什米尔达拉克地区与中国新疆、西藏接壤的三块争议地区:阿克赛钦地区、林济塘平原地区和羌臣摩河谷地区,争议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争议面积集中于阿克赛钦地区(2.7万平方公里)。在阿克塞钦地区,中国主张的边界在喀喇昆仑山,而印度主张的边界则在北面的昆仑山上。在羌臣摩河谷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双方对这一部分边界的主张也有出入。目前,实际控制线与中方主张的边界基本相符,但由印方1954年占领的碟穆绰克(Demchok)西北的巴里加斯地区除外①。 二、中印边界中段争议焦点

毕业论文选题-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推荐选题 19美国出口管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老师 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 2 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3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4 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对外贸易 5 利用手机开展电子商务的方式探讨 6 个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国际贸易方式探讨 7 网络时代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影响分析 8 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运作中的风险分析 9 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途径分析 10 电子商务方式下外贸企业信息安全研究 骆老师 1、关于我国电子商务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 2、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 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 4、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5、探究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6、对我国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的研究 7、安徽省外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9、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10、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11、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齐老师 1. 企业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研究

2. 自主品牌竞争力与贸易扩张 3. 区域创新能力与外贸竞争优势 4. 对外贸易中的品牌战略研究 5. 企业创新与自主品牌价值研究 6. 区域创新绩效与自主品牌竞争力 7. 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 8. 我国钢铁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9. 我国钢铁企业协同创新研究 10. 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意愿研究 11. 自主创新、消费者体验与品牌感知价值 12. 安徽省自主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 13. 安徽自主品牌发展现状与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14.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15. 自主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 16. 基于关系质量的自主品牌管理研究 17. 品牌非理性偏好的诱发机制探析 18. 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驱动因素研究 19. 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培育机制研究 20. 科技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常老师 (1)国际奢侈品(某类产品)在中国营销策略研究(2)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及劣势分析 (3)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货物贸易壁垒的比较分析(4)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与区位选择分析 (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与防范分析 (6)我国钢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7)国际服务外包的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 (8)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9)新丝绸之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浅谈中印边界问题——形式作业

浅谈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是在1951年中国拿下西藏后才开始成为邻邦,交往经验并不丰富,虽然1962年中印战争的阴影犹存,但两国目前都以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为重,维持和平的外交环境是当务之急。展望未来,中印仍将维持复杂的关系型态:合作与竞争并存。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对中国而言,强调和平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轴,该战略隐含着中国成为强国是不可挡的趋势,各国均需接受并调适接受“中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界问题等。 关键字:边界问题、竞争与合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象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北京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许会提早好多年。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中印从1962年战争以来,领土争议的阴影一直存在,虽然持续谈判,双方均期盼能发展出一套和解架构,印度

中印边界东段实际控制线-----我军控制最前哨地名简介

中印边界东段实际控制线-----我军控制最前 哨地名简介 从总体看,中印实际控制线在麦克马洪线以北10多公里之处,印度不仅仅全部占领了藏南有争议的领土,还大约占领了一两万平方麦克马洪线以北完全没有争议的领土(现在这些领土也成了有争议的领土了)。从西向东开始,从边防二团到边防四团,从错那县到察隅县,中印边防具体对峙点如下: 1、错那县哨点:(边防二团) 娘姆江曲以西,克节朗河以北:杜让尚(2000年新修通边防公路)、踏瓜登(八连驻守在高寒林区)、日廷布、克乃宁、拉丁拉山口(娘姆江曲最南端)。 娘姆江曲沿岸:德芒(五连、与印军沙则哨所对峙)、德芒以南(七连)、,错那勒布方向无名高地。 娘姆江曲以东、康格多山以西:旺东(三连,海拔4080,1987

年中印桑多洛河事件的发生地)、无名湖(九连,海拔4500以上,与印军哨所仅隔一道峡谷)、肖站(四连,向南不远就是棒山口,沿公路南下就是整个东段边界地区的边界会务站,我军常驻代表是少将军衔)、东章(著名的东章瀑布(印占)所在地,我军与印军沿东章河一线对峙) 康格多山(中控)以东、隆子县加玉乡以西:卡达乡卡达村(二连)、卡达乡西午村、 2、隆子县哨点:(边防一团) 加玉乡以东、扎日乡以西:加玉乡公国村、加玉乡(驻军一个连)、加玉乡卡布村、准巴乡、准巴乡智能村(2008年新修通公路)、陇村(设有陇边防站)、玉麦乡(全国人口最少的乡、2011年设有边防检查站)、扎日乡(四连,原名马及墩乡,1987年中印边界争端停息后,我军防区向南推进七八公里,推进至形琼普张(3197高地))。 3、郎县哨点:(边防一团) 金东乡嘎木村,并配置一个生产营。朗县驻军以公安边防大队为主 4、米林县哨点:(米林边防独立营“四营”) 里龙乡朗贡村(距实控线6公里)、里龙乡巴让村、南伊洛巴民族乡来果桥边防站(三连,距中印实控线12公里,著名的南伊沟风景区在来果桥以北)、桑格尔桑坡(驻军一个连)、米林机场(距中印实控线16公里)、羌纳乡巴嘎村、丹娘乡鲁霞村(距中印实控线28公里,向南翻越鲁霞拉山口就到印控区)、派镇派村警务区

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目录 绪论 (2) 一、中印边界战争过程 (3) 二、中印边界战争起因 (3) (一)历史余毒:英国殖民者的卑劣勾当 (3) (二)根本原因:尼赫鲁政府奉行扩张主义政策,妄图称霸南亚次大陆 (4) (三)外部动因:美苏大国的支持和默许 (5) (四)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一再忍让和无果的和平努力 (6) 三、结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历史与社会学院 摘要: 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了一场边境战争,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印 友好关系不复存在,这种敌对的双边关系直到80年代末才有所改善,两国爆发战争的原因备受国内外关注。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印度尼赫鲁政府的扩张野心以及对中国领土的步步蚕食是根本原因,同时战争与美苏两大国的支持和默许也密不可分,中国政府的一再退让更是战争发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印边境战争;尼赫鲁;起因 Analysis of Sino-Indian border war causes Wei Qi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India has never been officially demarcated country boundary line, but a from both sides has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formed by the traditional line, divided into the western, middle and Eastern, full-length 2000 kilometers. The Sino-Indian border war is not accidental, it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and complex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from the British colonial era left this world in India history, Nehru's expansionist ambitions this fundamental reas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wo big country support and the acquiescence of the external reasons, Chinese government not in th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e Sino-Indian border war. Key word:Sino-Indian border war Nehru cause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印边界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边界问题成为中印关系恶化的推动力和深化的巨大障碍。中印边界争端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1914年英属印度时期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1]。因而,处理好同周边邻国的关系是现实的需要,而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无疑会为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法律分析 (一)传统边界線的含义 中印传统边界线,即中印双方根据行政管辖所到的区域,依据自古以来的长期占有事实而确定的界线,而这类边界线是长期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又称历史边界线。中印双方都承认传统边界线,但对传统线的具体位置认识不同,因本文由收集整理此出现了争议地区,产生了边界问题。传统线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间的领土主要由门隅、珞渝和下察隅三个地区组成。而早在唐代吐蕃王朝统一西藏时,门隅、珞渝和察隅已属西藏管辖。[2] (二)“麦克马洪线”的违法性 确立国家边界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历史形成习惯边界,并且得到相关国家的默示承认;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相邻国家边界条约来确定

边界。表面上看,“麦克马洪线”是通过条约来划定的,但是,“麦克马洪线”的划定却并不符合国际法上的惯例。 在西姆拉会议中,麦克马洪令贝利秘密潜入西藏境内,以便提供资料供他划出中印边界。然后麦克马洪以贝利的非法勘察资料为依据,单方在“比例尺为一英寸等于八英里的地图上”画出了这条“麦克马洪线”。而且“‘麦克马洪线’本身从来没有经过中国代表讨论”[3] 就被麦克马洪塞进了西姆拉草案的附图。可见,“麦克马洪线”的出台没有定界和标界的过程,完全是麦克马洪的单方行为。 二.中印边界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前景 (一)国际法方面的设想 布朗利说“领土所有权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相对的”。奥本海国际法也指出:“但在实践中,主权有时是分割的。…第一个或许是唯一的真正例外是所谓共管”。地有人将共管称为“共同主权”。'那么,对门隅地区,印方称达旺(门隅的首府)处于连接印度东北部与母体的狭长地带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排除其担忧,可规定在这一地区双方均不驻军,禁止军事进入,这样就保证了印度的安全利益不受威胁。 (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主权是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外是独立的”。领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也是一国

浅析洞朗冬季驻军和中印对峙

浅析洞朗冬季驻军和中印对峙 2017年12月11日,《印度时报》关于解放军驻扎洞朗的报道,和随后国内媒体《中国基建在洞朗小露一手》的消息刷屏,洞朗事件再次成为军迷朋友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在洞朗大规模基建的背后,究竟有几个意思?喜欢凑热闹的兵器迷,趁着元旦可以休息几天,就和大家聊聊自己的一点感受,也算是和朋友们祝贺2018年的到来。所有的图片和资料都是网上的,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捋了一遍,同时加入了个人的分析和看法,欢迎大家讨论。一意外“解放军的部队在今年冬天第一次…(在洞朗地区)…待着不走了”——印度时报解放军首次在洞朗大规模过冬这个消息,不仅出乎印度当局的预料,也出乎很多中国军迷包括兵器迷在内的预料。中方在洞朗地区的巡逻是从1975年开始的,从以往的情况看,一直是季节性的。开始时每年只有一次,后来是2次,现在大约是在每年4-5月和10-11月期间。洞朗地区有河流6条,大小湖泊16个,面积约109平方公里。特别是洞朗的36处草场,在5-9月间成为西藏下亚东乡牧民的传统夏季牧场,因而一直有季节性放牧活动的存在。也就是说,无论军民,中国人在洞朗的实质性存在是4-11月份这大半年里。而在11月到次年4月的冬季中,中方藏区牧民,特别是军队是没有在洞朗大规模常驻的。这种季节性存在的原

因,主要是因为气候和交通。众所周知,洞朗地区位于我亚东县南部的下亚东乡,是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河谷地带。亚东,藏语,也叫“卓木”,意思就是“旋谷或急流的深谷”,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大规模人口常驻条件较差。亚东县现在的城市人口也就在两万左右。在亚东,进入洞朗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从下亚东乡的仁青岗村出发,在亚东河谷山腰上的公路上,向南蜿蜒十余公里,再翻越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沈久拉山口(Sinqung La,需要记住的名字1),才能进入洞朗地区。仁青岗村到达洞朗草场的这条路,距离大约26公里。下亚东乡的平均海拔为3400米,还要攀升近700米才能翻越上述海拔4107米的沈久拉山口。沿途道路险峻,滑坡路段甚多。更麻烦的是,山口在冬季处于雪线之上,路面容易冰封,道路维护和行车安全都难以保障,人员物资和装备都无法大规模运送。给中方大规模常驻洞朗地区,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旦路断,小规模巡逻部队依靠直升机运输物资尚可维持;大规模部队常驻洞朗,就有给养中断的危险;战时弹油粮秣更是难以接济。其实,印方要想进入洞朗地区,也同样要经过一个山口,即多卡拉山口((Doka La,需要记住的名字2)。只不过中方控制的沈久拉山口在洞朗北边,而印度要控制的这个多卡啦山口,在洞朗西边。多卡拉山口海拔4500米,比沈久拉山口还要高400米,因此印度在此面临的问题与中方是类似的。不过,多卡拉山口西部的印占锡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2012-2013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学院:xx学院 专业:xxx 班级:xx 学号:1xxx 姓名:xx 联系方式:xxxx 任课教师:xxxx 成绩: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两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经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都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新中国建国初期,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一直阻碍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问题既是政治地理研究的重点,也是制约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印边界现状、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来介绍中印边界问题。 关键词:中印边界问题 一、中印边界现状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和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才被印度侵占的。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印度在20世纪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以上三段合计,双方有争议的地区共有12.5万平方公里,其中印度共占领我9.2万平方公里领土。 二、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中印西段争议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 1914年,麦克马洪(时任英国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以英国政府代表身份,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把原本在西藏境内的资源最丰富的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进了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版图,并将中国西藏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领土向北压缩了100多公里。但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起点是英国人在印度殖民时制造的,这成为中印边界争端的源头。目前,中印边界中的西段主要是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中部边界共分四处,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东部中印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合法边界,并于上个世纪的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两倍。 几十年来,印度一直在争议地区的印度一方,筑工事,修高速公路,步步向中国控制方进逼。 三、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的历史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的历史 东段 东段争议地区均属于传统藏区,中国和西藏地方政府几千年来都对该地区有效控制和管辖。只是由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该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面积的土地划归印度,克马洪线(Mc Mahon)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 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于1954年在该争议地区成立了隶属印度中央政府的“东北边境特区”,1987年印度议会批准正式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分设11个行政区。如今此地全部在印度牢固的控制中,2001年人口统计90余万人。1961年11月,尼赫鲁总理向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驻军发出了新的命令。守备部队接到了尽一切可能向前推进,积极占领整个边境的命令:在边防线上,哪里有空隙,就到哪里巡逻,或建立哨所。在陆军总部的会议上,赫鲁说:哪一方修建一个对立的哨所,那么它就将成功地在这一特殊地域建立自己的主权,因为实际上的主权十个有九个都会得到国际法的承认。根据国际法不咎既往,尊重现状,尊重实际管辖的

原则,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把那条本来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视为国际边界线了。从国际惯例来看,国际法尊重先占为主的原则,谁先占领并实行有效的管理,谁就拥有较大的主导权,就会得到国际法的尊重。如果对方使用武力长期占领,并进行经济开发和行政管理,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默许和现实,国际习惯法就会认为我国对这种非法占领的事实已不再表示抗拒,所以就倾向于尊重这样的占领现实。西段 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后准葛尔的大军及蒙古熬茶礼佛的行旅都是从此进藏,清时曾设立拓置局管辖,1951年西北解放军也是从阿克赛钦到达阿里的。 对于这样一块土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其属于中国,直到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860年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作探险旅行,他从拉达克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标画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大清国,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浅谈中印领土问题】 -形势政策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论文名称浅谈中印领土问题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徐永健 完成时间 2013.10.13 成绩

浅谈中印领土问题 内容摘要: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一条国际边界是不能仅仅由相邻国家一方的行政法令来确定。至少双方都必须参与,而且为实现它们领土之间的一项可接受的划分,它们的共同努力是必须的。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具体形象地说,就是三条线之争。 关键词:领土争议、边界问题、竞争与合作、解决之道 一、争议领土 中国和印度的争议区是藏南地区。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引自治区东南部的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包括了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墨脱、察隅四县的大部分及郎县、米林两县少许国土。 中印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万5千平方公里。其中东段(藏南地区)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阿里地区)约2千平方公里,西段(阿克赛钦地区)约3万3千平方公里。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象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北京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许会提早好多年。争的阴影犹存,但两国目前都以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为重,维持和平的外交环境是当务之急。 展望未来,中印仍将维持复杂的关系型态:合作与竞争并存。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对中国而言,强调和平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轴,该战略隐含着中国成为强国是不可挡的趋势,各国均需接受并调适接受“中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 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界问题等。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中印边界争端的由来

中印边界争端的由来 一、中印边界争端的情况和由来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因未实际勘测,此数据只是大概数据,也有资料说近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1.东线争端及麦克马洪线的由来

中印边境东段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作为边界,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 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所以,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 2.西线争端及约翰逊线的由来 西线边境争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属于中国,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到新疆作探险旅行,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清朝政府,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二、印度在东西两线对中国领土的侵占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英国殖民当局和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开始蚕食中印边境东段藏南地区。英印统治期间,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是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的遗产,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在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扩张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50年初,印度军队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了“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1949年后,新中国继续不承认麦线。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当时执行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一切以反美为重,因此不得不慎重对待印度这样的国家,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具体说就是外交上保持沉默,军事上没采

浅谈中印关系论文BY cc

浅谈中印关系 行政管理12708126 陈超 对印度的最初印象是从康有为的《印度游记》得来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印度,在游历了很多地方,接触了社会各界人士后,纂写了这本书。反映了早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和对印度人民的悲惨遭遇所报的同情态度。在他的著作中,有大量对印度人民在英殖民者统治下惨状的具体描述。在亡国奴地位下,印度百姓如猫如狗,即便是王公也不过是英国统治者下的阶下囚。康有为痛心疾首,不禁渭然长叹曰:”伤哉,亡国人之惨也!”① 对于印度的最初印象可能不太好,但是近年来,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势头相当强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的庞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印度的军事能力、外交活力乃至文化张力随之扩大,其战略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纽约时报》记者纽思道认为,“印度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正在从几个世纪的沉睡中苏醒”,“它已经为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做好了准备”。 一、中印关系概述 中印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多年前。在近代历史上,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患难与共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过去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尽管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些波折起伏,但总的来看,两国关系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正在致力于构筑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两国于1950年4月1日正事建立外交关系。中印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 §巅峰期(50年代) 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解决了两国在西藏地区悬而未决的一些历史性问题,开创了中印关系的新时代。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两国总理在《联合公报》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年,尼赫鲁率印度代表团访问中国。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尼赫鲁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是中印交往史上最好的时期。 §低潮期(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 1959年以后,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发生了重大争议。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赴印度同印方举行会谈,但是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破裂。1961年起,中印边境地区的形势日益恶化。1962年10月,中印双方在边界东、西段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两国关系大幅度倒退。甚至各自撤回了各自驻派对方的大使。双方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几乎全部停止。这个时期是中印关系史的对抗期。 §解冻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 经过1962年的热战及随后进行的冷战,中印两国政府开始了重新恢复关系的努力。1976年7月,印度新任驻华大使来到北京上任,同年9月,中国驻印度大使到达新德里,两国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恢复。1981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兼外长黄华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同意就边界问题和其他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之后两国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所扩大。 §回暖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 ①康有为:《万木草堂遗稿》,108页,台北,台北成文出版设,1976.

中印边界问题谁吃亏了地图示意图战争

中印边界问题谁吃亏了地图示意图战争 中印边界之战,我们真的吃亏了吗?回答为否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西段长600公里,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此段北起喀喇昆仑山口,沿喀喇昆仑山南下至***阿里地区与印辖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印度的喜马偕尔邦三处接壤为止。争议地区主要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 中段长450公里,北起西段的南端,往东南至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处的里普列克山口,争议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英印政府于1919年侵占了边界中国一侧的葱沙和桑两地。 东段长650公里,西起中、不(丹)、印三国交界处,东到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的库阳山口,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东段通常提到的有三条线,即:麦克马洪线、传统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印度是最早给予承认的国家,这一点,***政权始终心存感激。在随后的边界谈判中,中国总理周恩来表达了"让东不让西"的意思。中、东段争议区9200平方公里,相对富庶,西段争议区3.35万平方公里,是为高寒无人区,为何"让东不让西"?原因是西段阿克赛钦地区是新疆-***公路的必经之地。但是印度在这一问题机械而又僵硬,他们把中国的退让当成软弱,不仅不顾历史事实,毫不让步,还为了自身利益,支持西***立,大大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 1959年3月17日,武装叛乱失败的***喇嘛带领8名随从逃离拉萨。31日傍晚,这位宗教领袖进入了印度。印度政府准予他避难,中印关系急转直下。1962年,两国发生边境战争,战争是以领土争端的形式开始,以印度人失败而告终的。中国军队在没有充分准备,没有高原作战经验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在那场实际上不超过10天的闪电战中,印军死、伤、失踪、被俘6000余人。被俘者中包括一名准将。 那次战争之后,喀喇昆仑山口附近的神仙湾、空喀山口、天文点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通外山口上,中方设立了哨所。印度在这些哨所的对面设立了哨所。双方的军人为了各自国家、民族的利益,几乎同时进驻了生命禁区。 退让总是会被当成软弱。1962年中国军队单方面无条件停火并后撤之后,印军迅速卷土重来,在东线,不仅全部占领了在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还不断对中方领土进行新的蚕食。 中印边界问题谁吃亏了地图示意图战争,一、东线***麦克马红线附近 这里的战争是在自西向东的三点进行:亚东、达旺、下察偶 历史上,中、印在这里从来都没有进行过边界划分,是一笔糊涂帐,我国声称拥有的邦迪拉、德让宗等地,虽然有藏民居住,在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拥有过,也没有在那里设过政府机关。外交争端涉及9万平方公里,但双方打仗争夺的地方是不到4万平方公里不毛之地,如果按麦线的划分,我们的边境除达旺一带外,包括亚东等地都要给印度,印度的领土主张实际到了我们***的错那县这里。我们能答应吗?亚东、下察偶等地我们始终牢牢把握着。至于很多人说的水草丰美之地,是印度的提斯谱儿这块地方,那里几千年来始终是印度控制的地方,你能说那是我们的地方吗?我们所说的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在谈判中增加筹码而已,是人们打官司常用的手段。实际上,很多地方,属不属于我们,我们自己也不知道。62年战争后,我们只是在主战场达旺一带后撤了,撤到了战前实际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