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围手术期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244.46 KB
- 文档页数:2
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有哪些先天性心脏病症状1、心衰新生儿心衰被视为一种急症,通常大多数是由于患儿有较严重的心脏缺损。
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肺循环、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患儿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可达160次-190次,血压常偏低。
可听到奔马律。
肝大,但外周水肿较少见。
2、紫绀其产生是由于右向左分流而使动静脉血混合。
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最明显。
紫绀在患儿鼻尖、口唇、指甲、眼结膜等处见皮肤粘膜青紫色。
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紫绀的症状出现的同时,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当吃奶或哭闹后可发生呼吸困难,严重者有神志丧失、抽搐。
3、蹲踞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乐氏四联症的患儿,常在活动后出现蹲踞体征,这样可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从而减少心隔缺损产生的右向左分流,同时也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右心,从而改善肺血流。
4、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几乎都伴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
杵状指(趾)的机理尚不清楚,但红细胞增多症是机体对动脉低血氧的一种生理反应。
5、肺动脉高压当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紫绀等综合征时,被称为艾森曼格氏综合症。
临床表现为紫绀,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右心衰竭征象,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周围组织水肿,这时病人已丧失了手术的机会,唯一等待的是心肺移植。
患者大多数在40岁以前死亡。
6、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往往发育不正常,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7、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短促,患儿不能平卧,咳嗽,心动过速,两肺布满小水泡,肝脏肿大,面色苍白,下肢浮肿等。
8、其它表现胸痛、晕厥、猝死。
治疗心脏病的十个民间小偏方偏方一:【组成】旱田草 30g,紫丹参 10g,薤白 10g,白蔻仁 6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心绞痛。
偏方二:【组成】徐长卿根 15g,山楂 15g,盐肤木 30g。
【用法】水煎服。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完整版)营养不良在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儿中较普遍,尤其在合并心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等高危风险因素情况下,对住院患儿的临床预后及生长发育影响尤其明显[1,2,3,4]。
我们结合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营养评估、支持等相关文献,及国内外儿童、新生儿肠外肠内营养相关临床应用指南,综合中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相关外科及营养治疗现状,形成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以期指导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临床治疗及术后长期营养支持,并希望帮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顺利康复及在生长发育方面尽早赶上同年龄儿童。
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营养评估(1)评估时间:推荐入院24 h内、术后3~7 d、出院前各评估1次,住院时间超过2周者应每周评估1次。
(2)评估指标:体格测量包括身高/身长、体重、头围、中上臂围及皮褶厚度等;实验室指标包括总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电解质。
必要时监测微量元素、叶酸、维生素B12等(3)评估工具:推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生长标准曲线(http://www.who.int/childgrowth/standards/en/),早产儿则推荐采用Fenton 2013(http://ucalgary.ca/fenton/2013chart)。
(4)评估人员:经过统一标准培训的相关专业人员。
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支持的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首选经口喂养,伴吞咽困难或合并胃食管反流者建议经鼻-胃管饲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摄入不足时应积极补充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术后营养支持需要临床营养师积极参与,尽量缩短禁食时间,一旦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胃肠道功能允许即可EN,并根据目标量逐渐加量,PN作为补充,同时需进行吞咽能力评估和胃食管反流治疗[5]。
1. 能量需求由于食物特殊动力学效应和粪便丢失,EN比PN需要额外补充,PN 推荐热卡通常为EN推荐热卡的70%~80%。
30例新生儿先心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30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资料。
结果:30例中死亡2例,病死率6.7%,低于目前平均病死率(7%)。
结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死亡率高,围术期护理与一般婴幼儿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尤其在呼吸功能、循环功能、肾功能、体温调节等方面有其特点。
良好的围术期护理,不仅能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还能降低患儿病死率。
【关键词】新生儿先心病;围手术期;护理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占我国出生婴儿的6‰~8‰,是新生儿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技术和胸外科技术的进步,新生儿期先心病手术成功率也逐渐增高,先心病的治疗也趋向于早期手术治疗。
但由于这类患儿多存在脏器功能发育不成熟,加上经历体外循环及手术创伤,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现将我科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治疗的30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
年龄:12 h~28 d,体重:1. 8~5. 0 kg。
病种为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 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 )1例。
完全性大血管转位(tga) 5例,其中2例合并vsd,1例合并asd。
主动脉缩窄合并pda 1例,肺动脉闭锁(pa) 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 6例,主动脉弓离断(iaa)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
1.2 手术方法: 30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急诊或亚急诊手术,且均为根治术。
2 护理2.1术前护理2.1.1 新生儿转运:我院新生儿转运是由经过专职培训的新生儿科医生和护士来进行,遇危重患儿,在产院就地行气管插管及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来我院。
2.1.2 术前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降低肺动脉高压,部分存在呼吸衰竭的患儿术前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前列腺素e1可选择性有效地降低肺动脉高压和保持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因此术前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和需要保持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患儿术前使用前列腺素e1,此药经微泵恒速输入,开始时剂量(0. 05~0. 1)?g (kg / min),持续至手术开始。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侯彩荣;胡梅英;张政【摘要】@@ 随着近年来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器械的成熟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大部分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我科于2009年9月到2010年12月已成功为112例先心病患儿行介入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总结如下.【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1(046)007【总页数】3页(P681-683)【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围手术期【作者】侯彩荣;胡梅英;张政【作者单位】330006,南昌,江西省儿童医院心脏病中心;330006,南昌,江西省儿童医院心脏病中心;330006,南昌,江西省儿童医院心脏病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随着近年来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器械的成熟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大部分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
我科于2009年9月到2010年12月已成功为112例先心病患儿行介入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先心病患儿共114例,男44例,女70例;年龄0.9-12岁,平均(4.7±2.8)岁;体重6.5-37kg,平均(14.8±6.9)kg。
经超声诊断:PDA 61例,均为漏斗型ASD 13例,房缺大小3-20mm;VSD39例;经介入术中造影测量室缺大小2-5mm,膜部12例,膜部瘤6例;PDA+ASD 1例。
全部病例均均排除心内膜感染、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1.2 手术方法应用封堵器及输送系统进行介入治疗,在X线透视、造影及超声心电图监视下,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介入封堵。
封堵PDA时均行股静脉置管,经肺动脉侧送封堵器到主动脉进行封堵,封堵VSD时均行股静脉置管,经右心室侧送封堵器到左心室面释放左面伞进行封堵,封堵ASD时均行股静脉置管,经右心房侧送封堵器到左心房面释放左面伞进行封堵,术后即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B超、X线及心电图检查。
2024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专家共识要点(全文)欧洲33个国家261家医院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0~15岁儿童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2%,远高于既往单中心或单个国家回顾性研究所报道的发生率,再次突显了加强儿童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基于患儿生理状况、基础疾病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影响等的规范化麻醉评估和基于麻醉评估的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是确保儿童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环节。
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是根据风险预测模型,把危险程度进行量化分层,并根据分层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麻醉前规范化评估和风险预测有助于早期识别患儿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这是麻醉决策过程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麻醉医师实现精准的风险告知、优化麻醉前准备以及更个体化的麻醉方案,有利于儿童加速康复外科的顺利实施。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了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的麻醉学专家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统计学专家共同撰写了《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风险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麻醉质量和围手术期安全,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一、共识制订方法学(略)二、麻醉评估患儿麻醉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病史采集应包括但不限于现病史,既往史(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癫痫、脑瘫),过敏史(药物及食物),手术麻醉史,家族及遗传病史(先天性综合征、遗传及代谢性疾病),疫苗接种史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史等。
新生儿还需关注妊娠史、出生史及喂养发育情况等。
了解患儿年龄、身高、体重、体温等基础信息,观察患儿神志、精神状态、语言及动作发育情况;检查肤色是否存在贫血、黄疸或发绀等;观察呼吸频率及幅度,以及是否存在“三凹征”;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及心脏杂音;腹部有无膨隆、胃型、肠型;脊柱和四肢有无畸形。
完善必要的术前实验室检查,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ECG)等,结合病情需要完善B超、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病理性心脏杂音时应完善心脏超声检查。
·专家笔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麻醉管理黄悦张马忠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2.22.013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通讯作者:张马忠,Email :zmzscmc@shsmu.edu.cn 近年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纠治更倾向于在新生儿或婴儿早期进行。
尽早干预可以纠正发绀、调整心脏容量与压力负荷以及治疗肺动脉高压,最终改善患儿的生长发育。
全面了解复杂先心病的解剖学和形态学,对于诊断和制订外科治疗策略特别重要,而全面了解其病理生理学对于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监护至关重要。
一、复杂先心病病理生理特点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看,先心病异常血流所导致的结果可分为分流、混合、梗阻和反流,在复杂先心病患儿这些可同时存在[1]。
1.分流:左向右分流可导致肺血流增加,如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而法洛四联症(TOF )等病变则表现为右向左分流,致使肺血流减少和发绀。
2.混合:紫绀型先心病多为混合病变,动、静脉血在心房或心室水平发生完全混合,并由单一心室将混合血液输出、分布至体循环和肺循环。
完全性大血管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TGA )、永存动脉干(truncus arteriosus ,PTA )、右心室双出口(double-out-let right ventricle ,DORV )和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 ,HLHS )等病变常存在并行循环,血液通过单一心室后同时进入体循环和肺循环,其通气ʒ血流(QpʒQs )值取决于体肺循环阻力以及是否存在流出梗阻。
3.梗阻:可发生在瓣膜、瓣上和(或)瓣下,例如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狭窄[瓣上和(或)瓣下]、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 ,CoA )和主动脉弓中断等;闭锁则是梗阻的极端形式,如肺动脉闭锁和三尖瓣闭锁。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围手术期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
发表时间:
2015-08-19T10:34:32.517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6期供稿 作者: 李 娜
[导读] 广州军区总医院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手术后运动功能无法恢复正常水平,或许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患儿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效果。
李
娜
(广州军区总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16)
【中图分类号】R72
5.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204-01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围手术期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为研究
资料(室间隔缺损26例,法洛四联症44例,房间隔缺损22例),对其进行运动试验,观察最大运动耐量、最大运动耐量时心率、舒
张压以及收缩压,与40例正常儿童对比。结果:在患儿最大运动耐量方面,法洛四联症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房间
隔缺损组与室间隔缺损组患儿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心率方面,三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在患儿舒张压方面,三组患儿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收缩压方面,法洛四联症和房间隔缺损组明
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手术后运动功能无法恢复正常水平,或许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患儿运动功能具有
重要效果。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运动功能;变化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指胚胎发育时期发育异常从而引起解剖结构异常的情形[1],在我国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影响患儿正常生活。
临床手术治疗后患儿整体运动能力无法恢复正常[2],因此,如何提高患儿术后运动功能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为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围手术期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为指导临床康复提供参考,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为研究资料,对其进行运动
试验,观察最大运动耐量、最大运动耐量时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并与正常儿童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具有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01月至2015年0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为研究资料(室间隔缺损26例,法洛四联症4
4例,房间隔缺损22例),心电图异常、严重肺动脉瓣狭窄患儿排除在外,并选择4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对照组男23例,女17
例,年龄8岁~16岁,平均年龄(12.5
±1.4)岁;室间隔缺损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7岁~15岁,平均年龄(11.9
±
2.3)岁;对照法洛四联症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8岁~14岁,平均年龄(12.1±1.2)岁;房间隔缺损组男12例,
女10例,年龄7岁~15岁,平均年龄(11.8
±2.3)岁。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
1.2 方法
对其进行运动试验(踏车),测定观察患儿最大运动耐量、最大运动耐量时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试验直至患儿拒绝继续踏车或
者疲劳无力停止,本研究中有20例患儿由于出现胸闷、室性心律失常等未坚持完成试验,其余72例患儿均正常完成并与40例正常儿
童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
用t检验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后,在患儿最大运动耐量方面,法洛四联症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房间隔缺损组与室间隔缺损组患儿较对照
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心率方面,三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患儿舒张压方面,三组
患儿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收缩压方面,法洛四联症和房间隔缺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
情况见下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5.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据相关研究表明[3],踏车可以作为评定患儿活动最大耐量的有效方法,但在进行试验前,
要严格控制患儿饮食、温度以及测定时间等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上述因素给测量结果带来的影响。
为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围手术期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为研究资料(室间隔缺损
26例,法洛四联症44例,房间隔缺损22例),对其进行运动试验,观察最大运动耐量、最大运动耐量时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
与40例正常儿童对比。结果显示,在患儿最大运动耐量方面,法洛四联症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房间隔缺损组与室
间隔缺损组患儿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心率方面,三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
患儿舒张压方面,三组患儿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收缩压方面,法洛四联症和房间隔缺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国内相关文献曾报道,运动训练对于提升患儿术后运动能力具有一定帮助,与本文研究结果相近[4]。但本研究例
数相对较少,无法更加精确研究各年龄段情况,有20例患儿没有成功完成实验,可能与患儿接受手术时年龄相对较大有关(并发症多,
影响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手术后运动功能无法恢复正常水平,或许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患儿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跃东.探析12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16):152-15
3.
[2] 邓芳,杨贵红,沈媛等.延续性护理管理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患儿生存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
015,10(6):1-3.
[3] 朱雪梅,田宏,陶灵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6分钟步行试验前后心电参数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
2,07(5):336-340.
[4] 王晓航,吴珍,莫绪明等.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智力和精神运动发育及其影响因素[J].江苏医药,2013,39
(2):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