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自然如此陈列_卢梭作品中的自然

大自然如此陈列_卢梭作品中的自然

大自然如此陈列_卢梭作品中的自然
大自然如此陈列_卢梭作品中的自然

2006年1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06 第43卷第1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143No 11

[收稿日期]2005-06-12

[作者简介]邹华(1952)),男,辽宁岫岩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美学研究

大自然如此陈列

)))卢梭作品中的自然

邹 华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37)

[摘 要]卢梭对自然之美的具体描写和论述,分散在5新爱洛伊丝6、5爱弥尔6、5忏悔录6和5漫步遐想录6等作品中。本文以对这些材料的梳理概括为基础,阐释了情感深度体验与自然美生成之间的关系,并在自然美两种历史形

态的宏观背景中,对卢梭超越古代美和古典艺术的审美倾向进行了论述。深入了解卢梭的自然美思想,对于研究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卢梭;大自然;荒蛮之美;激荡之心;历史流变[中图分类号]B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6)01-0008-05

作为一个思想家,卢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就像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自然教育理论一样,卢梭的美学思想,特别是他对自然之美的描写和论述,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卢梭歌颂大自然的无限深情之中,包含着一种超出个人而属于历史的东西,一种将要在人类的美和艺术的创造中逐渐展开的新的东西,将这些思想的底蕴揭示出来,至今仍然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自然之美何处陈列

/大自然似乎不愿意人们看见它真正的美,因为人们的眼睛对大自然的美太不敏感,即使摆在他们的眼前,他们也会看错它本来的样子的。大自然躲开人常去的地方,它把它最动人的美陈列在山顶上,陈列在密林深处和荒岛上。0[1](P493)然而自然之美却不曾躲开卢梭,卢梭对大自然的欣赏,正是在人们不常去的地方;在山顶、密林和荒岛以及在其它原始荒蛮之处,他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在5新爱洛伊丝6、5忏悔录6、5漫步遐想录6等作品中,卢梭对自然之美多有生动的描写,我们可以跟随卢梭的行踪,走向大自然愿意陈列其美的地方;如果我们对行进的路线加以标记,那么还可以用/三景0和/三信0对所到之处的景物进行概括。/三景0是卢梭在5忏悔录6和5漫步遐想录6这两部纪实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即湖泊、山谷和乡野;/三信0则是5新爱洛伊丝6这部小说中描写自然之美的书信。5新爱洛伊丝6全书分六卷,共有一百六十三封信,其中描写自然景物较为集中的只有三封书信,即卷一书信二十三,卷四书信十一和卷四书信十七。非常巧合的是,/三景0与/三信0之间具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卷一书信二十三主要描写山峰岩石,卷四书信十一主要描写乡野田园,卷四书信十七则主要描写湖水波涛。需要说明的是,概括出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预先的主观设定,而是跟随卢梭一道进入他的作品的结果;作为文学研究,细读文本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为我们不仅需要一般地了解卢梭

对大自然的钟情和热爱,还应当将其落实在他对各种自然景物的具体描写和感受上。

(一)三景:两湖、两山、两乡

两湖:日内瓦湖和比埃纳湖。在5忏悔录6和5漫步遐想录6中,有两个湖泊对卢梭来说最为重要:一个是瑞士最著名的日内瓦湖,另一个则是很不知名的比埃尔湖。卢梭在5忏悔录6中两次提到日内瓦湖。第一次是年轻流浪时游览日内瓦湖,他从安讷西将华伦夫人的侍女麦尔赛莱小姐送回弗赖堡,在返回的途中,绕道去洛桑[2](P178)。佛威城在日内瓦湖畔,这是华伦夫人的故乡,卢梭曾从洛桑沿着日内瓦湖岸步行去过佛威。第二次是卢梭在日内瓦恢复公民权的那一年,他与友人及家人乘船环湖游览,用了7天时间。/我对湖那一边引起我惊叹的许多风景都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几年之后,我就在5新爱洛伊丝6里把这些景色描写了下来。0[3](P486)

和日内瓦湖不同,比埃纳湖是当时瑞士的一个不知名的小湖,1765年9月中旬,逃亡中的卢梭来到这里,他在5漫步遐想录6第五篇里特别回忆到这个湖和湖中的小岛。卢梭在5忏悔录6中说,在新的流亡生活开始之前,只要他还有可能在瑞士生活下去,他就要利用这个时机来执行一个考虑了数月之久的计划,这就是住到圣#皮埃尔岛上去。/圣#皮埃尔岛是伯尔尼医院的产业,在比埃纳湖中心。上年夏天我跟贝鲁一起徒步旅行时,曾游览过这个岛屿,当时它把我迷住了,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多次打算到那里去住家0。他对这个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3](P533)。

两山:厄歇勒山崖和特拉维尔山谷。厄歇勒山崖地处法国尚贝里附近的夏耶地方,尚贝里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中

部,卢梭在结束青少年时代流浪生活的前夕,大约是在1731年,从里昂徒步旅行去尚贝里华伦夫人家的路途中,卢梭到达这里,他在5忏悔录6中详细地描写了悬崖峭壁和岩石瀑布的令人惊叹的险峻之美[2](PP1212)213)。

另一山是特拉维尔山谷。1762年7月至1765年9月,卢梭曾在莫蒂埃村居住了三年。莫蒂埃村在讷沙泰尔邦的特拉维尔山谷中,在莫蒂埃村的附近,法官克莱克有一处产业,叫作罗贝拉田庄。1777年,65岁的卢梭在5漫步遐想录6第七篇中回忆他只身一人去那里采集植物的经历。他深入山间幽谷,在岩石和树林中穿行,景色无比粗犷荒凉;他突然发现绝壁之下有个工厂,由此产生了对整个瑞士的感慨:/世上只有在瑞士这个地方,才能看到粗犷的自然和人们的技艺这两方面的结合。0[4](P100)

两乡:沙尔麦特乡野和蒙莫朗西乡野。卢梭1731年年底来到尚贝里,一直住到大约1737年。此后,他便和华伦夫人移居沙尔麦特,从此开始了数年之久的田园生活。沙尔麦特是位于尚贝里城附近的一个村庄,虽然离城不远,但却十分僻静[2](P277)。卢梭曾于1741年离开这个村子前去里昂,后来又回到这里,1842年最终离开此地去了巴黎[2](P217)。卢梭描写了他在沙尔麦特的田间劳动和乡野生活,还特别回忆了他与华伦夫人在山林中散步的经历[2] (P P1303)304)。

蒙莫朗西在巴黎近郊,从1756年到1762年,卢梭在这里居住了六年,其间换过三个住处,但都没有超出这个地域。1754年,对虚伪浮华的巴黎上流生活已十分厌倦的卢梭,准备退隐日内瓦,但计划未能实现。卢梭来到蒙莫朗西森林旁边的埃皮奈夫人的舍弗莱特府,住在这里一处被称为/退隐庐0的房子中[3](PP1784)785)。1757年冬季,因受迫害,卢梭又搬迁到孔代亲王的财务总管马达斯先生地处蒙莫朗西的一座叫作路易山的花园中[3](P498)。卢梭在这里一直住到1762年。此处距离卢森堡公爵元帅的蒙莫朗西府第园林不远,在修葺破旧的路易山住所期间,卢森堡夫妇曾邀请卢梭到他们的园林暂时居住,住所是一个叫做/小府第0的孤立的房子[3](P602,P P1611)612)。卢梭对蒙莫朗西上述三个地方的自然景物,都有生动的描写。

(二)三信:5新爱洛伊丝6中男主人公圣普乐的书信

卷一书信二十三,描写山峰岩石。德丹治男爵的家住在阿尔卑斯山麓下的小城佛威,男爵的女儿朱莉与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圣普乐家境贫寒,在他们热恋之时,朱莉预感到父亲会因看重门第财产而持反对的态度,她要求圣普乐离开一段时间,让他回家处理事情,同时游览瓦勒山区的景色。这时正是秋季,沃州的登德亚芒山峰已经有白雪覆盖。圣普乐痛苦地离开朱莉到达家乡锡昂,用一周时间游览了瓦勒山区。圣普乐的这封信,写的是他离开朱莉后一路上忧郁沉重的心情,以及奇异的山地景物对他心灵的强烈震动和提升净化。

卷四书信十一,描写乡间田园。在卷三末尾,圣普乐随一支英国舰队周游世界,卷四一开头,时间已经是四年之后了。卢梭并没有用多少笔墨描写圣普乐所历经的千难万险,而是径直写他回到日内瓦湖畔的生活。这时朱莉已是两个男孩的母亲。朱莉的丈夫沃尔玛欢迎圣普乐来佛威,请他到乡间克拉朗的家中居住。卢梭用浓重的色彩描写了沃尔玛夫妇所建造的神秘的/爱丽舍0。/爱丽舍0实际上是一个果园,却极有特色。这个地方尽管经过了人工整治,但就像大自然自己的创造那样没有人为的痕迹。在惊叹自然之美的同时,沃尔玛夫妇与圣普乐对自然美问题进行了讨论。

卷四书信十七,描写湖水波涛。朱莉的家离日内瓦湖不远。沃尔玛先生出门后,圣普乐和朱莉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乘船去湖上游览。他们将船划向湖心,欣赏湖水、山峦、江河及河岸的景色。突然刮起东北风,波涛将小船推向萨瓦岸边的麦耶黎村。他们经过拼搏终于上岸。圣普乐和朱莉从鲜有人迹的小路走到一个荒凉的僻静之处回忆往事。晚上风浪平息,在回家的船上,极度痛苦的圣普乐想跳进湖中了结一生,最后在痛哭中平静下来。这一天的经历,成为圣普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二、自然之美缘何而生

不论是描写山峦,描写湖水,还是描写乡野,卢梭笔下的大自然都具有一种粗犷雄浑的美,这是自然之美在卢梭的感受和描写中表现出的基本特色。卢梭说:/一个平原,不管那儿多么美丽,在我看来决不是美丽的地方。我所需要的是激流、巉岩、苍翠的松杉、幽暗的树林、高山、崎岖的山路以及在我两侧使我感到胆战心惊的深谷。0[2] (P212)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梁实秋曾在他的文学批评中提到卢梭的上述感受。以古典美的平衡稳定为标准,梁实秋认为,卢梭/这种专门喜欢险恶的风景的心理,是变态的,也是病的。其企求激刺的心理就与吸食鸦片吗啡者一样,一样的要求头晕目眩,一样的在头晕目眩中间寻得乐趣0[5](P50)。梁实秋对卢梭的指责,其依据主要是5忏悔录6中卢梭对厄歇勒悬崖峭壁的险峻之美的描写。实际上,如果梁实秋再看一看卢梭对特拉维尔山谷和瓦勒山区的描写,大自然在那里陈列出来的美,与它在厄歇勒山崖所陈列出来的美,其险恶的特色是一样的。

大自然陈列在特拉维尔山谷中的景象是荒凉恐怖的。在这个山谷中,卢梭从一个树林走进另一个树林,跨过一块岩石又一块岩石,最后到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地方,他一生中从没有见过比这更荒凉的景色。那里长着一片黑松和山毛榉,很多树木由于年代久远而倒下,纵横交错地堆积在地面,形成一道道无法逾越的路障;这黑压压的一片也还留下一点空隙,露出旁边的悬崖峭壁,卢梭只有趴在地上才敢正眼往下看上一眼。雕鸮、猫头鹰、白尾鹫不时从山洞里传来几声凄厉的尖叫,幸而还有几只比较常见的小鸟使这寂静中的恐怖气氛得到一些缓解[4](P P198)99)。

大自然陈列在瓦勒山区的景色是雄浑奇异的。圣普乐无精打采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慢慢前行,他的沉思经常被一些突然出现的景物所分散。有时候是高高悬挂在他头上的重重叠叠的岩石,有时候是在他周围喷吐漫天迷雾的咆啸的大瀑布,有时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激流从人的身边冲进一个深渊,那里水深莫测,圣普乐连看也不敢看。他有几次在浓密的树林深处走迷了路。有时候他走出一个深谷,看到一片美丽的草原,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在一个岩

穴旁边,有几间房屋,圣普乐看见了一些枯叶尚存的葡萄藤;在崩塌的泥土上长满了荆棘和五叶地锦,在悬崖的果树上还结有甜美的水果,在陡峻的山坡上也有庄稼地。这块奇异的地方之所以变得处处有如此奇妙的对比,不仅是因为有人手的劳动,而且大自然也好像愿意在这里有一些与它相陪衬的景观;它在同一个地方就千姿百态,面貌处处不同[1](PP154)55)。

卢梭不仅在描写这样的险恶之美时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就是他对田野乡间的描写,也在宁静和安详之中透露着一种激荡的力量;卢梭在5忏悔录6中对沙尔麦特和蒙莫朗西乡野景色的多处描写就是这样的。5爱弥尔6是一部论教育的著作,其中写到自然美的地方并不多,但仅有的几处简单描写,就十分的生动,与沙尔麦特和蒙莫朗西的乡野之美同样感人。例如第四卷中萨瓦牧师将作信仰自白之前,卢梭对夏天清晨自然风光的描写:

他把我带到城外的一个小山上,山脚下波河的水蜿蜿蜒蜒地冲洗着肥沃的河岸,阿尔卑斯山的巨大的山脉远远地俯瞰着田园,旭日照耀原野,在地上投下树木、丘陵和房屋的长长的阴影,用千万道光辉装点着这幅我们人类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美丽的画图。[6] (P376)

这看似宁静的景物以大地阴影与旭日光辉的鲜明对照,以对特定环境的真实展示和对不规则形式的简洁勾画,释放出一种强劲的力量,呈现为动态美。古典主义者没有激荡之心,当然就谈不上将宁静之美转换为动荡之美,更谈不上发现或欣赏荒蛮的野性之美。人心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卢梭在5爱弥尔6中发表了十分重要的看法:

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孩子看到了各种景物,但是他不能看出联系那些景物的关系,他不能理解它们优美的谐和。要能感受所有这些感觉综合起来的印象,就需要有一种他迄今还没有取得的经验,就需要有一些他迄今还没有感受过的情感。如果他从来没有在干燥的原野上跑过,如果他的脚没有被灼热的沙砾烫过,如果他从来没有受过太阳照射的岩石所反射的闷人的热气,他怎能领略那美丽的早晨的清新空气呢?

花儿的香、叶儿的美、露珠的湿润,在草地上软绵绵地行走,所有这些,怎能使他的感官感到畅快呢?如果他还没有经历过美妙的爱情和享乐,鸟儿的歌唱又怎能使他感到陶醉呢?如果他的想象力还不能给他描绘那一天的快乐,他又怎能带着欢乐的心情去观看那极其美丽的一天的诞生呢?最后,如果他不知道是谁的手给自然加上了这样的装饰,他又怎能欣赏自然的情景的美呢?[6](P218)

因此我们说,险恶之美是激荡之心的产物。如果没有后者,险恶就无所谓美。卢梭所说的自然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欣赏的;没有激荡之心,或者说如果没有对人生的真切感受,如果没有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力度,险恶之美是不存在的。按照卢梭在5爱弥尔6中详细阐述的人性理论,所谓判断力是对/关系0的比较,/凡是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联系的因果关系,以及我们对之没有一点概念的善恶和我们从来没有感觉过的需要,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存在的;它们是引不起我们研究它们的兴趣的。0[6](P243)除了个人的天赋和性格特点而外,卢梭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就包含着他的理解、经验和阅历等这些对/关系0的比较。卢梭为什么那样欣赏厄歇勒山崖的险峻之美,因为当时那个被抛到生活底层的年轻人正处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卢梭为什么那样欣赏特拉维尔山谷的荒凉之美,因为这个思想家当时正处在被整个社会攻击诬蔑的悲愤之中;为什么圣普乐能够那样欣赏瓦勒山区的雄奇之美,因为卢梭笔下的这个充满智慧而身份低微的家庭教师正处在热恋受挫的剧烈痛苦之中。

荒凉、恐怖、怪异、雄奇、激荡等险恶之美必须蕴涵着情感深度,这一点在5新爱洛伊丝6卷四书信十七中得到生动的说明。麦锡耶是让圣普乐百感交集的地方,他十年前曾单独一个人来过此地,在悬崖岩石的一处避风的地方,他凝神远望朱莉居住的城镇而陷入无边的惆怅之中。那时正值冬季,北风寒冷,草木枯黄,所有这些都映衬着圣普乐与朱莉分离后的忧郁痛苦的心情[1](P68)。十年后,他和朱莉在一个夏日重访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旧地。他们走进那里,圣普乐立即认出了他以前所做的记号,顿时万分激动。这个僻静之处很荒凉,但充满了各种各样为易动感情的人所喜欢而为其他人所害怕的美。有一股由积雪融化的水构成的激流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哗哗奔流,浑浊的水中夹杂着泥沙和碎石。在他们的后面,有一排无法攀登的岩石间隔在他们所在的这块高地和阿尔卑斯山之间;这段阿尔卑斯山被人们称为冰库,那不断升高的冰层亘古以来就覆盖着山顶;日落之时,红色的阳光在白色的山顶上构成一种美丽的玫瑰色,人们从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左边是一大片橡树林,右边的阴沉沉的黑松林留下一片模糊的阴影;在他们的下边,辽阔的湖水被阿尔卑斯山所环抱,把他们和沃州富饶的土地分开;雄伟的汝拉山峰是这幅美景的最高处。在巍峨的群山中,在周围争奇斗艳的大自然景物陪衬下,这块寂静的土地为两个经历了无数情感波折的人预备了一个表达幽思的处所[1](P533)。

作为对比,卢梭在这封信里强调了欣赏自然美所蕴涵的/关系0、/经验0和/情感0,圣普乐说,那时候没有这些野果和树荫,地上也没有草和花;这些小溪的水也没有分流;也没有鸣啭的小鸟;山谷中只有贪食的鹰、忧伤的乌鸦和阿尔卑斯山的可怕的雕。所有的岩石上都挂着巨大的冰柱,这些树上的惟一装饰是雪花;这里的一切都显示着冬天的严寒和白霜的可怕,他全靠心中的火热的爱情才能够呆在这里,思念着无法相见的朱莉[1](P534)。在5忏悔录6中,卢梭对此进行了回忆,强调了人生体验的重要和情感积蓄的力量:

我在爱火的激奋中又为5朱莉6的后几部分写了好几封信,这些信都洋溢着我写信时的那种狂喜的心情。我可以特别提出写极乐园和湖上泛舟的那两封信。

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这两封信都是在第四部分的末尾。谁读了这两封信而不心软并且熔化在促使我写出这些信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感情里,谁就该干脆把书合上;

他是没有资格来评论感情这个题目的。[3](PP1542)

543)

三、自然之美如何流变

卢梭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大自然表示深沉的热爱并将自然风光写进小说的作家,然而如果这个论断是有意义的,就应当同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自然在卢梭之前早已存在,为什么那时没有人欣赏或描写它的美?接着的问题是,既然卢梭对大自然有如此这般的描写,那么他带来了哪些为以前的历史所没有的新的东西,创造了哪些具有久远生命力的东西?这两个问题涉及西方古代文化的特点,涉及美的古今两种历史形态的转换以及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从近代到当今的发展问题。

卢梭对自然美的论述和描写,超出了他个人的审美喜好,在他所追求的美和他所批判的美之间,展示着一条明显的历史的界限。这种审美倾向在5新爱洛伊丝6卷四书信十一中得到明确的表述。沃尔玛夫人的果园和其他任何果园一样,都是经过人手整治的,但是圣普乐的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没有看见一点儿人工的痕迹,以至于刚进来的时候,觉得/这里好像是天地间最原始和最孤立的地方,我是迄今第一个走进这个荒野之地的人0[1](P485)。他们在这里讨论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他们欣赏自然景物的本来面貌,懂得一个看似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即大自然是从来不按一条线笔直地种植树木,它不让任何东西形成对称,因为一形成对称,就显得不自然,缺少变化[1] (PP1493)498)。在这封信中,卢梭对中国的园林美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中国的园林人工性太强,不符合艺术的原理,这不仅因为建造和管理的费用过高,而且表现在审美观念的非天然上,/他们用千百种不同的形式表现自然,但结果却使整个布局看起来很不自然0[1](P498)。卢梭对中国园林美学风格的看法,无疑隐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这种因素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卢梭的看法代表了一种超越古代美学及其艺术的新的审美倾向,而这种倾向不论对于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样的。就在同一封信中,卢梭还对欧洲当时的古典风尚进行了批评,他指出,如果这个果园的主人是一位巴黎或伦敦的富翁,他就会用重金请来建筑师破坏这简朴的自然美。他们/要把一切都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小路要修得漂亮,大道要分岔,美丽的树木要修剪成伞形或扇形,栅栏要精雕细刻,篱笆要加上花纹,弄成方形,篱笆的走向要拐来拐去的,草坪上要铺上英国的细草,草坪的形状有圆的、方的、半圆的和椭圆的,美丽的紫杉要修剪成龙头形、塔形和各种各样的怪物形,花园里要放上漂亮的铜花瓶和石头雕刻的水果0[1](PP1493)494)。

巴黎和伦敦的富商以及他们聘请的建筑师,其审美观属于西方古代美学范畴。古代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审视对应着静态的物体形式,即以形状色彩等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物体的规则外观;这种外观之所以美,就在于它体现着作为宇宙本源和万物法则的永恒理性的光辉。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物体形式的美与/黄金分割0相关,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于体积的大小和秩序,西赛罗认为美是物体各部分的妥当安排以及悦目的颜色等等,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古代人在自然的审美上看重物体形式的一面。这种物体形式的特点在于孤立和静止,孤立可以见出单个物体的整齐规则,静止则可以显示理性的稳定恒常。

一个有趣的比照是,规则整齐的自然美也为中国古代人所欣赏。湖南省零陵地区古代称为永州,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以5永州八记6描绘了这里的奇山异水,其中5钴鉧潭西小丘记6描写一个有树有竹有石的小丘。小丘上岩石形状各异,有的相互重叠向下延伸,如同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像兽角一样向上排列,如同熊罴在攀爬。但是对于这里天然生成的各种景物,柳宗元并不完全满意,他还要进行加工修饰。他和他的朋友们拿起各种工具,/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0,然后再来观赏,于是/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0。在柳宗元看来,自然之所以为美是有条件的,青草树木,都是自然所生,但是却有嘉木美竹同秽草恶木的区别;如果两者混而不分,那么自然景物就只有荒凉而没有美。

中西古代对自然的审美当然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如果说巴黎和伦敦的富商更偏重对自然美的规则化,那么柳宗元所看到的美,则具有氤氲柔和的特点,它透露着宇宙的生机和灵气。但这种美不是原始荒蛮的,不是恐怖逼人的,它如同家园一般,是亲切可近的。这种美有流动的韵律,但这韵律是舒畅平稳的;这种美可能也有弘大的规模,但这规模不应破坏田园的幽静和优美。于是在中西古代自然美之间,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超出其文化差异的追求美而排斥丑的共同的审美取向。

从宏观上看,自然美在审美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展现为平和稳定之美和荒蛮原始之美两大形态。就其主导的审美倾向而言,古代人更适应平和稳定的美;除非经过审美的中和处理而将其转化为可以接受的优美,荒蛮的景象只能被排除在他们的审美视野之外。而近代以来人们更愿意欣赏原始荒蛮的美,丑进入美的范畴,成为美展示其形象的不可缺少的要素。莽原、荒野、大海、丛岭、星空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美走出古代后所生成的主要形态。与审美情感的急剧扩张相对应,自然美的突出特征是其感性外观的宏阔和巨大,同时还表现出粗糙、尖锐、凌乱、模糊、粉碎等无序化的特点,显示出动势和力量。与卢梭同为一代人并深受卢梭人性思想震撼的伟大哲学家康德,就将大自然的这种美称为崇高,从而开辟了西方美学的新纪元。

自然崇高的特点是体积的巨大和形式的无序化,而无序化所显示的动势和力量,较之那种仅仅具有宏阔感性外观的景物,更能代表自然崇高的特征。古代自然美偏重凝固静止的形态,其空间的稳定性胜于时间的流动性,更偏重自然物象的共同的种类特征,如朱光潜所指出的那样:山宜巍峨,水宜浩荡,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温和,秋风宜凄厉[7](P144,P492)。自然崇高则是一种时间性的殊态,其外部形态总是与特定时间中的特定状态相符,情景更具真实感和立体感。在古代历史条件下,自然美或是表达人们依从宇宙流韵的空灵飘渺的倾向,或是表达人们追寻永恒理性的规范稳定的需求。近代以后,自然美却表达着人们来自现实的强烈感受和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态度;实际上,作为时间性的殊态,自然崇高正应和着近代以来人性觉醒的历史潮流,它以流动扩散的状态表示着当代人

对不可重复的生命过程和不可复制的感性存在的真实体验。古代自然美则缺乏这种蕴涵,古代人面对自然美可能发出的个体性的人生喟叹,最终只能消失在宇宙的空旷寂静之中。

卢梭对情感的推崇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对法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夏多布里昂、史达尔夫人、乔治#桑等作家相继扩展了发端于卢梭的浪漫思潮,而雨果的5克伦威尔序言6则以对丑或怪诞之美的强调,将卢梭以来那种超越古典主义的审美倾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丰富了康德所创立的崇高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卢梭之后两百年,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在康德美学的意义上再次倡导崇高,崇高被视为后工业科技世界的时代使命和美学原则。尽管利奥塔没有直接论述自然美问题,但是他所关注的先锋派艺术的非常态的抽象倾向,其美学基础和感性动力正与卢梭作品中的那种自然之美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美学导源于卢梭的浪漫主义。利奥塔认为,20世纪初以来先锋派艺术所进入的领域属于崇高的范畴,这与古典主义意象美学所看重的/美0的领域迥然不同。在他看来,崇高属于浪漫主义,也属于现代主义,它呈现的是人性、正义和善等无法显示的东西,因而它只能以康德所说的/抽象0的/负面表象0证明其存在。如果说古典主义意象美学所追求的是欢悦性的美感,那么先锋派艺术则表达着包含痛感的崇高感;如果说古典主义美学追求着一种理性的秩序和透明的空间,那么先锋派艺术则以/怪异0和/无形式0等非再现的方式,寻觅着内在观念或绝对事物。在利奥塔的后现代思想中,崇高并没有因为西方当代哲学对近代形而上学的唾弃而失去价值,相反,他认为崇高作为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是惟一值得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也是21世纪全世界应当思索的问题[8](PP118)26)。

/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0[6](P502)卢梭所看到的,是出现在历史地平线上的不同于古代的新的自然美,它具有强大生命活力和久远的历史延展性。在现代审美活动中,人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执著的理想追求,是通过对野性自然的观照来表达的;大自然是现代人生命精神的象征,在迅速增加和剧烈释放的情感能量面前,古代人所追求的那种明晰平稳、圆润纤巧的具象形式,已经无法与之相对应了。现代人寻求着一种新的对应关系,寻求着具有扩散动势和回旋力度的对应形式;而这种自然之美的面纱,早在卢梭那里就已经被揭开了。

[参考文献]

[1]卢梭.新爱洛伊丝[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3.

[2]卢梭.忏悔录:第一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0.

[3]卢梭.忏悔录:第二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3.

[4]卢梭.漫步遐想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5]梁实秋.古典的与浪漫的#文学的纪律[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

海文艺出版社,1982.

[8]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1999.

T he Nature in JJ Rousseau p s Works

ZOU H ua

(Co llege of L it erature,Capital N or ma l U niver sity,Beijing,100037,P RC)

[Abstract]JJ Rousseau p s descriptions o n beauty of nature can be found in his w orks,*mile,T he Conf essions,T he N ew H eloise,and etc.T his paper,based on review ing these mater ials,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deep ex perience of emotion and pro duction of beauty of nature.The paper,on the macro backgro und of tw o types of beauty of natur e,also discussed the JJ Rousseau p s aesthetic tendency w hich w as beyo nd ancient beauty and classical ar ts.U nderstanding JJ Rousseau p s ideolog y o f beauty of natur e has the g 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study of w ester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ism, moder nism,and po st m odernism.

[Key words]JJ Rousseau;nature;barbarous beauty;stirr ing heart;histo rical developm ent

(责任编辑章含/校对章含)

最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教育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看起来一件件小事或一件件繁琐的平凡事、调皮事、捣蛋事、认识糊涂的事、行为偏差的事,都可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都是大事,都要悉心研究,高度重视。小事处理得当,引导得好,就能构成育人的大文章。 读了于漪老师主编的《心灵的对话——我和我的小天使》,感受颇深。书中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展开探讨,许多教师觉得艰难、困惑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家长虽用心良苦,却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书中的每一位作者都用第一人称写出了自己教育或教学的真切体验,内容具体,实在。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发育人的道理。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书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似曾相识,有的就好像发生在家里,发生在学校,发生在教室。家庭里的、师生间的、同学间的、亲友间的;学习的、考试的、生活的、思想的、性格的、习惯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有的曾使您焦虑;有的曾使您困惑;有的曾使您烦恼;有的曾使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罢掩卷,你会受到启发,会发现更佳更妙的方法来赢得学生的信赖,赢得学生的心。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是其中一篇《成为孩子们的朋友》的引言。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怕于跟孩子接触,懒于跟孩子沟通的现象也有,这样就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当然也做不了他们的知心朋友。而作者潘老师(还是一位男老师)为了缩短与孩子们的距离,主动和孩子们做游戏、邀请孩子们到他家作客,他的这些做法,正努力改变着长久以来教育工作者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孩子们觉得和老师在一起是件快乐的事情,老师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更是件快乐的事情。

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卢梭为之呼吁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程再三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卢梭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他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基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其次,他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总的说来,卢梭的思想是先进的,但也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总之我们在理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时必须同时体会到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儿童观及启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儿童观及启示 [摘要]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他的教育巨著《爱弥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实现儿童观的历史性转变,本文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依据探讨卢梭的儿童观及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性质及研究意义 (一)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展主要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古代,儿童被人们看成是缩小了的大人,儿童与成人没有本质的差别,人们完全以成人社会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儿童处于被忽视、轻视或任意丢弃的境地。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基督教崇尚上帝,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人不能违背上帝的意旨,认为人生而有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赎罪,在基督神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儿童生而有罪的,《圣经-旧约》箴言篇中说道:“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从地狱的深渊救出他的灵魂。”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鞭打和惩罚才能赎清他们身上的罪孽,儿童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到了18世纪,卢梭提出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口号,建构了全新的儿童观,促进了儿童研究的心理学化运动,儿童发展问题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儿童心理学之父霍尔率先运用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此后,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开始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儿童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解放儿童,尊重儿童”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从远古时代的小大人形象,到中世纪的原罪说,再到20世纪的儿童权益优先原则,儿童观的变迁与发展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二)儿童观有何问题 儿童观问题一直是教育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许多专家从不同的维度研究儿童观,究其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即儿童是什么和儿童应当什么。前者是从实然性上对儿童的评价,它指向儿童的发展现在。后者是从应然性对儿童的评价,它指向儿童发展的将来。 首先,儿童是什么?儿童的上位概念是人,那么,人是什么?人类学认为,人具有生物性和文化性。人与动物一样,他们的生命之源都来自于自然,都具有生物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文化性,在文化中生活的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人,同时,人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人类社会与人类文化相互促进而发展。因而,理解儿童是什么就必须将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外国教育史论文(单周) 东北师范大学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生姓名:刘伟 学号:2011013202 指导教师:李娟 完成时间:2013年9月23日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一、卢梭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二、人生经历决定思想认识: 卢梭的早年十分悲惨,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 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1742年在巴黎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伏尔泰、霍尔巴赫、达郎贝等人,并参加了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后因在政治、哲学和文化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和百科全书派决裂了。1749年法国狄戍学院发起有奖征文活动,题为《科学和艺术

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应征撰文,获得奖金,荣登榜首,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持否定主张,认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最恶的敌人。1755年又响应狄戍学院第二次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没有获得奖金。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第一篇论文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现了私有制,才产生了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1762年先后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或论教育》。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爱弥儿,或论教育》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这两本书使卢梭名声大振。但由于触犯了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年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总结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病逝。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他完全可以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环境,不必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他绝不是寄生坐食而行为邪恶的暴君和歹徒,而是一个消除传统偏见,能够从事生产劳动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收稿日期] 2003-4-30[作者简介] 黎 军(1964-),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黎军,张大玲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关键词]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教育思想;评析 [摘 要] 卢梭是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自然主义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其自然主义教育的主要 表现有: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反对教条主义,注重行以求知的教学方法。卢梭作为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巨人,其理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G 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3)06-0081-05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R ousseau πs N aturalism Thought LI Jun ,ZHANG Da 2ling (School o 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 sity ,Lanzhou 730000,China ) K ey w ords :R ousseau ;naturalism thought ;educational thought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Abstract :R ousseau is an epoch 2making education thinker and naturalism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This article not only analyses philos ophical foundation ,intension ,presentation of R ousseau πs naturalism thought deeply ,but als o evaluates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his thought and in fluence objectively.It als o points out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his naturalism thought. 自然主义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贯穿在他的教学巨著《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提出被看作是在教育界进行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不仅给他同时代,更重要的是对后代的教育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曾说,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卢梭的自然教育是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由于上帝的恩赐使人类生而禀赋着的自由、理性和良心,便构成了善良的天性。自由是人最可贵的本性,但若缺乏理智的选择而搞意志自由,就会放任自流造成罪恶。这就需要理性加以指导,促使自由成为善 性。但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理性常常受欲望和私利的引诱与蒙蔽,因此需要良心来统率。良心是人关于善恶的自然感觉,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有着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先天的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便 判断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1〕 是天赋的道德,是人们行善去恶的神圣本能。他“永不欺骗我们,是人类真正的指导者。……服从良心就是服从天性 的指引,他是不须担心误入歧途的。”〔1〕 但是良心的信条不是判断而是感情,是内在与天性之中的。自爱和爱他变成为良心的内容。自爱永远是善的,是自然律的第一条。将爱己之心扩展到爱别人,就变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生着根。因为人人天性善良,在天性上是平等的。 康德给卢梭天性哲学以高度评价:“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11月 JOURNA L OF S OUTHWEST J I AOT ONG UNI VERSITY N ov.2003第4卷 第6期 (S ocial Sciences ) V ol.4 N o.6

卢梭自然状态说

卢梭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之比较 在卢梭的著作中,自然和社会的对立构成了他思想体系的基础。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相对应的是自然人和社会人。卢梭认为自然人需要的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或是再满足一下性的需求。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生活,所以不需要交流,也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孤立的,没有结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文明社会倡导美德、恶习、竞争与压迫,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的。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之所以有自爱心,是动物生存的本能,人有求得生存的欲望。面对死亡或威胁时都知道逃生,保护自己的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 怜悯指人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这两种情感是人与物的相同之处。不是人才单独具有的。 卢梭认为,自然人没有善恶观念,他们既不知道什么是善,也不知道什么是恶,在自然状态下没有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是因为自然人对善恶的无知。所以不可能有道德和法的出现。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只有爱和怜悯。人们过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卢梭面对政治秩序现实化、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道德问题反思,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道德文明,反而更多的是犯罪。说明人们忽略了道德问题,他看到的是社会越是进步,道德越是败坏。 卢梭认为自然人只要有了需要,产生交往,进入社会,有了理性,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恶,为了各自的私利明争暗斗。而在自然状态下,人的本性是善的,当人们进入社会后就有了理性和德行观念。这意味着自然法的出现。所谓自然法就是公意。为了使人们能在社会状态中享有同自然状态的自由,过上有德行的公民生活,卢梭创造了一种政治制度就是公意。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认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更是奴隶。”⑴因为人人都想自由,相比他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利,越是处于众人之上的人,反而不自由,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不得不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是人得权力越大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因为他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就拿帝王为例,他手上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有时候连自己的婚事都不能做主,要听大臣们的意见,考虑婚姻对国家的影响等,因次说,龙椅就是一把黄金锁是不过分的。卢梭想改造社会,防止人们不被腐化,不会自甘堕落,使公民成为有道德的文明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恶人,他提出用自然法来改造社会。使社会人达到或接近自然人。事实证明这种观念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卢梭论述的自然人是孤立的存在,这根本就不可能,也就是说他想方设法让社会中的人变成孤家寡人。他的观点脱离了客观的历史条件,是抽象人性观,人与人不交往,孤零零的生活在世界上,把人与人隔离开来是不可能的。 自然状态学说就是想为近代社会创建一个正当性的社会基础,找到合理的根据。说明自然状态下自然权利的重要性,由于相同的近现代的时代特点,卢梭与霍布斯论述的自然状态学说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区别。那就先看两者的相同点。 第一、卢梭与霍布斯都接受了近现代的机械自然观。霍布斯认为人的构造与钟表差不多,

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教育。 (1)过早用理性教育孩子是不自然和虚假的。 (2)要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自然教育2、应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自然教育(1)“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的区别(2)应对儿童进行“隶属于物”的自然教育。 3、反对进行“积极教育”,主张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1)“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的含义和区别。 (2)进行“消极教育”的必要性。 4、自然教育应当通过儿童做事情来进行(1)做事情来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 (2)可以利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 (3)事物学习与符号学习的区别5、自然教育应当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1)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 (2)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 (3)培养儿童成为学习主人的技巧6、自然教育还可以通过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进行(1)身体教育与理解力。 (2)感官教育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1、知识教育观在知识学习的内容上,卢梭认为,首先应当学习有用的,而且能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 在知识学习的方法上,卢梭强调,首先要把培养儿童爱好学问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2、劳动和职业教育观在这个阶段,卢梭认为,爱弥儿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接受职业和劳动教育了。 职业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手艺的需要,也是培养人的趣味和心灵的需要。 如何选择职业,卢梭提出了几条原则。 3、道德教育观(1)自爱和他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卢梭认为,人的种种欲念来自于自爱。 卢梭在强调自爱心的同时,也反对自私心。 (2)要培养儿童具有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启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启示 毕 建 平 ① (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分校教务处,河北衡水053000) 摘 要:卢梭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自然教育理论的代表,他的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他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00(2002)02-0064-03 卢梭[1](R ousseau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杜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把他奉为自己的祖师爷[2]。在此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一词,在卢梭看来,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没有人为的约束、塑造。涉及到教育,“自然”即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教育为什么要适应自然呢?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3](p5)。”“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3](P76)。“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3](P140)。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3](P245),“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3](P360)。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适应自然”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进行。他认为要想不走弯路,必须按照自然的指引,这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 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 第4卷 第2期2002年6月 衡水师专学报 Journal of Hengshui N ormal C ollege V ol.4,N o.2 Jun.2002 ①收稿日期:2002-03-10 作者简介:毕建平(1967-),女,河北丰南县人,衡水师专分校讲师.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学科代码:030404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系别: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0 级 学号:102006010105 学生姓名:张洪 指导教师:杨芳(教授)

完成时间: 201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来,人性论一向是中外哲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性善论者抑或是性恶论者,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对人性论作出了表达和研究。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也对人性论作了深刻研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人性论和教育理论的代表,卢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本文主要从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人性观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和意义

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意义 一、自然教育理论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只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的能力,他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为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是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天性。所以他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有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者像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围绕它而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他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被称为“消极教育”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对立的目的,因此不能同时教育这两种人。具体的公民和自然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与专制社会,失去自身独特价值。 (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中,公民石油等级的。 (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的、无所不能的,而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困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 (4)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 简而言之,自然人相对与专制国家的公民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所以自然教育要培养的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仁能爱的人,并且“只要他处在社会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是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面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就行了”。这也是社会中自然人的含义。 要培养一个自然人,并不等于把它变成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他还提出,一个生活在自然的人和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两者完全不同。后者要头脑清醒知道怎样在社会中某得生存,与他人共处而不为偏见、欲念、权威所控制,也不参与狂妄的事情等。 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在这些问题中论述了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身心两健,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一、体育要摆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位置 18世纪初,法国掀起了一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卢梭是这场启蒙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作为一名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十分重视教育,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理论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石。要准确地把握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必须先了解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自然教育论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学生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学生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学生自由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有三个来源,即自然、周围的人们及外界的事物。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在非自然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为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又能圆满配合时,学生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必须与人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配合起来,也就是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 (一)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卢梭在《教育论》中写道,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

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它可以导致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在这一种教育中,体育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一,体育可以增强智力。卢梭指出:“你假如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你应当培养那智力所要控制的体力。为了使学生良好而敏慧,你要给他的身体以不断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你要让他工作,让他做事,让他奔跑喊叫,让他成为有体力的人,他不久就成为有理性的人了。”也就是说,体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第二,体育可培养人的意志。卢梭认为对于青少年“要训练他们经得起他们将来有一天必然要遇到的打击,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也就是说,要磨练青少年意志可以通过体育途径。 第三,体育可以培养优良道德。这是卢梭从古代欧洲教育家的体育观点中吸取的养料。他让学生去亲自观察社会,在体育活动中体察人类的苦难和艰辛,因此,“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力去做,而且希望比别人做得好:赛跑时,脚步要跑得最轻快;角斗时,体力要比对方强;工作时,技术要比别人巧;游戏时,要玩的比同伴们好,比同伴们熟,他不想胜过别人则已,如果想胜过别人的话,他就一定要使他优胜的地方能够从事实的本身一眼

谈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谈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侯静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杜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把他奉为自己的祖师爷。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其自然教育理论基础之上,强调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倡导德育过程遵循自然,尊重德育对象的个性,提倡行为实践,反对说教训诫,对今天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一词,在卢梭看来,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没有人为的约束、塑造。涉及到教育,“自然”即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教育为什么要适应自然呢?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适应自然”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进行。他认为要想不走弯路,必须按照自然的指引,这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

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当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以培养所谓的自然人为目的。本文从性善论、德育目标、德育分期理论和德育方法介绍了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卢梭的德育主张对我国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和社会道德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由于个人和时代原因,其思想主张难免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自然人德育分期理论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 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激进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从自然主义哲学出发,卢梭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培养“自然人”,引导人从世界和自然中去获取知识和道德。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著作《爱弥儿》反映出来。《爱弥儿》的主人公爱弥儿是个孤儿,也是卢梭想象中的学生。卢梭通过叙述爱弥儿的成长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措施,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其中就包括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1]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性善论基础 英国教育家柯蒂斯说过:“卢梭的教育思想跟他的政治哲学是结为一体的,不理解他的教育理论。就不能正确了解他的政治哲学。”[2]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构建在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上与他的政治学说一样,也是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的。他把人类生活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与此相适应,还把人划分为“自然人”和“社会人”。[3]卢梭认为,“自然人”生活在绝对孤立的自然状态之中,没有受到所谓“文明社会”的不良影响,他们只听从良心的支配和指导。“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心的。”卢梭认为人性本善,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原是自由、平等的,不平等和道德堕落的现象是到了文明社会才出现的。同时他也认识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都变坏了。” [4]因此应采取听任人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以挽救人的本性、培养有德之人。 二、德育目标 卢梭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这个原则落实到教育目标上就是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也就是拥有绝对平等、自由和善良的人。卢梭把道德理解为人的自由,也就是人的意志自律。他讲“惟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惟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这种人所共有的自由,乃是人性的产物。[5]由此看来,他明确地把人的自由意志作为道德的内在基础。卢梭要把爱弥儿培养成为“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控制就行了。”[6]此外,自爱是人的本性,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人的自我保存,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道德教育还担负着把“自然人”的这种自然的天性扩展开来、把自爱之心扩展为爱人之心的重任。卢梭认为的自然人是不受传统束缚而率性发展,既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道德实体,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又是不脱离社会生活,与道德共同体融为一体的人,是具有“自爱、自主、自立、自制”主体性人格特征的道德人。在当时社会背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受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哲学观的影响,所以了解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必须首先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教育理念。 一.时代背景: 卢梭生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被牢牢的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封建制度严重压制着人的天性,所以,卢梭崇尚人性自由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抨击,被称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代表之一。 二.“自然教育思想”的思想 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自然哲学观),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应顺应人的天性发展。”它的主要理论有: “归于自然”的教育。自然是最好的教师。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卢梭的“自然人”概念。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教育阶段论。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二、“自然教育思想”之思想——“归于自然” 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它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②。”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①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②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③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④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小学教育14 周四第3,4节(9-16周)胡平伟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小儿童观的革命, 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杜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把他奉为自己的先祖。卢梭的教育思想的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根据卢梭的解释,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就是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就是自然规律对我们的教育;“人的教育”就是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器官发展自己的能力,即学校教育;“事物的教育”即环境的教育,就是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卢梭曾说,“自然教育”就是这种教育。“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 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 ,是事物的教育”。这就是卢梭对自然教育所下的界说。 卢梭认为,“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 ,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不过,我们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通通都管得到呢?”要使这三种教育发挥很好的作用, 就必须使他们互相一致起来, 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行进。如果这三种教育互相冲突 ,达不到共同的目标,就不是好的教育。怎样才能使这三种教育互相一致起来, 形成好的教育呢 ? 卢梭指出,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只能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围绕着它旋转, 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也就是说,只有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和要求去进行,才算是好的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他的这种思想依然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 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实行自由教育。 卢梭还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 ,自由是人的首要的自然权利。”遵循自然的教育 ,必然是自由的教育。他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性质的强迫教育,反对强制灌输传统偏见和呆读死记宗教信条,反对严酷的纪律和体罚。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给儿童充分自由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能以自己所持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去想、去感受一切事物。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培养自由自主的人, 打破压抑儿童个性的封建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同时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也具有重大的启示。因此,在大力弘扬儿童个性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借鉴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实行自由教育。 (二) 教育要以开发学生的天性禀赋为目的。 培养“自然人”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目的或许有其理论和时代局限性,但其中所蕴含的尊重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潜能的思想,无论在卢梭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卢梭自然教育观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尔》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不仅震撼了18世纪教会统治下的法国,更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①关于“自然教育”的目的论 卢梭认为,自然规律支配一切,当然也支配着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是不受传统约束,天性自由发展,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②关于“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 “遵循自然”是教育的基本原则,“遵循自然”进行教育,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③关于年龄分期和各个年龄时期的教育 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年龄时期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卢梭将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逐一指出了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征,根据不同特征安排了教育重点。 0-2岁(婴儿期)。卢梭认为教育应始于婴儿期,并且这一时期的教育应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应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树立一生幸福的基础。 2-12岁(幼儿期)。卢梭称这一时期为“理智睡眠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是没有观念而仅有感觉印象的,儿童由于没有观念便不能真正地判断和记忆,他们的知识全属于感觉领域,并未入于理解的范围,因此,感觉教育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12-15岁(青年期)。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是人生中最可宝贵的时期,经过儿童期的感官教育,这一时期的感觉能力和感觉经验都已获得基础,因而是发展理性的最佳时期,是人“工作、教学和探索研究的时期”。 15岁至成人。卢梭认为青年到了15岁以后已具备了判断力,并开始对社会关系有所意识。因此,这一时期应该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并辅以人文学科的学习。 ④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卢梭极力反对空洞的说教,强调儿童应从现实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识。卢梭主张在现实中追求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识,相应地,他要求教师放弃烦琐的讲解,提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为了确保师生共同活动中有效教学,卢梭倡导尊重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教学方法。 ⑤关于道德教育 卢梭极其重视道德教育,并把培养具有善良的道德本性的道德公民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卢梭的教育是为了恢复人的本性,并通过公意恢复个人道德和共同体的道德。卢梭试图通过自然人的道德教育,恢复天赋的正义和道德的良心,从而使人以纯真的感情进入社会状态,然后通过公意(公共道德)使人能在社会状态保有并维持道德,实现公意共同体。由此,人的自然道德本性与共同体的道德就实现了互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